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伴随着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以下简称ICP项目)新一轮成果的问世,关于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即将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的猜测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1978年至2012年,GDP年平均增长率达9.91%。在全球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明显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2008年至2012年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仍保持了9.24%。长期以来,有关中国即将超越美国的声音不绝于耳,此次借ICP项目成果的公布,更进一步把超越的时间点提前到了2014年。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应该从三方面入手:其一,ICP项目中给出的结论是否可信?其二,对中国国情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其三,须理性对待中国经济规模即将超越美国的论断。
ICP项目中给出的结论是否可信?
首先,致力于在消除各国间价格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国际比较的ICP项目,是一项影响广泛又饱受争议的活动。ICP项目始于1968年,虽然在过去的40多年中已破解了许多技术难题,但参与各国在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同时购买力平价(PPP)在估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抽样误差和统计误差。正如世界银行在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世行报告)中特别指出的,在引用世行报告中的结论时需牢记以下几点:对相似经济体所进行的比较之准确性要高于差异较大的经济体间的比较;对同一地域内经济体间的比较之准确性要高于位于不同区域的经济体间的比较;基于产品价格的PPP较之基于服务价格的PPP更为准确;PPP反映的是一经济体的整体价格水平,其未能涵盖该经济体内的价格差异;由于抽样误差和统计误差的存在,当两个经济体间的GDP存在5%的差异时应视为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而当两个经济体间存在广泛的价格和经济结构差异时(如美国、中国、印度、巴西等),误差更可能高达15%。
其次,虽然与以往不同,本次是中国首次全面参加全球性国际比较项目,然而由于对世行报告中所采用的估算方法持不同意见,中国国家统计局并不同意公布世行报告中列示的所谓中国数据。这些数据是由亚洲开发银行ICP2011办公室和世界银行ICP2011全球办公室估算的,并未获得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认可,因而不能作为官方数据。可见,以这些数据进行国际比较缺少合理性。尽管世行报告中已注明中方观点,但其不顾中方反对、执意公布相关数据的做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读者。事实上,对世行报告的引用者基本无视其中所注明的事项,这应该是世界银行发布结果前就已预料到的。
第三,世行报告仅给出了2011年的ICP估算结果,并未提及中国即将超越美国。有关中国2014年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说法,系某些作者在世行报告的基础上结合IMF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给出的。鉴于世行报告的2011年中国PPP数据缺乏可信度,以此为基准所作的推测也就不足信了。
综合以上所述,中国2014年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论断只是一种缺乏可靠数据支持的猜测。尽管声称参考了国际组织的相关数据,但这与过去流行的各种猜测并无本质的不同,不值得多加关注。
对中国国情应保持理性、清醒的认识
首先,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跻身世界前列,但人均规模仍处在较低水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总人口已达13.7亿。美国同期总人口仅为3.1亿。因此,即使中国经济总量与美国相当,人均规模也不足美国的1/4。根据世行报告的估算,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内地2011年人均GDP为10057美元,全球排名第99位;而美国人均GDP则是49782美元,全球排名第12位。足见中国与美国间存在的巨大差距。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以2012年为例,位于内陆的贵州省人均GDP仅19710元;位于沿海的江苏省人均GDP已达68347元,是贵州的3.5倍;而直辖市天津人均GDP则高至93173元,是贵州的4.7倍。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伴的还有巨大的收入差距,2012年中国城镇最低收入户(10%)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仅9209元,而最高收入户(10%)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则高达69877元,是最低收入户的7.6倍。农村低收入户(20%)平均每人年总收入4878元,而高收入户(20%)平均每人年总收入为25037元,是低收入户的5.1倍。城镇最高收入户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则为农村低收入户的14.3倍。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已成为重要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第三,未来经济发展应更注重质量,高速增长或已成过去时。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被笼罩在雾霾中的现象时有所见,暴雨导致城市严重积水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桥体垮塌、矿难等屡见不鲜,列车相撞、追尾等严重事故也曾出现。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过分追求已使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难再持续。
第四,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经济发展已不可能再享人口红利。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总量过快增长的同时也使人口年龄构成产生了惊人的变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退休年龄,抚养比将迅速攀升。有学者预测,现在劳动人口与退休人口5比1的水平,在未来十多年中将很快上升至2比1。经济发展即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已是不争的事实。
第五,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完善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目前该制度个人账户基本处于空账运行状态,社会统筹部分已常现赤字。并且,个人账户完全支取后仍健在的老人将面临的老年贫困问题尚未得到必要的重视;二是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负担全部费用的养老保险,这意味着未来财政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被用于发放职工的退休金,无疑是全社会的一项沉重的负担;三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在建设中。总体来看,除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有较好的退休保障外,其余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当前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持续性也面临严峻挑战。 第六,教育、医疗亟待加强。尽管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实施近30年,希望工程也已有25年的历史,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事件仍时有耳闻。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以及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已使众多城市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出国留学并滞留国外。就医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医疗资源的不足、医疗费用的高企导致医患矛盾不断升级,与发达国家舒适的就医环境和全面的医疗保障有天壤之别。
面对这样的国情,经济规模是否世界第一确实无关紧要。把精力放在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上才是当务之急。
应理性对待中国经济规模即将超越美国的论断
尽管在中国国家统计局未予认可的情况下,世界银行依然公布了对中国2011年PPP的估算结果,并且这一结果已被广泛引用,甚至被用于推测中国即将于2014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我认为我们既没必要对其进行反驳,也没必要因此而沾沾自喜。
不反驳是因为这一论断并非建立在坚实的数据基础之上,经不起推敲,过多的讨论反而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当前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周边国家的敌对情绪有增无减,东海的钓鱼岛争端和南海的黄岩岛纷争均经久不见平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即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论断无疑会加剧业已紧张的局势。淡化对这一敏感话题的关注,我认为是可行的对策。世界银行将于2014年7月正式公布2011年ICP项目的研究报告,其中会涉及更多技术细节。届时再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将更有针对性,也会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以正视听。
事实上,尽管当时中国只有11个城市(北京、上海、重庆、大连、宁波、厦门、青岛、哈尔滨、武汉、广州、西安)参加,世界银行2005年ICP项目也曾不顾中国反对公布过所谓的中国PPP。作为一项科学研究本无可非议,但若不顾客观事实随意而为,则有哗众取宠之嫌。虽然当时所调查的11个城市中包括了城区和所辖郊县,但这些城市所辖郊县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天壤之别。尽管世界银行分辩其估计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却并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会因评估方法的不同而上升或下降。虽然经济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中国自身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仅从经济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一并无意义。而若能够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即使经济规模暂时不是全球第一,于中华民族而言也是值得庆幸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1978年至2012年,GDP年平均增长率达9.91%。在全球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明显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2008年至2012年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仍保持了9.24%。长期以来,有关中国即将超越美国的声音不绝于耳,此次借ICP项目成果的公布,更进一步把超越的时间点提前到了2014年。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应该从三方面入手:其一,ICP项目中给出的结论是否可信?其二,对中国国情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其三,须理性对待中国经济规模即将超越美国的论断。
ICP项目中给出的结论是否可信?
首先,致力于在消除各国间价格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国际比较的ICP项目,是一项影响广泛又饱受争议的活动。ICP项目始于1968年,虽然在过去的40多年中已破解了许多技术难题,但参与各国在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同时购买力平价(PPP)在估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抽样误差和统计误差。正如世界银行在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世行报告)中特别指出的,在引用世行报告中的结论时需牢记以下几点:对相似经济体所进行的比较之准确性要高于差异较大的经济体间的比较;对同一地域内经济体间的比较之准确性要高于位于不同区域的经济体间的比较;基于产品价格的PPP较之基于服务价格的PPP更为准确;PPP反映的是一经济体的整体价格水平,其未能涵盖该经济体内的价格差异;由于抽样误差和统计误差的存在,当两个经济体间的GDP存在5%的差异时应视为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而当两个经济体间存在广泛的价格和经济结构差异时(如美国、中国、印度、巴西等),误差更可能高达15%。
其次,虽然与以往不同,本次是中国首次全面参加全球性国际比较项目,然而由于对世行报告中所采用的估算方法持不同意见,中国国家统计局并不同意公布世行报告中列示的所谓中国数据。这些数据是由亚洲开发银行ICP2011办公室和世界银行ICP2011全球办公室估算的,并未获得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认可,因而不能作为官方数据。可见,以这些数据进行国际比较缺少合理性。尽管世行报告中已注明中方观点,但其不顾中方反对、执意公布相关数据的做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读者。事实上,对世行报告的引用者基本无视其中所注明的事项,这应该是世界银行发布结果前就已预料到的。
第三,世行报告仅给出了2011年的ICP估算结果,并未提及中国即将超越美国。有关中国2014年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说法,系某些作者在世行报告的基础上结合IMF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给出的。鉴于世行报告的2011年中国PPP数据缺乏可信度,以此为基准所作的推测也就不足信了。
综合以上所述,中国2014年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论断只是一种缺乏可靠数据支持的猜测。尽管声称参考了国际组织的相关数据,但这与过去流行的各种猜测并无本质的不同,不值得多加关注。
对中国国情应保持理性、清醒的认识
首先,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跻身世界前列,但人均规模仍处在较低水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总人口已达13.7亿。美国同期总人口仅为3.1亿。因此,即使中国经济总量与美国相当,人均规模也不足美国的1/4。根据世行报告的估算,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内地2011年人均GDP为10057美元,全球排名第99位;而美国人均GDP则是49782美元,全球排名第12位。足见中国与美国间存在的巨大差距。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以2012年为例,位于内陆的贵州省人均GDP仅19710元;位于沿海的江苏省人均GDP已达68347元,是贵州的3.5倍;而直辖市天津人均GDP则高至93173元,是贵州的4.7倍。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伴的还有巨大的收入差距,2012年中国城镇最低收入户(10%)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仅9209元,而最高收入户(10%)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则高达69877元,是最低收入户的7.6倍。农村低收入户(20%)平均每人年总收入4878元,而高收入户(20%)平均每人年总收入为25037元,是低收入户的5.1倍。城镇最高收入户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则为农村低收入户的14.3倍。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已成为重要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第三,未来经济发展应更注重质量,高速增长或已成过去时。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被笼罩在雾霾中的现象时有所见,暴雨导致城市严重积水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桥体垮塌、矿难等屡见不鲜,列车相撞、追尾等严重事故也曾出现。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过分追求已使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难再持续。
第四,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经济发展已不可能再享人口红利。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总量过快增长的同时也使人口年龄构成产生了惊人的变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退休年龄,抚养比将迅速攀升。有学者预测,现在劳动人口与退休人口5比1的水平,在未来十多年中将很快上升至2比1。经济发展即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已是不争的事实。
第五,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完善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目前该制度个人账户基本处于空账运行状态,社会统筹部分已常现赤字。并且,个人账户完全支取后仍健在的老人将面临的老年贫困问题尚未得到必要的重视;二是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负担全部费用的养老保险,这意味着未来财政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被用于发放职工的退休金,无疑是全社会的一项沉重的负担;三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在建设中。总体来看,除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有较好的退休保障外,其余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当前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持续性也面临严峻挑战。 第六,教育、医疗亟待加强。尽管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实施近30年,希望工程也已有25年的历史,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事件仍时有耳闻。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以及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已使众多城市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出国留学并滞留国外。就医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医疗资源的不足、医疗费用的高企导致医患矛盾不断升级,与发达国家舒适的就医环境和全面的医疗保障有天壤之别。
面对这样的国情,经济规模是否世界第一确实无关紧要。把精力放在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上才是当务之急。
应理性对待中国经济规模即将超越美国的论断
尽管在中国国家统计局未予认可的情况下,世界银行依然公布了对中国2011年PPP的估算结果,并且这一结果已被广泛引用,甚至被用于推测中国即将于2014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我认为我们既没必要对其进行反驳,也没必要因此而沾沾自喜。
不反驳是因为这一论断并非建立在坚实的数据基础之上,经不起推敲,过多的讨论反而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当前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周边国家的敌对情绪有增无减,东海的钓鱼岛争端和南海的黄岩岛纷争均经久不见平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即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论断无疑会加剧业已紧张的局势。淡化对这一敏感话题的关注,我认为是可行的对策。世界银行将于2014年7月正式公布2011年ICP项目的研究报告,其中会涉及更多技术细节。届时再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将更有针对性,也会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以正视听。
事实上,尽管当时中国只有11个城市(北京、上海、重庆、大连、宁波、厦门、青岛、哈尔滨、武汉、广州、西安)参加,世界银行2005年ICP项目也曾不顾中国反对公布过所谓的中国PPP。作为一项科学研究本无可非议,但若不顾客观事实随意而为,则有哗众取宠之嫌。虽然当时所调查的11个城市中包括了城区和所辖郊县,但这些城市所辖郊县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天壤之别。尽管世界银行分辩其估计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却并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会因评估方法的不同而上升或下降。虽然经济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中国自身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仅从经济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一并无意义。而若能够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即使经济规模暂时不是全球第一,于中华民族而言也是值得庆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