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高考作文的要求里多了个“论据充实”。怎样才能做到“论据充实”呢?首要的是解决一个思想和情感的问题。平时,我们用双眼观察万事万物,用大脑思考世态人生,写成的文章应该是思想和情感的凝聚和升华,因此,每位考生要多一个“心眼”,带着思想和情感的“心眼”,用这第三只眼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第一,注重论据的多维性,增加思想表现的广度
议论文是要用“心”去写的。用“心”去写,就可以避免论述的平面化和概念化;用“心”去写,就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写出思想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来。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给人的感觉总是“饱满”的。于是,语文教师总要求学生在论据的多样性上下功夫。所谓论据的多样性,就是在选择和运用论据时考虑古今中外引例,考虑正反引例,考虑排比引例。学生作文时,虽然注意到了论据的多样性,却有不少文章表现出平面化的倾向。现在提出论据的多维性,就是要求在论据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拔升论据选择和运用的标准,把论据选择定位在不同指向、不同层面的高度,扩大文章的外延,借以提高文章的空间表现力。
例文1:
三国时,刘备为成就大业,“三顾茅庐”,恳切地三请诸葛卧龙出山,演绎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话,奠定了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这“三”里面的韵味,告诉我们:“诚心所至,金石为开”。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就必须用诚意待别人,哪怕一再被对方拒绝。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也说明智慧潜藏在“三”里面,藏在芸芸众生之中。
我们高考复习,最讲究“举一反三”。从一个具体的题解中,抽象出一个答题思路,总结出一个答题方法,再去解决类似的难题。做学问也是这样,从众多的繁茂芜杂的生活现象中去求异同,寻找规律;然后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种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交杂反复的研究过程贯穿于学问之中。
现在,国人众盼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国共两党实现第三次握手合作,这是一种双赢的机遇和智慧。它将使两岸获得更充分的信息、更便捷的运输、更畅通的资金流动和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各得其所,发挥潜能,大大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加快共同发展的速度,促进中华民族经济的全面振兴。无疑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夙愿,蕴含着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的美好前景。
“三”中含哲理,“三”里藏智慧。诚意求人,虚心求学,专心求法,合作求富。人生就是在反反复复中获得启迪,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披沙拣金,在芸芸众生中不耻下问,学知识,长才干。我们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离不开五湖四海的支持,也需要天下宾朋的智慧相助。(湖北考生《“三”中的智慧》)
以上选文用的是例证法,做到了论据的多维性,文章的信息量是丰富的,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饱满的。以刘备为例,证明要“诚意求人”;以孔子为例,证明要“虚心求学”;以高考复习为例,证明要“专心求法”;以两岸“三通”为例,证明要“合作求富”。共四个例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使文章厚实饱满。读罢此文,有“视通万里”之感。
以前,我们习惯于以“古今中外”的思维方向取材,习惯于从语文、历史和政治等中学课本中取材,习惯于从名家名言中取材,也写出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可是,有的同学往往执其一端,要么只谈文学,要么只谈科技,要么只谈政治,难免拘其一隅,流于平面化或大众化。要想增加文章思想的广度,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生活中有许多可亲可感的人和事;可以把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自然万象包含着诸多人生哲理。
第二,注重论据的深刻性,增加情感表现的深度
议论文是要用“情”去写的。用“情”去写,就可以医治“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的老毛病;用“情”去写,就可以在简明生动的论述中写出爱憎分明动人心魄的文章来。
大多数考生运用论据时,很少在深度上做文章。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据 观点”,缺乏分析,缺乏挖掘,有“粘贴”味儿,很难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果用上“心眼”,精心选材,细心加工,用真情去写,是能写出酣畅淋漓的文章来的。
写议论文,如同掘井,掘得越深,泉水越甜;如同登高,登至峰顶,美景愈美。同一个论据材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表现的效果也不一样。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表述的问题,更多的取决于思想及感情表达的深度。论据的深刻性,取决于思想及情感的深刻性。
例文2: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
霸王骑着乌骓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没了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
(湖北考生《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读这两段文字,我们仿佛置身于蜂飞蝶舞于百花丛中的绝美风景,仿佛置身于楚河汉界、雪满天山、大漠孤烟的壮丽画面。情在文中,语言灵通,神彩飞扬,没有离同感,没有呆滞感。前一段要证明的观点是“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前一段“以景说事”,对蝶、花、蜂三者关系的精确表述,体现了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也给读者(主要是阅卷老师)留下了诸多思考的空间。后一段“以史说事”,对霸王与虞姬,霸王与刘邦,刘邦与张骞、卫青等关系的精彩表述,更好的证明了“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的观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两段文字的关系,前一段是蓄势,是基础;后一段的揭幕(论证中心论点“学会历史的旁观”),是张本。
第三,注重论据的新颖性,增加语言表现的亮度
如何把议论文写活,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要想把文章写得“滴水不漏”的确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我们要尽可能的写出一个或几个“闪光点”。这“闪光点”,就是文中可以出彩的地方: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可以是一个叫得响的警句,还可以是一个精巧的语段。
在论据的运用上,用新颖的论据进行论证,也是可以出彩的。
例文3:
坐在窗边细细地品着一盏龙井,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打报刊,感觉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无意间翻到一篇令人触目惊心的报道:一名中学生跳楼自杀未遂,高位截瘫……
我有几分颓然,倚在窗边,思考着生命为何如此脆弱。
这时,一只小黄蜂飞入屋内,转悠了两圈准备飞出去时,不料与玻璃撞个正着。我想,这个小家伙大概是不知道世间竟有“玻璃”这种玩意儿吧!外面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为何就是出不去呢?
于是,我对这个小家伙产生了兴趣,饶有趣味地观察起来,多次碰撞之后,它终于放弃了。在原地思索良久之后,它终于找到来时路——纱窗上的一个洞——它生命的出口!
望着那只在窗外快乐飞翔的小黄蜂,我心中一惊,好机灵的小家伙!它的一举一动为“寻求生命出口”作了多么生动的诠释!多么单纯而又强烈的求生欲望呀!
由此,我又想到了那个因跳楼而失去双腿的孩子,他的生命不也曾被其“心灵的玻璃”团团围住而找不到出口吗?为什么就不曾想到退后一步,思索片刻,为生命找到“来时路”,至少找一个出口呢?是什么蒙蔽了他缜密的思维能力,让他失去了如此单纯的求生欲望?
这个曾在“屋”中被围困的孩子其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那就是“当你的生命遭到围困时怎么办?”难道放弃是惟一的出路吗?不!其实你我都很清楚,这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要么如那只小黄蜂找到来时路,一切重来;要么另辟蹊径,说不定这屋子里会有一个更大的生命出口;要么干脆砸碎这心灵的“玻璃”,突出重围!
毕竟,人比黄蜂更强大,更聪明。可是为何面对同样的围困,人却更容易放弃?是缜密的思维让人放弃了最单纯的求生意念?
现在回想那个孩子,原本想以“死”逃出重围,未曾料到将生命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如今失去健康的他面临着更多生命的疑问,不知这一次的死里逃生是否让他有所顿悟?只愿这个孩子已经明白,生命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愿他已经了解生命只要延续,就有无限的希望与可能!
轮椅上的孩子,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的朋友们,愿你们能找到生命的出口,找到一个关于生命满意的答案,愿你的生命更精彩,更灿烂!
(湖北考生《让心河的绿水长流》)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议论文,思路清晰。这篇文章的“闪光点”就是以动物之文化与人类之文化类比,即以“轮椅上的孩子”与小黄蜂进行类比分析,提出“生命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主题。结尾由个别推及一般,鼓励“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的朋友们”要有小黄蜂的精神,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在遭遇挫折时,不怕困难,努力寻求生命的出口。叙述简明,议论到位,鞭辟入里。
这篇文章也是一篇以散文笔法写的议论文。以散文笔法写议论文特别要注意三点:叙述或描写要简略,因为文章的主体是议论,不可喧宾夺主;文章的落脚点在论点,要让读者(尤其是阅卷老师)一看就明白意旨;恰当的运用修辞格。
综上所述,考生要把议论文写好,除了讲究语言的技巧外,尤其要在论据的选择和运用上下苦功夫——用“第三只眼看世界”,注入思想和情感,讲求论据的多维性、深刻性和新颖性。俗语说:“功到自然成。”虽然有“跳起来摘桃子”的乖巧,却是众多考生梦寐以求的晨光。
刘幼春,曹茂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大冶。
第一,注重论据的多维性,增加思想表现的广度
议论文是要用“心”去写的。用“心”去写,就可以避免论述的平面化和概念化;用“心”去写,就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写出思想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来。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给人的感觉总是“饱满”的。于是,语文教师总要求学生在论据的多样性上下功夫。所谓论据的多样性,就是在选择和运用论据时考虑古今中外引例,考虑正反引例,考虑排比引例。学生作文时,虽然注意到了论据的多样性,却有不少文章表现出平面化的倾向。现在提出论据的多维性,就是要求在论据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拔升论据选择和运用的标准,把论据选择定位在不同指向、不同层面的高度,扩大文章的外延,借以提高文章的空间表现力。
例文1:
三国时,刘备为成就大业,“三顾茅庐”,恳切地三请诸葛卧龙出山,演绎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话,奠定了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这“三”里面的韵味,告诉我们:“诚心所至,金石为开”。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就必须用诚意待别人,哪怕一再被对方拒绝。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也说明智慧潜藏在“三”里面,藏在芸芸众生之中。
我们高考复习,最讲究“举一反三”。从一个具体的题解中,抽象出一个答题思路,总结出一个答题方法,再去解决类似的难题。做学问也是这样,从众多的繁茂芜杂的生活现象中去求异同,寻找规律;然后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种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交杂反复的研究过程贯穿于学问之中。
现在,国人众盼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国共两党实现第三次握手合作,这是一种双赢的机遇和智慧。它将使两岸获得更充分的信息、更便捷的运输、更畅通的资金流动和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各得其所,发挥潜能,大大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加快共同发展的速度,促进中华民族经济的全面振兴。无疑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夙愿,蕴含着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的美好前景。
“三”中含哲理,“三”里藏智慧。诚意求人,虚心求学,专心求法,合作求富。人生就是在反反复复中获得启迪,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披沙拣金,在芸芸众生中不耻下问,学知识,长才干。我们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离不开五湖四海的支持,也需要天下宾朋的智慧相助。(湖北考生《“三”中的智慧》)
以上选文用的是例证法,做到了论据的多维性,文章的信息量是丰富的,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饱满的。以刘备为例,证明要“诚意求人”;以孔子为例,证明要“虚心求学”;以高考复习为例,证明要“专心求法”;以两岸“三通”为例,证明要“合作求富”。共四个例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使文章厚实饱满。读罢此文,有“视通万里”之感。
以前,我们习惯于以“古今中外”的思维方向取材,习惯于从语文、历史和政治等中学课本中取材,习惯于从名家名言中取材,也写出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可是,有的同学往往执其一端,要么只谈文学,要么只谈科技,要么只谈政治,难免拘其一隅,流于平面化或大众化。要想增加文章思想的广度,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生活中有许多可亲可感的人和事;可以把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自然万象包含着诸多人生哲理。
第二,注重论据的深刻性,增加情感表现的深度
议论文是要用“情”去写的。用“情”去写,就可以医治“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的老毛病;用“情”去写,就可以在简明生动的论述中写出爱憎分明动人心魄的文章来。
大多数考生运用论据时,很少在深度上做文章。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据 观点”,缺乏分析,缺乏挖掘,有“粘贴”味儿,很难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果用上“心眼”,精心选材,细心加工,用真情去写,是能写出酣畅淋漓的文章来的。
写议论文,如同掘井,掘得越深,泉水越甜;如同登高,登至峰顶,美景愈美。同一个论据材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表现的效果也不一样。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表述的问题,更多的取决于思想及感情表达的深度。论据的深刻性,取决于思想及情感的深刻性。
例文2: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
霸王骑着乌骓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没了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
(湖北考生《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读这两段文字,我们仿佛置身于蜂飞蝶舞于百花丛中的绝美风景,仿佛置身于楚河汉界、雪满天山、大漠孤烟的壮丽画面。情在文中,语言灵通,神彩飞扬,没有离同感,没有呆滞感。前一段要证明的观点是“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前一段“以景说事”,对蝶、花、蜂三者关系的精确表述,体现了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也给读者(主要是阅卷老师)留下了诸多思考的空间。后一段“以史说事”,对霸王与虞姬,霸王与刘邦,刘邦与张骞、卫青等关系的精彩表述,更好的证明了“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的观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两段文字的关系,前一段是蓄势,是基础;后一段的揭幕(论证中心论点“学会历史的旁观”),是张本。
第三,注重论据的新颖性,增加语言表现的亮度
如何把议论文写活,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要想把文章写得“滴水不漏”的确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我们要尽可能的写出一个或几个“闪光点”。这“闪光点”,就是文中可以出彩的地方: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可以是一个叫得响的警句,还可以是一个精巧的语段。
在论据的运用上,用新颖的论据进行论证,也是可以出彩的。
例文3:
坐在窗边细细地品着一盏龙井,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打报刊,感觉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无意间翻到一篇令人触目惊心的报道:一名中学生跳楼自杀未遂,高位截瘫……
我有几分颓然,倚在窗边,思考着生命为何如此脆弱。
这时,一只小黄蜂飞入屋内,转悠了两圈准备飞出去时,不料与玻璃撞个正着。我想,这个小家伙大概是不知道世间竟有“玻璃”这种玩意儿吧!外面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为何就是出不去呢?
于是,我对这个小家伙产生了兴趣,饶有趣味地观察起来,多次碰撞之后,它终于放弃了。在原地思索良久之后,它终于找到来时路——纱窗上的一个洞——它生命的出口!
望着那只在窗外快乐飞翔的小黄蜂,我心中一惊,好机灵的小家伙!它的一举一动为“寻求生命出口”作了多么生动的诠释!多么单纯而又强烈的求生欲望呀!
由此,我又想到了那个因跳楼而失去双腿的孩子,他的生命不也曾被其“心灵的玻璃”团团围住而找不到出口吗?为什么就不曾想到退后一步,思索片刻,为生命找到“来时路”,至少找一个出口呢?是什么蒙蔽了他缜密的思维能力,让他失去了如此单纯的求生欲望?
这个曾在“屋”中被围困的孩子其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那就是“当你的生命遭到围困时怎么办?”难道放弃是惟一的出路吗?不!其实你我都很清楚,这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要么如那只小黄蜂找到来时路,一切重来;要么另辟蹊径,说不定这屋子里会有一个更大的生命出口;要么干脆砸碎这心灵的“玻璃”,突出重围!
毕竟,人比黄蜂更强大,更聪明。可是为何面对同样的围困,人却更容易放弃?是缜密的思维让人放弃了最单纯的求生意念?
现在回想那个孩子,原本想以“死”逃出重围,未曾料到将生命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如今失去健康的他面临着更多生命的疑问,不知这一次的死里逃生是否让他有所顿悟?只愿这个孩子已经明白,生命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愿他已经了解生命只要延续,就有无限的希望与可能!
轮椅上的孩子,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的朋友们,愿你们能找到生命的出口,找到一个关于生命满意的答案,愿你的生命更精彩,更灿烂!
(湖北考生《让心河的绿水长流》)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议论文,思路清晰。这篇文章的“闪光点”就是以动物之文化与人类之文化类比,即以“轮椅上的孩子”与小黄蜂进行类比分析,提出“生命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主题。结尾由个别推及一般,鼓励“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的朋友们”要有小黄蜂的精神,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在遭遇挫折时,不怕困难,努力寻求生命的出口。叙述简明,议论到位,鞭辟入里。
这篇文章也是一篇以散文笔法写的议论文。以散文笔法写议论文特别要注意三点:叙述或描写要简略,因为文章的主体是议论,不可喧宾夺主;文章的落脚点在论点,要让读者(尤其是阅卷老师)一看就明白意旨;恰当的运用修辞格。
综上所述,考生要把议论文写好,除了讲究语言的技巧外,尤其要在论据的选择和运用上下苦功夫——用“第三只眼看世界”,注入思想和情感,讲求论据的多维性、深刻性和新颖性。俗语说:“功到自然成。”虽然有“跳起来摘桃子”的乖巧,却是众多考生梦寐以求的晨光。
刘幼春,曹茂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大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