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工作,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有序进行要坚持以育人为本,提出资助是方法,育人是最高目标,提倡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资助育人的新方法、新手段。本文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为背景,探索资助与育人两者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 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96-01
为使高职院校各项学生管理工作都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我们必须重视把育人工作渗透到日常的资助工作中去,需要从德育的角度出发,继续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新思路、新方法。
1 资助育人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虽然解决了部分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但这些学生在学习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弱势依旧没有明显改善。因此,将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优势,探索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势必会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侧重点。与此同时,对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进行探索,不仅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并且完成学业,同时能够消除他们因经济困难而导致的学习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困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美好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以及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必要保证,还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资助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懂得自强自立,能够使社国家、社会更多的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从而构建全员捐资助学育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2 资助育人的理论依据
2.1 构建中国特色助学体系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个巨大而复杂的工程,不仅因为它内部的各因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而且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与其相互作用。因此,构建并完善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是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可以说它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必须将其融入到整个社会总体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量,充分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不仅仅从经济资助入手,还要注重从其它层面同时开展工作,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2 围绕资助工作健全法律法规
构建并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践需依据包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借鉴及参考,以及对目前内地高等职业院校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相关经验进行及时的梳理与总结。资助政策体系的构成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特别是是运用法律约束学生的资助工作方面。教育产业发达的国家往往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学生资助工作的法律法规,使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与保护。法律法规一般会对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机构及其作用,资助资金的来源,资助对象及其资格等相关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2.3 资助工作的内涵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仅要面对生活的重压,而且还要承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压力。目前各高职院校所构建的资助体系往往更多的是倾向于解决大学生的经济困难角度去考虑。我们应当准确定义贫困的概念,及时转变旧思想,意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心理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并且随着资助工作的推进而日益凸显,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要解决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有观念的局限,既要看重经济资助,又要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要在帮助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着力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方面的扶持,鼓励他们正视现状,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建立并完善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沟通方式,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从而满足他们成长中日趋增长的能力素质以及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努力构建一个以外部经济帮扶和内在不断提升和谐发展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因此,资助工作中,要以开展助学工作为契机,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积极心态,以及培养他们回报社会,奉献爱心的理念。第一,要坚持以育人为导向,实现精神和经济帮助协调统一,结合勤工俭学等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树立诚信和责任意识,结合“人文关怀”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开展感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第二,要强调以育人为核心,不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生存能力得到锻炼,回报社会的意识得以形成,从而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3 完善教育理念
3.1 建立建全心理干预
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长期压迫,他们的生活压力、心理负担相对于一般同学要沉重得多,往往会使他们形成强烈的自卑感,从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人生观、挫折、自强意识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积极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在挫折中进步。
3.2 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需要从交际能力出发,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与他人交际能力不足的困境。应当积极关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鼓励学校扩大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去,共同开发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特点及生存需求的各项活动,从而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3.3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
高职院校在关注困难学生能否顺利的完成学业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着择业心态不理智、生活压力过大等问题。所以,在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随之增加。怎样有效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更好的摆脱经济及生活负担,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完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有赖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杜德省,宋文萍,于秀国,等.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政策研究,2010(10).
[2] 白华,柴启东.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与创新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 张庆松,崔建会,张春燕.高校特困生救助工作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2(6):3-4.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 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96-01
为使高职院校各项学生管理工作都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我们必须重视把育人工作渗透到日常的资助工作中去,需要从德育的角度出发,继续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新思路、新方法。
1 资助育人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虽然解决了部分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但这些学生在学习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弱势依旧没有明显改善。因此,将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优势,探索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势必会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侧重点。与此同时,对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进行探索,不仅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并且完成学业,同时能够消除他们因经济困难而导致的学习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困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美好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以及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必要保证,还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资助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懂得自强自立,能够使社国家、社会更多的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从而构建全员捐资助学育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2 资助育人的理论依据
2.1 构建中国特色助学体系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个巨大而复杂的工程,不仅因为它内部的各因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而且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与其相互作用。因此,构建并完善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是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可以说它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必须将其融入到整个社会总体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量,充分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不仅仅从经济资助入手,还要注重从其它层面同时开展工作,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2 围绕资助工作健全法律法规
构建并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践需依据包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借鉴及参考,以及对目前内地高等职业院校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相关经验进行及时的梳理与总结。资助政策体系的构成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特别是是运用法律约束学生的资助工作方面。教育产业发达的国家往往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学生资助工作的法律法规,使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与保护。法律法规一般会对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机构及其作用,资助资金的来源,资助对象及其资格等相关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2.3 资助工作的内涵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仅要面对生活的重压,而且还要承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压力。目前各高职院校所构建的资助体系往往更多的是倾向于解决大学生的经济困难角度去考虑。我们应当准确定义贫困的概念,及时转变旧思想,意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心理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并且随着资助工作的推进而日益凸显,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要解决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有观念的局限,既要看重经济资助,又要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要在帮助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着力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方面的扶持,鼓励他们正视现状,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建立并完善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沟通方式,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从而满足他们成长中日趋增长的能力素质以及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努力构建一个以外部经济帮扶和内在不断提升和谐发展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因此,资助工作中,要以开展助学工作为契机,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积极心态,以及培养他们回报社会,奉献爱心的理念。第一,要坚持以育人为导向,实现精神和经济帮助协调统一,结合勤工俭学等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树立诚信和责任意识,结合“人文关怀”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开展感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第二,要强调以育人为核心,不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生存能力得到锻炼,回报社会的意识得以形成,从而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3 完善教育理念
3.1 建立建全心理干预
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长期压迫,他们的生活压力、心理负担相对于一般同学要沉重得多,往往会使他们形成强烈的自卑感,从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人生观、挫折、自强意识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积极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在挫折中进步。
3.2 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需要从交际能力出发,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与他人交际能力不足的困境。应当积极关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鼓励学校扩大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去,共同开发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特点及生存需求的各项活动,从而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3.3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
高职院校在关注困难学生能否顺利的完成学业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着择业心态不理智、生活压力过大等问题。所以,在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随之增加。怎样有效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更好的摆脱经济及生活负担,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完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有赖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杜德省,宋文萍,于秀国,等.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政策研究,2010(10).
[2] 白华,柴启东.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与创新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 张庆松,崔建会,张春燕.高校特困生救助工作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