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教学内容
本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和“画立体图形”之后、“平面图形”之前的学习内容,因此本节课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观察了解由立体图形到展开图形的互变过程,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第一次接触系统的几何学习,尽管有前面所学习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做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几何中基本几何图形的认识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通过直观感知,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猜想、探究学习,形成经验和知识体系,感知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更要贴近生活激发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从感性上接受所学习的内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学会根据展开图判别简单立体图形,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和体验简单的立体图形到其展开图的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和探究正方体不同表面展开图,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和提高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体验几何图形是描述现实图形世界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体验数学之美。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多面体研究其展开图和根据展开图判别多面体。
难点:探究正方体的不同表面展开图。
● 教学环境
本节课适合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学生最好能人手一台电脑。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的课件显示出一张桌子上放有各种各样的盒子,形状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等,旁边放很多各式各样的包装纸。提问:怎样能用最少的纸来包装这些盒子?引导学生答出:最好把这些立体图形展开。这时画面缩小落到几个立体图形上,引出学习内容“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设计意图:常规教学手段不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盒子,不能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而运用三维立体软件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的、可从多角度观看的实物,并可以随时调用。学生会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信息技术整合点:运用三维立体软件,将图像从二维推向三维,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图形的展开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自主探究
上课时,学生利用计算机尝试将4个等边三角形粘贴成的平面图片折叠成立体图形,完成的学生利用教师机给大家演示成果。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也就能自然地归纳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微机室进行上课使得学生在探究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的过程中既节省时间,又很直观。
信息技术整合点:为学生提供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将教学内容有机组合并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这样节省了教学的时间,又使得教学变得直观。计算机在短时间内能对多个图作出判断,大大节省了时间,增大了课容量。使学生学习更轻松,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合作交流
学生利用计算机合作探究正方体的不同表面展开图。各小组合作实验,记录员记录本组得到的不同的平面展开图并由组长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图形画在平面上,抽象、缺乏直观效果,易混乱学生的思维。利用计算机合作探究正方体的不同表面展开图,图像直观,学生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也更有时间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信息技术整合点:在多媒体环境中,分成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更好完成。
●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没有刻意追求结果,但是在整合过程中对协调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关系还不尽如人意。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用了大量的信息技术,教师较好地协调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的关系,但同时还要争取创设更多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点 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重在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最终有效达到学科教学目标。本课在教学中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过程,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使之体验到数学之美。
1.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创设支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范围内。这样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更新数字化的学习工具,创造教学的便利条件。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展示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变化过程,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和“画立体图形”之后、“平面图形”之前的学习内容,因此本节课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观察了解由立体图形到展开图形的互变过程,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第一次接触系统的几何学习,尽管有前面所学习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做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几何中基本几何图形的认识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通过直观感知,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猜想、探究学习,形成经验和知识体系,感知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更要贴近生活激发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从感性上接受所学习的内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学会根据展开图判别简单立体图形,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和体验简单的立体图形到其展开图的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和探究正方体不同表面展开图,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和提高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体验几何图形是描述现实图形世界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体验数学之美。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多面体研究其展开图和根据展开图判别多面体。
难点:探究正方体的不同表面展开图。
● 教学环境
本节课适合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学生最好能人手一台电脑。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的课件显示出一张桌子上放有各种各样的盒子,形状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等,旁边放很多各式各样的包装纸。提问:怎样能用最少的纸来包装这些盒子?引导学生答出:最好把这些立体图形展开。这时画面缩小落到几个立体图形上,引出学习内容“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设计意图:常规教学手段不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盒子,不能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而运用三维立体软件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的、可从多角度观看的实物,并可以随时调用。学生会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信息技术整合点:运用三维立体软件,将图像从二维推向三维,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图形的展开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自主探究
上课时,学生利用计算机尝试将4个等边三角形粘贴成的平面图片折叠成立体图形,完成的学生利用教师机给大家演示成果。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也就能自然地归纳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微机室进行上课使得学生在探究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的过程中既节省时间,又很直观。
信息技术整合点:为学生提供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将教学内容有机组合并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这样节省了教学的时间,又使得教学变得直观。计算机在短时间内能对多个图作出判断,大大节省了时间,增大了课容量。使学生学习更轻松,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合作交流
学生利用计算机合作探究正方体的不同表面展开图。各小组合作实验,记录员记录本组得到的不同的平面展开图并由组长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图形画在平面上,抽象、缺乏直观效果,易混乱学生的思维。利用计算机合作探究正方体的不同表面展开图,图像直观,学生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也更有时间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信息技术整合点:在多媒体环境中,分成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更好完成。
●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没有刻意追求结果,但是在整合过程中对协调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关系还不尽如人意。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用了大量的信息技术,教师较好地协调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的关系,但同时还要争取创设更多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点 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重在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最终有效达到学科教学目标。本课在教学中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过程,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使之体验到数学之美。
1.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创设支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范围内。这样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更新数字化的学习工具,创造教学的便利条件。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展示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变化过程,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