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移动微学习是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相互融合的产物,是手持智能终端发展带动下形成的新型学习方式,在为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学习信息提供更多优势的同时,也时常伴有认知超载现象发生。结合认知负荷理论指导,分析移动微学习中认知负荷的来源,探讨移动微学习的信息表征设计要求和设计思路。
关键词 认知负荷理论;移动微学习;信息表征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6-0006-03
Abstract The mobile micro learning is the integrated product of mobile learning and micro learning, which is a new way of learning form development driven by hand-held intelligent terminal, provide more advantages for learners to learn whenever and wherever possi-ble information, there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cognitive overload. Based on the cognitive load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s ofcognitive load in mobile micro learning, and discusse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the design ideas of the 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of mobile micro learning.
Key words cognitive load theory; mobile micro learning; 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design
1 前言
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个人手持终端的移动微学习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研究主题。移动微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微学习活动,是移动学习与微型学习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微型移动媒体作为重要平台的学习方式,在知识信息的表征、学习内容的提取、时间环境的选择、方法形式的设定等方面具有灵活多样、自由便捷等特点。但学习信息的表征设计与组织呈现形式的丰富并不意味着保障了有效教学,在实际运用中认知超载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从认知负荷理论视角,对移动微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的来源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移动微学习环境下学习信息表征设计的目标要求和设计思路。
2 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指的是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认知资源总量。1988年,澳洲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提出认知负荷理论,定义认知负荷为将特定工作加之于学习者认知系统时所产生的负荷,从认知资源分配的角度对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了考察分析。
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负荷理论指出人类的工作记忆具有局限性,能储存的信息量为7±2个组块,维持的时间为2秒,可同时处理的信息为2~4个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信息以图示的方式被贮存,信息进入前先在工作记忆里进行加工;信息主要储存在长时记忆里,通过信息重组,把低水平图示组合成高水平图示,减少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加工数量。工作记忆的局限性只是针对第一次接触到的信息,已转为长期记忆中的信息再提取是不存在局限性的;当需要加工的信息量超出学习者工作记忆所能加工的信息容量范畴,即为认知超载,导致无效学习。
认知负荷的三种类型 斯威勒将认知负荷分为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三类。内在认知负荷取决于学习者先前认知水平和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包括来源于知识本身复杂程度的绝对复杂度和来源于学习者先前认知水平的相对复杂度。外在认知负荷指由学习信息的表征设计与组织呈现方式带来的认知负荷,是教学设计不当引起的。关联认知负荷是指在认知过程中,那些不是必须关注的信息,但对其加以注意后,有助于图式建構的认知负荷,也称有效认知负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富余的认知资源,并将这些认知资源用到建构图示等认知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关联认知负荷。
3 来源于移动微学习的认知负荷分析
来源于学习信息的认知负荷 移动微学习环境下,学习信息更加多元和开放,因学习信息的表征设计与呈现形式不同,产生的认知负荷也会有所不同。学习信息是海量的、碎片化的,给学习者的信息检索和知识建构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受制于微型移动终端的屏幕尺寸,学习信息的呈现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本应同一界面呈现的学习信息,不得不通过滑屏或翻页的方式分界面阅读,原本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有效关联,也因信息结构的拆分而破坏。在多媒体信息表征协同作用方面,也因为空间有限,需要压缩和分割各类信息表征,造成信息读取的缺失现象。因此,学习者需要更多认知资源的投入以整合片段化的知识信息,工作记忆的信息加工数量的被动增加,使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有效解构和意义重构趋于复杂化。
来源于学习环境的认知负荷 移动微学习具有的微型特性和移动特性,满足了学习者在碎片时间里,在移动状态下,随时随地进行信息获取的泛在学习需求。同时形成了学习环境的复杂特性,具体表现为学习时间的随意性、学习场地的随机性、学习过程的零散性和交互操作的局限性。学习者的学习行为随时会产生,也随时会被中止,出现如移动设备电源不足、无线网络信号消失、环境声音嘈杂、其他事情打断等干扰因素。学习者注意力被转移分散,就需要反复的信息加工和整合。微型移动设备多为触屏交互操作,信息输入采用软键盘方式,在网络传输速度、屏幕尺寸、移动状态中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信息输入与传递的速度和准确度不能得到绝对保障,常常需要多次甚至额外的辅助操作才能完成界面交互。这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活动增加了外在认知负荷,不利于碎片化信息的有效集聚与融合。
关键词 认知负荷理论;移动微学习;信息表征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6-0006-03
Abstract The mobile micro learning is the integrated product of mobile learning and micro learning, which is a new way of learning form development driven by hand-held intelligent terminal, provide more advantages for learners to learn whenever and wherever possi-ble information, there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cognitive overload. Based on the cognitive load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s ofcognitive load in mobile micro learning, and discusse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the design ideas of the 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of mobile micro learning.
Key words cognitive load theory; mobile micro learning; 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design
1 前言
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个人手持终端的移动微学习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研究主题。移动微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微学习活动,是移动学习与微型学习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微型移动媒体作为重要平台的学习方式,在知识信息的表征、学习内容的提取、时间环境的选择、方法形式的设定等方面具有灵活多样、自由便捷等特点。但学习信息的表征设计与组织呈现形式的丰富并不意味着保障了有效教学,在实际运用中认知超载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从认知负荷理论视角,对移动微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的来源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移动微学习环境下学习信息表征设计的目标要求和设计思路。
2 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指的是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认知资源总量。1988年,澳洲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提出认知负荷理论,定义认知负荷为将特定工作加之于学习者认知系统时所产生的负荷,从认知资源分配的角度对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了考察分析。
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负荷理论指出人类的工作记忆具有局限性,能储存的信息量为7±2个组块,维持的时间为2秒,可同时处理的信息为2~4个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信息以图示的方式被贮存,信息进入前先在工作记忆里进行加工;信息主要储存在长时记忆里,通过信息重组,把低水平图示组合成高水平图示,减少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加工数量。工作记忆的局限性只是针对第一次接触到的信息,已转为长期记忆中的信息再提取是不存在局限性的;当需要加工的信息量超出学习者工作记忆所能加工的信息容量范畴,即为认知超载,导致无效学习。
认知负荷的三种类型 斯威勒将认知负荷分为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三类。内在认知负荷取决于学习者先前认知水平和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包括来源于知识本身复杂程度的绝对复杂度和来源于学习者先前认知水平的相对复杂度。外在认知负荷指由学习信息的表征设计与组织呈现方式带来的认知负荷,是教学设计不当引起的。关联认知负荷是指在认知过程中,那些不是必须关注的信息,但对其加以注意后,有助于图式建構的认知负荷,也称有效认知负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富余的认知资源,并将这些认知资源用到建构图示等认知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关联认知负荷。
3 来源于移动微学习的认知负荷分析
来源于学习信息的认知负荷 移动微学习环境下,学习信息更加多元和开放,因学习信息的表征设计与呈现形式不同,产生的认知负荷也会有所不同。学习信息是海量的、碎片化的,给学习者的信息检索和知识建构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受制于微型移动终端的屏幕尺寸,学习信息的呈现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本应同一界面呈现的学习信息,不得不通过滑屏或翻页的方式分界面阅读,原本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有效关联,也因信息结构的拆分而破坏。在多媒体信息表征协同作用方面,也因为空间有限,需要压缩和分割各类信息表征,造成信息读取的缺失现象。因此,学习者需要更多认知资源的投入以整合片段化的知识信息,工作记忆的信息加工数量的被动增加,使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有效解构和意义重构趋于复杂化。
来源于学习环境的认知负荷 移动微学习具有的微型特性和移动特性,满足了学习者在碎片时间里,在移动状态下,随时随地进行信息获取的泛在学习需求。同时形成了学习环境的复杂特性,具体表现为学习时间的随意性、学习场地的随机性、学习过程的零散性和交互操作的局限性。学习者的学习行为随时会产生,也随时会被中止,出现如移动设备电源不足、无线网络信号消失、环境声音嘈杂、其他事情打断等干扰因素。学习者注意力被转移分散,就需要反复的信息加工和整合。微型移动设备多为触屏交互操作,信息输入采用软键盘方式,在网络传输速度、屏幕尺寸、移动状态中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信息输入与传递的速度和准确度不能得到绝对保障,常常需要多次甚至额外的辅助操作才能完成界面交互。这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活动增加了外在认知负荷,不利于碎片化信息的有效集聚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