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当前教育界的又一重要课题,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综合能力是这一课题的重要目标,以什么样的方法、模式和手段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 任务驱动 教学评价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新课改之前,由于学的内容基本上是某一个软件的基本应用,一个基本操作过程的学习,任务容易定位,任务驱动比较容易实施。课改之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更侧重于思想与方法的学习,理论知识很多,一不小心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就容易走回原来的“教案 黑板 粉笔”的老模式上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新课改后信息技术的注意点
1. 深入研究《技术课程标准》,了解信息技术的课程性质、课程价值、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2. 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内容及其深度、难度、广度,依附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学生对知识掌握需要达到一定水平,然后针对知识设计与内容相关的任务,通过学生对这些任务的完成而掌握与任务相关的知识点,达到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的目的。在这一点上要求教师对教材各部分的内容了如指掌,每一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难点,都要做到非常熟悉。正如一句话所说的:“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更多。”
3. 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掌握情况。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每一个学校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都各不相同,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水平也不同,学生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也各不相同,种种原因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能力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或者做必要的补充。
针对本学校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在以上三个基础上,教师应针对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掌握本部分知识内容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解决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关于任务的设计的注意点
1. 任务的设计不能仅局限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应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任务的设计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所界定的“任务”应该是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或主题。既不能让学生不费力气就能完成任务,也不能让学生摸不着任务的思路与方法,以“跳一跳,差不多能够得着”的水平为宜,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借助“任务”所驱动的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创新实践,而不是简单地完成学习。
3. 体现合作意识。
尽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任务,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加强组内成员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更出色、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自己学习的成果,对疑问进行讨论、解决,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构建一种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4. 学生完成任务后必须做出恰当的评价。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赞赏富有个性的创作。对于完成任务优秀的学生或小组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与探索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5. 完善与提高。
当学生掌握操作方法、技巧后,教师应通过作品的形式,把学生中做得比较好的作品拿出来让学生欣赏,对比自己的作品中的不足之处,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创新意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激情、能量,自由地去发挥想象,去碰撞闪烁。
三、应用实例“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1. 创设情景
上课前首先根据本节的内容准备一段视频,说明我们的电脑在网络上是如此的脆弱,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到病毒或黑客的攻击,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思考应该如何防范这些问题。
2. 提出任务
①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
②什么是黑客?黑客是如何入侵你的计算机系统的?如何防止自己的计算机遭受黑客的攻击?
③如何防止网络上的恶意攻击?
3. 分析任务
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是最基本的信息存储、处理和传递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等丑恶现象也随之而来。因此,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也必须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对信息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是计算机病毒和恶意的网络访问。
4. 解决任务
本节的内容是“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目前常见的一些信息安全隐患,上课前教师准备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网站或者互联网来自学完成这些任务,同学们之间可以加强交流取长补短。
5. 评价结果
通过每一个小组代表的发言来展开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工作,首先是小组内自评,然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是老师评价。评价的问题主要围绕“如果你的计算机感染了病毒,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清除病毒?”和“你是如何评价黑客的?”以及“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来防止网络上的恶意攻击的?”通过评价,学生树立了安全意识和对黑客的憎恨,立志充当网络“红客”。
6. 知识点汇总
教师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病毒的定义及特点、病毒的防治、黑客入侵及网络上恶意攻击的防止。提高部分:制造或传播计算机病毒,制作或销售盗版软件,入侵他人的计算机系统窃取信息,或者私自拷贝、破坏他人复读机中的信息资料,从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商业机密或者给集体、他人带来损失等,都是计算机犯罪。同学们要引以为戒!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过程,要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教学时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有时重过程更甚于重结果。为此把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特征。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教师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技术课程标准.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3]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 任务驱动 教学评价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新课改之前,由于学的内容基本上是某一个软件的基本应用,一个基本操作过程的学习,任务容易定位,任务驱动比较容易实施。课改之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更侧重于思想与方法的学习,理论知识很多,一不小心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就容易走回原来的“教案 黑板 粉笔”的老模式上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新课改后信息技术的注意点
1. 深入研究《技术课程标准》,了解信息技术的课程性质、课程价值、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2. 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内容及其深度、难度、广度,依附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学生对知识掌握需要达到一定水平,然后针对知识设计与内容相关的任务,通过学生对这些任务的完成而掌握与任务相关的知识点,达到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的目的。在这一点上要求教师对教材各部分的内容了如指掌,每一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难点,都要做到非常熟悉。正如一句话所说的:“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更多。”
3. 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掌握情况。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每一个学校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都各不相同,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水平也不同,学生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也各不相同,种种原因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能力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或者做必要的补充。
针对本学校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在以上三个基础上,教师应针对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掌握本部分知识内容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解决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关于任务的设计的注意点
1. 任务的设计不能仅局限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应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任务的设计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所界定的“任务”应该是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或主题。既不能让学生不费力气就能完成任务,也不能让学生摸不着任务的思路与方法,以“跳一跳,差不多能够得着”的水平为宜,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借助“任务”所驱动的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创新实践,而不是简单地完成学习。
3. 体现合作意识。
尽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任务,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加强组内成员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更出色、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自己学习的成果,对疑问进行讨论、解决,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构建一种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4. 学生完成任务后必须做出恰当的评价。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赞赏富有个性的创作。对于完成任务优秀的学生或小组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与探索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5. 完善与提高。
当学生掌握操作方法、技巧后,教师应通过作品的形式,把学生中做得比较好的作品拿出来让学生欣赏,对比自己的作品中的不足之处,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创新意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激情、能量,自由地去发挥想象,去碰撞闪烁。
三、应用实例“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1. 创设情景
上课前首先根据本节的内容准备一段视频,说明我们的电脑在网络上是如此的脆弱,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到病毒或黑客的攻击,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思考应该如何防范这些问题。
2. 提出任务
①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
②什么是黑客?黑客是如何入侵你的计算机系统的?如何防止自己的计算机遭受黑客的攻击?
③如何防止网络上的恶意攻击?
3. 分析任务
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是最基本的信息存储、处理和传递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等丑恶现象也随之而来。因此,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也必须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对信息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是计算机病毒和恶意的网络访问。
4. 解决任务
本节的内容是“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目前常见的一些信息安全隐患,上课前教师准备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网站或者互联网来自学完成这些任务,同学们之间可以加强交流取长补短。
5. 评价结果
通过每一个小组代表的发言来展开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工作,首先是小组内自评,然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是老师评价。评价的问题主要围绕“如果你的计算机感染了病毒,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清除病毒?”和“你是如何评价黑客的?”以及“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来防止网络上的恶意攻击的?”通过评价,学生树立了安全意识和对黑客的憎恨,立志充当网络“红客”。
6. 知识点汇总
教师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病毒的定义及特点、病毒的防治、黑客入侵及网络上恶意攻击的防止。提高部分:制造或传播计算机病毒,制作或销售盗版软件,入侵他人的计算机系统窃取信息,或者私自拷贝、破坏他人复读机中的信息资料,从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商业机密或者给集体、他人带来损失等,都是计算机犯罪。同学们要引以为戒!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过程,要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教学时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有时重过程更甚于重结果。为此把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特征。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教师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技术课程标准.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3]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