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契机,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光彩。中国声乐艺术印刻了传统文化的标记,体现了民族艺术创作者的非凡智慧,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需要继续加强文化建设,助力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海外传播。由张帅所著的《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传播》一书探讨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背景,阐释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预测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现状,提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该书重点突出、结构完整、理论性较强,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该书追溯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史,概述了不同时期声乐艺术的特点。自远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声乐艺术的萌芽,古代先贤对民族声乐进行了不懈探索,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使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书中内容分朝代介绍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指出了在不同历史阶段声乐艺术呈现出的迥异风貌。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演唱方法得到创新,声乐艺术也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民族声乐继承传统文化之精粹,承袭了传统声乐体制。另一方面,民族声乐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演唱技巧,实现了中西艺术的交融。该书试图用历史眼光解读民族声乐艺术内蕴,把握其时代性特点。纵观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始终立于时代浪潮之上,伴随时代更迭而发展。作者站在历史长河中回望民族声乐的发展,重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风雨历程,体现了广博的研究视野。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困境。该书作者秉持历史眼光,融合民族声乐艺术现实,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声乐艺术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我国民族声乐面临巨大挑战,只有扩大传播范围,摆脱传播困境,才能真正使中国传统文艺走向世界。该书立足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现状,指出了几点不足。一是快餐式消费阻碍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当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更多人偏好娱乐式文化,对民族声乐艺术缺乏兴趣,民族声乐艺术被束之高阁,其受众规模不断缩减,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陷入僵局。二是西方艺术观念对国内声乐艺术创作者产生影响。很多创作者过度应用西方表演技巧,淡化了我国民族艺术观念,无法体现作品的民族性特点。作品的民族个性无法得到呈现,由声音传递的独特魅力无法展示,声乐艺术价值大打折扣。三是受众领略优秀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内蕴不足。部分受众不能把握民族声乐的基本内容与专业知识,未能深入了解我国声乐艺术的特点,声乐艺术相关知识普及不到位,导致受众对民族声乐艺术认知度不高。该书实事求是,指出了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面临的传播困境,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眼光。
坚持民族特色,融通西方技法。该书以中国声乐艺术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预测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走向和传播路径。作者指出,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艺术与西方文化艺术实现了互通互融,我国民族声乐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一是借鉴西方演唱技法。在借鑒的基础上创新,同时应该坚持民族唱法,形成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体现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作为民族声乐艺术创作者,需要站在时代发展前沿,掌握不同发声技巧与多种唱法,贡献与时俱进的声乐作品。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尊重中国民族声乐的个性化差异,选择性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优点。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满足声乐演唱科学性要求的同时,应该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打破传统发展观念的局限,不断丰富演唱形式,使声乐艺术保留个性化特点。三是大众媒介助力声乐艺术的传播。一方面,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普及民族声乐艺术基础知识,激发民众对民族声乐艺术的鉴赏兴趣;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进行引导,承担艺术宣传的社会责任,真正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总之,该书围绕中国声乐艺术问题展开探讨,重点探究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世界化传播、民族化发展等,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具有较高的可读价值。
作者李云系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曹金系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该书追溯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史,概述了不同时期声乐艺术的特点。自远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声乐艺术的萌芽,古代先贤对民族声乐进行了不懈探索,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使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书中内容分朝代介绍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指出了在不同历史阶段声乐艺术呈现出的迥异风貌。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演唱方法得到创新,声乐艺术也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民族声乐继承传统文化之精粹,承袭了传统声乐体制。另一方面,民族声乐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演唱技巧,实现了中西艺术的交融。该书试图用历史眼光解读民族声乐艺术内蕴,把握其时代性特点。纵观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始终立于时代浪潮之上,伴随时代更迭而发展。作者站在历史长河中回望民族声乐的发展,重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风雨历程,体现了广博的研究视野。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困境。该书作者秉持历史眼光,融合民族声乐艺术现实,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声乐艺术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我国民族声乐面临巨大挑战,只有扩大传播范围,摆脱传播困境,才能真正使中国传统文艺走向世界。该书立足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现状,指出了几点不足。一是快餐式消费阻碍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当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更多人偏好娱乐式文化,对民族声乐艺术缺乏兴趣,民族声乐艺术被束之高阁,其受众规模不断缩减,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陷入僵局。二是西方艺术观念对国内声乐艺术创作者产生影响。很多创作者过度应用西方表演技巧,淡化了我国民族艺术观念,无法体现作品的民族性特点。作品的民族个性无法得到呈现,由声音传递的独特魅力无法展示,声乐艺术价值大打折扣。三是受众领略优秀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内蕴不足。部分受众不能把握民族声乐的基本内容与专业知识,未能深入了解我国声乐艺术的特点,声乐艺术相关知识普及不到位,导致受众对民族声乐艺术认知度不高。该书实事求是,指出了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面临的传播困境,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眼光。
坚持民族特色,融通西方技法。该书以中国声乐艺术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预测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走向和传播路径。作者指出,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艺术与西方文化艺术实现了互通互融,我国民族声乐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一是借鉴西方演唱技法。在借鑒的基础上创新,同时应该坚持民族唱法,形成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体现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作为民族声乐艺术创作者,需要站在时代发展前沿,掌握不同发声技巧与多种唱法,贡献与时俱进的声乐作品。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尊重中国民族声乐的个性化差异,选择性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优点。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满足声乐演唱科学性要求的同时,应该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打破传统发展观念的局限,不断丰富演唱形式,使声乐艺术保留个性化特点。三是大众媒介助力声乐艺术的传播。一方面,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普及民族声乐艺术基础知识,激发民众对民族声乐艺术的鉴赏兴趣;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进行引导,承担艺术宣传的社会责任,真正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总之,该书围绕中国声乐艺术问题展开探讨,重点探究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世界化传播、民族化发展等,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具有较高的可读价值。
作者李云系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曹金系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