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颗小石头都闪光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ue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弹子石小学始建于1894年,位于重庆主城两江交汇处,地理位置独特。相传弹子石实为“诞子石”,和治水英雄大禹有关。在这个诞生传说的地方,弹子石小学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办学“传说”。
  2008年,刘在平调任弹子石小学。在这个有着特殊人文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学校,作为校长的他思考得最多的是三个问题:我们的学校将往哪里去?我们要打造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我们要培养一群怎样的学生?“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我认为是要确立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刘在平说。
  “选择养成教育是由当时的校情决定的。”弹子石在解放前是有名的使馆区,历经数十年城市变迁,如今已没有了当年使馆云集的气派,有的只是老码头的兴衰历史和斑驳陈旧的老街风貌,成了城乡结合部。当时弹子石小学1500余名学生中,有71.8%来自本地拆迁还建家庭和外区县买房迁入家庭,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在学习、礼仪、生活、健康、交友、安全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存在着较多问题,亟待矫正和规范。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没有‘养’,‘石’哪能‘成玉’!”有着多年教育管理经验的刘在平很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养成教育有助于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养成教育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成绩,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
  由此,学校确立了“养石成玉”的办学理念。“养成教育不是新概念,但我们的‘养成’是适合弹小娃娃的,它既向内而生,也向外滋长。”在“养石成玉”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刘在平提出从文化养成、课程养成、活动养成、家校养成四方面创建富有特色的养成教育体系。

文化养成:夯实养成教育的根基


  《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即“人文教化”与“天下大成”有紧密关系。学校教育,是“以文化人”的第一阵地。作为校长,刘在平眼中的“以文化人”就是要用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养石成玉”的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使其养成一生受用的价值观和好习惯。
  出于这种认识,刘在平精心打造学校养成教育的文化环境。如今,一走进弹小校园,就可看见校门口那块镌刻着“养石成玉”四个大字的高大玉石;继续前行,璞玉楼、琢玉楼、成玉楼三栋五彩缤纷、童性十足的教学楼相继映入眼帘;右侧运动场尽头的“小石头公园”里,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婉转别致,曲径通幽;行政楼前石头堆砌的假山池里,有孩子们最爱看的“鱼戏莲叶间”……在以石头为主元素的校园环境里,有关养成教育的布局和设置可谓处处可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养成。
  除了重视环境文化的浸润,刘在平还特地把养成教育放在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首位。
  比如对于班级文化底蕴的养成,学校要求每一位学生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每一间教室必须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走在校园里,随意问一位路过的学生:“小朋友,公民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孩子们都能脱口而出熟悉的答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品质养成的根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各班通过抓好学生的养成细节提高班级文化品质。刘在平经常在巡堂中看到,有些班因为上体育课教室里空无一人,但每一张桌椅都放置得整整齐齐,桌面上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任何物品。仔细打量教室布置,可以看到在教室门口的班级文化园地里,醒目地张贴着《班级公约》:“长时间离开座位时,把椅子轻轻放到桌子底下;我的小手每天都是白白净净的;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看来孩子们不只是说得出来,还能做得到位。
  在校园中营造的这种种文化情境,让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一些班级的黑板报中,可以看到有一个“晒晒我的变化”栏目。里面是学生在家里洗碗、拖地和给妈妈洗脚的照片及文字介绍。“这个栏目一周更新一次,班上每一名在养成教育方面有进步的孩子,都有机会展出自己的优良表现。”刘在平倡导的这种“人人讲养成、盼养成、竞养成”的做法,营造出了你追我赶的养成教育良好氛围。

活动养成:增强养成教育的趣味


  叶圣陶先生主张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避免犯两个错误:一是把孩子当成空瓶子一样往里面塞东西;另一个是不注重孩子的趣味性教育,使教学成为空乏无味的教育。基于这种认识,刘在平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教育必须要有“趣味”。
  2010年3月,一位平时兢兢业业的班主任来到校长室气鼓鼓地说:“校长,这个班我不带了。学生一点不听话!家长也不配合!”见他手里抱着一叠资料,刘在平顺手拿过来一看,发现这位老师真是用心良苦:这个守则,那个规矩,足足有一百多条,还有班上每一位孩子详细的扣分记录。
  “班上的孩子習惯差,上课铃声响了不静息,课间休息追逐打闹,碰到老师也不问好……我绞尽脑汁地想出了很多班规,让他们一条条背下来,严格执行考核。结果呢,他们很多都背不出来,即便背出来了也做不到,家长还说背这些没什么用,真是把我气死了!”说着,这位老师的眼眶竟有点红了。
  “我理解你的良苦用心,但我不赞同你的做法。首先,你想想,你教的只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能背诵多少?这就难怪家长有抵触情绪了。第二,习惯的养成是背出来的吗?为什么不转换一个角度,从儿童的视角,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做养成教育呢?”
  平复了这位老师的心绪后,刘在平自己也陷入了深思之中:养成教育该以怎样的形式开展,才能让孩子们乐于接受呢?几天后,中央下发的一份文件让他眼前一亮:这是一份有关童谣征集和推广的活动文件。刘在平当时就想,为何不把那些冰冷、刻板的班规,改编成孩子们喜欢的童谣,在传唱和表演中进行呢?这样想着,他立即找来了德育副校长,商量讨论后,初步拟定了活动方案。不久, “诵儿歌、促养成”趣味养成活动正式在一年级开始试点。   活动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把学生上学、升旗、课堂、课间、排队、两操、午餐、放学这些校园日常学习生活细节,创编成儿歌、三字经、快板、童谣、情景剧、拍手歌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每学年的上学期以竞赛形式开展。为保证活动质量,刘校长亲自带队参与评选,还邀请部分家长代表一起观摩。
  “琅琅儿歌,谦谦君子。文明滋养,温润如玉。养好小习惯,成就大未来!心有大世界,明天更精彩!”活动中,孩子们精神抖擞、字正腔圆地诵读和表演着《上学歌》《升旗歌》《卫生歌》等文明礼仪儿歌。他们队列编排形式多样,诵读设计新颖别致,表情动作绘声绘色,让大家赞不绝口。刘在平看着很欣慰:这一首首活泼欢快的童谣,配上灵动曼妙的动作,不正编织着孩子们纯真的梦想,也播种着文明习惯的种子吗?
  “没想到养成教育还能用这样亲近儿童的方式来体现。”一位家长在观摩后更是不胜感慨地说。“小小儿歌唱一唱,良好习惯趣味养。孩子们喜欢,效果也不错。”在看到学生们精彩的发挥后,一年级二班的瞿冬梅老师也不无欣喜地说。

课程养成:筑实养成教育的阵地


  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其第一阵地毫无疑问在课堂,因此通过课程进行养成教育是完全可行的。事实上,杜威早就说过:“知识为行为之重要标准,不能养成知识, 即是不能养成道德 。”在杜威这里,知识与道德合二为一, 德育与教学的区分被消除,课程育德达到了至髙境界。
  2013年11月,弹子石小学所在的南岸区教委启动了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这给了刘在平新的启示:“我们的养成教育,可不可以通过课程来做呢?”刘校长的话,给学校德育队伍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2014年9月,弹子石小学特色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养石成玉成长护照》应运而生。这是一门在1-6年级开设的,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核心,以趣味养成为重点,以培养品德高尚、才智卓越、气质儒雅的谦谦君子为目的的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它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从礼仪、生活、学习、健康、交友、安全等六方面,把养成教育细化为可操作的108条好习惯培养体系,通过琅琅上口的三字经、鲜活有趣的闯关游戏、栩栩如生的成长树设计,以及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和照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呈现,化枯燥说教为趣味闯关,化刻板命令为游戏互动,化记背要求为诵读儿歌,将小学生养成教育系统化和趣味化,让孩子们主动接受,自主养成,大大增强了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一次养成教育课程建设总结会上,刘校长给班主任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我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说孩子今天晚饭后居然主动要去洗碗,让她欣喜不已,一問之下才知原来孩子是因为很想过《成长护照》中‘家务事 我能担’这一关。”
  因为孩子们都喜欢游戏闯关,因此《成长护照》的108个好习惯闯关编排,让家长们都觉得非常好,创意十足。对此,四年级七班班主任刘老师也深有感触地说:“是啊,以前都觉得养成教育就是个筐,一会装东,一会装西,今天讲,明天又忘了,以至我们班主任常常把嘴巴都讲干了,收效却甚微。《成长护照》对养成教育进行体系化建构,游戏闯关式培养,效果之好,可谓刷新了我们老师们的教育观。”
  由于收效显著,2019年9月,以《养石成玉成长护照》为蓝本的校本课题“小学立德树人的趣味实践”在教育部成功立项,被确定为全国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第四批课题。
  “‘成长护照’是我们推进课程德育的大胆尝试,其主要价值是将养成教育体系化和趣味化,使德育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思辨能力。”谈及通过校本课程推进养成教育的实践效果,刘在平颇为欣慰。

家校共育:延伸养成教育的时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们的养成教育,如果只是学校单方面付出努力,就可能出现‘5 2=0’的后果。所以,家长的配合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怎样和家长共同做好养成教育工作?刘在平的秘诀是落实好“四个一”:
  一份家校协议:在弹子石小学每年的一年级新生首次家长会上,班主任和家长代表都会公开宣读一份涉及学生安全、健康和习惯养成的协议书,并现场签订。“我们一开始就要给新生家长一种仪式感,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养成教育方面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在刘在平看来,这是推进养成教育家校合作的第一步。
  一个家长开放日:对每学年的家长开放日,刘在平都极为重视。为了尽可能发挥开放日的应有功效,他精心设计了四个有关养成教育的项目:一是“养石成玉”书画展;二是观摩“小石头的一天”记录片;三是“养成课堂”观察;四是养成教育专题讲座。
  在“养石成玉”书画展厅,家长们看着一幅幅翰墨飘香的书画作品和整洁规范的作业作品,不由得感叹:“原来弹子石小学荣获重庆市书法实验学校的荣誉,就是靠孩子们日常的一笔一画来达到的。”
  在观摩“小石头的一天”记录片时,大屏幕上播放着孩子们在弹小校园一天学习生活的缩影:进校、早读、上课、课间操、课间休息、午餐、大扫除、放学等,镜头中穿插着学生忙碌而快乐的身影: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排队依次取餐、教学区域轻声慢步、“小石头图书角”静静看书……影像见证着刘校长倡导的“问好、排队、耳语、阅读”四个基本好习惯的养成,见证着学校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方面付出的努力。
  当走进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时,家长们聆听着教师现场讲课,观察着孩子们“养成课堂”上课实况。上课前,教师向家长发放了“养成课堂”观测表,主要观测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如课堂上眼睛是否仔细看,耳朵是否仔细听,写字姿势是否遵守了“一尺一拳一寸”的细则要求,是否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是否声音洪亮等。家长根据观测表对自己孩子的课堂学习习惯打分。下课后,老师和家长共同分享课堂观察的收获。   最后,各班主任结合班情和学情,举行“家校携手,养石成玉”的养成教育专题讲座,重在教给家长如何落实本学段养成教育目标的具体方法,有时也会邀请优秀家长代表分享自己的育儿经。2018年秋,刘在平收到一封家长来信:“孩子做作业时,一会东倒西歪,一会吃零食,一会摸东西,我看着就着急。为此我吼过孩子,骂过孩子,但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书写姿势,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听了学校的讲座后,我才知道了孩子写字时要做到‘四个一’,即头正身直一心写,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本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学校讲座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也受益无穷。”
  一张多元评价表:“对养成教育的评估,也是我们这些年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对养成教育的评价既不是校长的专利,也不是教师的特权,而应该是由教师、学生及家长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综合评价。”在弹子石小学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册上,有一张养成教育评估页,其内容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客体”评价模式,学生由被动的受评者转换为拥有与教师、家长平等话语权的评价者,家长也从学校教育活动的边缘人物化身为养成教育的评价主体。
  一个家校沟通网络:“线下我们主要抓家委会建设,线上我们主要抓班级群建设。”刘在平要求各班建立的家长委员會和班级群,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家长的榜样引领。如成立家长志愿者“大手牵小手护学岗”,和学校保安以及老师共同维持上下学秩序,为学生树立了遵守规则、家校共育的榜样。二是温馨的亲子互动。在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入学仪式、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中,家长志愿者积极协助教师布置活动场所,为孩子们加油鼓劲;学校也设置了亲子项目,让家长和孩子体会到“我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三是便捷的线上沟通。全校各班都建立了自己的QQ群、微信群或钉钉群,老师通过线上班会和周五德育小结,向家长汇报孩子们的学习和养成教育情况;家长也把孩子在家里的习惯养成经验向大家分享。
  刘在平的这些举措,让家长看到了学校为养成教育做出的努力,赢得了家长的好评,从而暗下决心配合学校共同搞好养成教育。
  “我喜欢在学校里忙着,从早到晚,这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风景。养石成玉,就是我校长生涯中最美丽的风景。”刘在平说,如果说前几年大家看到的是弹子石小学在硬件上的提升,那么现在才是学校软实力的真正崛起。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呈现出集团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师生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刘在平“养石成玉”的办学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让新劳动教理念能突破一校、一地局限,在更多的学校和更多的地方落地生根,探索通过建立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学校联盟这一民间组织来带动更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从改变劳动教育现状,分享劳动教育经验,加强劳动教育研讨,优化劳动教育生态四方面实现联盟的价值追求。从共同的理念追求、制订联盟章程、精心设计活动及加强提炼传播等维度来具体运作实施,完善联盟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教育改革的创新。  关 键 词 劳动教
摘 要 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应进入学校教育文化实践场域,整合学校现有各部门职能和教育资源,全面规划以生活指导、生涯指导和学习指导为核心维度的指导课程体系。立足学校文化积淀和课程基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指导课程的实施方式,不断发现、唤醒学生潜能,引领学生学会关注自我发展,实现个性化发展,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与生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才。  关 键 词 学生发展指导;学校文化;课
摘 要法治专册的学习,需要建立法律与儿童生活的有效链接,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与发现生活中的“法”,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指导其法治行为,才能帮助学生增进法治认知,促進其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会过“法治生活”。  关 键 词法治专册;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8-00-02  2019年秋季,各地都将开始使用全套统编《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为发现孩子心中的太阳并使其能发出璀璨的光芒,姚丹一致徜徉在“发现之旅”中,而她的教育生命,也因发现而美丽。  发现本真,每个生命都不一样  2017年春,姚丹调任沙面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她愿意当小朋友的知心导师,和他们同呼吸、共成长。漫步在风景绮丽的校园时,总是用亲切的笑脸迎接孩子们的问好,捕捉他们脸上瞬间或欣喜或困惑的表情。
读完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笔者对其为实现教育理想,不满足于既有成绩,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大感钦佩,他的那种勇于突破、锐意进取的态度值得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学习。在这本足足十五万字的书中,李希贵校长不但介绍了他在北京十一学校推进教改的具体做法,更阐释了对学生、教师、学校成长的体会和思考。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  要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
这是一次平常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讨。听完一节公开课“坚持才会有收获”(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5课),大家来到会议室,围坐下来。担任研讨主持的学校领导说了几句开场白,然后是上课的韩老师说课,接下来应该轮到听课老师分别谈评课意见。我作为市教研员,一般是安排在最后发言的。  不过,我举手示意,征询大家的意见,希望——  打破评课的“套路”  每次上完公开课,大家都很期待评课研讨。听课老师记了一本子感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显示,德育课程交叉重复导致学校德育处于“原生状态”,碎片化的德育生活亟待整合。立足儿童实际需求,整体规划德育课程与德育活动,从中提炼德育生活主题;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主渠道,借助课前学习、课堂实践学习和课后延伸学习,整合家庭和学校、社区德育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实现知行统一。以国家德育课程为核心,实现德育资源的整合融通,重建美好德育生活。  关 键 词
专栏·名师工作室  黄又绿,高级教师,温州市小学品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温州市鞋都第一小学校长。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品德教学分会第四届理事,温州市师德演讲团成员;浙江省师德楷模、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温州市名教师、温州市最美教师。  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曾获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优秀成果评审一等奖,全国小学思想品德学科优质课奖,浙江省小学
摘 要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处于幸福钝化、缺失及异化,个体价值感和归属感较低的状态。正面教育实践发现,开展正面教育的教师幸福感普遍较强。以正面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内在层面教师与自身、学生、环境的关系及外在层面教师的课堂幸福、专业成长、教育使命感、家庭幸福的关系重构,促成教师内外在的连接与统一,进而提高价值感和归属感。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生命;教师幸福;正面教育;教育生态  G41  文献编码A
刘铁芳,罗明在《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3期《作为教学方式的对话:意蕴及其可能性》一文指出,對话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个体在教学中走向人与人彼此连结的基本方式,也是个体走西精神教化的基本实践形式。教学中的对话蕴含着三重意义:首先是作为交流方式,即通过对话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其次是作为思想方式,即通过对话来开启思维,深化交流,促成对事物的深度理解;最后是作为生存方式,让个体通过对话来真实地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