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小康》杂志社主办的“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准备了长达半年启动了三个多月之后,终于在2005年12月8日~9日落下了帷幕。论坛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成功,赢得了业内外的广泛赞誉。
《小康》杂志社凭什么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能够举办如此规格和如此规模的论坛,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一个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大家对小康,对全面小康的一致认同,对《小康》所承载的“影响一个民族与时代”的使命产生了积极的呼应。一句话,是因为大家越来越发现,“小康”不是一件小事情,而是一个大事。
小康不小,在于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梦想。“小康”最早源出《诗经•大雅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说人民劳累困苦,希望过安逸的生活。成书于西汉的《礼记•礼运》载,孔子就用“大同”、“小康”来表达心目中的社会理想。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相对于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因此可以说,“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千年夙愿。
小康不小,在于它标帜了一个时代的追求。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这一概念: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 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 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上个世纪末,我们基本上如期实现了当初的目标,达到了“总体小康”。
小康不小,在于它蕴涵了一个全面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党的“十五大”就已提出,“十六大”进一步将其作为党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成为中国未来20年的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从涵盖的领域上说,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地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地进步;从覆盖的区域上说,是东中西部互补并缩小差距,是东南沿海腾飞、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协同并进,是城市与城市、乡村与乡村、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渐地减少。可以说,这是把既定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改革要求更加细化而全面落实的指标。
小康不小,在于它瞄准了一个改革的重点。全面小康建设和实现,最终决定于党的领导水平的加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当前,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之间已存在一个供求矛盾,这也是引发诸多其他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根本症结之一。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如何尽快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从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上,扭转了过去“ODP拜物教”的误导,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升到显性的国家战略层面,使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有了明确而正确的方向。可以说,对“以政府主导的改革者的改革” 已经提到改革新阶段的行动日程上。
小康不小,在于它改变了一个致命的误区。全面小康之于总体小康,在于全面。过去的片面的经济增长观,放在今天不仅是陈旧的,而且是错误的,甚至是致命的。指导全面小康建设和未来改革与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论,一改过去“以物为核心的量的物理变化”,而为“以人为根本的质的化学变化”,尤其是关注人的观念、素质、能力及生存、生活和生命状态与环境的全面发展。如果说,21世纪前人类关注的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改造”,那么21世纪后,人类将更多地转向“对人自身的改造”。“以人为本”正是建设小康的基本依据和根本目标,也是小康这个大圆的圆心所在。
小康不小,还在于它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这个变革不亚于27年来改革开放的力度、深度和难度。因为这是对过去改革的更深层次的反思,可以说是对“改革的改革”。
《小康》杂志社凭什么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能够举办如此规格和如此规模的论坛,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一个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大家对小康,对全面小康的一致认同,对《小康》所承载的“影响一个民族与时代”的使命产生了积极的呼应。一句话,是因为大家越来越发现,“小康”不是一件小事情,而是一个大事。
小康不小,在于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梦想。“小康”最早源出《诗经•大雅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说人民劳累困苦,希望过安逸的生活。成书于西汉的《礼记•礼运》载,孔子就用“大同”、“小康”来表达心目中的社会理想。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相对于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因此可以说,“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千年夙愿。
小康不小,在于它标帜了一个时代的追求。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这一概念: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 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 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上个世纪末,我们基本上如期实现了当初的目标,达到了“总体小康”。
小康不小,在于它蕴涵了一个全面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党的“十五大”就已提出,“十六大”进一步将其作为党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成为中国未来20年的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从涵盖的领域上说,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地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地进步;从覆盖的区域上说,是东中西部互补并缩小差距,是东南沿海腾飞、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协同并进,是城市与城市、乡村与乡村、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渐地减少。可以说,这是把既定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改革要求更加细化而全面落实的指标。
小康不小,在于它瞄准了一个改革的重点。全面小康建设和实现,最终决定于党的领导水平的加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当前,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之间已存在一个供求矛盾,这也是引发诸多其他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根本症结之一。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如何尽快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从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上,扭转了过去“ODP拜物教”的误导,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升到显性的国家战略层面,使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有了明确而正确的方向。可以说,对“以政府主导的改革者的改革” 已经提到改革新阶段的行动日程上。
小康不小,在于它改变了一个致命的误区。全面小康之于总体小康,在于全面。过去的片面的经济增长观,放在今天不仅是陈旧的,而且是错误的,甚至是致命的。指导全面小康建设和未来改革与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论,一改过去“以物为核心的量的物理变化”,而为“以人为根本的质的化学变化”,尤其是关注人的观念、素质、能力及生存、生活和生命状态与环境的全面发展。如果说,21世纪前人类关注的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改造”,那么21世纪后,人类将更多地转向“对人自身的改造”。“以人为本”正是建设小康的基本依据和根本目标,也是小康这个大圆的圆心所在。
小康不小,还在于它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这个变革不亚于27年来改革开放的力度、深度和难度。因为这是对过去改革的更深层次的反思,可以说是对“改革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