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工匠精神也慢慢被大众所遗忘。我们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却疏忽了职业文化的培养。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1.精益求精。对精品的执着坚持和追求,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不断完善,将品质从99%提高到 99.99%。
2.注重细节。在对细节的处理上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把每个产品都做到极致,追求完美,注重品质。
3.严谨,一丝不苟。态度严肃、谨慎、细致、周全,追求完美,在最细微处下功夫,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并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
4.耐心、专注、坚持。不急不躁,持之以恒,专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坚决保持对品质的高标准、严要求。
5.专业、敬业。为打造最优质产品,从业人员在专业领域里不懈努力,不断进步,对工作始终持认真、负责的态度。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从古至今的工匠都有属于他自己、又表现传承的绝活,他们是技与艺的综合。从材料的选择到具体的设计,再到工艺的制作,工巧的概念以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谨严,都在追求极致的品格中表现为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境界。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工匠尽管创造了无数能够代表时代的经典工艺作品,可是,鄙视工匠却是历史的尴尬,低下的社会地位,艰苦的工作环境,超强的体力透支,经年的时间付出,磨练了他们那超于常人的意志。而技艺的传承以及依靠技艺而维持的生活,也树立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念,造就了他们的责任感。这是农耕时代特有的现象,终其一生,代代相传,一种手艺连接了一个家族的营生。显然,职业态度中的自我信念是维系其发展的本源。因此,自得其乐成为手艺持有人的职业态度。他们世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守在自己工坊内,不为外界所迷惑或见异思迁,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别的人生态度,将技艺在身视为生命的主体,矢志不渝。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型技术人才。职业素质包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两大层面。职业素质是指人们在对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表现,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操守等要素。国内高职院校一般都较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而往往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是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看重高职毕业生除技能之外的职业精神,尤其是职业态度。事实上,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具体而言,它是从业人员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断地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
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国际制造业强国成功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纵观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产品总体上都做工精细考究,其原因是企业的精品理念和从业人员工作的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态度。这些国家的从业人员常将本职工作做得好坏与个人荣辱相联系,即便是十分不起眼的工作也力求尽善尽美。其实,这应归结于这些国家职业教育中对准职业人灌输的职业精神教育。
2.发展中国制造业的需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实现“转型升级”,既要不断寻求科技进步,也要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当前,职业教育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其实也是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所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其产业结构将逐渐类似于德、日,相应地,人力资源模式也应向德、日模式靠拢,中国的职业人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想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建立令世界尊敬的中国制造,就要培养中国的职业人,而这种职业人就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唯此,中国才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
3.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据统计,世界上延续200年以上的企业共5586家,其中日本3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研究发现,长寿企业之所以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因为他们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德国家族企业历经百年而不倒的秘诀之一,也是日本品牌屹立世界之巅的利器,其核心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工匠精神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启示。如今,国内不少企业追求即时利益,而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产品品质差的最主要原因往往就是缺乏工匠精神。 坚持工匠精神的企業,依靠信念、信仰,不断改进、完善产品,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历练之后,其产品就能最终赢得广大用户的认可,取得很好的效益。一家企业必须有一种精神的指引,一家长寿企业必须有一种精神的传承,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必须有一种精神的捍卫。工匠精神无疑是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播、实践工匠精神对企业而言有着很强的现实价值,是其基业长青、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4.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一份对国内60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是:除了上岗必须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工作责任心。他们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和能力可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但是为人、工作责任心等基本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并逐步形成。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代表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以毕业生的良好社会声誉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具备良好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更受企业的青睐,他们在实现自身发展、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对从业者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人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往往强调“工作严谨负责、能吃苦,具有某项或多项特殊技能”。可见,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或职业精神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在塑造学生职业精神时,若能强化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极大地提高其人力资本的附加值,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准职业人的高职学生应该意识到,具有较强职业精神,具有良好工匠精神和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一样,都是其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 四、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弘扬工匠精神
1.强化以德育人。注重以德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国自2011年起在高职院校中推行现代学徒制,是继承传统师徒关系并为现代匠人传承所用的一大举措。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心传身授为主要形式,可以更好地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从善从德。同时加强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对每个学生提出的自我要求,要让每一个高职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人活着需要钱,但不是为了钱,快乐、充实的精神追求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荣誉感及自豪感。热爱产生动力,唯有喜欢才能专注的投入,因为专注产生乐趣,乐趣产生成就。有了这种态度,才能快乐的生活、工作,才有动力在专业方向上不断攀升。
2.加大教学改革。传统教育以分数论成败,造成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否定。曾对所带班级进行过问卷调查,被调查43名学生,其中有40名学生认为刚刚结束的高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打击,承认自己存在失落感,这是高职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以后,往往会认为高考的失败是未来梦想的一种破裂,就容易形成一种畏难情绪。当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时,习惯性认为自己无法完成,缺少迎难而上的精神,就丧失了专注专攻的工匠精神。改变学生成绩评定方式,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而以是否掌握相关课程技能为评分标准,让学生知道掌握专业技能极为重要。改变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就是为了混个文凭的心态,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知识、技能,将宝贵的时间用来专研技术。
3.注重实践育人。加强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勇于参加,将自己所学的技能拿到实际操作中去比较、去鉴证。提供校企合作的机会,通过各种创新創业基地“体知躬行”的实践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技能为社会需要,可以增加其自我的认同感,不断强化“一技之长”,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能够更好地静下心来钻研。
4.打造工匠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必须有一套系统的构思,尤其要注重形成完整的育人链。可以以校门、雕像等校园文化景点为载体,融入工匠文化元素。文化景观建设中,我们可以考虑请入墨子像、鲁班像、黄道婆像等中国古代一批重要的能工巧匠,请入爱迪生像等的外国能工巧匠雕像,从而建成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能工巧匠的特色雕塑艺术长廊,让学生在环境浸染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1.精益求精。对精品的执着坚持和追求,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不断完善,将品质从99%提高到 99.99%。
2.注重细节。在对细节的处理上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把每个产品都做到极致,追求完美,注重品质。
3.严谨,一丝不苟。态度严肃、谨慎、细致、周全,追求完美,在最细微处下功夫,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并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
4.耐心、专注、坚持。不急不躁,持之以恒,专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坚决保持对品质的高标准、严要求。
5.专业、敬业。为打造最优质产品,从业人员在专业领域里不懈努力,不断进步,对工作始终持认真、负责的态度。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从古至今的工匠都有属于他自己、又表现传承的绝活,他们是技与艺的综合。从材料的选择到具体的设计,再到工艺的制作,工巧的概念以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谨严,都在追求极致的品格中表现为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境界。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工匠尽管创造了无数能够代表时代的经典工艺作品,可是,鄙视工匠却是历史的尴尬,低下的社会地位,艰苦的工作环境,超强的体力透支,经年的时间付出,磨练了他们那超于常人的意志。而技艺的传承以及依靠技艺而维持的生活,也树立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念,造就了他们的责任感。这是农耕时代特有的现象,终其一生,代代相传,一种手艺连接了一个家族的营生。显然,职业态度中的自我信念是维系其发展的本源。因此,自得其乐成为手艺持有人的职业态度。他们世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守在自己工坊内,不为外界所迷惑或见异思迁,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别的人生态度,将技艺在身视为生命的主体,矢志不渝。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型技术人才。职业素质包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两大层面。职业素质是指人们在对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表现,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操守等要素。国内高职院校一般都较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而往往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是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看重高职毕业生除技能之外的职业精神,尤其是职业态度。事实上,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具体而言,它是从业人员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断地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
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国际制造业强国成功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纵观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产品总体上都做工精细考究,其原因是企业的精品理念和从业人员工作的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态度。这些国家的从业人员常将本职工作做得好坏与个人荣辱相联系,即便是十分不起眼的工作也力求尽善尽美。其实,这应归结于这些国家职业教育中对准职业人灌输的职业精神教育。
2.发展中国制造业的需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实现“转型升级”,既要不断寻求科技进步,也要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当前,职业教育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其实也是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所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其产业结构将逐渐类似于德、日,相应地,人力资源模式也应向德、日模式靠拢,中国的职业人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想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建立令世界尊敬的中国制造,就要培养中国的职业人,而这种职业人就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唯此,中国才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
3.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据统计,世界上延续200年以上的企业共5586家,其中日本3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研究发现,长寿企业之所以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因为他们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德国家族企业历经百年而不倒的秘诀之一,也是日本品牌屹立世界之巅的利器,其核心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工匠精神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启示。如今,国内不少企业追求即时利益,而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产品品质差的最主要原因往往就是缺乏工匠精神。 坚持工匠精神的企業,依靠信念、信仰,不断改进、完善产品,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历练之后,其产品就能最终赢得广大用户的认可,取得很好的效益。一家企业必须有一种精神的指引,一家长寿企业必须有一种精神的传承,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必须有一种精神的捍卫。工匠精神无疑是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播、实践工匠精神对企业而言有着很强的现实价值,是其基业长青、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4.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一份对国内60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是:除了上岗必须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工作责任心。他们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和能力可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但是为人、工作责任心等基本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并逐步形成。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代表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以毕业生的良好社会声誉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具备良好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更受企业的青睐,他们在实现自身发展、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对从业者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人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往往强调“工作严谨负责、能吃苦,具有某项或多项特殊技能”。可见,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或职业精神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在塑造学生职业精神时,若能强化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极大地提高其人力资本的附加值,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准职业人的高职学生应该意识到,具有较强职业精神,具有良好工匠精神和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一样,都是其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 四、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弘扬工匠精神
1.强化以德育人。注重以德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国自2011年起在高职院校中推行现代学徒制,是继承传统师徒关系并为现代匠人传承所用的一大举措。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心传身授为主要形式,可以更好地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从善从德。同时加强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对每个学生提出的自我要求,要让每一个高职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人活着需要钱,但不是为了钱,快乐、充实的精神追求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荣誉感及自豪感。热爱产生动力,唯有喜欢才能专注的投入,因为专注产生乐趣,乐趣产生成就。有了这种态度,才能快乐的生活、工作,才有动力在专业方向上不断攀升。
2.加大教学改革。传统教育以分数论成败,造成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否定。曾对所带班级进行过问卷调查,被调查43名学生,其中有40名学生认为刚刚结束的高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打击,承认自己存在失落感,这是高职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以后,往往会认为高考的失败是未来梦想的一种破裂,就容易形成一种畏难情绪。当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时,习惯性认为自己无法完成,缺少迎难而上的精神,就丧失了专注专攻的工匠精神。改变学生成绩评定方式,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而以是否掌握相关课程技能为评分标准,让学生知道掌握专业技能极为重要。改变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就是为了混个文凭的心态,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知识、技能,将宝贵的时间用来专研技术。
3.注重实践育人。加强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勇于参加,将自己所学的技能拿到实际操作中去比较、去鉴证。提供校企合作的机会,通过各种创新創业基地“体知躬行”的实践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技能为社会需要,可以增加其自我的认同感,不断强化“一技之长”,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能够更好地静下心来钻研。
4.打造工匠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必须有一套系统的构思,尤其要注重形成完整的育人链。可以以校门、雕像等校园文化景点为载体,融入工匠文化元素。文化景观建设中,我们可以考虑请入墨子像、鲁班像、黄道婆像等中国古代一批重要的能工巧匠,请入爱迪生像等的外国能工巧匠雕像,从而建成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能工巧匠的特色雕塑艺术长廊,让学生在环境浸染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