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民族特色 扩展国际视野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IB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契机,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光彩。中国声乐艺术印刻了传统文化的标记,体现了民族艺术创作者的非凡智慧,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需要继续加强文化建设,助力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海外传播。由张帅所著的《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传播》一书探讨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背景,阐释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预测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现状,提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该书重点突出、结构完整、理论性较强,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该书追溯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史,概述了不同时期声乐艺术的特点。自远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声乐艺术的萌芽,古代先贤对民族声乐进行了不懈探索,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使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书中内容分朝代介绍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指出了在不同历史阶段声乐艺术呈现出的迥异风貌。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演唱方法得到创新,声乐艺术也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民族声乐继承传统文化之精粹,承袭了传统声乐体制。另一方面,民族声乐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演唱技巧,实现了中西艺术的交融。该书试图用历史眼光解读民族声乐艺术内蕴,把握其时代性特点。纵观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始终立于时代浪潮之上,伴随时代更迭而发展。作者站在历史长河中回望民族声乐的发展,重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风雨历程,体现了广博的研究视野。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困境。该书作者秉持历史眼光,融合民族声乐艺术现实,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声乐艺术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我国民族声乐面临巨大挑战,只有扩大传播范围,摆脱传播困境,才能真正使中国传统文艺走向世界。该书立足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现状,指出了几点不足。一是快餐式消费阻碍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当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更多人偏好娱乐式文化,对民族声乐艺术缺乏兴趣,民族声乐艺术被束之高阁,其受众规模不断缩减,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陷入僵局。二是西方艺术观念对国内声乐艺术创作者产生影响。很多创作者过度应用西方表演技巧,淡化了我国民族艺术观念,无法体现作品的民族性特点。作品的民族个性无法得到呈现,由声音传递的独特魅力无法展示,声乐艺术价值大打折扣。三是受众领略优秀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内蕴不足。部分受众不能把握民族声乐的基本内容与专业知识,未能深入了解我国声乐艺术的特点,声乐艺术相关知识普及不到位,导致受众对民族声乐艺术认知度不高。该书实事求是,指出了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面临的传播困境,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眼光。
  坚持民族特色,融通西方技法。该书以中国声乐艺术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预测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走向和传播路径。作者指出,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艺术与西方文化艺术实现了互通互融,我国民族声乐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一是借鉴西方演唱技法。在借鑒的基础上创新,同时应该坚持民族唱法,形成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体现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作为民族声乐艺术创作者,需要站在时代发展前沿,掌握不同发声技巧与多种唱法,贡献与时俱进的声乐作品。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尊重中国民族声乐的个性化差异,选择性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优点。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满足声乐演唱科学性要求的同时,应该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打破传统发展观念的局限,不断丰富演唱形式,使声乐艺术保留个性化特点。三是大众媒介助力声乐艺术的传播。一方面,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普及民族声乐艺术基础知识,激发民众对民族声乐艺术的鉴赏兴趣;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进行引导,承担艺术宣传的社会责任,真正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总之,该书围绕中国声乐艺术问题展开探讨,重点探究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世界化传播、民族化发展等,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具有较高的可读价值。
  作者李云系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曹金系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新媒体带来新的传播形态,也改变了公众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对传统音乐产业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新媒体音乐传播在载体、方式、路径等方面均刻上了网络的烙印,这就赋予音乐产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与发展空间。由李小莹所著的《新媒体音乐传播——理论与实践》一书,围绕新媒体音乐传播展开内容,探讨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在新媒体背景下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并着力寻找网络与音乐创意产业融合的思路与方向,提出在音乐内容创作、传播创
期刊
要闻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日报创刊40周年  5月27日,在中国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习近平希望中国日报以创刊40周年为新的起点,牢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把握大局大势,创新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建设高素质队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更好介绍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成就,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促进中国和世界交流沟
期刊
电视剧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在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文化需求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面对新的传播格局和受众变化,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电视剧的质量,是电视剧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1年4月27日,“新时代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之路”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本次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首都广播电视节目
期刊
在移动互联网盛行之前,电视作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与休闲媒介,其一方面为需要陪伴的人们提供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另一方面则扩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使人们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更加了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与其他媒介形態实现跨屏融合,有利于扩展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而电视艺术作为大众传媒艺术形态,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为当代美学理论的延伸作出一定贡献,同时也能为
期刊
摘要: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开辟特别微视频系列报道——《中国24小时》,全景讲述中国发展7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传递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深深激起了国人的爱国之情和赤子之心。该系列微视频运用实景拍摄和动漫特效等手法,俯瞰华夏百态,近观百姓生活,震撼的视效场景和精美的国漫风格征服了不少海内外网友。宣传方面,人民日报走出了一条“接地气”的路线,打通多个社交媒体“大动脉”,联动各地各級
期刊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影响尚未消弭。特殊之年,行业引导和监管形成全媒化覆盖。新主流剧更注重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合流,“她”题材在剧集创作中成为年度现象,现实题材剧更凸显人文底色,观众焦点渐渐转向性别平等和教育平等,头部剧集群数量和社会效益多面放大。多屏时代,产业模式和市场结构整合加速,台网融合并进,从条块分割走向有序竞争。互联网技术的审美化加速大众产品与分众产品的互补,短剧集、短剧、微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福州广播电视台积极扩大优质内容产能,提升内容传播效果,推出了多款现象级融媒体作品。这些优质的融媒体作品,注重调准精度,在学习与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当先锋、走前列;着力挖掘深度,实现全过程高标准品控,做到人有我优,以质取胜;全面做足热度,充分应用系统集成的理念,实现整体设计、多路分发,深度融入了需求旺盛的移动互联网市场。  关键词:媒
期刊
摘要: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呈现出新趋势、新特征。政府与媒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多元主体格局新体系正在形成。政府与媒体均与公共利益密切关联,二者的目标任务、价值立场具有高度一致性,加之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促使政府与媒体逐步产生互为依赖的新型协同互动关系。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导者,应积极承担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使命,善待、善用、善管媒体;媒体是社会治理的合作者,应积极顺应时代之变,将维护和增进公
期刊
摘要:人民政协报社把做好2021全国两会新闻宣传报道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成立了全国两会报道小组,前后方紧密联动,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产品;用议题设置和分析评论引导两会舆论,并聘请政协委员作为“特殊记者”参与报道,增加了报道的深度和厚度;此外,编辑处理过的稿件同时供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公共大屏等进行二次创作,初步形成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新闻生产方式。  关键
期刊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超越族群差异,通过身体符号实现共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进步和文明繁衍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视角,从舞蹈《唐宫夜宴》切入,从身体符号、场景预设等角度阐释舞蹈影像在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进而提出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认同为路径,借助多种技术元素,通过舞蹈的身体语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跨越国别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唐宫夜宴》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