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画坛巨匠齐白石是个全能画家。按照他的绘画题材种类排序,最多的是花鸟草虫和虾蟹,其次是人物画,最少是不及作品数量之十分之一的山水画。究其原因,虽然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他就已初步形成了其山水画的个人风格,但由于其笔墨超级写意,图式又过于新奇,且和当时流行的“复古”山水格格不入,故可接受、欣赏他山水画的人寥寥无几有着密切的关系。
尽管如此,2016年12月4日晚,在北京保利拍卖会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上,一件齐白石1931年作《咫尺天涯——山水册》以人民币1.955亿元拍卖成交,创下了齐白石画作的第二拍卖高价,以及其山水画的第一拍卖高价。无独有偶,同年11月的中国嘉德拍场上,齐白石1933年作《莲池书院》又斩获了5290万元拍卖成交的佳绩。此两件白石老人的山水丹青拍卖有如此上好表现,看似偶然,绝非偶然。故在此精选白石老人的山水丹青十幅,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临古”学习期时的代表之作
齐白石的山水画,其变化主要分三个时期。他27岁就跟随诗人胡沁园,以《芥子园画谱》启蒙而始学山水画。1892—1903年,是他中规中矩的“临古”学习期。其时并没有摆脱传统山水画影响,而以临摹“清四王”、八大山人和石涛山水画为主,故当时无鲜明的个人风格之形成。
1892年作《雪山行旅图》(图1),62.5×139厘米,著录于福建美术出版社《中国近代著名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画集》。
此图保留了清初四王的山水绘画技法。画面中顺着山势的淡墨,短平披麻皴;远景排列整齐的小树,犹如布阵且毫无变化。不过树上的积雪以树冠上的留白表现,从而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动自然,并且山坳中一低头前行、一回望的两位骑行者,以及挑琴担书、紧随其后的童子,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好像在相互催促着加快前进的步伐。尤其是点染了少许朱砂的寺庙红墙、树上秋叶与人物服饰,使冷隽的雪景中又增加了一些暖意。如此画面之事,于齐白石跟随老师胡沁园学画时常有。
此图是目前所见齐白石最早创作的一幅山水画。画作师法先贤,并非为其独具特色的尚品。但由于齐白石早期山水画流传极少,故其作为研究齐白石全程的艺术人生,毋庸置疑为一份难得的宝贵资料。
1894年作《龙山七子图》(图2),172×95厘米,著录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齐白石》。
此图是研究齐白石的早期山水画以及诗友交游的画作,为重要档案资料级别的文物。1894年的齐白石,借湖南湘潭的五龙山之大杰寺,与同乡共同成立了龙山诗社,其还被推为首任社长。对于学诗,齐白石的老师较多,并且深受他们的影响。其既有27岁拜师时的诗人胡沁园,又有37岁学艺时的王湘绮,还有40岁时相识的文学家樊曾祥。不仅如此,他还向陈少蕃学习《孟子》、《唐诗三百首》,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古代文学艺术。早在1924年,他就有《白石诗草八卷》、《老萍诗草》出版;逝后又有《白石诗集》等相关文献出版。其诗皆为抒发感想的白话诗。此图诗画结合,是齐白石最为典范之作。
齐白石21岁得《芥子园画谱》后,即认识传统山水,感悟画理和画法,并刻苦地在松油灯下勾影、描摹。1894年画的此图,是他为龙山诗社的筹建而创作的精品,且为仅有的一件“龙山七友”题材画作。齐白石的早期创作,集中在他的山水画中,传世之作极为罕见。当时他深受“清四王”及八大山人的影响,山水用墨水分不多,且多作简笔,山石皴擦少;虽有深远的意境,但显得比较稚拙。且到了80岁后,他一般不再作山水画,此因其年事已高的原因。
1902年作《山水》四屏(图3), 单屏140.8×36.3厘米,著录于中华书局《齐白石辞典》 。
此山水四屏《白云红树》、《枫林亭晚》、《万梅香雪》、《当门卖酒》,为齐白石中年四十岁时的作品。其时白石已经完成了《红线盗盒图》、《南岳全图》,声誉日隆。从画面看,此时的齐白石笔下仍保留着早年临摹《芥子园画谱》的痕迹。但画法大胆,皴染较少,以勾勒为主。笔法强劲有力,强调书写性,追求朴拙之气。色彩的运用则更出新,尤其是石青和朱砂,使画中景物鲜亮而富于生气。画面题跋则一派何绍基的面貌,正是齐白石这个时期典型书风。
据题跋推断,此件原应为六条屏,惜两条未见,现存四条。此六屏为齐白石应其父胡辅臣生前之嘱所作。胡辅臣为齐白石老师胡沁园的本家,对齐白石颇为提携,光绪二十二年(1896)曾介绍齐白石去湘潭望族皋山黎锦彝家画像。如此应命之作,齐白石自然全力以赴,盘桓两年始得完成。
变革过渡期的馆藏精品
1903—1922年,是齐白石山水画的变革过渡期。期间他在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同时,拜华夏的大自然美景为师。尽管其笔墨此时尚不够开放、泼辣,但力求写生真景,作品有疏朗简约的构图。
1910年作《借山图卷》之十六(图4),30×48厘米,现藏于北京画院。
1902年至1909年,齐白石应朋友之邀,“六出六归”外出远游。这是他山水画创作发生转变的最重要阶段。其在远游中饱览美景的同时,将众多壮美秀丽之景皆画了下来,由此积累了不少的山水画稿。1910年,齊白石于家中将游历中的山水画稿重作,组成了共有52幅的《借山图卷》。其中有30幅后来可惜遗失,目前仅存22幅藏于北京画院。
此崇山峻岭、湖光碧水的图中,夹烁着桃花一线延升。这般景象,完全是一幅旅行途中一闪而过的即时印象。齐白石将云游天下的步伐围拢成还在家乡的反复转悠,将山岭上的塔、群山间的雄关,隐喻在地脉的温和呼吸中。他终于在绘画上,将天下的山水都混淆成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乐园、自己的图画和自己的心灵山水。从此,心灵深处的超然境界让齐白石与伟大,混为了一谈。
此图卷是中国新文人画的开端,是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之一,也是齐白石山水画转折的标志之作。它标志了齐白石的晚年山水画中,多注入生活气息,重视直观经验;多勾少皴,敢于用色;同时构图简洁,善于造境的基本取向。其具有极强的现代视觉意义,与传统的山水画有着天壤之别。 1910年作《石门二十四景》之《雪峰梅梦图》(图5),34×45.3厘米,現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山水组画,被称为价值最高的齐白石山水画代表作。图卷共24幅,以写意工笔画描绘了湖南湘潭的24个景观。其分别为《龙井涤砚图》、《柳溪晚钓图》、《藕池观鱼图》、《湖桥泛月图》、《曲沼荷风图》、《竹院围棋图》、《疏篱对菊图》、《松山竹马图》、《蕉窗夜雨图》、《香畹吟樽图》、《霞绮横琴图》、《春瑦纸鸢图》、《仙坪试马图》、《秋林纵鸽图》、《雪峰梅梦图》、《石门卧云图》,《老屋听鹂图》、《鸡岩飞瀑图》、《槐荫莫蝉图》、《甘吉藏书图》、《棣楼吹图》、《石泉悟图》、《静园客图》和《古树归鸦图》。
此图卷花去齐白石三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这组意境独到、很可玩味的作品。其虽采用的是生活中最平常的风景、最简单的事物、最普通的生活小事,却匠心独运,妙笔生花,在画家的笔下妙趣横生。于山水之间,春夏秋冬,绿树翠风,呈现一幅延绵不绝之景,赏心悦目。
风格成熟期的传世佳作
白石老人山水丹青的风格成熟期,是在1922年以后。当时他彻底摒弃了明清以来的山水图式和皴擦点染的技法,并且墨渖淋漓,构图新奇,一任自然,放笔挥写,从而形成了他个人的山水图式和语言。
1922年作《万竹山居图》(图6),154×58厘米,著录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齐白石》封面。
1922年是白石老人正式定居北京的第三年,此图即为该年秋的精心之作。其最大特色之处是犹如诗意般,彰显了画家纯真的乡土情缘。老人画这宁静的山乡景色,寄托了深厚的乡情,体现了他对自足生活的向往。而画作在艺术上的特色,除了粗笔与细笔的独特结合之外,在笔墨、色彩处理上,亦颇具匠心独运的创意:均用墨笔勾画的山、屋、竹,强调它们的结构特质;皆以没骨画出的坡岸、沙渚和鸬鹚,强调出它们的柔软与湿润。如此处理既突出了物象特征,也彰显了笔墨相对独立的表现性。
此图画面是郁郁葱葱的翠竹,背依高山,濒临碧溪,清幽秀丽,令观者赏后心情格外恬静。“可望,可游,可居”是古人对一幅好的山水画之标准。而白石老人的山水画,虽都符合这些“标准”,但主要突出“可居”。此图谓其“可居”之典型:它不是逍遥超世的隐居之地,却为朴素、有亲切生活气息的乡间人家。
1925年作《绿天野屋》(图7), 143×67厘米,著录于湖南美术出版社《齐白石画谱·山水》第三卷。
白石老人一生五次出游,其中曾经于1906年、1907年和1909年,三次到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的钦州。1907年到钦州时,他还到了中越边境的东兴,其后又到达越南的北仑河岸,亲眼饱览了中越一带的山清水秀。尤其是他看到丛立成林的几百株野蕉,映得满天成为绿色世界;如果人们身临其境,连影子都变作了绿色的绝佳美景,更是记忆犹新、念念不忘。他还经常绘画该题材的作品,如1925年作的《绿天野屋》。
此作布局独特,构图新颖。从近景到中景,是一片密密麻麻的芭蕉;它们包围着几间野屋,并一直伸延到远景,同时“未完待续”般和数座山峰连接。白石老人巧妙地用线和墨,将他18年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所见美景,重现于观者眼前,美轮美奂。
1925年作《青山日暮》扇(图8),20×54厘米,2012年上海天衡拍品。
白石老人创作山水画之时,其笔墨表现岩石的变化,不会一味地沿用“四王”的枯笔皴擦,而会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有时还会用花鸟画的笔法,作为表现其山水画的语言。在他的画中,从八大山人的孤远清拔、简练岑寂,到苏东坡和米芾的清润简练、崇尚平淡,皆有所展现。不过在皴法上他并没有照抄照搬古人的一笔一式,而是用写意花鸟中常用的简约之笔法,以其独到的审美和理解,直追古人气格并推陈出新。此清新雅致的扇轴作品,就真情流露,透出了白石老人强烈的文人气息。
此幅扇面,可见老人在画山时主要使用的笔法,为中锋勾线、稍带皴意。他为了写出树干并点树叶,先用写意般的重墨,再直接用其神来之笔染色勾画,以爽健的笔法写出了大山和水面。由于老人渴望亲近自然、贴近生活,追求自己的热情、活力的表达,故其山水画充满了对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带入了他的山水画创作里。平远和高远之景,最常见于老人的山水画创作之中。且此幅扇面中的森林和大山远景,多了几分灵动,少了几分冷峻。而为求得水面的开阔平静,老人则中间以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来表现,从而令观者有如身临其境。
1931年作《咫尺天涯——辛未山水册》册页十二开(局部,图9), 31.5×35厘米×12,2016年12月北京保利拍品。
1931年,白石老人已进入了他艺术上的全面成熟期。此时期他的山水画突出特点有三:其一是简少。即为突出主体,简少了物象,省略了琐碎,不用复杂的皴法,而以勾勒为主。其二是新奇。即奇异的构图、造型和点景人物,以及笔墨、色彩等不同寻常。其三是粗拙。尽管老人当时有“咫尺天涯几笔涂,一挥便了忘工粗”的自嘲,但实际上能做到拙中有味、粗中有细。此册堪称齐氏大写意山水代表,就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
此册有八幅为自署标题,即构图别致的《朝阳》、《月明人静时候》,画桂林阳羡的《阳羡山水》,活现出早春景物的《柳浦秋》,表达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苍海烟帆》,及《雨后》、《荒山残雪》和《放牛图》。有四幅未署标题,据其内容可命名为体现老人真实感受的《山上人家》,追忆家乡自然风物和人情风俗的《古木寒鸦》、《荷塘游鱼》,表现自由惬意之美景的《沙渚鸬鹚》。其题材多源自白石老人的家乡记忆及远游印象。而其创造的画法,则来自前人图式与写生基础。册页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画出了老人目之所见、心之所想,富有极其真挚的情感。
1933年作《莲池书院图》(图10) ,65×48厘米,2016年11月中国嘉德拍品。
白石老人于山水画,常自言“胸中山气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故其作风格独树一帜,在历代山水画中能脱颖而出。在老人自述中,他坦言“我画山水,布局立意,总是反复构思,不愿落入前人窠臼”,但“五十岁后,懒于多费深思,曾在润格中订明不再为人画山水,在这二年中,画了不过寥寥几幅……破例画了几幅,如给吴北江画的《莲池讲学图》……这几幅图,我自信都是别出心裁,经意之作”。此作在构图、造型和笔墨上皆以质朴为本色追求,没有刻意去追求险奇。但景致、屋舍宇和点睛人物,却都作了高度的概括和细致的推敲,毫无因袭造作之态。画中,白石老人将莲池景物一一写出:碧叶红荷,荷叶以“丁”字形写出。垂柳藤蔓,书院内绿树萦绕,画幅中央几间旧舍,知白守黑,书声琅琅。从门外看,影影绰绰,有书生正在埋头攻读,朗诵之声犹如在耳。简单的几笔枯墨勾勒出树林,并以淡墨加花青点染,屋瓦虽以细笔勾画,却染以淡墨,与白墙形成对比。画面下方则以花青和藤黄加墨点画出莲池中的荷叶田;复以朱红点出红荷,给人以丰沛淋漓之感。“金农体”的漆书题款,书法的质朴无华与画面相得益彰。
纵观以上白石老人在他各个时期的山水丹青,我们发现他的山水画之最大特色,是能够自立门户,并且敢于独造。而山水的笔墨丹青中,其大写意笔法精神的灵活运用,更加是老人对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居功至伟。
尽管如此,2016年12月4日晚,在北京保利拍卖会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上,一件齐白石1931年作《咫尺天涯——山水册》以人民币1.955亿元拍卖成交,创下了齐白石画作的第二拍卖高价,以及其山水画的第一拍卖高价。无独有偶,同年11月的中国嘉德拍场上,齐白石1933年作《莲池书院》又斩获了5290万元拍卖成交的佳绩。此两件白石老人的山水丹青拍卖有如此上好表现,看似偶然,绝非偶然。故在此精选白石老人的山水丹青十幅,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临古”学习期时的代表之作
齐白石的山水画,其变化主要分三个时期。他27岁就跟随诗人胡沁园,以《芥子园画谱》启蒙而始学山水画。1892—1903年,是他中规中矩的“临古”学习期。其时并没有摆脱传统山水画影响,而以临摹“清四王”、八大山人和石涛山水画为主,故当时无鲜明的个人风格之形成。
1892年作《雪山行旅图》(图1),62.5×139厘米,著录于福建美术出版社《中国近代著名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画集》。
此图保留了清初四王的山水绘画技法。画面中顺着山势的淡墨,短平披麻皴;远景排列整齐的小树,犹如布阵且毫无变化。不过树上的积雪以树冠上的留白表现,从而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动自然,并且山坳中一低头前行、一回望的两位骑行者,以及挑琴担书、紧随其后的童子,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好像在相互催促着加快前进的步伐。尤其是点染了少许朱砂的寺庙红墙、树上秋叶与人物服饰,使冷隽的雪景中又增加了一些暖意。如此画面之事,于齐白石跟随老师胡沁园学画时常有。
此图是目前所见齐白石最早创作的一幅山水画。画作师法先贤,并非为其独具特色的尚品。但由于齐白石早期山水画流传极少,故其作为研究齐白石全程的艺术人生,毋庸置疑为一份难得的宝贵资料。
1894年作《龙山七子图》(图2),172×95厘米,著录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齐白石》。
此图是研究齐白石的早期山水画以及诗友交游的画作,为重要档案资料级别的文物。1894年的齐白石,借湖南湘潭的五龙山之大杰寺,与同乡共同成立了龙山诗社,其还被推为首任社长。对于学诗,齐白石的老师较多,并且深受他们的影响。其既有27岁拜师时的诗人胡沁园,又有37岁学艺时的王湘绮,还有40岁时相识的文学家樊曾祥。不仅如此,他还向陈少蕃学习《孟子》、《唐诗三百首》,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古代文学艺术。早在1924年,他就有《白石诗草八卷》、《老萍诗草》出版;逝后又有《白石诗集》等相关文献出版。其诗皆为抒发感想的白话诗。此图诗画结合,是齐白石最为典范之作。
齐白石21岁得《芥子园画谱》后,即认识传统山水,感悟画理和画法,并刻苦地在松油灯下勾影、描摹。1894年画的此图,是他为龙山诗社的筹建而创作的精品,且为仅有的一件“龙山七友”题材画作。齐白石的早期创作,集中在他的山水画中,传世之作极为罕见。当时他深受“清四王”及八大山人的影响,山水用墨水分不多,且多作简笔,山石皴擦少;虽有深远的意境,但显得比较稚拙。且到了80岁后,他一般不再作山水画,此因其年事已高的原因。
1902年作《山水》四屏(图3), 单屏140.8×36.3厘米,著录于中华书局《齐白石辞典》 。
此山水四屏《白云红树》、《枫林亭晚》、《万梅香雪》、《当门卖酒》,为齐白石中年四十岁时的作品。其时白石已经完成了《红线盗盒图》、《南岳全图》,声誉日隆。从画面看,此时的齐白石笔下仍保留着早年临摹《芥子园画谱》的痕迹。但画法大胆,皴染较少,以勾勒为主。笔法强劲有力,强调书写性,追求朴拙之气。色彩的运用则更出新,尤其是石青和朱砂,使画中景物鲜亮而富于生气。画面题跋则一派何绍基的面貌,正是齐白石这个时期典型书风。
据题跋推断,此件原应为六条屏,惜两条未见,现存四条。此六屏为齐白石应其父胡辅臣生前之嘱所作。胡辅臣为齐白石老师胡沁园的本家,对齐白石颇为提携,光绪二十二年(1896)曾介绍齐白石去湘潭望族皋山黎锦彝家画像。如此应命之作,齐白石自然全力以赴,盘桓两年始得完成。
变革过渡期的馆藏精品
1903—1922年,是齐白石山水画的变革过渡期。期间他在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同时,拜华夏的大自然美景为师。尽管其笔墨此时尚不够开放、泼辣,但力求写生真景,作品有疏朗简约的构图。
1910年作《借山图卷》之十六(图4),30×48厘米,现藏于北京画院。
1902年至1909年,齐白石应朋友之邀,“六出六归”外出远游。这是他山水画创作发生转变的最重要阶段。其在远游中饱览美景的同时,将众多壮美秀丽之景皆画了下来,由此积累了不少的山水画稿。1910年,齊白石于家中将游历中的山水画稿重作,组成了共有52幅的《借山图卷》。其中有30幅后来可惜遗失,目前仅存22幅藏于北京画院。
此崇山峻岭、湖光碧水的图中,夹烁着桃花一线延升。这般景象,完全是一幅旅行途中一闪而过的即时印象。齐白石将云游天下的步伐围拢成还在家乡的反复转悠,将山岭上的塔、群山间的雄关,隐喻在地脉的温和呼吸中。他终于在绘画上,将天下的山水都混淆成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乐园、自己的图画和自己的心灵山水。从此,心灵深处的超然境界让齐白石与伟大,混为了一谈。
此图卷是中国新文人画的开端,是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之一,也是齐白石山水画转折的标志之作。它标志了齐白石的晚年山水画中,多注入生活气息,重视直观经验;多勾少皴,敢于用色;同时构图简洁,善于造境的基本取向。其具有极强的现代视觉意义,与传统的山水画有着天壤之别。 1910年作《石门二十四景》之《雪峰梅梦图》(图5),34×45.3厘米,現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山水组画,被称为价值最高的齐白石山水画代表作。图卷共24幅,以写意工笔画描绘了湖南湘潭的24个景观。其分别为《龙井涤砚图》、《柳溪晚钓图》、《藕池观鱼图》、《湖桥泛月图》、《曲沼荷风图》、《竹院围棋图》、《疏篱对菊图》、《松山竹马图》、《蕉窗夜雨图》、《香畹吟樽图》、《霞绮横琴图》、《春瑦纸鸢图》、《仙坪试马图》、《秋林纵鸽图》、《雪峰梅梦图》、《石门卧云图》,《老屋听鹂图》、《鸡岩飞瀑图》、《槐荫莫蝉图》、《甘吉藏书图》、《棣楼吹图》、《石泉悟图》、《静园客图》和《古树归鸦图》。
此图卷花去齐白石三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这组意境独到、很可玩味的作品。其虽采用的是生活中最平常的风景、最简单的事物、最普通的生活小事,却匠心独运,妙笔生花,在画家的笔下妙趣横生。于山水之间,春夏秋冬,绿树翠风,呈现一幅延绵不绝之景,赏心悦目。
风格成熟期的传世佳作
白石老人山水丹青的风格成熟期,是在1922年以后。当时他彻底摒弃了明清以来的山水图式和皴擦点染的技法,并且墨渖淋漓,构图新奇,一任自然,放笔挥写,从而形成了他个人的山水图式和语言。
1922年作《万竹山居图》(图6),154×58厘米,著录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齐白石》封面。
1922年是白石老人正式定居北京的第三年,此图即为该年秋的精心之作。其最大特色之处是犹如诗意般,彰显了画家纯真的乡土情缘。老人画这宁静的山乡景色,寄托了深厚的乡情,体现了他对自足生活的向往。而画作在艺术上的特色,除了粗笔与细笔的独特结合之外,在笔墨、色彩处理上,亦颇具匠心独运的创意:均用墨笔勾画的山、屋、竹,强调它们的结构特质;皆以没骨画出的坡岸、沙渚和鸬鹚,强调出它们的柔软与湿润。如此处理既突出了物象特征,也彰显了笔墨相对独立的表现性。
此图画面是郁郁葱葱的翠竹,背依高山,濒临碧溪,清幽秀丽,令观者赏后心情格外恬静。“可望,可游,可居”是古人对一幅好的山水画之标准。而白石老人的山水画,虽都符合这些“标准”,但主要突出“可居”。此图谓其“可居”之典型:它不是逍遥超世的隐居之地,却为朴素、有亲切生活气息的乡间人家。
1925年作《绿天野屋》(图7), 143×67厘米,著录于湖南美术出版社《齐白石画谱·山水》第三卷。
白石老人一生五次出游,其中曾经于1906年、1907年和1909年,三次到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的钦州。1907年到钦州时,他还到了中越边境的东兴,其后又到达越南的北仑河岸,亲眼饱览了中越一带的山清水秀。尤其是他看到丛立成林的几百株野蕉,映得满天成为绿色世界;如果人们身临其境,连影子都变作了绿色的绝佳美景,更是记忆犹新、念念不忘。他还经常绘画该题材的作品,如1925年作的《绿天野屋》。
此作布局独特,构图新颖。从近景到中景,是一片密密麻麻的芭蕉;它们包围着几间野屋,并一直伸延到远景,同时“未完待续”般和数座山峰连接。白石老人巧妙地用线和墨,将他18年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所见美景,重现于观者眼前,美轮美奂。
1925年作《青山日暮》扇(图8),20×54厘米,2012年上海天衡拍品。
白石老人创作山水画之时,其笔墨表现岩石的变化,不会一味地沿用“四王”的枯笔皴擦,而会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有时还会用花鸟画的笔法,作为表现其山水画的语言。在他的画中,从八大山人的孤远清拔、简练岑寂,到苏东坡和米芾的清润简练、崇尚平淡,皆有所展现。不过在皴法上他并没有照抄照搬古人的一笔一式,而是用写意花鸟中常用的简约之笔法,以其独到的审美和理解,直追古人气格并推陈出新。此清新雅致的扇轴作品,就真情流露,透出了白石老人强烈的文人气息。
此幅扇面,可见老人在画山时主要使用的笔法,为中锋勾线、稍带皴意。他为了写出树干并点树叶,先用写意般的重墨,再直接用其神来之笔染色勾画,以爽健的笔法写出了大山和水面。由于老人渴望亲近自然、贴近生活,追求自己的热情、活力的表达,故其山水画充满了对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带入了他的山水画创作里。平远和高远之景,最常见于老人的山水画创作之中。且此幅扇面中的森林和大山远景,多了几分灵动,少了几分冷峻。而为求得水面的开阔平静,老人则中间以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来表现,从而令观者有如身临其境。
1931年作《咫尺天涯——辛未山水册》册页十二开(局部,图9), 31.5×35厘米×12,2016年12月北京保利拍品。
1931年,白石老人已进入了他艺术上的全面成熟期。此时期他的山水画突出特点有三:其一是简少。即为突出主体,简少了物象,省略了琐碎,不用复杂的皴法,而以勾勒为主。其二是新奇。即奇异的构图、造型和点景人物,以及笔墨、色彩等不同寻常。其三是粗拙。尽管老人当时有“咫尺天涯几笔涂,一挥便了忘工粗”的自嘲,但实际上能做到拙中有味、粗中有细。此册堪称齐氏大写意山水代表,就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
此册有八幅为自署标题,即构图别致的《朝阳》、《月明人静时候》,画桂林阳羡的《阳羡山水》,活现出早春景物的《柳浦秋》,表达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苍海烟帆》,及《雨后》、《荒山残雪》和《放牛图》。有四幅未署标题,据其内容可命名为体现老人真实感受的《山上人家》,追忆家乡自然风物和人情风俗的《古木寒鸦》、《荷塘游鱼》,表现自由惬意之美景的《沙渚鸬鹚》。其题材多源自白石老人的家乡记忆及远游印象。而其创造的画法,则来自前人图式与写生基础。册页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画出了老人目之所见、心之所想,富有极其真挚的情感。
1933年作《莲池书院图》(图10) ,65×48厘米,2016年11月中国嘉德拍品。
白石老人于山水画,常自言“胸中山气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故其作风格独树一帜,在历代山水画中能脱颖而出。在老人自述中,他坦言“我画山水,布局立意,总是反复构思,不愿落入前人窠臼”,但“五十岁后,懒于多费深思,曾在润格中订明不再为人画山水,在这二年中,画了不过寥寥几幅……破例画了几幅,如给吴北江画的《莲池讲学图》……这几幅图,我自信都是别出心裁,经意之作”。此作在构图、造型和笔墨上皆以质朴为本色追求,没有刻意去追求险奇。但景致、屋舍宇和点睛人物,却都作了高度的概括和细致的推敲,毫无因袭造作之态。画中,白石老人将莲池景物一一写出:碧叶红荷,荷叶以“丁”字形写出。垂柳藤蔓,书院内绿树萦绕,画幅中央几间旧舍,知白守黑,书声琅琅。从门外看,影影绰绰,有书生正在埋头攻读,朗诵之声犹如在耳。简单的几笔枯墨勾勒出树林,并以淡墨加花青点染,屋瓦虽以细笔勾画,却染以淡墨,与白墙形成对比。画面下方则以花青和藤黄加墨点画出莲池中的荷叶田;复以朱红点出红荷,给人以丰沛淋漓之感。“金农体”的漆书题款,书法的质朴无华与画面相得益彰。
纵观以上白石老人在他各个时期的山水丹青,我们发现他的山水画之最大特色,是能够自立门户,并且敢于独造。而山水的笔墨丹青中,其大写意笔法精神的灵活运用,更加是老人对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