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技术手段在现代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现代计算机媒体的介入,在一些教学功能方面取代了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某些作用,被称为“电子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是目前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对比《二泉映月》在语文和音乐教学中的媒体应用,探讨媒体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关系,让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教育传播媒体经验范围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创作演奏的传世作品。它不但曲名优美,极富诗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许多年来,这首乐曲在国际乐坛广泛流传,被誉为“世界十大名曲”(美国)。下面就《二泉映月》在语文课和音乐课的教学中表现出的特点、媒体和教师在教学中所起作用两个方面,来探讨媒体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关系。
1 《二泉映月》在语文课和音乐课的教学中表现出的特点
1.1 向学生传达的教学信息不同
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则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培养的正是学生对情境、语言的把握,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则通过对作品的赏析,体会乐曲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
也正是因为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致使他们通过《二泉映月》这同一题材,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向学生传达着不同的信息。
1.2 向学生展示的教学背景材料相同
为了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科都要求学生对《二泉映月》的曲子及其背景材料有一定的了解,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领悟阿炳及其创作此曲的背景。
因此在讲解《二泉映月》这一课时,都可以设计播放这首曲子,或者是阿炳最终卧倒在病床上等等动画片段或图片。还可以介绍阿炳的背景材料。通过《二泉映月》在语文和音乐教学中对比,尽管在音乐课和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的教学信息是不同的,而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媒体对教师的辅助却可以完全相同。
2 媒体和教师在教学中所起作用
在谈及媒体使用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媒体和教师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2.1 如何正确看待教学过程
凡是教学都是一种教育传播活动。在教育传播中,构成传播系统的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通道、环境等。
教育者是教育传播系统中具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要素,是系统中教育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控制者,在学校的教学中就是教师。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对象,一般说就是接收教育信息的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是通过教学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2 教师和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在教育传播活动中,教师起着“把关人”的作用,传播什么内容,利用什么媒体,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能实现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体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传播媒体就是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2.3 如何正确把握媒体和教师的关系
我们知道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发送教育信息。教师为准确地将教学信息传达给学生,经常通过媒体和环境来创设相应的情境,建立起师生双方沟通和理解的基础,即共同的经验范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要遵从以下原则:
(1)最优决策原则。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er Schramm)提出的决定媒体选择几率的公式是选择媒体的最优决策的依据,如下:
(2)有效信息原则。从戴尔的“经验之塔”我们可以看出,各种教学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经验层次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与之适合的教学媒体来体现,充分发挥教学媒体对不同教学内容的表现优势。学生的认识结构是逐步形成的,只有当所选择的教学媒体所反映的信息与学生的认识结构以及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叠时,教学媒体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3)优化组合原则。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各种教学媒体的有机组合,将有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取得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通过《二泉映月》在语文和音乐教学中对比,我们知道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达到相应学科的教学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媒体为着师生双方共同的目标而服务。
关键词教育传播媒体经验范围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创作演奏的传世作品。它不但曲名优美,极富诗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许多年来,这首乐曲在国际乐坛广泛流传,被誉为“世界十大名曲”(美国)。下面就《二泉映月》在语文课和音乐课的教学中表现出的特点、媒体和教师在教学中所起作用两个方面,来探讨媒体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关系。
1 《二泉映月》在语文课和音乐课的教学中表现出的特点
1.1 向学生传达的教学信息不同
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则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培养的正是学生对情境、语言的把握,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则通过对作品的赏析,体会乐曲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
也正是因为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致使他们通过《二泉映月》这同一题材,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向学生传达着不同的信息。
1.2 向学生展示的教学背景材料相同
为了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科都要求学生对《二泉映月》的曲子及其背景材料有一定的了解,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领悟阿炳及其创作此曲的背景。
因此在讲解《二泉映月》这一课时,都可以设计播放这首曲子,或者是阿炳最终卧倒在病床上等等动画片段或图片。还可以介绍阿炳的背景材料。通过《二泉映月》在语文和音乐教学中对比,尽管在音乐课和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的教学信息是不同的,而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媒体对教师的辅助却可以完全相同。
2 媒体和教师在教学中所起作用
在谈及媒体使用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媒体和教师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2.1 如何正确看待教学过程
凡是教学都是一种教育传播活动。在教育传播中,构成传播系统的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通道、环境等。
教育者是教育传播系统中具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要素,是系统中教育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控制者,在学校的教学中就是教师。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对象,一般说就是接收教育信息的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是通过教学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2 教师和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在教育传播活动中,教师起着“把关人”的作用,传播什么内容,利用什么媒体,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能实现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体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传播媒体就是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2.3 如何正确把握媒体和教师的关系
我们知道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发送教育信息。教师为准确地将教学信息传达给学生,经常通过媒体和环境来创设相应的情境,建立起师生双方沟通和理解的基础,即共同的经验范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要遵从以下原则:
(1)最优决策原则。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er Schramm)提出的决定媒体选择几率的公式是选择媒体的最优决策的依据,如下:
(2)有效信息原则。从戴尔的“经验之塔”我们可以看出,各种教学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经验层次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与之适合的教学媒体来体现,充分发挥教学媒体对不同教学内容的表现优势。学生的认识结构是逐步形成的,只有当所选择的教学媒体所反映的信息与学生的认识结构以及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叠时,教学媒体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3)优化组合原则。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各种教学媒体的有机组合,将有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取得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通过《二泉映月》在语文和音乐教学中对比,我们知道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达到相应学科的教学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媒体为着师生双方共同的目标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