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现象的忧思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88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奴”与“被奴”两词广为流传。其实早在2003年“房奴”已作为汉语新词汇风行一时。现在又有“孩奴”、“车奴”、“蚁奴”、“卡奴”、“节奴”等热议,口风极盛。这些热词是反映人们对社会不满的极端概括,还是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现象?不论怎么说,当今社会的“奴”与“被奴”现实的确从深层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其一,“奴”现象证明我国社会建设滞后。与改革开放30多年相伴的问题,是“经济建设这条腿长,社会建设这条腿短”。因而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社会建设”,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四位一体”;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把“社会建设”内涵定位在“五个所”,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个所”实质是解决老百姓的“五个难”,即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这些难不解决才有“奴”现象。
  社会学家陆学艺在其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指出,中国当前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大约15年。从发展路径看,发展肯定是经济在前社会在后,但社会必须跟上,差距在两三年是合理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大约是两三年的差距,而我国约是15年,因而产生了诸多“奴”现象。
  其二,“奴”现象证明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失衡。社会发展的失衡与这些年改革发展的政策偏差有关。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并没有错,但有些领域的改革过于追求市场利润的最大化,忽视了民本、民生的社会责任。如把住房、教育、生育、养老、医疗等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全部交给市场,从而忘却了公共需求,淡化了人本思想。
  其三,“奴”现象证明社会秩序失稳。现实中“被奴”的都是社会最基本的主体,受冲击最大的是其最基本的权利。如“孩奴”受影响的是生育权,“房奴”受影响的是居住权,“蚁奴”受影响的是劳动权,“学奴”受影响的是教育权等。假如一个社会主体发展所形成的规制,对少数人有利,对大多数人形成制约,甚至被分化为两极,则必然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阻碍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
  如果“奴”现象得不到有效缓解,甚至恶化下去,社会上最普通的主体人群被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奴役,就会在某一个时空由“奴”转为“怒”。1993年~2003年,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由每年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每年约73万人增加到307万人,10年上升了5倍。这就足以说明“奴”现象已经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影响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应当引起决策层极大关注。
其他文献
20世纪,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学走向的一条主线,而另一条线是发展变化的现实文学。我们总结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走向会更容易猜想和预测21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走向与
行政强制说明理由制度就是行政机关在对违反行政法律行为人作出强制措施时,必须向违反法律的行为人说明作出该强制措施的事实根据、法律依据、理由、证据和自由裁量的主要考
增压压缩机基础施工工艺,压缩机基础过程施工重要过程质量控制点定位放线、开槽、支模、绑筋、浇筑、养生的确定,过程质量控制。
目的:探讨水牛角辅助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山区农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解
中国的西部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的经济中心。秦汉时期,“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唐朝前期,仍然是“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西。”唐代中叶之后,西部发展开始滞后,边缘化为“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的边塞要地。  盘点历史,西部的繁荣,从来都超越了西部本身,具有全局意义。因而西部开发,应有西部视角,更应有国家视角。  近代以来,许多志士仁人,遥望苍凉的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转型进入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经济上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质的突破;政治和社会领域,必须进一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中,特别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是在给定命题的情况下,通过逻辑设计,选择合适的电子元器件,搭接成所要实现的逻辑电路,其特点是电路任何时刻的输出状态只取决于该时刻输入信号的组合,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基本人权的保障线。  曾几何时,西方对中国粮食生产能否养活中国人说三道四,冷嘲热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断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半个世纪之后,面对我国与日俱增的众多人口,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施特·布朗又别有用心地提出:谁来养活中国?!随后,“谁来养活中国”这句话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