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是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大难题,而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变。本文从城乡统筹的基本内涵、必要性及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对策建议四个方面对城乡统筹做了简述评析。
关键词:城乡统筹 经济发展 对策建议 评析
一、城乡统筹的基本内涵与理论演进
“城乡统筹”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城乡互动发展,以实现二者发展双赢为目的的发展格局。城乡统筹是针对我国城乡之间的户籍、劳动用工、社会福利、住房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土地使用制度等不同政策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格局而提出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创建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运行的融合机制。对于城乡统筹的内涵,国内学者各抒己见,尚未达成共识,对其内涵、目标以及路径的认识各有侧重,但普遍认为城乡统筹本质上不是纯粹的、单一的低水平均衡或平均主义,也不是转移城市资源到农村,而是促进城乡两大社会经济系统朝着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城乡差别日渐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弱化、城乡发展机会均等的方向发展。从赫希曼和弗里德以增长极理论为代表的城市偏向论到城市规划理论重要奠基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城乡平衡发展理论,都在城乡统筹理论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49年以前,我国的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的二元分离与对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工业先导,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和“挖乡补城,以农哺工”的资金积累模式。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城乡差距问题依然突出,“三农”问题也未得到妥善解决,惠及农民的政策有限,一系列主客观因素要求我国需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当下中国已进入到工业化后期,这一阶段主要为工业和城市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有限。由于城乡发展水平的差异,加之农业自身创造的财富不及第二、三产业等弱点,农村剩余劳动力仍不断涌入城市,这种结构失衡的情况会使城市良性发展受阻。而农村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与实现农民的小康生活相对滞后的问题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讲,“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永恒主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与此同时,统筹城乡发展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最终实现完全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六大把“统筹城乡发展”置于“五个统筹”之首,可见其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三、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
尽管政府出台多项措施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但从目前来看,城乡差距却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1.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异。
从图3-1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57元上升到2014年的9892元,而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上升到2014年的28843.85元,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的57.5%、67.71%下降到2014年的35.6%、37.9%,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从图3-2中可以明显看出城乡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差异,从1978年的城乡消费性支出311.16元、116.06元上升到2014年的16690.58元、8382.57元,而从绝对数上看,城乡消费差距不减反增。通过以上分析及查阅文献,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城乡发展的问题进行论述。第一,相比于国外,我国对城乡理论研究的起步较晚,由于缺乏系统性认识,未对城乡统筹理论形成普遍共识,使其对实践的指导不足。第二,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以工促农”的产业互动仍以政府为主导,缺乏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互动形式单一。第三,广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出现的问题,使得农村矛盾依然突出。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和经济条件虽有了极大改善,但城乡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公共资源的配置如农村卫生医疗与教育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要完全实现城乡统筹的发展任务,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2.城乡人均消费性支出差异。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作者给出了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城乡统筹,关键在于城市带农村,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规律。发挥城市涓流作用,在继续推进合理城镇化的基础上,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度,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问题,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第二,要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需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发挥工业极化效应相结合,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扩大农村就业,完善流动机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同时要制定就业创业指导政策,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就业,使农村收入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换。第三,按照“多取、少予、放活”的方针,继续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鼓励现代化物流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与配送能力,制定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第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发展及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要使改革开放的政策惠及更多普通百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众多问题,城乡统筹的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还需要漫长的道路要走,路虽荆棘却不难走,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确信目标终会实现。
参考文献:
[1]袁政.中国城乡一体化评析及公共政策探讨[J].經济地理,2004,03:355-360.
[2]薛晴,霍有光.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考察[J].经济地理,2010,11:1779-1784+1809.
[3]刘荣增.城乡统筹理论的演进与展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63-67.
作者简介:孙媛媛(1991—),女,山东青岛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城市经济。
关键词:城乡统筹 经济发展 对策建议 评析
一、城乡统筹的基本内涵与理论演进
“城乡统筹”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城乡互动发展,以实现二者发展双赢为目的的发展格局。城乡统筹是针对我国城乡之间的户籍、劳动用工、社会福利、住房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土地使用制度等不同政策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格局而提出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创建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运行的融合机制。对于城乡统筹的内涵,国内学者各抒己见,尚未达成共识,对其内涵、目标以及路径的认识各有侧重,但普遍认为城乡统筹本质上不是纯粹的、单一的低水平均衡或平均主义,也不是转移城市资源到农村,而是促进城乡两大社会经济系统朝着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城乡差别日渐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弱化、城乡发展机会均等的方向发展。从赫希曼和弗里德以增长极理论为代表的城市偏向论到城市规划理论重要奠基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城乡平衡发展理论,都在城乡统筹理论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49年以前,我国的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的二元分离与对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工业先导,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和“挖乡补城,以农哺工”的资金积累模式。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城乡差距问题依然突出,“三农”问题也未得到妥善解决,惠及农民的政策有限,一系列主客观因素要求我国需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当下中国已进入到工业化后期,这一阶段主要为工业和城市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有限。由于城乡发展水平的差异,加之农业自身创造的财富不及第二、三产业等弱点,农村剩余劳动力仍不断涌入城市,这种结构失衡的情况会使城市良性发展受阻。而农村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与实现农民的小康生活相对滞后的问题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讲,“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永恒主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与此同时,统筹城乡发展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最终实现完全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六大把“统筹城乡发展”置于“五个统筹”之首,可见其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三、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
尽管政府出台多项措施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但从目前来看,城乡差距却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1.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异。
从图3-1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57元上升到2014年的9892元,而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上升到2014年的28843.85元,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的57.5%、67.71%下降到2014年的35.6%、37.9%,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从图3-2中可以明显看出城乡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差异,从1978年的城乡消费性支出311.16元、116.06元上升到2014年的16690.58元、8382.57元,而从绝对数上看,城乡消费差距不减反增。通过以上分析及查阅文献,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城乡发展的问题进行论述。第一,相比于国外,我国对城乡理论研究的起步较晚,由于缺乏系统性认识,未对城乡统筹理论形成普遍共识,使其对实践的指导不足。第二,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以工促农”的产业互动仍以政府为主导,缺乏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互动形式单一。第三,广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出现的问题,使得农村矛盾依然突出。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和经济条件虽有了极大改善,但城乡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公共资源的配置如农村卫生医疗与教育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要完全实现城乡统筹的发展任务,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2.城乡人均消费性支出差异。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作者给出了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城乡统筹,关键在于城市带农村,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规律。发挥城市涓流作用,在继续推进合理城镇化的基础上,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度,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问题,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第二,要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需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发挥工业极化效应相结合,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扩大农村就业,完善流动机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同时要制定就业创业指导政策,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就业,使农村收入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换。第三,按照“多取、少予、放活”的方针,继续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鼓励现代化物流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与配送能力,制定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第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发展及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要使改革开放的政策惠及更多普通百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众多问题,城乡统筹的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还需要漫长的道路要走,路虽荆棘却不难走,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确信目标终会实现。
参考文献:
[1]袁政.中国城乡一体化评析及公共政策探讨[J].經济地理,2004,03:355-360.
[2]薛晴,霍有光.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考察[J].经济地理,2010,11:1779-1784+1809.
[3]刘荣增.城乡统筹理论的演进与展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63-67.
作者简介:孙媛媛(1991—),女,山东青岛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城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