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鱼虽种类繁多,却有着一系列共同的特点: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鳃,鳍状的便于水中运动的肢体,能分泌粘液以减少水中运动阻力的皮肤。但在体型结构、繁殖生长、摄食营养、运动等方面却各有其特点。
现发现的鱼类共2万余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2万种,为鱼类中最繁盛的类群。
圆口纲:最为原始的海洋鱼类。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体表裸露无鳞,体形细长呈鳗形,骨骼完全为软骨。无偶鳍,无肩带和腰带,脊索终生存在,无椎体。具有单独不成对的鼻孔,由内胚层形成的鳃处于肌肉囊中,并开口于体外。本纲为一些小型或中型的鱼形动物,现知全世界有2目、3科、14属、60余种。中国只有七鳃鳗目的日本七鳃鳗和盲鳗目的蒲氏粘盲鳗为海产。
软骨鱼纲:内骨骼全为软骨,但常以钙化加固无任何真骨组织。体表被有盾鳞。棘刺或裸露无鳞。脑颅无接缝,头部每侧具有鳃裂,开口于体外。肠短,内具螺旋瓣,无鳔。雄性具有由腹鳍内侧特化而成的交配器,称为鳍脚。行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为歪型尾。
现知全世界软骨鱼类有12目、40科、130属、650余种。分布很广,全世界各海域都有,但以低纬度海域为主;从沿海至3000米的深海均有分布。
中国软骨鱼类现知有10目、35科、73属、166种,可明显地分为“标准北方种类”和“标准南方种类”两个区系。“标准北方种类”经常生活于黄海、渤海及东海北部。“标准南方种类”通常生活于南海,有些种类随着暖流,可到台湾海峡和东南部海域生活。
硬骨鱼纲:海洋鱼类中最高级的、也是现在最为繁盛的一纲。内骨骼出现骨化,头部常被有膜骨,骨骼具有骨缝。体表被有硬鳞或骨鳞,或裸露无鳞。外鳃孔1对,鳃间隔退化,鳃丝为双行的鳃条所支持。通常有鳔,鳍条多分节,肠内无螺旋瓣。有些鱼有背肋和腹肋,耳石坚实。一般为体外受精,无泄殖腔。
现知全世界硬骨鱼类有420科、3800余属、18000余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2000种。中国海洋硬骨鱼类有 197科、780属、1825种。
根据体型结构一般可分为:
鱼雷型:这类体型的鱼栖息于中层水域中,最善于游泳,如鲐、鲻梭、金枪鱼等。
箭型:与鱼雷型相似,但身体更为延长,奇鳍后移,栖息于表层水中,善于游泳,如狗鱼、颌针鱼等,
侧扁型:这种体型的鱼,背腹轴高度增加,左右两侧极扁,又可分为斑鰶鱼型、翻车鱼型和鲆鲽鱼型,分别栖息于近底层和底层。
蛇型:这种体型的鱼身体细长,横断面几为圆形,一般栖息于海底植物丛中,如鳗鲡、海龙等。
带型:身体高度延长为侧扁型,不善于游泳,如带鱼、皇带鱼等。
球型:这种体型的鱼身体几呈球形,尾鳍一般不发达,如箱鲀、某些圆鳍鱼等。
纵扁型:这种体形的鱼背腹轴高度缩小,体型扁平,如各种鳐、鮟鱇等。
海洋鱼类在各阶段的生长速度和个体的大小都极不相同,据目前所知:个体最小的是微虾虎鱼,体长只有7.5~11.5毫米;最大的可达12.65米,如鲸鲨。
鱼类长度生长的最迅速时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以前;以后,鱼所摄食的大部分饵料用于性产物的成熟和储备越冬脂肪,只有小部分用于长度的增长,因而生长缓慢下来;到了衰老期,长度生长几乎完全停止。
各个种类的生长速度也不同,有的鱼孵出后一年即可长到与亲体一样大小,有的鱼却要经过许多年。
海洋鱼类的寿命依种而异。虎鱼科和灯笼鱼科的一些种类寿命不到1年,而某些鲟科的鱼可活到 100岁。产于中国江浙沿海的大黄鱼已发现最高年龄为29岁,大西洋鲱鱼最长寿命为23岁。有一些鱼类在第一次性成熟产完卵后,便全部死去,如大麻哈鱼和欧洲鳗鲡等。
营养是有机体的生活基础。鱼类的繁殖、发育、生长,都是依靠摄食食物、获取营养和能量后完成的。在摄食食物的多样性方面,海洋鱼类在脊椎动物中居于首位。
按所摄食食物的性质,可分为3类:
①植食性鱼,饵料以浮游植物为主,如遮目鱼、梭鱼、蓝子鱼。
②肉食性鱼,海洋中大多数鱼类属于此类食性,如带鱼、石斑鱼、大黄鱼、鲸鲨、姥鲨。
③杂食性鱼,指摄食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食物,有动物,也有植物,并兼食水底腐殖质,如斑、叶鲹。
按攝食食物种类的多少也可分3类:
①广食性鱼,以多种饵料为食。
②狭食性鱼,以少数几种饵料为食。
③单食性鱼,以某种饵料为食。
会爬树的鱼:鱼类在水中生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鱼儿离开水,鳃丝干燥,彼此粘接,停止呼吸,生命也就停止了。然而,在我国沿海生活着一种能够适应两栖生活的弹涂鱼。
弹涂鱼体长10厘米左右,略侧扁,两眼在头部上方,似蛙眼,视野开阔。它的鳃腔很大,鳃盖密封,能贮存大量空气。腔内表皮布满血管网,起呼吸作用。它的皮肤亦布满血管,血液通过极薄的皮肤,能够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其尾鳍在水中除起鳍的作用外,还是一种辅助呼吸器官。这些独特的生理现象使它们能够离开水,较长时间在空气中生活此外,弹涂鱼的左右两个腹鳍合并成吸盘状,能吸附于其他物体上。发达的胸鳍呈臂状,很像高等动物的附肢。遇到敌害时,它的行动速度比人走路还要快。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弹涂鱼,在低潮时为了捕捉食物,常在海滩上跳来跳去,更喜欢爬到红树的根上面捕捉昆虫吃。因此,人们称之为“会爬树的鱼”。
神奇的魔鬼鱼:“魔鬼鱼”是一种庞大的热带鱼类,学名叫前口蝠鲼。它的个头和力气常使潜水员害怕,因为只要它发起怒来,只需用它那强有力的“双翅”一拍,就会碰断人的骨头,致人于死地,所以人们叫它“魔鬼鱼”。有的时候蝠鲼用它的头鳍把自己挂在小船的锚链上,拖着小船飞快地在海上跑来跑去,使渔民误以为这是“魔鬼”在作怪,实际上是蝠鲼的恶作剧。 “魔鬼鱼”喜欢成群游泳,有时潜栖海底,有时雌雄成双成对升至海面。在繁殖季节,蝠鲼有时用双鳍拍击水面,跃起腾空,能跃出水面,在离水一人多高的上空“滑翔”,落水时,声响犹如打炮,波及数里,非常壮观。
蝠鲼看上去令人生畏,其实它是很温和的,仅以甲壳动物或成群的小鱼小虾为食。在它的头上长着两只肉足,是它的头鳍,头鳍翻着向前突出,可以自由转动,蝠鲼就是用这对头鳍来驱赶食物,并把食物拨入口内吞食。
能发电和发射电波的鱼:在鱼类王国里有一类是会发电的或会发射无线电波的鱼,它们猎食和御敌的方法是十分巧妙的。
如会发电的电鳐,它的发电器是由鳃部肌肉变异而来的。在头部的后部和肩部胸鳍内测,左右各有一个卵圆形的蜂窝状的大发电器。每个发电器官最基本结构是一块块小板——电板(纤维组织),约40个电板上下重叠起来,形成一个个六角形的柱状管,每侧有600个管状物,称为电函管。其内充填有胶质物,故肉眼观察为半透明的乳白色,与周围粉红色肌肉显然不同。每块电板具有神经末梢的一面为负极,另一面为正极,电流方向由腹方向背方,放电量70伏特~80伏特,有时能达到100伏特,每秒放电150次。人们解剖电鳐时,发现其胃内完整的鳗鱼、比目鱼和鲑鱼,这是电鳐放电把活动力强的鱼击昏然后吞食之。因此,电鳐有“海底电击手”之称。
除电鳐外,刺鳐、星鳐、何氏鳐、中国团扇鳐等均具有较弱的发电器官。瞻星鱼发电器位于眼后,呈卵圆形,发电量可达50伏特。
会发声的鱼:一般人都以为鱼类全是哑巴,显然这是不对的。许多鱼类会发出各种令人惊奇的声音。例如康吉鳗会发出“吠”音;电鲶的叫声犹如猫怒;箱鲀能发出犬叫声;鲂鮄的叫声有时像猪叫,有时像呻吟,有时像鼾声;海马会发出打鼓似的单调音。石首鱼类以善叫而闻名,其声音像辗轧声、打鼓声、蜂雀的飞翔声、猫叫声和呼哨声,其叫声在生殖期间特别常见,目的是为了集群。鱼类发出的声音多数是由骨骼摩擦、鱼鳔收缩引起的,还有的是靠呼吸或肛门排气等发出种种不同声音。
海中鸳鸯蝴蝶鱼:当人们见到陆地上飞舞的蝴蝶时会赞声不绝,而蝴蝶鱼的美名,就是因为这种鱼犹如美丽的蝴蝶。人们若要在珊瑚礁鱼类中选美的话,那么最富绮丽色彩和引人遐思的当首推蝴蝶鱼了。
蝴蝶鱼俗称热带鱼,是近海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魚类,最大的可超过30厘米,如细纹蝴蝶鱼。蝴蝶鱼身体侧扁适宜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它们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缝隙里。蝴蝶鱼吻长口小,适宜伸进珊瑚洞穴去捕捉无脊椎动物。
蝴蝶鱼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礁盘中,具有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本领其艳丽的体色可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蝴蝶鱼的体表有大量色素细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可以展开或收缩,从而使体表呈现不同的色彩。通常一尾蝴蝶鱼改变一次体色要几分钟,而有的仅需几秒钟。
许多蝶蝴鱼有极巧妙的伪装,它们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而在尾柄处或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常使捕食者误认为是其头部而受到迷惑。当敌害向其“伪眼”袭击时,蝴蝶鱼剑鳍疾摆,逃之夭夭。
蝴蝶鱼对爱情忠贞专一,大部分都成双入对,好似陆生鸳鸯,它们成双成对在珊瑚礁中游弋、戏耍,总是形影不离。当一尾进行摄食时,另一尾就在其周围警戒。
发光的鱼:在海洋世界里,无论是广袤无际的海面,还是万米深渊的海底都生活着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发光生物,宛如一座奇妙的“海底龙官”,整夜鱼灯虾火通明。正是它们给没有阳光的深海和黑夜笼罩的海面带来光明。事实上,在黑暗层至少有44%的鱼类具备自身发光的本领,以便在长夜里能够看见其他物体,方便捕食,寻找同伴和配偶。有些鱼类发光是是由身上附着的发光细菌所发出的光,如我国东南沿海的带鱼和龙头鱼,而更多的鱼类发光则是由鱼本身的发光器官所发出的光。
烛光鱼其腹部和腹侧有多行发光器,犹如一排排的蜡烛,故名烛光鱼深海的光头鱼头部背面扁平,被一对很大的发光器所覆盖,该大型发光器可能就起视觉的作用。
鱼类发光是由一种特殊酶的催化作用而引起的生化反应。发光的萤光素受到萤光酶的催化作用,萤光素吸收能量,变成氧化萤光素,释放出光子而发出光来。这是化学发光的特殊例子,即只发光不发热。有的鱼能发射白光和蓝光,另一些鱼能发射红、黄、绿和鬼火般的微光,还有些鱼能同时发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例如,深海的一种鱼具有大的发光颊器官,能发出蓝光和淡红光,而遍布全身的其他微小发光点则发出黄光。
鱼类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有四点:一是诱捕食物,二是吸引异性,三是种群联系,四是迷惑敌人。
形态奇特的翻车鱼:翻车鱼长得很离奇,它体短而侧扁,背鳍和臀鳍相对而且很高,尾鳍很短,看上去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一样。因此,它的普通名称也叫头鱼。
翻车鱼游泳速度缓慢。它生活在热带海中,身体周围常常附着许多发光动物。它一游动,身上的发光动物便会发出明亮的光,远远看去像一轮明月,故又有“月亮鱼”之美名。翻车鱼这种头重脚轻的体型很适宜潜水,它常常潜到深海捕捉深海鱼虾为食。
翻车鱼既笨拙又不善游泳,常常被海洋中其他鱼类、海兽吃掉。而它不致灭绝的原因是所具有的强大的生殖力,一条雌鱼一次可产三亿个卵,在海洋中堪称是最会生孩子的鱼妈妈了。翻车鱼遍布世界各大洋,我国沿海有三种翻车鱼,即翻车鱼、黄尾翻车鱼、矛尾翻车鱼。
洄游:洄游是海洋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一般运动截然不同。一般的运动都是条件反射运动,常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运动。洄游则是一些海洋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
鱼鳍:海洋鱼类主要的运动和平衡器官,分为两类:成对的偶鳍,包括胸鳍、腹鳍;不成对的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尾鳍着生于尾部末端,有转向和推动等作用。可分为3种类型:原形尾,上下叶大小相等,如鲐、金枪鱼;歪形尾,上叶比下叶发达,有助于向上活动,如鲨鱼;正形尾,下叶比上叶发达,有助于向下运动,如飞鱼。
种类
现发现的鱼类共2万余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2万种,为鱼类中最繁盛的类群。
圆口纲:最为原始的海洋鱼类。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体表裸露无鳞,体形细长呈鳗形,骨骼完全为软骨。无偶鳍,无肩带和腰带,脊索终生存在,无椎体。具有单独不成对的鼻孔,由内胚层形成的鳃处于肌肉囊中,并开口于体外。本纲为一些小型或中型的鱼形动物,现知全世界有2目、3科、14属、60余种。中国只有七鳃鳗目的日本七鳃鳗和盲鳗目的蒲氏粘盲鳗为海产。
软骨鱼纲:内骨骼全为软骨,但常以钙化加固无任何真骨组织。体表被有盾鳞。棘刺或裸露无鳞。脑颅无接缝,头部每侧具有鳃裂,开口于体外。肠短,内具螺旋瓣,无鳔。雄性具有由腹鳍内侧特化而成的交配器,称为鳍脚。行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为歪型尾。
现知全世界软骨鱼类有12目、40科、130属、650余种。分布很广,全世界各海域都有,但以低纬度海域为主;从沿海至3000米的深海均有分布。
中国软骨鱼类现知有10目、35科、73属、166种,可明显地分为“标准北方种类”和“标准南方种类”两个区系。“标准北方种类”经常生活于黄海、渤海及东海北部。“标准南方种类”通常生活于南海,有些种类随着暖流,可到台湾海峡和东南部海域生活。
硬骨鱼纲:海洋鱼类中最高级的、也是现在最为繁盛的一纲。内骨骼出现骨化,头部常被有膜骨,骨骼具有骨缝。体表被有硬鳞或骨鳞,或裸露无鳞。外鳃孔1对,鳃间隔退化,鳃丝为双行的鳃条所支持。通常有鳔,鳍条多分节,肠内无螺旋瓣。有些鱼有背肋和腹肋,耳石坚实。一般为体外受精,无泄殖腔。
现知全世界硬骨鱼类有420科、3800余属、18000余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2000种。中国海洋硬骨鱼类有 197科、780属、1825种。
根据体型结构一般可分为:
鱼雷型:这类体型的鱼栖息于中层水域中,最善于游泳,如鲐、鲻梭、金枪鱼等。
箭型:与鱼雷型相似,但身体更为延长,奇鳍后移,栖息于表层水中,善于游泳,如狗鱼、颌针鱼等,
侧扁型:这种体型的鱼,背腹轴高度增加,左右两侧极扁,又可分为斑鰶鱼型、翻车鱼型和鲆鲽鱼型,分别栖息于近底层和底层。
蛇型:这种体型的鱼身体细长,横断面几为圆形,一般栖息于海底植物丛中,如鳗鲡、海龙等。
带型:身体高度延长为侧扁型,不善于游泳,如带鱼、皇带鱼等。
球型:这种体型的鱼身体几呈球形,尾鳍一般不发达,如箱鲀、某些圆鳍鱼等。
纵扁型:这种体形的鱼背腹轴高度缩小,体型扁平,如各种鳐、鮟鱇等。
生长和年龄
海洋鱼类在各阶段的生长速度和个体的大小都极不相同,据目前所知:个体最小的是微虾虎鱼,体长只有7.5~11.5毫米;最大的可达12.65米,如鲸鲨。
鱼类长度生长的最迅速时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以前;以后,鱼所摄食的大部分饵料用于性产物的成熟和储备越冬脂肪,只有小部分用于长度的增长,因而生长缓慢下来;到了衰老期,长度生长几乎完全停止。
各个种类的生长速度也不同,有的鱼孵出后一年即可长到与亲体一样大小,有的鱼却要经过许多年。
海洋鱼类的寿命依种而异。虎鱼科和灯笼鱼科的一些种类寿命不到1年,而某些鲟科的鱼可活到 100岁。产于中国江浙沿海的大黄鱼已发现最高年龄为29岁,大西洋鲱鱼最长寿命为23岁。有一些鱼类在第一次性成熟产完卵后,便全部死去,如大麻哈鱼和欧洲鳗鲡等。
生活习性
营养是有机体的生活基础。鱼类的繁殖、发育、生长,都是依靠摄食食物、获取营养和能量后完成的。在摄食食物的多样性方面,海洋鱼类在脊椎动物中居于首位。
按所摄食食物的性质,可分为3类:
①植食性鱼,饵料以浮游植物为主,如遮目鱼、梭鱼、蓝子鱼。
②肉食性鱼,海洋中大多数鱼类属于此类食性,如带鱼、石斑鱼、大黄鱼、鲸鲨、姥鲨。
③杂食性鱼,指摄食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食物,有动物,也有植物,并兼食水底腐殖质,如斑、叶鲹。
按攝食食物种类的多少也可分3类:
①广食性鱼,以多种饵料为食。
②狭食性鱼,以少数几种饵料为食。
③单食性鱼,以某种饵料为食。
那些奇怪的鱼
会爬树的鱼:鱼类在水中生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鱼儿离开水,鳃丝干燥,彼此粘接,停止呼吸,生命也就停止了。然而,在我国沿海生活着一种能够适应两栖生活的弹涂鱼。
弹涂鱼体长10厘米左右,略侧扁,两眼在头部上方,似蛙眼,视野开阔。它的鳃腔很大,鳃盖密封,能贮存大量空气。腔内表皮布满血管网,起呼吸作用。它的皮肤亦布满血管,血液通过极薄的皮肤,能够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其尾鳍在水中除起鳍的作用外,还是一种辅助呼吸器官。这些独特的生理现象使它们能够离开水,较长时间在空气中生活此外,弹涂鱼的左右两个腹鳍合并成吸盘状,能吸附于其他物体上。发达的胸鳍呈臂状,很像高等动物的附肢。遇到敌害时,它的行动速度比人走路还要快。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弹涂鱼,在低潮时为了捕捉食物,常在海滩上跳来跳去,更喜欢爬到红树的根上面捕捉昆虫吃。因此,人们称之为“会爬树的鱼”。
神奇的魔鬼鱼:“魔鬼鱼”是一种庞大的热带鱼类,学名叫前口蝠鲼。它的个头和力气常使潜水员害怕,因为只要它发起怒来,只需用它那强有力的“双翅”一拍,就会碰断人的骨头,致人于死地,所以人们叫它“魔鬼鱼”。有的时候蝠鲼用它的头鳍把自己挂在小船的锚链上,拖着小船飞快地在海上跑来跑去,使渔民误以为这是“魔鬼”在作怪,实际上是蝠鲼的恶作剧。 “魔鬼鱼”喜欢成群游泳,有时潜栖海底,有时雌雄成双成对升至海面。在繁殖季节,蝠鲼有时用双鳍拍击水面,跃起腾空,能跃出水面,在离水一人多高的上空“滑翔”,落水时,声响犹如打炮,波及数里,非常壮观。
蝠鲼看上去令人生畏,其实它是很温和的,仅以甲壳动物或成群的小鱼小虾为食。在它的头上长着两只肉足,是它的头鳍,头鳍翻着向前突出,可以自由转动,蝠鲼就是用这对头鳍来驱赶食物,并把食物拨入口内吞食。
能发电和发射电波的鱼:在鱼类王国里有一类是会发电的或会发射无线电波的鱼,它们猎食和御敌的方法是十分巧妙的。
如会发电的电鳐,它的发电器是由鳃部肌肉变异而来的。在头部的后部和肩部胸鳍内测,左右各有一个卵圆形的蜂窝状的大发电器。每个发电器官最基本结构是一块块小板——电板(纤维组织),约40个电板上下重叠起来,形成一个个六角形的柱状管,每侧有600个管状物,称为电函管。其内充填有胶质物,故肉眼观察为半透明的乳白色,与周围粉红色肌肉显然不同。每块电板具有神经末梢的一面为负极,另一面为正极,电流方向由腹方向背方,放电量70伏特~80伏特,有时能达到100伏特,每秒放电150次。人们解剖电鳐时,发现其胃内完整的鳗鱼、比目鱼和鲑鱼,这是电鳐放电把活动力强的鱼击昏然后吞食之。因此,电鳐有“海底电击手”之称。
除电鳐外,刺鳐、星鳐、何氏鳐、中国团扇鳐等均具有较弱的发电器官。瞻星鱼发电器位于眼后,呈卵圆形,发电量可达50伏特。
会发声的鱼:一般人都以为鱼类全是哑巴,显然这是不对的。许多鱼类会发出各种令人惊奇的声音。例如康吉鳗会发出“吠”音;电鲶的叫声犹如猫怒;箱鲀能发出犬叫声;鲂鮄的叫声有时像猪叫,有时像呻吟,有时像鼾声;海马会发出打鼓似的单调音。石首鱼类以善叫而闻名,其声音像辗轧声、打鼓声、蜂雀的飞翔声、猫叫声和呼哨声,其叫声在生殖期间特别常见,目的是为了集群。鱼类发出的声音多数是由骨骼摩擦、鱼鳔收缩引起的,还有的是靠呼吸或肛门排气等发出种种不同声音。
海中鸳鸯蝴蝶鱼:当人们见到陆地上飞舞的蝴蝶时会赞声不绝,而蝴蝶鱼的美名,就是因为这种鱼犹如美丽的蝴蝶。人们若要在珊瑚礁鱼类中选美的话,那么最富绮丽色彩和引人遐思的当首推蝴蝶鱼了。
蝴蝶鱼俗称热带鱼,是近海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魚类,最大的可超过30厘米,如细纹蝴蝶鱼。蝴蝶鱼身体侧扁适宜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它们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缝隙里。蝴蝶鱼吻长口小,适宜伸进珊瑚洞穴去捕捉无脊椎动物。
蝴蝶鱼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礁盘中,具有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本领其艳丽的体色可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蝴蝶鱼的体表有大量色素细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可以展开或收缩,从而使体表呈现不同的色彩。通常一尾蝴蝶鱼改变一次体色要几分钟,而有的仅需几秒钟。
许多蝶蝴鱼有极巧妙的伪装,它们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而在尾柄处或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常使捕食者误认为是其头部而受到迷惑。当敌害向其“伪眼”袭击时,蝴蝶鱼剑鳍疾摆,逃之夭夭。
蝴蝶鱼对爱情忠贞专一,大部分都成双入对,好似陆生鸳鸯,它们成双成对在珊瑚礁中游弋、戏耍,总是形影不离。当一尾进行摄食时,另一尾就在其周围警戒。
发光的鱼:在海洋世界里,无论是广袤无际的海面,还是万米深渊的海底都生活着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发光生物,宛如一座奇妙的“海底龙官”,整夜鱼灯虾火通明。正是它们给没有阳光的深海和黑夜笼罩的海面带来光明。事实上,在黑暗层至少有44%的鱼类具备自身发光的本领,以便在长夜里能够看见其他物体,方便捕食,寻找同伴和配偶。有些鱼类发光是是由身上附着的发光细菌所发出的光,如我国东南沿海的带鱼和龙头鱼,而更多的鱼类发光则是由鱼本身的发光器官所发出的光。
烛光鱼其腹部和腹侧有多行发光器,犹如一排排的蜡烛,故名烛光鱼深海的光头鱼头部背面扁平,被一对很大的发光器所覆盖,该大型发光器可能就起视觉的作用。
鱼类发光是由一种特殊酶的催化作用而引起的生化反应。发光的萤光素受到萤光酶的催化作用,萤光素吸收能量,变成氧化萤光素,释放出光子而发出光来。这是化学发光的特殊例子,即只发光不发热。有的鱼能发射白光和蓝光,另一些鱼能发射红、黄、绿和鬼火般的微光,还有些鱼能同时发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例如,深海的一种鱼具有大的发光颊器官,能发出蓝光和淡红光,而遍布全身的其他微小发光点则发出黄光。
鱼类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有四点:一是诱捕食物,二是吸引异性,三是种群联系,四是迷惑敌人。
形态奇特的翻车鱼:翻车鱼长得很离奇,它体短而侧扁,背鳍和臀鳍相对而且很高,尾鳍很短,看上去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一样。因此,它的普通名称也叫头鱼。
翻车鱼游泳速度缓慢。它生活在热带海中,身体周围常常附着许多发光动物。它一游动,身上的发光动物便会发出明亮的光,远远看去像一轮明月,故又有“月亮鱼”之美名。翻车鱼这种头重脚轻的体型很适宜潜水,它常常潜到深海捕捉深海鱼虾为食。
翻车鱼既笨拙又不善游泳,常常被海洋中其他鱼类、海兽吃掉。而它不致灭绝的原因是所具有的强大的生殖力,一条雌鱼一次可产三亿个卵,在海洋中堪称是最会生孩子的鱼妈妈了。翻车鱼遍布世界各大洋,我国沿海有三种翻车鱼,即翻车鱼、黄尾翻车鱼、矛尾翻车鱼。
名词解释
洄游:洄游是海洋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一般运动截然不同。一般的运动都是条件反射运动,常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运动。洄游则是一些海洋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
鱼鳍:海洋鱼类主要的运动和平衡器官,分为两类:成对的偶鳍,包括胸鳍、腹鳍;不成对的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尾鳍着生于尾部末端,有转向和推动等作用。可分为3种类型:原形尾,上下叶大小相等,如鲐、金枪鱼;歪形尾,上叶比下叶发达,有助于向上活动,如鲨鱼;正形尾,下叶比上叶发达,有助于向下运动,如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