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思维:快速阅读的 发生器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ji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扩展语句,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嵌入式,即通过给被扩展句增加定语、状语成分,延长语句,丰富内涵。一种是附件式,即借助举例、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侧面烘托等手段阐释并丰富被扩展句的内涵,让抽象的语句变得具体可感。前者能显示作者使用长句的能力,后者能展现作者构段的智慧,其中被扩展句和其后的扩展成分便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扩展组织。
  诗歌中有扩展,如“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这里的被扩展对象是“茫然”,扩展它的材料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诗,用“渡黄河”“登太行”两种遭遇将什么事情都无成的茫然心情写得具体可感。用诗歌术语来说,这样的扩展让语言有了一种意境美。
  古诗有,现代诗歌也有。如“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被扩展对象是“往昔峥嵘岁月稠”,而“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扩展,从而让“往昔峥嵘岁月稠”变得意义明晰,具体可感。
  诗中有,文中亦有。议论文中最为显著。如彭程《尺度》中的一段: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的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
  这个语段就是一个扩展组织。被扩展句是“(尺度)不时会有意外”。作者先是举例,举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举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用来证明“(尺度)不时会有意外”情况的存在。这是摆事实。而后是讲道理,引用梭罗的话以揭示“(尺度)不时会有意外”情况存在的背后道理。
  议论文中有,散文中也有。如史铁生《我与地壇》中的一段: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如此一口气,写出六个“譬如”的,在文学作品中属于罕见之事。作者为何要如此密集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们或许不能明确其具体的考量,但是,我们阅读这六个“譬如”连用则分明能感受到这样写的诸多好处。首先是它的直观冲击力,已经能让我们感受作者对这多个“譬如”或由其领起的六处场景的看重,感受作者发现这些客观存在时的某种顿悟和惊喜。再读,则感觉这六处场景,都可谓是诗情画意兼在,而且它们不重复、无交叉。第一处着眼于色,“灿烂”一词写尽了作者心头的温暖和希望。第二处着眼于声,以有声衬无声,写尽了天地之间的苍凉,也写尽了作者心灵空间的寂寥。第三处着眼于形(行踪),写出了作者思维的跃动和悦动。第四处着眼于形(形象),写出了古柏的超越与淡定,见证着人们的悲欢离合。第五处着眼于味(夏季的味道),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包括曾经的美好,曾经的不变。第六处也是着眼于味(秋季的味道),让读者感受四季更替的永恒。这六处,从不同角度而聚焦到一个中心,从而有力扩展这一中心——“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这样的扩展语段,章法严谨,看似信手拈来,却原来如此匠心独运。
  当然,扩展组织中的被扩展对象和扩展语句并非都紧邻出现。如鲁迅《拿来主义》。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地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是被扩展句,出现在结尾段,而扩展该句中“要这人沉着,勇猛”和“(要这人)不自私”却不在同一段落,也不在紧邻段落,而在“他占有,挑选……”之前的那一段落。如果我们不懂这样的间隔,就无法将它们视为特殊的扩展组织,也就不能快速感知文意。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棵树,站久了总想躺下,像枕木那样。其实,树并不知道,躺着比站着还累。  ——《姿态》  【名师题解】  这是一则具有隐喻性的材料,以树喻人,颇有深意。材料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句谈现象,谈树的感受;后一句谈对现象的看法,谈对树的想法的评价。“一棵树,站久了总想躺下,像枕木那樣”,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站久了总想
提起鲨鱼,我们能够想到的可能是锋利的牙齿和细小的眼睛,这些体表特征让我们对鲨鱼充满了恐惧的感觉。大多数人只希望在水族馆和海洋公园里看看被锁在水族箱里的鲨鱼,不愿意在冲浪或游泳的时候跟它发生任何亲密接触。那么,基于这一点想法,我们能不能试想一下,这个世界如果没有鲨鱼,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果海洋里没有鲨鱼,可能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年不会有人被鲨鱼袭击。如果没有鲨鱼,相关海域不需要设立警戒线,游泳健将可
古人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继一开之间,却含兴衰无数。  继承,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张小泉”是在中国传承了上百年的老品牌,德國“双立人”则是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刀具品牌。最初,“张小泉”和“双立人”都以优秀的锻钢技术而享誉国际。但就在“张小泉”苦守着祖辈传下的甜美果实时,“双立人”致力于研发更加精湛的技术。就这样,早成立了半个世纪的“张小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平庸,终于败下阵来。  没
前些天,著名动作演员阿诺·施瓦辛格在网上贴了一张他在他的铜像下方的街道上睡觉的照片,并悲伤地写下“时代如此变化”。  他当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时,曾出席了这家以他的雕像为名的酒店的開业典礼。酒店的工作人员承诺:“任何时候您都可以过来,我们会为您预留一间房间。”然而当他卸任后再前往该酒店,酒店经理拒绝给他房间,说他应该付钱,因为他们酒店房间现在供不应求。  于是他带着一个睡袋,站在雕像下方,解释他想传达
写作是为了使那些绝望的人重新充滿希望,让那些因失败受挫的人重鼓斗争的勇气,使受凌辱的人重获自由与尊严。我写作为的是人类解放。消除不平等、非正义、贫困和解放无辜者,消灭一切形形色色的精神与物质的压迫。  ——陈映真  写作者只有熟悉生活、跟踪生活、深入生活,才能获得写作的源泉,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江少川  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的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都是我们肩上沉甸甸的一份责任。更多的时候,现实没有那么美好。我们所看到的“带……上班(上学)”,大都是一个个普通人被命运逼到了犄角,却仍然选择了坚持的故事。比如近日引起关注的苏州滴滴司机付师傅,每次跑活都要带上自己生病的妻子,因为他必须一边赚钱养家,一边照顾病妻;武汉带孩子开出租车的单亲妈妈,同样是因为没人带孩子,又不愿求助于人,因而选择了自力更生……  “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
关键词: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善良……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得了这个病,活着对我是一种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严地离开,爸爸和妈妈,你们要坚强地、微笑着生活,不要为我难过。我走之后,头部可留给医学做研究。希望医学能早日攻克这个难题,让那些因为‘渐冻症’而饱受折磨的人,早日摆脱痛苦……”  这段感人的文字,是29岁的北大女博士娄滔,患上“漸冻症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天,诗人牛汉在写东西,他的外孙女突然伤心地大叫:“爷爷,花灭了!”这时,牛汉以一个成年人的权威口气矫正道:“不对!应是‘花谢了’!不是‘花灭了’!外孙女坚定地抗议道:“花真的是灭了,花就是灯!”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名师题解】  这
适用主题:距离产生美;不功利;角度;审美能力……  有几件事实我觉得很有趣味,不知道你有同感没有?  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美。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  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
1957年,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发表了被视作所谓“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宣言书——《在路上》。  书中描述了一群美国青年,漫无目的地漂泊在美国大地上。他们困惑:“人类的道路是什么呢?无外乎是圣童的道路,疯子的道路,虚无缥缈的道路,随你怎么樣的道路。”他们上路就是为了寻找自己的信仰。  只有不断向前的道路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即使偶尔迷失,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上路,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