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应用臀上动脉穿支螺旋桨肌皮瓣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串珠技术治疗骶尾部IV期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19例骶尾部压疮IV期创面应用臀上动脉穿支螺旋桨肌皮瓣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串珠技术进行修复。其中男6例,女13例;年龄45~81岁,平均(61.5±3.0)岁。合并糖尿病8例,截瘫7例,偏瘫2例,阿尔兹海默综合征2例;其中合并低蛋白血症12例,合并贫血10例;病程:3
【机 构】
:
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 315040,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 315040,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 315040,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 315040,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创面护理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应用臀上动脉穿支螺旋桨肌皮瓣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串珠技术治疗骶尾部IV期压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19例骶尾部压疮IV期创面应用臀上动脉穿支螺旋桨肌皮瓣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串珠技术进行修复。其中男6例,女13例;年龄45~81岁,平均(61.5±3.0)岁。合并糖尿病8例,截瘫7例,偏瘫2例,阿尔兹海默综合征2例;其中合并低蛋白血症12例,合并贫血10例;病程:3个月~1年,平均(5±2)个月。前期均经手术行清创、VSD等处理后延期皮瓣加骨水泥串珠植入手术治疗。创面面积为3.5 cm×4.0 cm~12.5 cm×10.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骨水泥串珠均于疮口愈合后1个月取出。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创面渗液、积液及供区并发症及远期皮瓣质地、色泽、瘢痕等情况。门诊定期随访复查。
结果术后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无严重并发症。12例创口一期愈合,其中2例术后出现部分创缘愈合不良,创口延期愈合。皮瓣供区均一期闭合,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为14个月,15例皮瓣血运良好,色泽与受区相似,皮瓣平整,质地柔软,外形满意。
结论臀上动脉穿支螺旋桨肌皮瓣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串珠技术治疗骶尾部IV期压疮创面,抗感染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对自残性手外伤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对2016年3月-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32例自残性手外伤患者进行叙事护理干预,并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本组SAS与SDS得分分别为(47.78±7.71)分和(46.41±5.04)分,较干预前[分别为(59.35±6.55)分和(61.38±6.43)分]均明显
目的评价应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面颊部洞穿性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对9例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而导致一侧面部组织洞穿性缺损的患者术中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修复重建,其中颊黏膜鳞状细胞癌4例,上颌骨骨肉瘤2例,上颌窦鳞状细胞癌1例,腮腺导管癌2例。术中双叶穿支皮瓣切取的面积大叶为7.0 cm×8.0 cm~6.0
目的探讨多个端侧吻合口吻合方式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应用受区同一血管的多个端侧吻合口吻合方式进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29例,其中皮瓣动脉均端侧吻合于受区同一动脉15例,吻合动脉2~3条,平均2.13条,皮瓣静脉均端侧吻合于受区同一静脉9例,吻合静脉2~4条,平均3.11条,皮瓣动、静脉均端侧吻合于受区同一动脉及静脉5例,吻合血管4
目的探讨腕背穿支形态学特征,为腕背穿支蒂V-Y推进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自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选用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①腕背穿支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②腕背穿支与前臂、掌背血管网的吻合特点。结果腕背侧血管网分为深层血管网(骨关节网)和浅层血管网(筋膜皮肤网)。前者位于伸肌腱深面,主要由桡动脉腕背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掌深动脉弓发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腓骨皮瓣重建前足部分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0月至2016年9月,共收治前足部分缺损1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3 cm×8 cm~16 cm×12 cm,骨骼、肌腱外露,均伴有第1跖骨和其他跖骨缺损。根据缺损程度采用腓骨皮瓣重建足部骨结构,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创面。供区创面均直接缝合关闭。12例中8例门诊随访,2例上门随访,2例微信随访,其中1例
目的报道臀股部双V-Y皮瓣治疗坐骨部压疮的临床结果。方法自2013年3月-2017年10月间,应用臀股部双V-Y皮瓣修复7例坐骨部压疮。男5例,女2例,年龄26~57岁,平均36.5岁。其中,胸、腰椎骨折伴完全性脊髓损伤5例,脑梗塞可行走2例。均为坐骨部IV度压疮,深度达骨面。创面大小为7.0 cm×8.0 cm~8.5 cm×12.5 cm。术后通过微信、电话、门诊随访。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缝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8例(8眼)保守治疗无效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小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随访观察术后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术后8例患者末次随访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较术前下降明显,差异具
目的探讨带髂胫束的薄层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并重建跟腱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带髂胫束的薄层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并跟腱缺损共11例。其中5例合并胫骨或腓骨骨折,3例合并踝关节骨折,1例合并跟骨骨折。软组织缺损范围6.5 cm×10.0 cm~8.0 cm×13.0 cm,跟腱缺损长度5.5~11.5 cm。创面一期予清创加VSD处理,6 d后
对1例右足内侧跖趾关节处、大小为2 cm×2 cm的黑色素瘤作环形切除,软组织缺损面积约为7 cm× 6 cm;切取跗内侧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缺损,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术区无黑色素瘤复发,感觉逐渐恢复。
目的探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薄的解剖基础,以及用于修复手、足外伤后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对10例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经大腿离断股动脉进行红色乳胶灌注,其中左侧5例,右侧5例,均为男性,观察胫后动脉穿支的数量、口径、分支、分层、走行分布规律。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临床应用13例,手部创面5例,足部创面8例,创面大小3.0 cm×2.0 cm~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