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德育亦然,只有当它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道德践行的热情,才能实现其道德成长。为此,广州市白云区螺涌小学通过开展环境系列教育、策划主题实践活动、创建书香校园、引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等途径,展开研究与探索,有效破解德育低效问题,让德育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一、创建书香校园,让德育丰厚成长
学校在创建书香校园过程中,努力营造读书氛围,着力打造“经典引路、阅读成风、环境熏陶、儒雅笃行”的校园文化,注重文化育人,用阅读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学生的气质,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学生的道德成长。
1.开展阅读,以书香浸润心灵
学校采取三项措施,努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让书香浸润学生心灵:一是开设经典诗文诵读和阅读课程,通过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同时,让学生通过古典诗文诵读,了解、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古人高尚的情操;二是开展一年一度的读书节与儿童诗歌作品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读书心得与成果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拓宽阅读视野;三是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书香特色教师四项读书评选活动,鼓励师生在读书活动中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2.儒雅行动,以阅读涵养气质
儒雅的基础是雅言、雅行、雅态。学校以阅读为基础,提出“儒雅行动”计划,制定了雅言、雅行、雅态“三项修炼”的基本要求。雅言,是指言语文雅不低俗、有理不逼人、温和不喧哗;雅行,是指举止大方,行为得体,风度优雅;雅态,是指乐观豁达的心态,为人谦恭亲和,遇事镇定自若。学校结合日常行为教育,借助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多种形式开展“儒雅行动”修炼与评比活动,改善了师生的行为习惯,提升了师生的精神气质。
二、依托环境教育,让习惯自觉养成
行为习惯教育是学校最基础、最费时费力的一项德育工作内容。常见的“命令式”“管制式”“惩罚式”教育方式不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反感情绪,甚至会引发反抗行为,更容易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使行为习惯教育收效甚微。为此,学校依托环境教育,改变教师的教育观与行为方法,提高行为习惯教育的实效。
环境教育包括培养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观念等内容,这也是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新的要求和内涵。学校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开展环境教育系列活动,并以绿色学校的评估标准为依据,重建校规、班纪和师生行为规范评价制度,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绿色学校”建设,主动审视与反思自身的行为与观念。例如,“和谐校园”主题活动强调“尊重”与“秩序”观念,提出了宁静、微笑、轻声、慢步、互帮、互让等行为准则;“节约校园”行动细化节约水电、节约文具、节约粮食、爱护公物等规范要求,引导师生养成环保行为习惯;“活力校园”主题活动则强调“责任心”与“自觉性”,通过实施“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环保行动计划,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在学生体验实践、亲近生活的过程中深化行为习惯教育。
环境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方法的转变,更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自觉转变。行为习惯教育不再是强制命令,不再是冷冰冰的规则制度,师生关系日益融洽和谐,老师乐教,学生乐学,道德成长变得自由、舒展。
三、重视主题实践,让成长自主自为
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只有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去认识、体验与践行,自主地解决知不知、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德育才是有效的。
为此,学校注重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为载体,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反思自我、展示自我,发挥潜能,在体验与实践中达成知与行、情与意的统一,实现道德成长。
1.“小当家”活动,弘扬小主人精神
学校开展“小当家”活动,校园卫生、绿化、广播操、课间纪律、晨读、午读等都由学生自主管理。以班为单位,各班实行“管好我的地盘”计划,把管理任务包干到小组或个人,分工负责,各尽其“岗”。为激励学生的热情,学校会定期评选 “环保小卫士” 和“文明班”。
在参与学校事务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和责任感不断增强。例如,在“当家”过程中,学生发现校园回声很大、厕所洗手盘用水浪费严重等问题,于是,他们积极献计献策,并发起了“走进校园,轻声慢步”师生行动公约活动,还提出了“截流洗手水进厕槽”的建议。
“小当家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学生对学校的各项规范制度更加认同,自觉主动地将规范和制度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小主人精神明显加强。
2.社区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才能对生活真义、道德内涵加深理解,才能让道德情感得到提升,才能将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行为。为此,学校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社区,在实践中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校周边环境比较杂乱,停车场噪声及尾气污染、旁边音箱厂噪音严重、门前摊贩乱摆乱卖现象屡禁不止等。针对这些社会问题,学校组织学生以“如何解决问题”为目标,开展专题调研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访谈,查找原因,为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及整治方案,并追踪、监督处理进程。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学校又组织学生参与了“美化校前一条街”活动,让学生动手铲除“牛皮藓”,捡走塑料袋等。通过活动,学生们自觉地改善了自身的行为习惯,还劝诫他人注意卫生。
参与社区服务,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公民道德与素养的现实意义,唤醒并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
3.“有事大家谈”,在反思中成长
教育活动只有让学生有感有悟、印象深刻才能达到育人作用。学校开展“有事大家谈”活动,针对学生及社会上出现的不良行为,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或举行主题演讲会,让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论辩中,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在反思中,学生提高了自我认识,养成了自觉纠错的习惯。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不断在反思中成长。
4.传统项目活动,彰显个性特长
学校利用每年一度的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主题文化节日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彰显个性。
例如,在学校艺术节中,学生自编、自演,把社会上出现的假酒、瘦肉精、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搬上了舞台。学生用艺术手法表达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取向,充分展示了学生敏锐的道德判断力。学生在主动挖潜、大胆展示、张扬个性中,增强了主体精神。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深入挖掘故事与角色所蕴涵的道德力量,获得道德感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展开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四、开展行动研究,让德育春风化雨
现行课堂教学中,“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老师仍然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事,课堂教学的任务只是教学科知识。”教师的育人意识和德育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德育工作实效。为此,学校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校以“小学常态课堂中教师问题言行的观察研究”为课题,开展校本行动研究。研究依据主体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注重指导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自己或同伴教师的言行;并针对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言行展开分析研究,追索言行背后的观念、动机与习惯问题,寻找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并追踪改进后的效果与影响(如学生感受、教师体会、学科成绩变化等)。
行动研究的开展,使教师的课堂言行趋于严谨,有效减少了在常态课堂中可能伤害学生的言行;同时,教师也不断提高自我反思意识,课堂育人的意识也大大增强。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转变,注重言传身教,将学科的德育内涵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实现了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螺涌小学
广东广州51016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一、创建书香校园,让德育丰厚成长
学校在创建书香校园过程中,努力营造读书氛围,着力打造“经典引路、阅读成风、环境熏陶、儒雅笃行”的校园文化,注重文化育人,用阅读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学生的气质,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学生的道德成长。
1.开展阅读,以书香浸润心灵
学校采取三项措施,努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让书香浸润学生心灵:一是开设经典诗文诵读和阅读课程,通过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同时,让学生通过古典诗文诵读,了解、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古人高尚的情操;二是开展一年一度的读书节与儿童诗歌作品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读书心得与成果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拓宽阅读视野;三是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书香特色教师四项读书评选活动,鼓励师生在读书活动中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2.儒雅行动,以阅读涵养气质
儒雅的基础是雅言、雅行、雅态。学校以阅读为基础,提出“儒雅行动”计划,制定了雅言、雅行、雅态“三项修炼”的基本要求。雅言,是指言语文雅不低俗、有理不逼人、温和不喧哗;雅行,是指举止大方,行为得体,风度优雅;雅态,是指乐观豁达的心态,为人谦恭亲和,遇事镇定自若。学校结合日常行为教育,借助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多种形式开展“儒雅行动”修炼与评比活动,改善了师生的行为习惯,提升了师生的精神气质。
二、依托环境教育,让习惯自觉养成
行为习惯教育是学校最基础、最费时费力的一项德育工作内容。常见的“命令式”“管制式”“惩罚式”教育方式不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反感情绪,甚至会引发反抗行为,更容易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使行为习惯教育收效甚微。为此,学校依托环境教育,改变教师的教育观与行为方法,提高行为习惯教育的实效。
环境教育包括培养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观念等内容,这也是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新的要求和内涵。学校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开展环境教育系列活动,并以绿色学校的评估标准为依据,重建校规、班纪和师生行为规范评价制度,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绿色学校”建设,主动审视与反思自身的行为与观念。例如,“和谐校园”主题活动强调“尊重”与“秩序”观念,提出了宁静、微笑、轻声、慢步、互帮、互让等行为准则;“节约校园”行动细化节约水电、节约文具、节约粮食、爱护公物等规范要求,引导师生养成环保行为习惯;“活力校园”主题活动则强调“责任心”与“自觉性”,通过实施“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环保行动计划,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在学生体验实践、亲近生活的过程中深化行为习惯教育。
环境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方法的转变,更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自觉转变。行为习惯教育不再是强制命令,不再是冷冰冰的规则制度,师生关系日益融洽和谐,老师乐教,学生乐学,道德成长变得自由、舒展。
三、重视主题实践,让成长自主自为
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只有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去认识、体验与践行,自主地解决知不知、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德育才是有效的。
为此,学校注重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为载体,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反思自我、展示自我,发挥潜能,在体验与实践中达成知与行、情与意的统一,实现道德成长。
1.“小当家”活动,弘扬小主人精神
学校开展“小当家”活动,校园卫生、绿化、广播操、课间纪律、晨读、午读等都由学生自主管理。以班为单位,各班实行“管好我的地盘”计划,把管理任务包干到小组或个人,分工负责,各尽其“岗”。为激励学生的热情,学校会定期评选 “环保小卫士” 和“文明班”。
在参与学校事务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和责任感不断增强。例如,在“当家”过程中,学生发现校园回声很大、厕所洗手盘用水浪费严重等问题,于是,他们积极献计献策,并发起了“走进校园,轻声慢步”师生行动公约活动,还提出了“截流洗手水进厕槽”的建议。
“小当家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学生对学校的各项规范制度更加认同,自觉主动地将规范和制度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小主人精神明显加强。
2.社区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才能对生活真义、道德内涵加深理解,才能让道德情感得到提升,才能将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行为。为此,学校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社区,在实践中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校周边环境比较杂乱,停车场噪声及尾气污染、旁边音箱厂噪音严重、门前摊贩乱摆乱卖现象屡禁不止等。针对这些社会问题,学校组织学生以“如何解决问题”为目标,开展专题调研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访谈,查找原因,为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及整治方案,并追踪、监督处理进程。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学校又组织学生参与了“美化校前一条街”活动,让学生动手铲除“牛皮藓”,捡走塑料袋等。通过活动,学生们自觉地改善了自身的行为习惯,还劝诫他人注意卫生。
参与社区服务,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公民道德与素养的现实意义,唤醒并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
3.“有事大家谈”,在反思中成长
教育活动只有让学生有感有悟、印象深刻才能达到育人作用。学校开展“有事大家谈”活动,针对学生及社会上出现的不良行为,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或举行主题演讲会,让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论辩中,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在反思中,学生提高了自我认识,养成了自觉纠错的习惯。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不断在反思中成长。
4.传统项目活动,彰显个性特长
学校利用每年一度的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主题文化节日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彰显个性。
例如,在学校艺术节中,学生自编、自演,把社会上出现的假酒、瘦肉精、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搬上了舞台。学生用艺术手法表达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取向,充分展示了学生敏锐的道德判断力。学生在主动挖潜、大胆展示、张扬个性中,增强了主体精神。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深入挖掘故事与角色所蕴涵的道德力量,获得道德感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展开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四、开展行动研究,让德育春风化雨
现行课堂教学中,“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老师仍然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事,课堂教学的任务只是教学科知识。”教师的育人意识和德育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德育工作实效。为此,学校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校以“小学常态课堂中教师问题言行的观察研究”为课题,开展校本行动研究。研究依据主体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注重指导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自己或同伴教师的言行;并针对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言行展开分析研究,追索言行背后的观念、动机与习惯问题,寻找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并追踪改进后的效果与影响(如学生感受、教师体会、学科成绩变化等)。
行动研究的开展,使教师的课堂言行趋于严谨,有效减少了在常态课堂中可能伤害学生的言行;同时,教师也不断提高自我反思意识,课堂育人的意识也大大增强。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转变,注重言传身教,将学科的德育内涵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实现了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螺涌小学
广东广州510165)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