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豆词》之所以在今天还能广为流传,不断地改编和演绎,都源于作品自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这首作品不论是在作词上还是作曲上都有着独特的民族魅力,而古代诗词歌曲的美感更在于它的语言美、旋律美中,本文将艺术歌曲《红豆词》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诠释《红豆词》,在声乐演唱的道路上有更多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红豆词;音乐技巧;情感表达
一、歌曲简介
艺术歌曲《红豆词》是由我国非常著名的演唱家刘雪庵创作的,这首作品在我国艺术歌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整首作品在艺术角度和文学思想性上都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在《红豆词》中还有着非常高的音乐美学价值,但是每位演唱者在演唱中都有着自己的演唱风格,对于演唱技巧和作品的理解都有着不同,分析的角度也有很大的不同。
《红豆词》这首作品的歌词是选自《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唱的《红豆》曲的歌词,这是一首有关于爱情的歌,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将红豆比作相思豆,所以红豆也寄托着相思,这首《红豆词》这首歌表达出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相思,该曲也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歌词十分精妙,将贾宝玉对林黛玉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不仅在歌曲中可以看到浓浓的相思情谊,也有着浓烈的伤感。《红豆词》创作于1943年,这个时期是国家和人民非常艰难的时期,国家不仅有内战,同时还在承受着外来压力,日本的侵华也使得民众的生活异常难,
这些事件导致了刘雪庵的歌曲风格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些歌曲不再只是抒情,更多的是对当时生活真实写照,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国难感到的悲哀,又借此曲呼喊,唤醒国人的反抗。
二、《红豆词》的音乐技巧
艺术歌曲《红豆词》自从创作演唱之后就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并且深受着国内外各种歌手的喜爱,从而演变出了非常多的版本,它有着非常独特和高明的创作手法,它是一首有着西洋调式的六声音阶,是非常典型的传统中国作曲方式,这首作品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浪漫表现的淋漓尽致。
整首作品的节奏非常整齐统一,曲调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曲子以XX这样的音型节奏开始,用二分音符作为结束,这种均匀的节奏恰到好处的表达了细腻的古诗词,将韵律表现的清楚明白。这首作品的词也是非常独特的,词和曲调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人更多的是按照乐曲节奏填词,这样的作品再结合书里是贾宝玉随口创作的曲子,按照贾宝玉不受世俗拘束的性格,他演唱的曲目也应该是不受音乐形式的拘束,所以是特别自由的风格。整首作品,每一句都嚴格地按照格律诗的音韵谱写,句句对应,词的声调与乐谱密切配合,演唱的时候能够完美的表达蕴含的情感。
本曲的歌词,是借鉴了我国传统的古诗词艺术,在作曲上将西方的多声部创作技法和我国的民族调式进行良好的结合,创作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歌曲,所以这首歌曲不适合以西方民族的纯美声唱法去演唱,但纯民族化的声音又太过明亮,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这首歌的民族特点,所以演唱时最好采用民族化的美声更为适合。
三、《红豆词》的情感表达
这首作品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艺术歌曲,而红豆是很明显表达相思的意味,红豆最相思,也是出自王维的非常著名的诗《红豆》里的,歌曲以红豆比喻,引出了整曲的主题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全曲用多句式为主要形式,歌词多为排比句式,每一句的衔接非常紧密,结尾部分的歌词与开头部分的歌词相互呼应,使得整曲有了统一性,将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使得曲调变得另有灵性,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的非常细致。
整个曲子中,多次采用“红豆”、“春花”等各种意象,营造了一种十分悲凉的氛围,《红豆词》这首作品,既有山水画意的浪漫,也有不一样的哀愁,歌曲的速度是较为缓慢的行板,不能随意加快或者减慢歌曲的速度,速度太慢会让整首曲子的意境变的拖泥带水,速度太快就不能很好的表现出古典诗词的美感,而演唱的时候就更要求演唱者们气息一定要均匀,声音要有一定的连贯性,要保证音符的时值,这首作品演唱时,演唱者一定不可以自由随意的延长。
曲子的前奏是一个渐弱渐强减弱的过程,开头的音乐感情十分的内敛,一定要把声音像诉说情话一样唱出来,不能把音压的很低,要随着歌曲的走向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歌唱位置。
小结
《红豆词》之所以能一直流传到今天,且被大众不停的演唱,不仅仅因为这首作品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它的曲调结构都特别值得研究,所以我们只有在不断地理解作品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演绎作品的内容,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不仅仅要传承,我们还要足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提高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魅力,在演唱的过程中,我们要清楚的了解,声音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声音是演唱的最基本技巧,感情是表达歌曲感情的重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两方面都做到,对于作品才是真正的歌唱艺术的展示。
参考文献
[1]周畅.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2).
[3]李重光.基本乐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4]张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之美学特征[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J]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6]刘雪庵.《检查我严重毒害人民的两支歌——“红豆词”与“何日君再来”》[J]苏南文教学院《学习报》,1952
关键词:红豆词;音乐技巧;情感表达
一、歌曲简介
艺术歌曲《红豆词》是由我国非常著名的演唱家刘雪庵创作的,这首作品在我国艺术歌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整首作品在艺术角度和文学思想性上都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在《红豆词》中还有着非常高的音乐美学价值,但是每位演唱者在演唱中都有着自己的演唱风格,对于演唱技巧和作品的理解都有着不同,分析的角度也有很大的不同。
《红豆词》这首作品的歌词是选自《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唱的《红豆》曲的歌词,这是一首有关于爱情的歌,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将红豆比作相思豆,所以红豆也寄托着相思,这首《红豆词》这首歌表达出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相思,该曲也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歌词十分精妙,将贾宝玉对林黛玉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不仅在歌曲中可以看到浓浓的相思情谊,也有着浓烈的伤感。《红豆词》创作于1943年,这个时期是国家和人民非常艰难的时期,国家不仅有内战,同时还在承受着外来压力,日本的侵华也使得民众的生活异常难,
这些事件导致了刘雪庵的歌曲风格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些歌曲不再只是抒情,更多的是对当时生活真实写照,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国难感到的悲哀,又借此曲呼喊,唤醒国人的反抗。
二、《红豆词》的音乐技巧
艺术歌曲《红豆词》自从创作演唱之后就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并且深受着国内外各种歌手的喜爱,从而演变出了非常多的版本,它有着非常独特和高明的创作手法,它是一首有着西洋调式的六声音阶,是非常典型的传统中国作曲方式,这首作品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浪漫表现的淋漓尽致。
整首作品的节奏非常整齐统一,曲调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曲子以XX这样的音型节奏开始,用二分音符作为结束,这种均匀的节奏恰到好处的表达了细腻的古诗词,将韵律表现的清楚明白。这首作品的词也是非常独特的,词和曲调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人更多的是按照乐曲节奏填词,这样的作品再结合书里是贾宝玉随口创作的曲子,按照贾宝玉不受世俗拘束的性格,他演唱的曲目也应该是不受音乐形式的拘束,所以是特别自由的风格。整首作品,每一句都嚴格地按照格律诗的音韵谱写,句句对应,词的声调与乐谱密切配合,演唱的时候能够完美的表达蕴含的情感。
本曲的歌词,是借鉴了我国传统的古诗词艺术,在作曲上将西方的多声部创作技法和我国的民族调式进行良好的结合,创作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歌曲,所以这首歌曲不适合以西方民族的纯美声唱法去演唱,但纯民族化的声音又太过明亮,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这首歌的民族特点,所以演唱时最好采用民族化的美声更为适合。
三、《红豆词》的情感表达
这首作品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艺术歌曲,而红豆是很明显表达相思的意味,红豆最相思,也是出自王维的非常著名的诗《红豆》里的,歌曲以红豆比喻,引出了整曲的主题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全曲用多句式为主要形式,歌词多为排比句式,每一句的衔接非常紧密,结尾部分的歌词与开头部分的歌词相互呼应,使得整曲有了统一性,将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使得曲调变得另有灵性,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的非常细致。
整个曲子中,多次采用“红豆”、“春花”等各种意象,营造了一种十分悲凉的氛围,《红豆词》这首作品,既有山水画意的浪漫,也有不一样的哀愁,歌曲的速度是较为缓慢的行板,不能随意加快或者减慢歌曲的速度,速度太慢会让整首曲子的意境变的拖泥带水,速度太快就不能很好的表现出古典诗词的美感,而演唱的时候就更要求演唱者们气息一定要均匀,声音要有一定的连贯性,要保证音符的时值,这首作品演唱时,演唱者一定不可以自由随意的延长。
曲子的前奏是一个渐弱渐强减弱的过程,开头的音乐感情十分的内敛,一定要把声音像诉说情话一样唱出来,不能把音压的很低,要随着歌曲的走向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歌唱位置。
小结
《红豆词》之所以能一直流传到今天,且被大众不停的演唱,不仅仅因为这首作品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它的曲调结构都特别值得研究,所以我们只有在不断地理解作品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演绎作品的内容,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不仅仅要传承,我们还要足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提高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魅力,在演唱的过程中,我们要清楚的了解,声音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声音是演唱的最基本技巧,感情是表达歌曲感情的重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两方面都做到,对于作品才是真正的歌唱艺术的展示。
参考文献
[1]周畅.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2).
[3]李重光.基本乐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4]张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之美学特征[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J]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6]刘雪庵.《检查我严重毒害人民的两支歌——“红豆词”与“何日君再来”》[J]苏南文教学院《学习报》,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