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学分转换瓶颈研究及对策分析

来源 :成人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ao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院校委员会,自2008年启动“上海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课题以来,学分转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研发现,摸索中发展的学分银行建设正面临着各种发展瓶颈,从提高认识、制度构建、学分银行联盟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的学分转换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显得尤为重要,探索一条适合本土学分银行的发展之路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分银行;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学分积累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7-0008-07
  【作者简介】钱雪萍(1983—),女,浙江绍兴人,硕士,上海理工大学非学历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陈浦翔(1991—),女,江苏靖江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成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黄凯(1977—),男,湖北襄阳人,硕士,上海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 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形式的管理模式。它以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旨在促进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能实现各种教育形式间的资源共享,进而有效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学分银行的开放性、灵活性、服务性特点,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推广。综观学分银行的发展,学分转换是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核心。所谓学分转换,就是个人在不同场合所获得的不同类型的学分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客观的标准进行双向或多向的转换,以便用累积到一定量的学分去汇兑所需的证书。本文将以上海市成人教育领域学分银行发展现状为背景,依托世界各地学分银行发展特色,剖析我国学分银行发展瓶颈,并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国情,探索解决学分转换困境之路径。
  一、国际上学分银行学分转换特色
  (一)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系统(ECTS)
  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系统由欧洲委员会负责管理,旨在促进欧盟国家间的学生流动。学分、课业负荷量和等级是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系统的三个重要元素。ECTS通过建立学分标准,作为欧洲各国学分互换的基础,并利用学分明确学位标准,同时将课业负荷量作为学分分配的依据,整个欧洲采用统一的方法确定高等教育学生课业负荷量。ECTS还利用等级标准将考试或评估结果划分为7个等级,这七个等级也正是学生相对表现的量化考核。而信息包、学习协议、学业成绩单则构成了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系统的重要文件。参加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系统联盟的高校,通过记录学生的课程学分和绩点,根据学生、派出高校和接受高校三方签订的“学习协议”以及课程与学分转换标准,在合作高校间完成学分互认工作。
  (二)美国学分互认学制衔接制度
  美国行政权力分属于各个州,几乎所有州都在探索各种促进两年制社区学院和四年制大学间学分转移的有效途径,最常见的做法便是建立院校之间的衔接协议或转移协议,由各学院和大学自行开发,这就导致衔接协议数量众多,仅加利福尼亚州就有超过5 000份衔接协议,且学分互认标准不一。此外,这些协议几乎只在州内实行,不同州之间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不同州之间的学生课业无法统一评价,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学分转换。
  (三)韩国学分银行体系
  韩国学分银行体系自1998年3月正式实施以来,已建立了较为稳定的管理机构,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学分认证体系,并有较为完善的法律规范作为制度支撑。韩国也是第一个提出“学分银行”称呼的国家。韩国学分银行体系认可学生在经过认证的教育培训机构或大学、学院取得的学分,具有高中学历或高中同等学历的人均可向终身教育国家研究院递交申请,它主要面向继续教育层面展开。当求学者达到学分累计制度所规定的学分要求,便可以申请相应的学位证书。韩国学分银行体系在教育科技部、终身教育国家研究院和各省教育委员会联合管理下展开各项工作,并有《学分认定法》和《终身教育法》作为法律支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开发体系。它的学分认证体系不但认可正规高等教育学分、自学考试成绩、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绩等,民间资格证书也逐步被学分认证体系所接受。
  (四)我国香港资历架构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于2008年开始推行资历架构,旨在推进终身学习,促进资历之间的衔接。香港资历架构设置了七个级别,涵盖学术、职业及持续教育,通过“通用级别指标”界定不同资历的特质及级别,以素质保证机制为基础。在每一个级别,又通过知识及智力技能、过程、应用能力、自主性及问责性、沟通能力、运用信息科技及运算能力作为评价共通性的标准。设立香港学术及职业资格评审局、具备自行评审资格的院校、联校素质检讨委员会作为资历架构下的评审机构。香港资历架构通过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制定《能力标准说明》及《过往资历认可》机制作为评价标准。《能力标准说明》由业界成立的咨询委员会制定,不同行业根据通用指标,建立各级资历应该达到的具体能力标准。《過往资历认可》机制则是对在职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认可,减少了在职人员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技能等方面的重复学习和训练。
  二、上海市学分银行发展现状探析
  201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建立劳动者培训个人账户,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2008年秋季,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院校委员会受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委托,正式启动“上海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并逐步展开对技能证书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认定工作。2012年8月,由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开放大学建立的“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挂牌成立。然而,在学分银行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分银行知悉度低、大范围推广缓慢、学分转换标准欠完善、高校间学分互认困难等问题正成为阻碍学分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参考《2014—2016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成人高等教育、独立设置成人高校三类课程学分认定与转换情况统计工作汇总表》(以下简称《汇总表》)的基础上,课题组对上海市普通高校成教学院展开了“学分银行学分转换工作”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网上定向发布问卷的形式,对上海市普通高校成教学院学分银行工作现状展开调查,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部署高校占12%,市属高校占69%,高职高专院校占19%(如图1所示)。
  (一)三类课程学分转换差距显著
  《汇总表》显示,2016年,上海市普通本科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成人高等教育、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累计转换学分57 961分,涉及课程15 004门次,涉及学生13 212人次。其中,高校成绩转换的课程总学分17 238.5分,占比29.74%,自考成绩转换学分390分,占比0.67%,证书转换学分40 332.5分,占比69.59%(见图2)。高校成绩转换的课程4 734门次,占总课程31.55%,自考转换的课程105门次,占比0.70%,证书转换的课程10 165门次,占比67.75%(见图3)。发生学分转换的学员中,通过高校课程转换实现学分转换的有4 945人次,占比37.43%,通过自考认定学分的有105人次,占0.80%,通过证书实现学分转换的有8 162人次,占61.77%(见图4)。
  由图2、图3、图4,我们发现,无论是转换学分数、转换课程门次,还是转换人次,证书转换的最多,其次是高校成绩转换,最少的是自考成绩转换的学分。
  通过分析回收的调查问卷,我们又发现,由非学历证书转换的学分中,外语类证书转换的学分最多,达87.65%,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类占8.6%,计算机类证书占1.38%,不便归类的其他证书占2.47%(见图5)。一张证书可转化多门课程学分的情况占46.4%,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哪些证书可以转换为学分主要由高校决定,这大大提高了证书转换的自由度,但缺失了严谨性。
  (二)不同类型高校学分转换发展情况不均衡
  本次调查发现,上海市普通高校成教学院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无论参与的学生人次、转换学分数还是课程门次,均占到99%以上,而高职高专成教学院、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在学分转换工作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这一方面是由于普通高校成教学院“学分银行”工作推广时间较长,宣传较为深入,学生知悉度较高;另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与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的成教学生专业局限性较强,且多以专科为主,学生所拥有的成绩单和证书较少,导致互通课程少,可以转换的学分就更少。
  (三)高校间成绩转换差异显著
  1对不同类型高校成绩认可度不一
  在参与调查的高校中,通过对已发生的成绩认可情况的统计发现,几乎所有成教学院均认可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的成绩,75%认可部署院校成教学院出具的成绩证明,87.5%认可市属院校成教学院出具的成绩证明,50%认可高职高专院校出具的成绩证明,50%认可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出具的成绩证明,56.25%认可开放大学出具的成绩证明,43.75%认可区业余大学出具的成绩证明,73.33%对网络教育学生的课程成绩认可,93.33%认可自学考试成绩(见图6)。
  2对转换的成绩时效性规定不一
  调查结果显示,85.71%的高校认可已取得毕业证书或超过学习年限未获得毕业证书的学生开具的课程成绩证明。75%的学校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转换存在时效限定,近一半高校将时效限定为4年。78.57%的学校对非学历证书学分转换设置了4—8年不等的时效。
  3对不同类型课程认可度不一
  调查问卷显示,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高校均认可其他高校同层次公共基础课成绩,但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及选修课的认可度不一。87.5%的学校认可其他高校的专业基础课成绩,75%的学校认可其他高校专业主干课成绩,68.75%的学校认可其他高校选修课成绩。
  4对非本校旁听生旁听课程学分转换度低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開放化,成教学生跨校学习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参与本次调查的高校中,有35.71%的学校接受非本校学生旁听课程,如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2013年秋季开始向社会免费全面开放成教课程,并为学生提供成绩证明;7.14%的高校通过非本校学生本人申请,开放临时学习账户供学生进行课程学习;57.14%的学校接受同层次学生转学入校学习申请;7.14%学校通过校际合作协议,接受非本校学生入校学习。但其中,只有56.25%的高校将非本校生获得的课程成绩兑换成学分。
  5成绩转换标准不一
  对于被认可的非学历证书,25%的高校以“通过(或合格)”计学分,不列入平均成绩,75%的高校则将证书转换成具体分值计算。常见的分值计算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根据证书等级,将分数设置成一定的级差登记,如将某一证书高、中、低级分布设置为90、80、70的分值;二是以证书原成绩计分;三是若证书由几门单科成绩组成,则取单科成绩平均分。
  对于被认可的课程成绩,86.67%的高校成教学院以免修免考的形式予以认可,13.33%的高校以免修不免考形式认可。免修免考的课程,不同高校成绩计入方式也不同,81.25%的高校按原考试成绩记入成绩单,其余的则以60分或平均分列入平均成绩和以“通过(或合格)”计学分,不列入平均成绩两种方式计分。
  对于同一课程在不同高校具有不同学分的情况,各高校对学分的处理方式也不同。78.57%的学校以本校课程学分作为基准,如某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在A校的学分为3学分,B学校认可其在A学校取得的高等数学课程成绩,但B校高等数学学分为4学分,则B校认可其高等数学为4学分。另有一些学校则以较高学分转换或者通过换算两校间的课时数,折算学分。
  (四)不同高校对学分转换难点的认识略有差异
  调查问卷显示,在课程成绩的转换中,73.33%的学校认为高校间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差异化是不同高校间成绩认可的最主要难题。在非学历证书的学分转换中,46.67%的调查者认为对非学历证书学分数和课时数的认定是一个需要标准化的难点,证书过多过杂也是目前学分转换的难题之一。   三、学分转换瓶颈及原因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
  1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推进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已成为终身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将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但相应的法律法规却几乎没有。目前国家只有在部分文件中提出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提出“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和学分累积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等,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相应的政策文件,以落实学分银行相关工作,但却没有出台详细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缺失,一方面使学分银行系统业务的展开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学分转移中出现的新情况也会与原有的教育教学法规存在矛盾;再则,学分银行实施过程涉及范围较广,利益管理较为复杂,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将会导致管理复杂化,甚至出现遇事推诿的状况。
  2缺乏权威政府部门管理
  目前,我国开展学分银行建设的地方政府中,90%以上是依托当地开放大学完成,几乎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如作为国内首家投入运行的上海学分银行,由上海市教委组建,上海开放大学具体实施建设与运行,并在上海开放大学设立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全市的学分银行工作。事实上,这种由一个管理中心或者协会担当管理职责的方式,无法真正起到权威政府部门的作用。所谓政府,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一种制度的运行,不但需要有结构合理、职责清晰、层次分明的管理体系,更需要有政府部门的权威管理作为保障。权威政府部门管理的缺失,一方面使学分转换标准的制定推行变得困难;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学分跨校转换通道不畅。
  3缺乏规范的认证机构
  欲使学分转换具有更好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规范统一的认证机构必不可少,无论是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制度,还是韩国学分银行体系,亦或我国香港资历框架,均建立了权威的认证机构。而我国内地目前学分银行建设工作基本只在各省市区域内认证学分,并未得到同级管理部门或上级部门的认可,这也是我国学分银行无法实现全国统一标准、统一转换的原因。
  4缺乏统一的学分银行推进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把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试点省市和学校,其目的就是要“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试点省市在学分银行起步之初,都建立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但这些办法几乎只适用于该省市,甚至在同一省市,对全日制和成人也没有统一的学分转换办法。这便导致教育资源缺失国家层面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使教育资源无法真正实现有效整合,也使学分银行大范围推广缓慢,学分认定受限严重。
  另一方面,学分认可与转换的前提是学分制,但目前,不少高校采用的依然是学年制和固定学制,学习结果按照百分制或经统计学折合为标准分的准学分制。根据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只要学完一门课就记一定的学分。如何计量课程的学分便成为摆在学年制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此外,我国现行的学分制只不过是百分制的一种变形,并非标准学分,也就不具备一般等价物的特性,因而无法有效开展学分银行系统学分流通和兑换业务。
  (二)学分银行知悉度不高
  目前,上海市学分银行开户主体依然是高校,由学生本人申请开户的情况较少,而由学生主动申请学分转换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分银行宣传度不够,知悉度不高。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自2012年8月挂牌以来,高校一直是其宣传主阵地,高校通过官网、专题讲座、宣传册、微博、微信等平台展开宣传,但高校宣传的受众主体是在校生,而广大市民,仅从零星的新闻报道中听说学分银行,几乎不明白学分银行存在的真正意义,更不消说开户和申请学分转换。学分银行的学分不仅包含学历教育,还包括职业培训和休闲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职业培训和休闲教育主体均为市民,所以加大学分银行的宣传刻不容缓。
  (三)不同高校间学分互认困难
  以一所学校为单位建立的学分银行,它可以承认其他学校的学分,但却无法保证其他学校同时认可它的学分,这是目前学分银行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参与调查的高校中,部属院校成教学院坦言几乎没有接到來自较低层次高校成教学院的学分认可申请。这主要还是与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身份、门槛观念息息相关。历来的观念总让人认为重点院校、一本高校、二本高校身份等级分明,加之录取分数线的差异客观存在,重点院校对于其他高校学分认可度不高。此外,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学校学分不同、课时不同、考核方式不同、教材差异甚至专业名称差异也是导致高校间学分互认困难的原因。如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机械制造技术,上海理工大学称为机械制造技术,设置4学分,72学时;华东理工大学称为机械制造基础,设置4学分,64学时;上海大学称为制造技术基础,设置6学分(见表1)。那么,在学分互认中,究竟是认较多的学分还是以自己本身设置的学分为准,成了高校学分互认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有的学校希望通过课程大纲、教材等决定是否认可学分,但实践中发现,即使是同一所高校的同一门课程,也会由于所处时期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
  (四)双证融通举步维艰
  所谓双证,是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就是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双证融通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是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通,也是学历教育管理与职业资格管理的融通。2013年,上海市人社局、市教委共同出台《关于本市开展“双证融通”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直通车式双证融通”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文件的出台,旨在打破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无法转换互认的局面,让学习者实现一次学习,同时获得学历文凭和资格证书的美好愿景。双证融通促进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两者学习成果的互认能有效弥补现行教育培训制度的短板。“学分银行”则是双证融通的中转站,为学分的认定、累计和转换提供了制度保障。2015年12月,上海市教委、市人社局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学分认可型双证融通”和“证书认可型双证融通”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对“学分认可型双证融通”和“证书认可型双证融通”提出了实施方法和工作要求。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将职业资格证书转化为学分的做法已经较为普遍,且对证书认学分几乎成为了学分银行的主流。截至2014年5月,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发布的《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历教育课程认定转换标准体系》对商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9个专科专业,会计学、物流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做了课程认定转换标准,其中,专科标准累计涉及593门课程,本科累计涉及318门课程,证书系统也呈不断扩大趋势,但职业证书认可学历教育成绩却举步维艰。目前,通过学历教育成绩获得职业证书的情况几乎没有。   (五)非学历证书学分认证缺乏统一标准
  证书类型过多,以及证书对应的课程和学分不够明确,是目前学分银行发展中遇到的又一瓶颈。社会上各种非学历证书层出不穷,尽管相关部门已经取消了一部分证书,但是流通的证书类型依然种类繁多。上海市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发布的《上海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认定非学历证书指导手册》每年都在不断新增证书类别,但却依然无法穷尽所有证书。在已认可的非学历证书中,常常有一张证书转换多门课程成绩的情况,并有未严格界定证书年限的情况。而且,同一本非学历证书,在不同高校被认可的学分数和课程也未必一致,这正是非学历证书学分转换中亟需解决的统一标准问题。这种学习成果互认共同参照体的缺乏,导致转换质量无法保证甚至会使其专业性受到社会质疑。
  四、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对策
  (一)加大宣传,充分认识学分银行发展的意义
  建立学分银行,实现学习成果有效认证、积累和转换是新时期深化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学分银行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搭起了立交桥。在学分银行发展中,依然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对市民个体的宣传。让更多人不仅知晓学分银行,更懂得参与其中。
  (二)呼吁教育制度改革,推进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学分银行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教育权利的能动性,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这与传统教育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管理体制有较大差别,教育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制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使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有法可依
  上文已经提到,学分银行发展至今,我国只是在政府层面出台了有关学分银行的教育规划纲要,却没有一部专属于学分银行的法律法规。反观欧洲,伴随着学分转换制度的发展,很多国家均通过立法保证学分转换制度的合法性地位,并确保学分转换系统在法律保障下顺利运行。
  随着学分银行的发展,专属于学分银行的法律法规必不可少。首先,应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学分银行制度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职能职责等,使学分银行各项工作有据可循。其次,通过完善学分银行系统的相关法律制度,使学分银行的注册、学分的积累、转换均有法律保障。再次,涉及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有所改变,要适应学分银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适应学分制的发展,逐步将我国高校盛行的学年制向学分制转换。
  2设立学分银行权威管理部门
  无论是欧洲,还是韩国,亦或我国的香港,在学分银行发展中均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不但可以对学分银行事务进行权威管理,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对突发事件做出应对。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几乎都是通过协会或者依附于开放大学的管理中心进行管理,没有独立的政府管理部门,更没有全国范围内的管理机构,从根本上说,专门的组织机构具有更高的权威性,更能促进学分银行健康发展。国家学分银行应设立专属的中央政府机构管理全国范围的学分银行事务,同时在各省市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具体管理学分积累与转换中的事务,并协调学分认可和转换中出现的矛盾,组织管理学分银行认证机构。
  (三)建立学分银行联盟
  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主体为了一定的目标,在一定的协议框架内建立的相互合作的共同体,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要素流动。学分银行推行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不同等级的教育机构间要实现学分转换会有一定的困难。不同教育机构根据自愿原则,自主建立学分银行联盟,由参与主体共同制定合作规则,商议学分转换标准,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并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学分银行联盟可以有几种形式:一是高校间的联盟,几所高校共同建立学分互认联盟,规定哪些学分可以互认,甚至在联盟内,对部分课程实现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时、统一教学形式、统一教材、统一考核方式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就近学习,通过学分银行储存学分以申请学历证书。二是高校与非学历证书颁发机构的联盟,由联盟参与者共同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证书考核内容实行统一审核规定,邀请专家把关,对认定的课程成绩在联盟内部的机构间流通互认。三是高校与培训机构的联盟,高校通过对培训机构教学质量的评估,联盟内部认可从培训机构获得的学分。学分银行联盟内的各种举措可视为整个学分银行发展中的新尝试,联盟可以视为区域学分银行的试点,在联盟内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可推广至整个区域甚至全国使用。
  (四)建立标准学分体系
  实现学分转换,除了制度保障,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在学分银行体系建设中,要真正实现区域性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学分转换,还需要有以下因素做保障:
  1设立权威认证机构
  学分认证机构旨在对各类型职业教育机构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学分确立认证标准,即标准学分,对相关教育机构和职业技能机构在学分转换中无法定夺的情况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同时研究适用于各种学分转换的转换规则和学分银行层级制度。认证机构的权威性保证了学分标准和转换标准的说服力。认证机构由学分银行管理部门组建,聘请相应课程的专家参与。
  2设立标准学分
  学习量、学习内容、教学目标、考核结果、学习时间等都是学分核算的标准。不同成人高校间要实现学分转化,首先就要保证学分标准的一致性。犹如货币流通中,以美元作为兑换标准,其他货币通过折算为美元进行兑换。学分转换中,可以根据普遍的要求,由权威认证机构对课程设立标准学分,并规定标准学分需要达到的要求,任何学分在转换前,根据学校层次、专业特点、教学情况等折算成标准学分,最后确定能转换的具体学分值。
  3确定学分转换规则
  建立学分转换规则,保证转入课程的级别匹配、质量过关、学分量充裕。成人教育课程转换以专业计划为准,结合标准学分开展学分转换。转换规则包含校际课程认证,培训证书认证,以及对培训、社区教育等的学習成果认证。
其他文献
【摘 要】质量保障是远程教育发展中的国际性研究主题。为保障和提高远程教育质量,一系列质量保障的框架、模型、评估指标体系等被开发出来。对其中最具有区域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质量保障框架的分析汇总表明,国际社会一般从发展战略与管理、专业设计、课程开发、技术设施、学习者支持、员工支持、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以及质量评价等维度界定和评价远程教育的质量。每一个质量维度包含了保障远程教育质量的关键事项、管理制度、工作任
为加快学前教育优质化、均衡化进程,提升区域内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幼儿园的需求,三年前我区尝试创新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实施集团化办学,即:由城区的六所老牌优质园牵头,成立六个幼教集团,后面挂靠三十三所農村幼儿园。总园园长为集团团长,各园的人、财、物独立,集团内幼儿园之间实行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捆绑考核“六大行动”。三年多的实践尝试,在“大鱼带小鱼”
十年来,中国这艘巨轮,正以令世界震撼的速度全力加速前进,教育无疑是强力引擎之一。如果说,十年来,中国这棵大树,正以不断增长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教育无疑是最深的根。  “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推动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断道出了教育对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  十
【摘要】新时代,教育呼唤创新应用技术驱动学习方式的转变。英国开放大学《创新教学报告2019》梳理了教学前沿最具发展潜力的十种理念,探讨了新技术助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通过分析《创新教学报告2019》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教学法(趣味学习、学习机器人和思维可视化)得出,技术赋能学习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实践性及开放性等,能使自由学习真正实现。由此,借鉴人本主义的自由学习理论,从教学管理、学习
【摘 要】照顾型继续教育消费券和效率型继续教育消费券是我国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消费券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开始继续教育消费券的实践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公众知晓度偏低、普及程度偏低、程序缺乏规范、培训质量意识滞后和顶层设计缺失等实际问题。推进继续教育消费券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应创建本土化理论,照顾弱势群体,规范程序步骤,增强培训质量意识,强化制度建设。  【关键词】继
【摘要】借鉴日本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技能人才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明确技能人才“应用”培养导向、还原技能人才“企业”培养属性、强化技能人才“企业导师”培养角色、充实技能人才“实践型”培养课程、突出技能人才“X证书”培养标准,成为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技能人才的应然路径。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F719【文献标识码】A
教学的原点是“育人”,教育的旨归是“成人”。小学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教学班级的组织者、指挥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培养者、开发者;是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如何在提升班主任德育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核心能力,是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为此,本文试图以提升班主任的操作力为例,通过研究小学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路
【摘要】发展老年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基于城乡二元化的发展背景,我国老年教育开始出现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应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各部门分工合作、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坚持教育公平理念等途径实现老年教育城乡协调发展,以推动老年教育快速发展。  【关键词】老年教育;城乡协调发展;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4-004
“誰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是我们爱满天下的老师,勤奋耕耘的园丁,用那双如剪风云的大手,书写下这一篇篇字字珠玑、句句璞玉的教育故事。这些感人的故事洗涤了我们的心灵,温暖着我们的心房。  摩触自己的教育故事,感受到故事中的酸甜苦辣。睿智犀利的教学随笔,情味浓厚的教育感悟,视角独特、见解独到的师生间的故事,每一个铭心的启示,每一则生动的故事,无不烘托着我们美好的的记忆。讲述故事,这是教师生活积
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今年要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区域包括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  目前,我国一本高校在全国的平均录取率为8.5%,而在贫困地区,只有5.8%。如果城乡加以对比,差距更加明显。虽然社会对高考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