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背文本】
诫子书1
〔三国〕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2,静以修身3,俭以养德4。非淡泊无以明志5,非宁静无以致远6。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7,非志无以成学8。淫慢则不能励精9,险躁则不能治性10。年与时驰11,意与日去12,遂成枯落13,多不接世14,悲守穷庐15,将复何及16!
注释:
1.选自《诸葛亮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诫:告诫。子:即作者的儿子诸葛瞻。书,信。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láng y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著有《诸葛忠武侯文集》等。其子诸葛瞻,蜀国将领,作战勇敢,与敌军交战时慷慨殉国。
2.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了,无实在意义。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3.修身:修养自身。以:连词,用来,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与下一句中的“以”用法同。
4.养德:培养德行。
5.非淡泊无以明志:不是清净寡欲不能表明远大的志向。淡泊,内心恬淡,清净寡欲,不慕名利。明志,表明自己的崇高志向。
6.宁静: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高远的境界。
7.广才:使……才广,意为提高才干。
8.成学,成就学业。
9.淫慢:轻薄浮躁。淫,放纵。漫,懈怠。励精,振奋精神。
10.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修养性情。
11.与,随着。驰:指(时间)很快流逝。
12.意:意志。日:时间。去:消失。
13.枯落:枯枝和落叶。这里比喻那些人(如刘表)原先的意志像枯叶一样飘零。
14.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15.穷庐:破房子。
16.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读背准备】
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十九岁师从东汉末年精通经学的名士司马徽(?—208)。有匡天下之志,因看到身为荆州(今属湖北)刺史的刘表(142—208)畏缩不前,无所指望,于是隐居襄阳(今属湖北)隆中山,“躬耕陇亩”,结交名士,自比管仲、乐毅,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著有《诸葛忠武侯文集》等。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屯兵新野(今属河南),慕名前去邀他出来辅佐自己,凡三次才得相见。初次见面他就向刘备提出要取得荆州、益州(包括今四川、重庆全境和陕西南部,云南西北部)为基业,东连孙权、北抗曹操的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从此,他就辅助刘备,从事兴复汉室的大业。章武三年(223),刘备在猇(xiāo)亭战败,病死白帝城,临终把后事嘱托给诸葛亮。后主刘禅(shàn,207—271)继位后,蜀国军政大事一应由他裁决。于是与孙吴重修旧好,结为盟国;亲征孟获,平定南中;整顿内政,充实军资,做好北伐中原的准备。建兴五年(227),北上屯驻汉中(今陕西西南部),连年北征,“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直至病死渭滨军中,兴复之业始终未能成功。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五十四岁时最后一次北伐曹操,其间写信给其兄诸葛瑾(174—241)说:“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后又写了本信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227—263)。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纂集诸葛亮遗文,编成《诸葛氏集》,此信也收入其中。本信的题目是后加的。此信语言极其精练,仅八十六字,作者对其子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热情的鼓励,更有明确的告诫,突出了题意。字里行间融会了作者的人生經验,读起来非常亲切。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写法,兼有比喻,生动地阐述了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可以视为作者对其一生的总结。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优美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精到深切。他后来恪守父训,勤奋学习,严于律己,成长为蜀国将领,作战勇敢,与敌军交战时慷慨殉国。
【读背技巧】
三“静”对比法
前三句三次写到“静”,第四句说不静的直接后果,最后一句说不静的间接后果,前后对比鲜明强烈。
第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本信从品德高尚者的品行落笔,先用一个对偶句,从正面强调“静”与“俭”的重要。修身,养德,互文见义(上下两句话或词语互相呼应、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都是指修养德行。
第二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与上句组成“抱意”句群。所谓“抱意”,指在一个句群中,首尾两句说同一个意思,中间两句又同说另一个意思。这里第一句论述君子的品行,前一个小句子先说“静”,后一个小句子也说“静”(宁静);第一句的后一个小句子说“俭”,这句前一个小句子就紧接着也说“俭”(淡泊),再说到“静”(宁静)。注意“抱意”的思路,这个句群就易于理解,也易于背诵。再说,本句两个小句也是对偶句,且都用“非……无……”这样的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表意更加有力。若去掉双重否定词,就成为“淡泊以明志”与“宁静以致远”;“明志”与“养德”意思相通,“致远”与“修身”意思相通;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俭以养德”与“静以修身”的反复强调。
第三句:“夫⑴学须静也,⑵才须学也,⑶非学无以广才,⑷非志无以成学。”这里四个小句子用“学”贯穿。句⑴与突出“静”,照应前两句。句⑵与⑶都突出“学”与“才”的关系。而⑴⑵句对偶,⑶⑷句也是对偶,且与第二句的形式一样,也是双重否定句。注意这些语言特点,就不会背错。
第四句:“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可能是作者就八岁儿子的实际情况有感而发,早慧的孩子往往有点顽皮。从假设的方面来说:如果过度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如果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两个小句子既对偶又押韵,琅琅上口。
第五句:“⑴年与时驰,⑵意与日去,⑶遂成枯落,⑷多不接世,⑸悲守穷庐,⑹将复何及!”从内容看,这些话主要是告诫儿子要从社会上的反面事例中吸取教训,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以成就学业与事业为目标,努力进步。前四个小句子从社会上有些人随着年华流逝,意志也逐渐消沉(比如刘表那样的人),于是就像枝叶枯落一样一无所成,他们大多不能继承前辈的事业;句⑴⑵对偶严整。接着进一步指出:那些人悲叹着守在自己家中的破屋里,后悔莫及。作者要求儿子务必引以为戒,励精图治。这句的六个小句子均为四言,且⑴⑵⑷⑹句押韵,也顺口而易记。
【小结】
这封家书针对儿子早慧(而又可能比较顽皮)的特点,观点鲜明,立意精准,深入浅出,层次清楚,要点反复强调,中心突出。行文刚柔相济,语言精练优美,说理方法多样,既从正面论述,又从反面论证,既有很多整齐的对偶,又有多处鲜明的对比,也有形象深刻的比喻,且字里行间融会了作者的人生经验,亲切动人。读背时要抓住“静”字之意,理出“静”对修身养德、成就学业、陶冶性情的作用,以及不静、险躁可能会带来的后果这样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