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王千源,大家都会用“非标准男神”或“大器晚成”来形容。的确,棱角分明的小眼睛加大长脸,让他与娱乐圈一众粉嫩小生有极大区别,却有着让人难以忽视的力量感,而直到39岁才成为大家眼中的“胡茬男神”,也的确打破了“出名要趁早”的娱乐圈常规。大学四年表演专业毕业后,在同学们都开始在演艺圈大放异彩的时候,王千源却开始了“蛰伏”的日子。他被分配到北京儿艺演起了“石头、风、太阳”,这看起来是耽误他演艺事业的一段经历,王千源再回看时,却觉得通过演一些动物、石头,来考虑表演人的那种感受,或者是怎么把人的感受赋予在一块石头上、一棵树上,对演技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老天最终没有辜负有准备的人,经历了漫长的“冷却期”,出道二十余年的他终于凭借着电影《钢的琴》拿下人生第一个影帝奖项。许多人都为他的大器晚成表示惋惜,他却说:“我其实并没有大器晚成,因为我39岁得的奖,39岁能得国际上的奖项的,也没有几个。有的人努力工作一辈子,演得比我好,但没得国际奖,所以我觉得我挺幸运的。”得了影帝的他,仍就保持着“匠人”的创作态度。之后数年,他的事业线也并未飞跃式上升,在许多大制作影视剧里,他仍旧安然地处在配角的位置上,兢兢业业的地演好每一个角色:“有很多好剧本,就算拍也不一定会轮到你,所以有想尝试的角色我就会去拍,不要太挑剔。”直至出演《解救吾先生》的华子一角,他才逐渐被大众所知,他扮演的绑匪张华令人惊叹,看起来似乎并没有暴力、凶残,可是却内心残忍、动起手来毫不犹豫,让人不寒而栗。他细腻而又不落套路的演技,让你能够无缝衔接在剧情当中,征服了每一个观众。
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荧幕里绽放的几小时,却很难知道一个好演员背后的付出,教科书般的演技来源于王千源对待表演的执着。在让他夺得国际影帝的文艺电影《钢的琴》里,他的角色是一个下岗工人,为了让自己活在角色里,他天天穿着那条破烂的绿毛裤,在酒店走来走去,当作东北的筒子楼,体验着一个中年男人的心境。他饰演《解救吾先生》里不修边幅、内心变化凶残的绑匪“华子”时,为了追求绑匪骨瘦如柴且邋里邋遢的外形,他可以七天不洗头,熬夜喝酒,三天不喝水,开拍前蒸桑拿,让皮下脂肪脱水,只为塑造他内在的极端性格,更是四十多天没回家,就怕回到家中的温馨气氛,把他一身的狠劲给泄掉了。
最近王千源主演的新电影《破局》即将和观众见面,王千源表示:“这个角色非常坏,也是片中最神秘的人。上一次《解救吾先生》偏写实,这次演坏人我也有想法,看看怎么能再突破一点点。”对于他来说演戏这件事跟红或不红、能不能获奖从来都没有关联,他所努力去做这件事的原因只是简简单单的因为热爱而已。这就是王千源,一个看似复杂的娱乐圈里单纯的表演者。
对话 王千源
如果我演的人物总是一个样子
就没有意思了
Q:你是怎么理解《破局》这个片名的?
A:《破局》是有一个对立的感觉,有人在设局,有人在破局。设局是为了让他死,破局是他为了能保住自己的生命,要把设的这个套给解套。所以我觉得这个破局就是一个斗争的过程,是矛盾的一个过程。
Q:你怎么解读陈昌明这个角色?
A:我扮演的这个角色叫陈昌明,是比较反派的这么一个人物。之前我也演过反派,但这个角色跟之前演的《解救吾先生》的那个反派不一样。那个角色是在生活化里面,有一些处在困境、矛盾中的一些想法,它是有一个过程来展示人物的。而陈昌明这个人物是从头坏到尾,是一个漫画式的反派。我在学习的时候,老师或者一些前辈都会告诉我说,不要演一些脸谱化的人物,这一回是没听他们的话,演了一个脸谱化的人物。在这个角色当中,我想看一看,怎么从风格化、脸谱化过渡到人性化。我看看往回走能不能走通。如果我今天再演还是以前那个样子,我觉得工作也没有什么意思,没有什么突破,也不好玩。
Q:你觉得你本人跟这个角色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A:应该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觉得人身上都有缺点,都有优点,人的一生都是要克服自己的缺点,想要和大家求同。比如说我们小时候看别人家铅笔好,拿走了人家的铅笔,可能是小孩喜欢,也可能是本性,他不懂。但当他长大了,他的人生观都确立了,还在干这种事情,那就不是一支铅笔的问题了,那是一个放大了一百倍、一千倍的问题。所以对于我来讲跟他没有什么相似之處,他就是一个大坏蛋。所以把这个人物能塑造成这样,我有点不知道下一个坏人该怎么演,我已经使出浑身的解数,脱离开《解救吾先生》那种感觉,高度又上了0.1、0.2,但是如果在这个高度上再突破0.01、0.02,我已经没有想象的空间了。
Q:在这部戏中跟天王、影帝郭富城合作,是不是非常过瘾?
A:一开始我还比较有压力,和这么一个天王、大哥级的人物合作,所以我很担心,但我没想到城哥就像一个大男孩一样,他在现场完全跟你想象的郭富城是不一样的。他很开心,每天早上一下车开始,他就给大家制造轻松的气氛,他在现场也出了很多点子,我也很感谢他。他对我也很好,他会讲他之前工作的故事,拍戏的艰辛,他说人能走到今天或者人有才华很不容易,你要珍惜你的才华,你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后来我们就把这个话用在了戏里,我杀他杀不成的时候,想拉拢他,我说你是一个有天赋的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希望我们一起合作。其实我把生活当中和他互相尊敬、互相欣赏的那种感觉用在了戏里,也算留一个纪念。我觉得演员并不是每一部戏大家都能碰到跟你互相喜欢的人,或者说你崇拜的人。所以我觉得,当若干年以后我们俩有机会拿出这部戏再看的时候,会说,你看,这就是我们那一段时间生活的写照。
老天最终没有辜负有准备的人,经历了漫长的“冷却期”,出道二十余年的他终于凭借着电影《钢的琴》拿下人生第一个影帝奖项。许多人都为他的大器晚成表示惋惜,他却说:“我其实并没有大器晚成,因为我39岁得的奖,39岁能得国际上的奖项的,也没有几个。有的人努力工作一辈子,演得比我好,但没得国际奖,所以我觉得我挺幸运的。”得了影帝的他,仍就保持着“匠人”的创作态度。之后数年,他的事业线也并未飞跃式上升,在许多大制作影视剧里,他仍旧安然地处在配角的位置上,兢兢业业的地演好每一个角色:“有很多好剧本,就算拍也不一定会轮到你,所以有想尝试的角色我就会去拍,不要太挑剔。”直至出演《解救吾先生》的华子一角,他才逐渐被大众所知,他扮演的绑匪张华令人惊叹,看起来似乎并没有暴力、凶残,可是却内心残忍、动起手来毫不犹豫,让人不寒而栗。他细腻而又不落套路的演技,让你能够无缝衔接在剧情当中,征服了每一个观众。
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荧幕里绽放的几小时,却很难知道一个好演员背后的付出,教科书般的演技来源于王千源对待表演的执着。在让他夺得国际影帝的文艺电影《钢的琴》里,他的角色是一个下岗工人,为了让自己活在角色里,他天天穿着那条破烂的绿毛裤,在酒店走来走去,当作东北的筒子楼,体验着一个中年男人的心境。他饰演《解救吾先生》里不修边幅、内心变化凶残的绑匪“华子”时,为了追求绑匪骨瘦如柴且邋里邋遢的外形,他可以七天不洗头,熬夜喝酒,三天不喝水,开拍前蒸桑拿,让皮下脂肪脱水,只为塑造他内在的极端性格,更是四十多天没回家,就怕回到家中的温馨气氛,把他一身的狠劲给泄掉了。
最近王千源主演的新电影《破局》即将和观众见面,王千源表示:“这个角色非常坏,也是片中最神秘的人。上一次《解救吾先生》偏写实,这次演坏人我也有想法,看看怎么能再突破一点点。”对于他来说演戏这件事跟红或不红、能不能获奖从来都没有关联,他所努力去做这件事的原因只是简简单单的因为热爱而已。这就是王千源,一个看似复杂的娱乐圈里单纯的表演者。
对话 王千源
如果我演的人物总是一个样子
就没有意思了
Q:你是怎么理解《破局》这个片名的?
A:《破局》是有一个对立的感觉,有人在设局,有人在破局。设局是为了让他死,破局是他为了能保住自己的生命,要把设的这个套给解套。所以我觉得这个破局就是一个斗争的过程,是矛盾的一个过程。
Q:你怎么解读陈昌明这个角色?
A:我扮演的这个角色叫陈昌明,是比较反派的这么一个人物。之前我也演过反派,但这个角色跟之前演的《解救吾先生》的那个反派不一样。那个角色是在生活化里面,有一些处在困境、矛盾中的一些想法,它是有一个过程来展示人物的。而陈昌明这个人物是从头坏到尾,是一个漫画式的反派。我在学习的时候,老师或者一些前辈都会告诉我说,不要演一些脸谱化的人物,这一回是没听他们的话,演了一个脸谱化的人物。在这个角色当中,我想看一看,怎么从风格化、脸谱化过渡到人性化。我看看往回走能不能走通。如果我今天再演还是以前那个样子,我觉得工作也没有什么意思,没有什么突破,也不好玩。
Q:你觉得你本人跟这个角色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A:应该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觉得人身上都有缺点,都有优点,人的一生都是要克服自己的缺点,想要和大家求同。比如说我们小时候看别人家铅笔好,拿走了人家的铅笔,可能是小孩喜欢,也可能是本性,他不懂。但当他长大了,他的人生观都确立了,还在干这种事情,那就不是一支铅笔的问题了,那是一个放大了一百倍、一千倍的问题。所以对于我来讲跟他没有什么相似之處,他就是一个大坏蛋。所以把这个人物能塑造成这样,我有点不知道下一个坏人该怎么演,我已经使出浑身的解数,脱离开《解救吾先生》那种感觉,高度又上了0.1、0.2,但是如果在这个高度上再突破0.01、0.02,我已经没有想象的空间了。
Q:在这部戏中跟天王、影帝郭富城合作,是不是非常过瘾?
A:一开始我还比较有压力,和这么一个天王、大哥级的人物合作,所以我很担心,但我没想到城哥就像一个大男孩一样,他在现场完全跟你想象的郭富城是不一样的。他很开心,每天早上一下车开始,他就给大家制造轻松的气氛,他在现场也出了很多点子,我也很感谢他。他对我也很好,他会讲他之前工作的故事,拍戏的艰辛,他说人能走到今天或者人有才华很不容易,你要珍惜你的才华,你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后来我们就把这个话用在了戏里,我杀他杀不成的时候,想拉拢他,我说你是一个有天赋的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希望我们一起合作。其实我把生活当中和他互相尊敬、互相欣赏的那种感觉用在了戏里,也算留一个纪念。我觉得演员并不是每一部戏大家都能碰到跟你互相喜欢的人,或者说你崇拜的人。所以我觉得,当若干年以后我们俩有机会拿出这部戏再看的时候,会说,你看,这就是我们那一段时间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