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高士”最惹怜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雪梅·其一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
  梅花和雪花互相争春,谁也不肯服输,这使诗人很为难,只好搁下笔来,费心加以评判。梅花虽白,但与雪相比,还差三分;雪较之于梅,则没有梅花的幽香。
  【经典背后】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诗经》就有“山有佳卉,侯栗梅”之句;《山海经》中也有“ 灵山有木多梅” 的记载, 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她以其艳丽的色彩、浓郁的芳香、婀娜多奇的风姿而深受文人士大夫青睐。人们赋予她美好的名称, 或称之“雪中高士”, 或与兰、菊、竹并誉为“ 四君子”, 或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种梅、育梅、赏梅、画梅、爱梅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癖好。
  人们喜爱梅花, 留下了许多佳话。据唐韩鄂《岁华纪丽· 人日梅花妆》记载: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曾经睡在含章殿檐下, 梅花坠其额上, 遂成五出之花, 拂之不去, 宫中争相模仿, 号为梅花妆, 人人争效, 流行一时。唐玄宗妃江采蘋爱梅成癖, 被戏封为梅妃。曾端伯以梅花为清友, 林通以梅为妻、鹤为子, 被历代文人传为美谈。
  人们爱梅、赏梅, 甚至遐想变成梅花:“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元人景元启亦感叹“梅花是我, 我是梅花”,真正达到了梅与人、物与我合二而一的境界。
  此外, 从《尚书· 说命》“若作和羹, 尔惟盐梅”的记载中可见,人们很旱就有用梅作调味品的习惯, 这从后来很多文人诗中亦可看出:“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刘禹锡《咏庭梅寄人》),“未逢调鼎用, 徒有济世心”( 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又因青梅性酸, 还可煮酒, 故人们有青梅煮酒待嘉宾的风俗。宋人晏殊《诉衷情》词有句云“青梅煮酒斗时新”, 陆游亦云“ 青梅荐煮酒”, 大诗人苏东坡在《赠岭上梅》诗中说:“梅花开尽百花开, 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 要看细雨熟黄梅。”以上都透露出古人青梅煮酒、细雨观梅的传统。
  由此可见, 爱梅、赏梅, 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独特的心态, 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我们不妨称之为“梅文化”。这是因为梅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非他花可比的。比如, 素有国花之称的牡丹, 虽雍容华贵, 但人们在赞美之余也不无贬词。而对梅花, 人们几乎众口一声, 赞语盈幅:“孤瘦霜雪姿”(苏轼《红梅》);“玉雪为骨冰为魂”(苏轼《再用前韵》);“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落梅》;“更无花态度, 全是雪精神”(辛弃疾《临江仙· 探梅》;“欲传春消息, 不怕雪里埋” (陈亮《梅花》);“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梅花其孤标姿质、其品格风流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赢得了历代文人的激赏。总之, 其品格精神是远非其他花所能比的:“素艳照尊桃莫比, 孤香粘袖李须饶”,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风尘。”
  (柯 雪 整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