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消化道出血泛指包括远侧小肠和盲肠至直肠末端一段大肠在内的肠道出血。其原因甚为复杂,涉及面广,病因繁多,当发现自己或家人有下消化道出血症状时,不要恐慌,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做好相关排查。
恶性肿瘤
结、直肠癌有便血者占53%~90%,致急性大出血者占3%~5%。偶见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类癌等。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腹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侵犯小肠、直肠致出血。
良性肿瘤
肠道海绵状血管瘤、脂肪瘤、绒毛状乳头状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等可导致出血。
息肉
直肠息肉或结肠多发息肉如继发感染、带蒂息肉脱落时可致出血。占急性出血的7%~12%。
肠道炎症性病变
以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最常引起结肠出血,大出血发病率为1.1%~4.0%。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钩虫性肠病、肠伤寒、肠结核、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等亦偶有出血。
憩室病
憩室病因卵黄管退化不全所致,因憩室内有异位胃黏膜及胰腺组织,造成腐蚀,产生溃疡出血。小肠及结肠憩室多因并发梗阻感染而出血。
先天性肠道血管病
包括肠道血管发育不良、血管瘤、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等,其中血管扩张症、动静脉畸形占老年下消化道出血的50%。
子宫内膜异位症
育龄妇女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腹痛、便血为特征。直肠、乙状结肠受累占75%~90%,小肠偶有发病。
缺血性肠病
中老年人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创伤、低血容量等使肠道供血不足,严重时可致肠段缺血坏死,常有腹痛、腹泻和直肠出血。
肠套叠
婴幼儿多见,中老年人肠道占位性病变亦可形成慢性套叠,一般在套叠后8~12小时排出血便。多呈果酱样大便。
放射性肠炎
多因放射线治疗半年左右肠壁血管改变,继发血管栓塞,溃疡形成后出血。
药物相关性出血性大肠炎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保泰松、布洛芬、消炎痛等;激素类药,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加压素;中草药,如蜈蚣、朱砂、乳香等偶有并发出血。
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血便,通常是全身症状尤其是出血症状的部分表现。常见的有:血液系统疾病,诸如白血病、紫癜病、血友病等;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体病、艾滋病;维生素缺乏症,如维生素K缺乏症;中毒和严重感染,如食物中毒、败血症、肝病和尿毒症后期等。
恶性肿瘤
结、直肠癌有便血者占53%~90%,致急性大出血者占3%~5%。偶见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类癌等。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腹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侵犯小肠、直肠致出血。
良性肿瘤
肠道海绵状血管瘤、脂肪瘤、绒毛状乳头状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等可导致出血。
息肉
直肠息肉或结肠多发息肉如继发感染、带蒂息肉脱落时可致出血。占急性出血的7%~12%。
肠道炎症性病变
以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最常引起结肠出血,大出血发病率为1.1%~4.0%。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钩虫性肠病、肠伤寒、肠结核、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等亦偶有出血。
憩室病
憩室病因卵黄管退化不全所致,因憩室内有异位胃黏膜及胰腺组织,造成腐蚀,产生溃疡出血。小肠及结肠憩室多因并发梗阻感染而出血。
先天性肠道血管病
包括肠道血管发育不良、血管瘤、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等,其中血管扩张症、动静脉畸形占老年下消化道出血的50%。
子宫内膜异位症
育龄妇女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腹痛、便血为特征。直肠、乙状结肠受累占75%~90%,小肠偶有发病。
缺血性肠病
中老年人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创伤、低血容量等使肠道供血不足,严重时可致肠段缺血坏死,常有腹痛、腹泻和直肠出血。
肠套叠
婴幼儿多见,中老年人肠道占位性病变亦可形成慢性套叠,一般在套叠后8~12小时排出血便。多呈果酱样大便。
放射性肠炎
多因放射线治疗半年左右肠壁血管改变,继发血管栓塞,溃疡形成后出血。
药物相关性出血性大肠炎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保泰松、布洛芬、消炎痛等;激素类药,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加压素;中草药,如蜈蚣、朱砂、乳香等偶有并发出血。
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血便,通常是全身症状尤其是出血症状的部分表现。常见的有:血液系统疾病,诸如白血病、紫癜病、血友病等;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体病、艾滋病;维生素缺乏症,如维生素K缺乏症;中毒和严重感染,如食物中毒、败血症、肝病和尿毒症后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