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靶向”药物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以骨侵蚀破坏为主要病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涉及体内多条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激活,而导致多种细胞因子含量发生变化,药物治疗仍是目前缓解该类疾病的主要手段.特异性针对信号转导途径中某些信号分子的靶向性治疗药物因其较快的起效速度和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小相对分子质量药物更是因其较好的安全性而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旨在综述目前RA治疗中正处于临床期及临床前期等研究阶段的新型小分子“靶向性”药物(见表1),并对此类药物进入临床应用的前景进行评估。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建设工程项目关键成功因素之一,项目交付方式对最终项目绩效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20多年来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近几年逐渐引起中国工程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回顾项目绩效的度量指标、影响因素;进而重点对不同PDM下工程项目绩效比较。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交付方式;项目绩效  1研究的现实意义  1.1有助于加深项目管理
目的 对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1(TRAF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检测,分析其与上海市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RA)的易感相关性.方法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 对汉族RA患者(RA组,100例)和健康人(健康对照组,100名)TRAF1基因的6个SNPs位点进行了基因分型,并使用Haploview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在
原发性血管炎是目前病因尚未明确的一类累及多器官系统的免疫性疾病,以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及血管管腔闭塞为基本病理特征.1994年,美国Chapel Hill会议按受累血管的大小将其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和小血管炎.而原发性小血管炎中韦格纳肉芽肿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loyangiitis,MPA)、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期刊
费尔蒂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由于白细胞减少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相关病例报道有不少[1,2],但青少年期的费尔蒂综合征极少报道,现报告1例如下.
期刊
摘 要:拨叉是变速箱换挡机构中的一个主要零件,主要用于换挡。因为锁销孔φ8mm是需要重点保障的部位之一,故一套拆装方便快捷的夹具是必不可少的。夹具采用一面两销定位,偏心轮夹紧机构进行夹紧。本专用夹具具有装夹迅速方便,定位精准的特点。零件采用夹具标准零件,互换性好。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减少工时。  关 键 词:夹具,锁销孔,一面两销  1.引言  农业是我国的根本,是很重要的部分,并且农业也是我国非常
期刊
目的 探讨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1例RA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并根据DAS28评分,分为高、中、低活动组,采集试验对象及健康对照组(18名)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Th1,Th2,Th17及调节性T细胞在RA患者不同活动组的百分率.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RA患者外周血Th1[(6.2±4.5)%],Th1
2010年11月7日至11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召开。在本次年会上,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领域涌现了诸多备受瞩目的研究进展,例如:软骨保护的意义、目标治疗的重要性和阿达木单抗等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必要性。1 软骨保护的意义
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ILD)不仅是结缔组织病(CTD)中常见的并发症,更是影响CTD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1].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的CTD中肺间质病变(ILD)的发生率不相同,不同的CTD合并ILD的病理类型也不同,不同的病理类型对药物的
期刊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煤炭行业发展趋势,我矿提出减员提效的政策方针,引进新技术将矿井变电所全部升级改造为无人值守变电所。改造升级后井下变电所实现了“无人值守、有人巡查”的工作模式,提高了矿井自动化程度,实现了矿井减员提效目的,同时还有效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  关键词:无人值守系统;自动化;矿井减员增效;  旬邑县中达燕家河煤矿于1993年旬邑县投资建设原煤设计生产能力为0.45Mt/a;2005年实施
患者男,25岁,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3年,尿频、尿痛、大便次数增多、腹痛3 d再次入院.患者于2007年1月因面部皮疹、关节肿痛、发热入我院血液科,查体见面部红斑,双手近指关节轻度肿胀,当时查血白细胞2.7×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45 mm/1 h,C反应蛋白(CRP)7.3 mg/L,补体C3 0.46g/L(正常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