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今时代高新技术的快速进步,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經无法提供有效的成本信息供企业管理者参考。为了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革,许多企业也逐渐开始改变自身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积极采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本文分析了标准成本制度、目标成本制度、作业成本制度和责任成本制度四大成本制度的异同点,希望通过对这些先进思想方法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找到一条符合我国企业现代成本管理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成本制度成本管理
一、四大成本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标准成本制度是指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如技术指标、作业指标、计划值等)而设计的,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成本标准的制定、标准成本的控制、成本差异揭示及分析、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四个部分是标准成本制度的主要内容。
目标成本制度就是在企业预算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测定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成本管理工作的一种制度。目标成本制度的核心是管理、目的是效益、采取核算手段,对成本进行事前测定、日常控制和事后考核,从而形成一个全企业、全过程、全员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成本体系,以达到少投入多产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因而深受企业组织的青睐。
作业成本制度是一种以“成本驱动”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和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产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制度。它的理论核心是“成本动因”理论,即企业的间接费用的发生是企业产品生产所必须的各种作业所驱动的,其发生多少鱼企业产品生产无关,而只与驱动其发生的作业数量有关。
责任成本制度是现代分权管理模式的产物,它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个责任中心,并对其分工负责的经济业务进行计划与控制,以实现业绩考核与评价的一种内部控制制度。这种制度要求:根据授予各级单位的权力、责任及对其业绩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建立起以各责任中心为主体,以权、责、利相统一为特征,以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为内容,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二、四大成本制度的异同点
产生于不同时期的四大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19世纪末),目标成本制度(20世纪50年代),作业成本制度(20世纪30年代末),责任成本制度(20世纪90年代之后),同样是成本制度,以下是这四种成本制度在其性质等各个方面的异同:
1.制度性质
标准成本制度具有激励性、技术性及战术性;作业成本制度和目标成本制度具有技术性和战略性;责任成本制度则具有激励性与战略性。
2.涉及的内容
前三种成本制度均涉及到了物质层面与成本价值层面两个层面,而责任成本制度只涉及到了成本价值层面,不能将物质流动层面与成本价值流动层面有机结合起来。
3.成本管理重点
标准成本制度与责任成本制度的成本管理重点为直接工资;作业成本制度的则为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而目标成本制度的成本管理重点包括以上提到的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
4.目标或标准成本确定顺序
标准成本制度和作业成本制度为顺算法,目标成本制度与责任成本制度则为倒推法。
5.与价值链关系
标准成本制度与责任成本制度涉及到生产阶段;作业成本制度不仅涉及生产阶段,还涉及到营销、发运阶段及售后服务阶段;而目标成本制度则与以上三种没有联系。
6.适用的行业或部门
标准成本制度适用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目标成本制度和责任成本制度适用于制造业;而作业成本制度适用于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及政府部门多个行业及部门。
7.与财务会计核算的关系
除责任成本制度采用双轨制外,其他三种制度均采用单轨制。
8.发展
四种制度各有优缺点,如果能互相学习借鉴将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方向和举措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一种以顾客为导向的、竞争激烈的、变化迅速的、科技发达的生产经营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企业面对这样的大环境,要想取得生存和发展,管理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为了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现在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方面,势必不能仅仅片面的追求成本的降低,而是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把握整个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从中找到最优路径帮助企业实现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使得信息生产和传递更廉价、更便捷,一些大的投资公司通过市场正在集中经济的操控权利。因此,中国成本管理发展战略目标应定位于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成本管理研究领域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结合国际上先进的思想理念,在理论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对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在这样的战略目标指导下,我国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发展方向为立足中国企业,有选择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做法和惯例。趋势内容如下:
1.引进国外成本管理的精华。这主要是将成本价值流动与物质流动结合起来的方法,把握物质流动的思路以及成本管理思想。
2.挖掘、完善和发展邯钢经验。用国外的经验完善邯钢经验,建立一套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相结合的内控制度;用中国其他企业的经验充实邯钢经验,如张兴让的“满负荷工作法”。
3.拓宽成本管理的范围。例如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将成本管理推广到服务业和政府部门。
4.在利用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职工工资水平。这是从日本的目标成本中领悟到的战略性举措,可以形成职工“以公司为家”的主人翁精神,也能够消除以压低职工工资降低成本所形成的危险性。(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5-89.
[2]陈洁,试论企业全面成本管理,上海财税,2001(1):23-25.
[3]朱小琴,战略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财会月刊,20019(12):23-24.
[4]于增彪,《管理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版
关键词:成本制度成本管理
一、四大成本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标准成本制度是指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如技术指标、作业指标、计划值等)而设计的,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成本标准的制定、标准成本的控制、成本差异揭示及分析、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四个部分是标准成本制度的主要内容。
目标成本制度就是在企业预算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测定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成本管理工作的一种制度。目标成本制度的核心是管理、目的是效益、采取核算手段,对成本进行事前测定、日常控制和事后考核,从而形成一个全企业、全过程、全员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成本体系,以达到少投入多产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因而深受企业组织的青睐。
作业成本制度是一种以“成本驱动”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和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产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制度。它的理论核心是“成本动因”理论,即企业的间接费用的发生是企业产品生产所必须的各种作业所驱动的,其发生多少鱼企业产品生产无关,而只与驱动其发生的作业数量有关。
责任成本制度是现代分权管理模式的产物,它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个责任中心,并对其分工负责的经济业务进行计划与控制,以实现业绩考核与评价的一种内部控制制度。这种制度要求:根据授予各级单位的权力、责任及对其业绩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建立起以各责任中心为主体,以权、责、利相统一为特征,以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为内容,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二、四大成本制度的异同点
产生于不同时期的四大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19世纪末),目标成本制度(20世纪50年代),作业成本制度(20世纪30年代末),责任成本制度(20世纪90年代之后),同样是成本制度,以下是这四种成本制度在其性质等各个方面的异同:
1.制度性质
标准成本制度具有激励性、技术性及战术性;作业成本制度和目标成本制度具有技术性和战略性;责任成本制度则具有激励性与战略性。
2.涉及的内容
前三种成本制度均涉及到了物质层面与成本价值层面两个层面,而责任成本制度只涉及到了成本价值层面,不能将物质流动层面与成本价值流动层面有机结合起来。
3.成本管理重点
标准成本制度与责任成本制度的成本管理重点为直接工资;作业成本制度的则为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而目标成本制度的成本管理重点包括以上提到的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
4.目标或标准成本确定顺序
标准成本制度和作业成本制度为顺算法,目标成本制度与责任成本制度则为倒推法。
5.与价值链关系
标准成本制度与责任成本制度涉及到生产阶段;作业成本制度不仅涉及生产阶段,还涉及到营销、发运阶段及售后服务阶段;而目标成本制度则与以上三种没有联系。
6.适用的行业或部门
标准成本制度适用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目标成本制度和责任成本制度适用于制造业;而作业成本制度适用于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及政府部门多个行业及部门。
7.与财务会计核算的关系
除责任成本制度采用双轨制外,其他三种制度均采用单轨制。
8.发展
四种制度各有优缺点,如果能互相学习借鉴将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方向和举措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一种以顾客为导向的、竞争激烈的、变化迅速的、科技发达的生产经营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企业面对这样的大环境,要想取得生存和发展,管理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为了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现在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方面,势必不能仅仅片面的追求成本的降低,而是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把握整个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从中找到最优路径帮助企业实现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使得信息生产和传递更廉价、更便捷,一些大的投资公司通过市场正在集中经济的操控权利。因此,中国成本管理发展战略目标应定位于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成本管理研究领域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结合国际上先进的思想理念,在理论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对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在这样的战略目标指导下,我国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发展方向为立足中国企业,有选择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做法和惯例。趋势内容如下:
1.引进国外成本管理的精华。这主要是将成本价值流动与物质流动结合起来的方法,把握物质流动的思路以及成本管理思想。
2.挖掘、完善和发展邯钢经验。用国外的经验完善邯钢经验,建立一套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相结合的内控制度;用中国其他企业的经验充实邯钢经验,如张兴让的“满负荷工作法”。
3.拓宽成本管理的范围。例如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将成本管理推广到服务业和政府部门。
4.在利用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职工工资水平。这是从日本的目标成本中领悟到的战略性举措,可以形成职工“以公司为家”的主人翁精神,也能够消除以压低职工工资降低成本所形成的危险性。(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5-89.
[2]陈洁,试论企业全面成本管理,上海财税,2001(1):23-25.
[3]朱小琴,战略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财会月刊,20019(12):23-24.
[4]于增彪,《管理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