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了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正是青年人奋发有为、大有作为的新时代,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时代的弄潮儿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鲜血液,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人不能没有尊严的生活,尊严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道德品质、思想品德的核心内容。培育大学生的尊严观,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和补充,也是弘扬优秀道德品质、爱国精神的有效助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尊严观 培育
一、尊严观的内涵及特征
(一)尊严观的内涵
尊严观是个体应对生活、生命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看法,是个体自身的一种高级层次的需求,是个体对尊严的认知及对尊严的感悟。
(二)尊严观的特征
尊严观的特征首先体现在时代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尊严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大学生的尊严观不是凭借自身形成的,必然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他人的影响。其次,差异性。由于每个人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会影响以及自身个性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的尊严观也有所不同。最后,可塑性。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力强,富有想象,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为了实现个人发展和追求,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和文化,其尊严观必然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化,具有可塑性。
二、大学生尊严观培育的现状和表现
(一)大学生尊严观现状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下成长。大学生尊严观在主流上是积极向上的,能够做到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自觉树立远大理想。
但是大学生的定力不足,阅历不深,判断力选择力都有待提高,抗压能力弱,尊严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动摇。
(二)大学生尊严观培育不足的表现
对生命不尊重。近年来,大学生杀人、自杀、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由于学业、就业、情感和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容易冲动。加之网络上的暴力新闻和血腥的影片,给大学生带去了负面影响。曾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北大学生杀母案,以及各种大学生跳楼事件。这种漠视自身生命与他人生命的行为,是生命尊严的缺失。
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冒头。一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对人生价值产生错误了看法。他们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追求物质享受,从而放纵自身,奢侈腐化,狂傲自大,自甘沉沦。[1]有一部分大学生功利心强,存在利己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而较少顾及甚至忽略他人感受,认为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
荣辱感缺失。一部分大学生缺少集体荣誉感,不积极参加甚至不屑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是一种麻烦和负担,不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还有一些常见的现象,如在公共场所行为亲密,乱扔垃圾,考试作弊,不讲诚信,诸如此类的新闻屡见不鲜。
三、大学生尊严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尊严观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合力产生的结果。
首先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大学生长时间处在校园环境中,社会阅历浅、经验不足,且好奇心重。加之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对一些界限模糊的事情拿捏不准,无法准确判断其性质的好与坏,稍不注意就会做出错误抉择,接受了错误信息的影响。
其次从学校教育角度出发。大学的课堂教育更多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往往对尊严教育的教育理念认知不足。虽然在高校课堂也有关于“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尊严教育也隐喻其中,但是没有专门开展尊严教育的课程,没有将尊严教育单独说明,并且主要讲授课本知识,知识结构单一。
再次从家庭教育角度出发。一些家长文化水平有限,观点有偏失,在日常生活中,会将错误的观点传达给子女。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少与他人一同成長、相互分享和互帮互助的成长体验,长辈的宠爱,也是大学生存在自私自利现象的原因之一。
最后是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尊严观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每天都离不开手机电脑这些智能设备,每天都接收来自大众传媒、网络信息的轰炸和影响。网络是把双刃剑,影响有好有坏。有一部分人企图用网络实现自己成为“红人”的目的,在网络上散播谣言,一些充满色情、暴力、反动的视频犹如野草一般。定力不足的大学生难免受到蛊惑和影响,尊严观产生动摇,甚至异化。
四、大学生尊严观培育的途径
第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尊严观培育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大学生坚守崇高的国家信仰,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2]”。引领大学生恪守正确的道德准则,以及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第二,高校加强大学生尊严观培育理念,改进方法。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校园接受教育,学校教育对其尊严观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其次要加强实践环节,“学校教育不能分割人与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3]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融入集体,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实践过程中,既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肯定,也学会了对他人的尊重,是尊严观培育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四,正本清源,加强网络监管。网络信息复杂多样,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监管力度不足,虽然已经实施网络实名制,但仍存在漏洞可钻。要加强立法,维护网络环境的整洁有序,网络运营者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审查和过滤,尽最大可能的阻止和杜绝色情、暴力、消极反动信息在网络的传播和扩散。
第五,家庭教育要“赶趟儿”。家长不能将教育视为学校的责任,要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家长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家长要自我审视和反省,改正错误观点。并且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第六,学生自身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阅历,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力,在是非善恶犹豫不决的时候,要向身边的同学、老师和父母寻求帮助。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 大学生 尊严观 培育
一、尊严观的内涵及特征
(一)尊严观的内涵
尊严观是个体应对生活、生命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看法,是个体自身的一种高级层次的需求,是个体对尊严的认知及对尊严的感悟。
(二)尊严观的特征
尊严观的特征首先体现在时代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尊严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大学生的尊严观不是凭借自身形成的,必然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他人的影响。其次,差异性。由于每个人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会影响以及自身个性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的尊严观也有所不同。最后,可塑性。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力强,富有想象,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为了实现个人发展和追求,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和文化,其尊严观必然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化,具有可塑性。
二、大学生尊严观培育的现状和表现
(一)大学生尊严观现状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下成长。大学生尊严观在主流上是积极向上的,能够做到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自觉树立远大理想。
但是大学生的定力不足,阅历不深,判断力选择力都有待提高,抗压能力弱,尊严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动摇。
(二)大学生尊严观培育不足的表现
对生命不尊重。近年来,大学生杀人、自杀、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由于学业、就业、情感和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容易冲动。加之网络上的暴力新闻和血腥的影片,给大学生带去了负面影响。曾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北大学生杀母案,以及各种大学生跳楼事件。这种漠视自身生命与他人生命的行为,是生命尊严的缺失。
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冒头。一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对人生价值产生错误了看法。他们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追求物质享受,从而放纵自身,奢侈腐化,狂傲自大,自甘沉沦。[1]有一部分大学生功利心强,存在利己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而较少顾及甚至忽略他人感受,认为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
荣辱感缺失。一部分大学生缺少集体荣誉感,不积极参加甚至不屑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是一种麻烦和负担,不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还有一些常见的现象,如在公共场所行为亲密,乱扔垃圾,考试作弊,不讲诚信,诸如此类的新闻屡见不鲜。
三、大学生尊严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尊严观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合力产生的结果。
首先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大学生长时间处在校园环境中,社会阅历浅、经验不足,且好奇心重。加之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对一些界限模糊的事情拿捏不准,无法准确判断其性质的好与坏,稍不注意就会做出错误抉择,接受了错误信息的影响。
其次从学校教育角度出发。大学的课堂教育更多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往往对尊严教育的教育理念认知不足。虽然在高校课堂也有关于“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尊严教育也隐喻其中,但是没有专门开展尊严教育的课程,没有将尊严教育单独说明,并且主要讲授课本知识,知识结构单一。
再次从家庭教育角度出发。一些家长文化水平有限,观点有偏失,在日常生活中,会将错误的观点传达给子女。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少与他人一同成長、相互分享和互帮互助的成长体验,长辈的宠爱,也是大学生存在自私自利现象的原因之一。
最后是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尊严观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每天都离不开手机电脑这些智能设备,每天都接收来自大众传媒、网络信息的轰炸和影响。网络是把双刃剑,影响有好有坏。有一部分人企图用网络实现自己成为“红人”的目的,在网络上散播谣言,一些充满色情、暴力、反动的视频犹如野草一般。定力不足的大学生难免受到蛊惑和影响,尊严观产生动摇,甚至异化。
四、大学生尊严观培育的途径
第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尊严观培育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大学生坚守崇高的国家信仰,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2]”。引领大学生恪守正确的道德准则,以及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第二,高校加强大学生尊严观培育理念,改进方法。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校园接受教育,学校教育对其尊严观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其次要加强实践环节,“学校教育不能分割人与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3]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融入集体,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实践过程中,既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肯定,也学会了对他人的尊重,是尊严观培育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四,正本清源,加强网络监管。网络信息复杂多样,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监管力度不足,虽然已经实施网络实名制,但仍存在漏洞可钻。要加强立法,维护网络环境的整洁有序,网络运营者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审查和过滤,尽最大可能的阻止和杜绝色情、暴力、消极反动信息在网络的传播和扩散。
第五,家庭教育要“赶趟儿”。家长不能将教育视为学校的责任,要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家长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家长要自我审视和反省,改正错误观点。并且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第六,学生自身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阅历,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力,在是非善恶犹豫不决的时候,要向身边的同学、老师和父母寻求帮助。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