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曾任《南风窗》执行主编,美国国务院领导力项目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他早在很多年前,李光耀就已名满天下。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相信他是“本世纪真正有远见的国家领导人之一”。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倾倒于他的“天才”,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则认为他“从来没有犯过错误”。另一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更将李光耀和丘吉尔相提并论,认为他是“小国的大政治家”,惋惜他生活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否则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李光耀是一位罕见的人物,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在1965年被马来西亚“休”了之后的艰难岁月里,他领导新加坡迎难而上,把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南洋小国,建设成一个廉洁、富裕的花园国家。而因为在民主、全球治理等方面的洞察力,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新加坡地理和人口的局限,而具有了世界意义。
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如果让李光耀和当代最会选举的政治家奥巴马在今天同台竞选,结果会怎样?
我想,多半是奥巴马赢。原因如下:
首先,李光耀只会做事,不会讨好选民,岂止不会讨好,他还时常对民众冷嘲热讽、泼凉水。他相信优生论,认为一个人是否是可造之才在出生那一刻早已注定。他劝说新加坡人择偶要实际一点:“我们对配偶长相的要求应该实际。你只要看一看自己的兄弟,自己的表亲,一般人的长相也不外如是。如果你以电视剧演员为标准,你就麻烦了,一辈子都在寻找十全十美的丈夫,而这位标准丈夫是不存在的;或是寻找绝色美女,而这梦想中的伴侣除了靠化妆打扮,根本就不存在。”
尽管李光耀实际上并无恶意,但这样一种态度,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完全行不通的。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给每个人造成了一种自己可以“话事”的虚幻感觉。于是,今天的人民要求领导人不仅要把事情做对,还要用民众能接受、让他们开心的方式来做,领导人的好玩有趣甚至比正确更重要。李光耀这样的“严父”对他们来说太沉重了,他们要的是让他们轻松愉快、永远宠溺、肯定他们的“同伴”。
而奥巴马就不一样了。尽管他政治经验缺乏,但相貌堂堂,辩才无碍,善于利用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媒体进行政治动员,一句“change”“yes,we can”就让美国年轻人热血沸腾,鞍前马后为其效力,最终突破了希拉里和麦凯恩两个重量级政治人物的围追堵截当选总统。当选之后的几乎所有演讲,也都离不开“希望”“改变”“梦想”这样激动人心的词汇,坐在台下的人瞬间产生了自己很重要的幻觉,对奥巴马的好感又增加了一分。
其次,和奥巴马相比,李光耀显然很boring。在李光耀那个时代,媒体还不发达,民众最多只能听到领导人的声音,因此选举基本是在拼实力、拼政纲。到了1960年,电视介入选举,尼克松因为形象比不上肯尼迪而落败,这意味着领导人的选拔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了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一个领导人本身是什么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竞选团队能让他呈现什么形象。这样一来,个人形象、口才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得以放大,政纲等实质性的东西反而因为太闷而无人关心,领导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一种媒体选秀。
而李光耀是一个在今天看来颇为无趣的人,他是一个工作狂,没有女人,没有音乐,没有酒,没有艺术,没有电影,没有小说,唯一的娱乐就是定期打一次高尔夫球。和今天的领导人事事把人民挂在嘴上、时时不忘和人民握手的做派不同,李光耀始终和人民有距离。他会做最有利于他们长远利益的决定,但你让他抱抱孩子以示亲民,no way!
形式大于内容,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而正因为是靠驾驭媒体和民意而脱颖而出的,因此今天的领导人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往往过多考虑政治和选举因素,精于进行能带来立竿见影现实利益的短线政治操作,迷信宣传,忙于赢得选举,维护权力,而对有利于国家长远利益但可能得罪人的政治决定退避三舍。能力平平但形象讨巧的领导人多了,敢于坚持己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领导人少了,于是,领导力的危机就成了普遍现象。环顾世界,政治领袖民望低迷、施政阻力重重是一个普遍现象,高支持率往往只存在于选举结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就难以为继。奥巴马也是如此,当选时的豪情已成往事,民调显示他如今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那么,谁该为当初的选择负责呢?
他早在很多年前,李光耀就已名满天下。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相信他是“本世纪真正有远见的国家领导人之一”。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倾倒于他的“天才”,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则认为他“从来没有犯过错误”。另一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更将李光耀和丘吉尔相提并论,认为他是“小国的大政治家”,惋惜他生活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否则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李光耀是一位罕见的人物,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在1965年被马来西亚“休”了之后的艰难岁月里,他领导新加坡迎难而上,把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南洋小国,建设成一个廉洁、富裕的花园国家。而因为在民主、全球治理等方面的洞察力,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新加坡地理和人口的局限,而具有了世界意义。
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如果让李光耀和当代最会选举的政治家奥巴马在今天同台竞选,结果会怎样?
我想,多半是奥巴马赢。原因如下:
首先,李光耀只会做事,不会讨好选民,岂止不会讨好,他还时常对民众冷嘲热讽、泼凉水。他相信优生论,认为一个人是否是可造之才在出生那一刻早已注定。他劝说新加坡人择偶要实际一点:“我们对配偶长相的要求应该实际。你只要看一看自己的兄弟,自己的表亲,一般人的长相也不外如是。如果你以电视剧演员为标准,你就麻烦了,一辈子都在寻找十全十美的丈夫,而这位标准丈夫是不存在的;或是寻找绝色美女,而这梦想中的伴侣除了靠化妆打扮,根本就不存在。”
尽管李光耀实际上并无恶意,但这样一种态度,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完全行不通的。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给每个人造成了一种自己可以“话事”的虚幻感觉。于是,今天的人民要求领导人不仅要把事情做对,还要用民众能接受、让他们开心的方式来做,领导人的好玩有趣甚至比正确更重要。李光耀这样的“严父”对他们来说太沉重了,他们要的是让他们轻松愉快、永远宠溺、肯定他们的“同伴”。
而奥巴马就不一样了。尽管他政治经验缺乏,但相貌堂堂,辩才无碍,善于利用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媒体进行政治动员,一句“change”“yes,we can”就让美国年轻人热血沸腾,鞍前马后为其效力,最终突破了希拉里和麦凯恩两个重量级政治人物的围追堵截当选总统。当选之后的几乎所有演讲,也都离不开“希望”“改变”“梦想”这样激动人心的词汇,坐在台下的人瞬间产生了自己很重要的幻觉,对奥巴马的好感又增加了一分。
其次,和奥巴马相比,李光耀显然很boring。在李光耀那个时代,媒体还不发达,民众最多只能听到领导人的声音,因此选举基本是在拼实力、拼政纲。到了1960年,电视介入选举,尼克松因为形象比不上肯尼迪而落败,这意味着领导人的选拔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了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一个领导人本身是什么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竞选团队能让他呈现什么形象。这样一来,个人形象、口才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得以放大,政纲等实质性的东西反而因为太闷而无人关心,领导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一种媒体选秀。
而李光耀是一个在今天看来颇为无趣的人,他是一个工作狂,没有女人,没有音乐,没有酒,没有艺术,没有电影,没有小说,唯一的娱乐就是定期打一次高尔夫球。和今天的领导人事事把人民挂在嘴上、时时不忘和人民握手的做派不同,李光耀始终和人民有距离。他会做最有利于他们长远利益的决定,但你让他抱抱孩子以示亲民,no way!
形式大于内容,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而正因为是靠驾驭媒体和民意而脱颖而出的,因此今天的领导人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往往过多考虑政治和选举因素,精于进行能带来立竿见影现实利益的短线政治操作,迷信宣传,忙于赢得选举,维护权力,而对有利于国家长远利益但可能得罪人的政治决定退避三舍。能力平平但形象讨巧的领导人多了,敢于坚持己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领导人少了,于是,领导力的危机就成了普遍现象。环顾世界,政治领袖民望低迷、施政阻力重重是一个普遍现象,高支持率往往只存在于选举结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就难以为继。奥巴马也是如此,当选时的豪情已成往事,民调显示他如今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那么,谁该为当初的选择负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