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各路消息都爆出国家开发银行(国开行)的改制方案得到了国家管理层面的批准,这意味着国开行的商业化之路即将正式开始。
然而,一家政策性银行要成功转身为商业银行,这其中的变化并非是成功得到国务院等管理层的一纸同意书那么简单。
国开行的谋定而后动
从政策性银行到商业性银行,国开行近年来一直在为这一个漂亮的转身而忙碌奔波着。
国开行的改制可以说是银行业里的一个敏感话题,曾经定于要在今年4月发布去年年报的国开行,也一直忙于改制推迟发布。很多相关业内人士也是对此纷纷予以回避,国开行的改制不仅涉及国开行本身,更涉及中国整个银行业,纠集各类原因,国开行都到了必须要进行改制的时候了。国开行的改制可谓经历了几年的漫长等待,早在2005年时国开行的改制就已经列入了国务院的视野。
国内的政策性银行一共三家,目前国开行是唯一一家具备成功转型条件的,这些年国开行交上的财务报表是鲜亮的,这些财务数据也让国开行拥有了成功转型的资本,国开行的表现还远远好于国内的其他优秀的商业银行,甚至与一些知名的外资银行相比,国开行也是毫不逊色的。国开行要转型成商业银行,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
大概在去年年底,国开行吸引了中央汇金公司200亿美元的注资。不要小看这200亿美元,这是关乎国开行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也就是这200亿美元给国开行的抗风险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护屏障。注资后,国开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国开行的商业化与商业银行相比,仍然有诸多劣势,但这些所谓的劣势国开行几乎都进行了一一弥补。有人说在营业网点上,商业银行早已抢光城市中一些好的营业地段,国开行根本无法和一些商业银行相比。的确,国开行必须面临营业网点这一难题。但是,就此劣势国开行早已开始了弥补动作。在今年年初,国开行和华夏银行展开合作,通过这一全面合作协议,国开行将可以利用华夏银行的网点扩充业务范围,从这一点来看无疑可以弥补欠缺营业网点的问题。再者,除了华夏银行外,国开行也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展开了不同层面的合作。这些合作也将有力地扩大业务范围。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国开行是如何谋定而后动的。为了成功转型,国开行的动作可以追溯至好几年以前。比如在2003年的时候,国开行便将一些项目的贷款转包给其他商业银行。国开行的这一做法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一些人认为国开行是在将利润拱手相让。在将项目贷款转包给其他商业银行的时候,曾引起诸家银行们的积极争抢,其实在那段合作当中国开行就和一些商业银行的关系匪浅。以至于有人评价正是那段合作为国开行后来与各商业银行达成营业网点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这几年,为了转型成商业银行,国开行的确有很多动作是可圈可点的,国开行注资70亿元整合深圳金融租赁公司,其实也是在为商业化做准备。金融租赁可谓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们这些年新近切入的一个业务领域,前面所提及的与国开行合作的那些商业银行也都相应取得了金融租赁公司的资格。同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试水私人银行业务一样,金融租赁业务必将成为商业银行一个积极的利润增长点。
国开行的春天在哪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金融环境的变迁,国开行的角色扮演越来越边缘化,因为我国的国家财力的增长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国开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作用。表面看来国开行是在谋定而后动,而摆在国开行管理层面前的现实问题仍然很多。如果不改制,不商业化,就意味着国开行将无路可走。
其实,与其说国开行是家政策性银行,不如说其是在政策的关照下获得了一些商业银行想获得而无法获得的商业机会。1994年,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开行得以设立。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经营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国开行贷款主要涉及领域包括电力、公路、公共设施、铁路、电信、石油石化等行业,并且这些行业的比重从来都是居高不下的。有人说国开行取得这几年的不错战绩主要得益于这是一家政策性的银行,如果没有这一身份,国开行的竞争优势将不成其为竞争优势。可以想象的是,国开行转型后,其原来领域的那些固有优势将被注销掉一部分,因为其原来的利润增长领域将会有更多的别的商业银行浸淫进来。
在国开行的设立初期,由于行政式命令的过于干涉,国开行的表现并不好,其资产质量也一度让人大跌眼镜。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二年,国开行的不良贷款率创下了其历史的最高点,相关数据显示这一最高点曾一度达到了33%。可以说,33%这一数字是非常可怕的。再到后来,也是在相关行政命令之下,通过一系列资产重组等手段,国开行得以摆脱巨额不良资产。在摆脱不良资产之后的这些年,国开行一路表现良好。这一路表现良好,加上即将成功转型,不得不让人想到国开行的春天真的到了。
关于国开行的转型,国开行的领导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概念。意指从政策性银行到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将不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依靠补贴谋生计、利用市场机会和市场方法去实现政府的相关目标。
从一些媒体的相关报道来看,转型后的国开行将实行独立法人的母子公司制度,母公司由国家绝对控股,体现国家战略意图,推行国家对政策性业务的优惠和扶持,实现商业化运作。国开行将下设两家子公司,一家做投资,另一家则仍然做国开行的老主业,即以中长期信贷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并且后者还可以做投行业务。最终,国开行的未来出路是将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最终实现公开发行上市。
值得强调的是,国开行的改制方案中增加了投行、投资两项业务。这两项新业务的铺开,可谓是为国开行谋得了另外两片广袤的天地。可以预见的是,光这两项业务就能给未来的财务报表增色不少。而在更远的未来,国开行的上市才是其真正自主掌握命运的时候,那才是国开行真正的春天。
然而,一家政策性银行要成功转身为商业银行,这其中的变化并非是成功得到国务院等管理层的一纸同意书那么简单。
国开行的谋定而后动
从政策性银行到商业性银行,国开行近年来一直在为这一个漂亮的转身而忙碌奔波着。
国开行的改制可以说是银行业里的一个敏感话题,曾经定于要在今年4月发布去年年报的国开行,也一直忙于改制推迟发布。很多相关业内人士也是对此纷纷予以回避,国开行的改制不仅涉及国开行本身,更涉及中国整个银行业,纠集各类原因,国开行都到了必须要进行改制的时候了。国开行的改制可谓经历了几年的漫长等待,早在2005年时国开行的改制就已经列入了国务院的视野。
国内的政策性银行一共三家,目前国开行是唯一一家具备成功转型条件的,这些年国开行交上的财务报表是鲜亮的,这些财务数据也让国开行拥有了成功转型的资本,国开行的表现还远远好于国内的其他优秀的商业银行,甚至与一些知名的外资银行相比,国开行也是毫不逊色的。国开行要转型成商业银行,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
大概在去年年底,国开行吸引了中央汇金公司200亿美元的注资。不要小看这200亿美元,这是关乎国开行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也就是这200亿美元给国开行的抗风险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护屏障。注资后,国开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国开行的商业化与商业银行相比,仍然有诸多劣势,但这些所谓的劣势国开行几乎都进行了一一弥补。有人说在营业网点上,商业银行早已抢光城市中一些好的营业地段,国开行根本无法和一些商业银行相比。的确,国开行必须面临营业网点这一难题。但是,就此劣势国开行早已开始了弥补动作。在今年年初,国开行和华夏银行展开合作,通过这一全面合作协议,国开行将可以利用华夏银行的网点扩充业务范围,从这一点来看无疑可以弥补欠缺营业网点的问题。再者,除了华夏银行外,国开行也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展开了不同层面的合作。这些合作也将有力地扩大业务范围。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国开行是如何谋定而后动的。为了成功转型,国开行的动作可以追溯至好几年以前。比如在2003年的时候,国开行便将一些项目的贷款转包给其他商业银行。国开行的这一做法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一些人认为国开行是在将利润拱手相让。在将项目贷款转包给其他商业银行的时候,曾引起诸家银行们的积极争抢,其实在那段合作当中国开行就和一些商业银行的关系匪浅。以至于有人评价正是那段合作为国开行后来与各商业银行达成营业网点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这几年,为了转型成商业银行,国开行的确有很多动作是可圈可点的,国开行注资70亿元整合深圳金融租赁公司,其实也是在为商业化做准备。金融租赁可谓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们这些年新近切入的一个业务领域,前面所提及的与国开行合作的那些商业银行也都相应取得了金融租赁公司的资格。同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试水私人银行业务一样,金融租赁业务必将成为商业银行一个积极的利润增长点。
国开行的春天在哪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金融环境的变迁,国开行的角色扮演越来越边缘化,因为我国的国家财力的增长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国开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作用。表面看来国开行是在谋定而后动,而摆在国开行管理层面前的现实问题仍然很多。如果不改制,不商业化,就意味着国开行将无路可走。
其实,与其说国开行是家政策性银行,不如说其是在政策的关照下获得了一些商业银行想获得而无法获得的商业机会。1994年,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开行得以设立。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经营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国开行贷款主要涉及领域包括电力、公路、公共设施、铁路、电信、石油石化等行业,并且这些行业的比重从来都是居高不下的。有人说国开行取得这几年的不错战绩主要得益于这是一家政策性的银行,如果没有这一身份,国开行的竞争优势将不成其为竞争优势。可以想象的是,国开行转型后,其原来领域的那些固有优势将被注销掉一部分,因为其原来的利润增长领域将会有更多的别的商业银行浸淫进来。
在国开行的设立初期,由于行政式命令的过于干涉,国开行的表现并不好,其资产质量也一度让人大跌眼镜。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二年,国开行的不良贷款率创下了其历史的最高点,相关数据显示这一最高点曾一度达到了33%。可以说,33%这一数字是非常可怕的。再到后来,也是在相关行政命令之下,通过一系列资产重组等手段,国开行得以摆脱巨额不良资产。在摆脱不良资产之后的这些年,国开行一路表现良好。这一路表现良好,加上即将成功转型,不得不让人想到国开行的春天真的到了。
关于国开行的转型,国开行的领导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概念。意指从政策性银行到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将不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依靠补贴谋生计、利用市场机会和市场方法去实现政府的相关目标。
从一些媒体的相关报道来看,转型后的国开行将实行独立法人的母子公司制度,母公司由国家绝对控股,体现国家战略意图,推行国家对政策性业务的优惠和扶持,实现商业化运作。国开行将下设两家子公司,一家做投资,另一家则仍然做国开行的老主业,即以中长期信贷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并且后者还可以做投行业务。最终,国开行的未来出路是将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最终实现公开发行上市。
值得强调的是,国开行的改制方案中增加了投行、投资两项业务。这两项新业务的铺开,可谓是为国开行谋得了另外两片广袤的天地。可以预见的是,光这两项业务就能给未来的财务报表增色不少。而在更远的未来,国开行的上市才是其真正自主掌握命运的时候,那才是国开行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