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越兄,辽宁锦州人,职业画家,我们一师同窗,记得第一次见面,未曾把他与一个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关联在一起,他朴素得就是我们惯见自然风景里的一棵树。
賞李越的画,首先要观其人,他为人真诚、谦恭、耿直、质朴,话语间总充满着幽默。精山水,善人物,早期以表现太行山为主要对象,从作品中可窥见其宽大的胸襟和坦诚的性格为人。也正是画家的人格情怀与艺术修为的结合,使其作品达到了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014年初因机缘,他进入当代著名画家陈钰铭先生主持的“‘水墨家园’中国水墨创作研究班”学习,就此我们相识,尔后长期在一起学习、创作、写生。很佩服他能排除世俗的杂念扎根在京都北郊山区“水墨家园”创作基地陪伴在老师身边潜心创作和研究,作品风格和格调亦日趋完善和提高。因长期随老师赴黄土高原写生,渐渐地他被黄土高原的博大和民风的淳朴所感动,无形中他在表现题材上逐步走向黄土高原。他坚信能用自己那颗朴素的心和手中朴素的笔,用心灵的境界去绘出黄土地最质朴的本真。
纵观《中国山水画史》无论在表现内容和题材上,以黄土高原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尚未有任何载录和留存,无疑在山水画创作选题上给当代画家以巨大的探索空间,我想李越兄也一定深知其拓展空间的广大。艺术来源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一是师造化,二是源生活。古人取法大自然,且富于创造精神,以蹈袭为耻,而今人多专去摆弄那“文人画”的玩意,从而与自然隔绝,一味以模仿古人作品为能事,模仿的画好像八股中的“赋得诗”,自然就会坠落到陈陈相因,了无新的途径上去。每次走进黄土高原,他切身感受到用“有”来表达“有”不难,而要用“无”来表达“有”难之又难。在陈老师指教下,他逐渐认识到写生是体现“道”、把握“道”的最佳途径,只有坚持走进去,不断写生才能更有效训练自己观察和表现的能力,让一片自然风景化为心灵的境界,从而达到格物致知。观察并发现感悟为“知”,落笔去表现就是“行”,表现出来就是“知”“行”的统一。
几年来,李越兄坚持扎根黄土高原,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探索性的作品,在全国诸多重大学术展览中连获佳奖。再观其近作,山水画多以平面构成意识来体现山势的深远,老辣、朴拙的笔墨营造出极具震撼力的意境。任何一门专业,从业者都当须有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才能够有所成就,李越兄是典型范例。学之!贺之!
辽宁锦州人
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辽宁省工笔画协会理事
北镇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闾山画会副会长
师从著名画家陈钰铭先生
现为陈钰铭水墨创作室画家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