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却日益下降。社会道德沦丧的原因何在?笔者结合当前社会实际,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社会贫富分化、社会价值观的缺失及当前诚信缺失四方面分析了社会道德下降的原因,最后提出几点提高公民道德的方法。
关键词:道德 道德下降原因对策
一、当前社会道德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对道德的影响
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因此道德必须处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中,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落后社会向现代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和发展时期。这些重大的基础性变化必将引起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的重大变化。在当前社会中,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和激烈的竞争,刺激了社会部分人的私欲,金钱至上、权欲膨胀、导致种种社会现象道德滑坡。此外,我国的道德建设没有随着社会转型与时俱进,社会转型之快,一时让人们难以适应。人们久已习惯的道德观念、善恶标准等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而新的观念和准则没有具体标准,众说纷纭。人们仍旧按照以往旧社会的道德标准看待现在的新事物,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混淆甚至颠倒了。
(二)社会贫富分化导致了弱势群体的道德衰落。
邓小平关于“先富带动后富”的思路,确实是对当时社会主义认识的一种突破,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先富带动后富”机制造成了逐年的贫富差距拉大。“不患寡而患不均”,古今一理。均是利益、机会、制度的均,没有均,稳定是空中楼阁。有了巨大的差异,人性的阴暗面必然暴露。当弱势群体没有了幸福生活甚至是基本生活的保障的时候,他们必然有改变的本能要求。当优势群体看到违法犯罪都不能被惩治的时候,他们必然有变本加厉的贪欲。从此恶性循环,日积月累,以至今日社会道德沦丧至此!
1.当今社会价值观的沦丧
社会价值观的沦丧直接导致社会行为失去道德准则,我国目前将法律作为了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没有规定不为罪,使得部分人认为“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就是可以做的”,做了没有违反法律的事情,即使对他人有害,引起别人不满,但是法律惩治不了,自己不会受到惩罚,从而使部分人抛弃了道德准则。现在人们以法律作为行为准则,这样一来,只要能躲过法律不进监狱,便成为整社会的行为准则,道德体系也就没有了任何存在的社会余地。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导致种种道德沦丧现象发生,如贪官包养情人,诚信缺失等等。
2.诚信缺失,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奶粉里掺三聚氰胺,炒菜用地沟油,油炸食品里含苏丹红,上大学冒名顶替,传销诈骗成风,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不计其数。
政府部门对一些公众事件处理不当引起了百姓对政府的严重不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比如南京一医院值班医生因忙于在网上“偷菜”而延误给一个五个月大婴儿的救治时间,最后导致婴儿死亡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以及轰动一时的罗彩霞事件报道等,都是不负责任的推辞与掩盖。这些都造成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一些企业甚至是知名大企业的造假行为,比如三鹿集团的毒奶粉,给许多的家庭造成了不幸。这种不诚信行为直接导致了三鹿的破产,但更严重的是造成了民众对企业生产行为的不信任。
二、提高社会主义道德的几点对策
针对我国当前的道德下降困境,我们应该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完善我国的道德建设,使人们在其中生活的更加幸福、和谐。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继承我国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之魂,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我们民族所看重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崇礼重义的仁爱精神、诚实守信的践行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民族精神,这些都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舍弃掉。它依然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
(二)把基本道德要求同制度、法律配套起来。道德是软约束,制度体制、法律是硬约束,道德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离不开制度的规范、法律的协助。尤其在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不高、腐败现象大量存在、社会风气不太好的情况下,制度和法律对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十分必要。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建立和健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运行体制机制,以及各种劳动、工作制度,使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运行和一切工作都能在完备的制度、体制、机制下规范进行,杜绝体制机制外的无序现象和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实践中,借助法律、法规和条令的强制性推动道德准则发挥作用。
(三)把基本道德要求同利益原则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讲,道德与利益没有关系,讲道德不应当要求回报。但道德不能脱离实际,尤其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人们的生活实际。现实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个人的生存发展享受费用要由个人负担,这就必然使人们不能不追求个人利益。而道德又是无私的,是要奉献的,讲道德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益的实现。所以,为了确保人们的应得利益,必须建立道德实践的奖惩机制。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既确保知荣辱、讲道德的集体和个人得到利益的奖赏,又使那些不知廉耻、不讲道德的集体和个人受到利益上的损失。
(四)把基本道德要求同社会监督一致起来。道德的养成,既需要个人的内心修养,也离不开社会的环境熏陶,尤其是离不开社会的监督。对个人来讲,道德是素质、品性、人格形象的综合反映,而这种反映只能在社会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体现。要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要切实发挥好舆论的监督作用。要通过社会公众的评判,使讲道德的人得到社会的褒扬和赞誉,不讲道德的人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批评。
参考文献:
[1]试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道德人格.苏二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2]论德治的现代转型.范贤超.《常德师范学院学报.学科版》,2007年第7期.
[3]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现象思考.黄建鹏.
[4]怎样提高道德建设的成效.星根.《上海第二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关键词:道德 道德下降原因对策
一、当前社会道德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对道德的影响
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因此道德必须处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中,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落后社会向现代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和发展时期。这些重大的基础性变化必将引起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的重大变化。在当前社会中,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和激烈的竞争,刺激了社会部分人的私欲,金钱至上、权欲膨胀、导致种种社会现象道德滑坡。此外,我国的道德建设没有随着社会转型与时俱进,社会转型之快,一时让人们难以适应。人们久已习惯的道德观念、善恶标准等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而新的观念和准则没有具体标准,众说纷纭。人们仍旧按照以往旧社会的道德标准看待现在的新事物,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混淆甚至颠倒了。
(二)社会贫富分化导致了弱势群体的道德衰落。
邓小平关于“先富带动后富”的思路,确实是对当时社会主义认识的一种突破,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先富带动后富”机制造成了逐年的贫富差距拉大。“不患寡而患不均”,古今一理。均是利益、机会、制度的均,没有均,稳定是空中楼阁。有了巨大的差异,人性的阴暗面必然暴露。当弱势群体没有了幸福生活甚至是基本生活的保障的时候,他们必然有改变的本能要求。当优势群体看到违法犯罪都不能被惩治的时候,他们必然有变本加厉的贪欲。从此恶性循环,日积月累,以至今日社会道德沦丧至此!
1.当今社会价值观的沦丧
社会价值观的沦丧直接导致社会行为失去道德准则,我国目前将法律作为了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没有规定不为罪,使得部分人认为“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就是可以做的”,做了没有违反法律的事情,即使对他人有害,引起别人不满,但是法律惩治不了,自己不会受到惩罚,从而使部分人抛弃了道德准则。现在人们以法律作为行为准则,这样一来,只要能躲过法律不进监狱,便成为整社会的行为准则,道德体系也就没有了任何存在的社会余地。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导致种种道德沦丧现象发生,如贪官包养情人,诚信缺失等等。
2.诚信缺失,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奶粉里掺三聚氰胺,炒菜用地沟油,油炸食品里含苏丹红,上大学冒名顶替,传销诈骗成风,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不计其数。
政府部门对一些公众事件处理不当引起了百姓对政府的严重不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比如南京一医院值班医生因忙于在网上“偷菜”而延误给一个五个月大婴儿的救治时间,最后导致婴儿死亡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以及轰动一时的罗彩霞事件报道等,都是不负责任的推辞与掩盖。这些都造成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一些企业甚至是知名大企业的造假行为,比如三鹿集团的毒奶粉,给许多的家庭造成了不幸。这种不诚信行为直接导致了三鹿的破产,但更严重的是造成了民众对企业生产行为的不信任。
二、提高社会主义道德的几点对策
针对我国当前的道德下降困境,我们应该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完善我国的道德建设,使人们在其中生活的更加幸福、和谐。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继承我国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之魂,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我们民族所看重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崇礼重义的仁爱精神、诚实守信的践行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民族精神,这些都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舍弃掉。它依然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
(二)把基本道德要求同制度、法律配套起来。道德是软约束,制度体制、法律是硬约束,道德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离不开制度的规范、法律的协助。尤其在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不高、腐败现象大量存在、社会风气不太好的情况下,制度和法律对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十分必要。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建立和健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运行体制机制,以及各种劳动、工作制度,使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运行和一切工作都能在完备的制度、体制、机制下规范进行,杜绝体制机制外的无序现象和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实践中,借助法律、法规和条令的强制性推动道德准则发挥作用。
(三)把基本道德要求同利益原则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讲,道德与利益没有关系,讲道德不应当要求回报。但道德不能脱离实际,尤其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人们的生活实际。现实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个人的生存发展享受费用要由个人负担,这就必然使人们不能不追求个人利益。而道德又是无私的,是要奉献的,讲道德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益的实现。所以,为了确保人们的应得利益,必须建立道德实践的奖惩机制。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既确保知荣辱、讲道德的集体和个人得到利益的奖赏,又使那些不知廉耻、不讲道德的集体和个人受到利益上的损失。
(四)把基本道德要求同社会监督一致起来。道德的养成,既需要个人的内心修养,也离不开社会的环境熏陶,尤其是离不开社会的监督。对个人来讲,道德是素质、品性、人格形象的综合反映,而这种反映只能在社会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体现。要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要切实发挥好舆论的监督作用。要通过社会公众的评判,使讲道德的人得到社会的褒扬和赞誉,不讲道德的人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批评。
参考文献:
[1]试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道德人格.苏二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2]论德治的现代转型.范贤超.《常德师范学院学报.学科版》,2007年第7期.
[3]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现象思考.黄建鹏.
[4]怎样提高道德建设的成效.星根.《上海第二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