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了玉米钵育移栽超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栽培技術;钵育;超高产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019-01
玉米钵育移栽技术属于玉米高产、丰产最重要的栽培配套技术。玉米钵育移栽理论和原理主要是能够保证苗齐、苗全、苗壮,充分利用光能和有效积温,使根系生长旺盛,增加抗灾能力,获得高产,是提早播种、使晚熟品种在高寒地区正常成熟的重要措施,是玉米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1 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熟期略晚于直播品种、适于密植且高产潜力大的省审或国审杂交良种。可以选择比当地有效积温高250~300 ℃或生育期长10~15 d的品种。
2 播种育苗
苗床要在育苗前7 d准备好。苗床要选择在地势平坦、有水浇条件、背风向阳、管理方便、距大田近的田头地边或预留行内,不要选择在低洼地和风口处。用机器掏深9 cm,宽度根据膜宽而定(膜宽2 m,苗床宽1.5 m),苗床长度视地形及苗床面积而定。苗床要求床底平整,并撒一层灰土[1]。育苗的时间要与大田移栽的时间紧密衔接。育苗过早、过迟都不利于实现高产,一般当平均气温在7 ℃左右、比直播栽培的玉米提前15~20 d播种。
播前精选种子,除去小粒、瘪粒和霉粒,选取有光泽、粒形整齐、大而饱满、无虫蛀、无霉变、无破损的种子,以保证种子发芽率[2-3]。已经包衣的种子用干种子播种,严禁浸泡催芽。没有包衣的种子,需进行催芽播种,于播种前2 d用30~35 ℃温水浸种12 h,然后置于20 ℃以上温暖的地方催芽,当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播种时将胚朝下播一粒催芽的种子于钵盘中,要求播种深度一致,以1~2 cm为宜,播种后覆盖营养土,用喷淋法进行浇水,浇匀浇透。根据种子发芽率、成苗率、移栽密度确定用种量,一般用种8.25万粒/hm2。
随着苗的生长,温度应不断降低。出苗至二叶期,温度保持在28~34 ℃之间;二叶期以后保持在25 ℃左右,不能超过30 ℃,并经常喷水保持土壤湿润以防止徒长;至移栽前,保持在20~23 ℃之间。移栽前7 d炼苗,移栽前1 d浇足清粪水,以利定根成活。
3 移栽
以叶龄和土壤温度为标准,叶龄为三叶一心时为最佳移栽时间,移栽时不能超过5片叶,以免移栽后形成早花“小老苗”而降低产量。秧苗高度不超过25 cm,以17~20 cm为宜。土壤0~10 cm处土温超过7 ℃时开始移栽,保证秧苗颜色浓绿、茎秆粗壮,以利于移栽成活。
土地每3年进行1次深松,使土层加厚、土壤疏松、蓄水保肥能力增强,玉米根系可以从深层吸收水分、养分,增强抗旱能力,从而达到根深、杆壮、抗倒、高产、稳产的目的。移栽前几天要施入腐熟的有机肥30 t/hm2、尿素150 kg/hm2、过磷酸钙375 kg/hm2、氯化钾150 kg/hm2作底肥。移栽时必须浇透定根水或选择雨后移栽,以保证成活率。移栽缓苗后早追肥,施用尿素75~90 kg/hm2,同时应及时中耕松土和除草。
移栽密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土壤肥力状况、地区海拔而确定,为了获得高产,定植密度一般高于7.5万株/hm2。移栽机械调整为行距70 cm、株距17 cm左右,栽植密度为7.50万~8.25万株/hm2。
4 肥水管理
如果前期浇水较多,部分养分淋溶损失,出现脱肥现象,可结合降雨或者浇水追施攻穗肥,确保形成大穗和充足的穗粒数,开花期再补施花粒肥。施肥应以氮肥为主,正常地块穗肥施尿素150~225 kg/hm2,脱肥地块施尿素225~300 kg/hm2、硫酸钾225~270 kg/hm2;开花期补施尿素90~120 kg/hm2作花粒肥。也可在灌浆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等混合液,以延长叶片光合时间,促进光合产物积累,增加粒重。
5 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生长期的病虫害主要有玉米纹枯病、黑粉病、大斑病、小斑病、粘虫、玉米螟等,在生长期,可以根据不同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历史病虫害发生情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为高产丰收保驾护航[4]。移栽前用90%乙草胺和75%噻吩磺隆进行土壤封闭除草,移栽后除草可以在玉米缓苗结束后,玉米五叶期选用含有安全型烟嘧磺隆成分的苗后除草剂,也可用菊酯或甲维盐杀虫剂,七叶期后,玉米耐药性差,禁止使用苗后除草剂。注意不重喷、不漏喷,并注意用药安全。选择无风天气,在10:00前或者16:00后(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喷药,以免产生药害)施药。
6 参考文献
[1] 孙继,顾万荣,魏湜,等.黑龙江省寒地不同种植密度下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光辐射特征[J].玉米科学,2012,20(6):70-75.
[2] 赵久然,王荣焕.30年来我国玉米主要栽培技术发展[J].玉米科学,2012,20(1):146-152.
[3] 陈国平,杨国航,赵明,等.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8(4):1-4.
[4] 孟祥盟,赵洪祥,方向前,等.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高产因素分析[J].玉米科学,2008(5):112-114.
关键词 玉米;栽培技術;钵育;超高产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019-01
玉米钵育移栽技术属于玉米高产、丰产最重要的栽培配套技术。玉米钵育移栽理论和原理主要是能够保证苗齐、苗全、苗壮,充分利用光能和有效积温,使根系生长旺盛,增加抗灾能力,获得高产,是提早播种、使晚熟品种在高寒地区正常成熟的重要措施,是玉米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1 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熟期略晚于直播品种、适于密植且高产潜力大的省审或国审杂交良种。可以选择比当地有效积温高250~300 ℃或生育期长10~15 d的品种。
2 播种育苗
苗床要在育苗前7 d准备好。苗床要选择在地势平坦、有水浇条件、背风向阳、管理方便、距大田近的田头地边或预留行内,不要选择在低洼地和风口处。用机器掏深9 cm,宽度根据膜宽而定(膜宽2 m,苗床宽1.5 m),苗床长度视地形及苗床面积而定。苗床要求床底平整,并撒一层灰土[1]。育苗的时间要与大田移栽的时间紧密衔接。育苗过早、过迟都不利于实现高产,一般当平均气温在7 ℃左右、比直播栽培的玉米提前15~20 d播种。
播前精选种子,除去小粒、瘪粒和霉粒,选取有光泽、粒形整齐、大而饱满、无虫蛀、无霉变、无破损的种子,以保证种子发芽率[2-3]。已经包衣的种子用干种子播种,严禁浸泡催芽。没有包衣的种子,需进行催芽播种,于播种前2 d用30~35 ℃温水浸种12 h,然后置于20 ℃以上温暖的地方催芽,当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播种时将胚朝下播一粒催芽的种子于钵盘中,要求播种深度一致,以1~2 cm为宜,播种后覆盖营养土,用喷淋法进行浇水,浇匀浇透。根据种子发芽率、成苗率、移栽密度确定用种量,一般用种8.25万粒/hm2。
随着苗的生长,温度应不断降低。出苗至二叶期,温度保持在28~34 ℃之间;二叶期以后保持在25 ℃左右,不能超过30 ℃,并经常喷水保持土壤湿润以防止徒长;至移栽前,保持在20~23 ℃之间。移栽前7 d炼苗,移栽前1 d浇足清粪水,以利定根成活。
3 移栽
以叶龄和土壤温度为标准,叶龄为三叶一心时为最佳移栽时间,移栽时不能超过5片叶,以免移栽后形成早花“小老苗”而降低产量。秧苗高度不超过25 cm,以17~20 cm为宜。土壤0~10 cm处土温超过7 ℃时开始移栽,保证秧苗颜色浓绿、茎秆粗壮,以利于移栽成活。
土地每3年进行1次深松,使土层加厚、土壤疏松、蓄水保肥能力增强,玉米根系可以从深层吸收水分、养分,增强抗旱能力,从而达到根深、杆壮、抗倒、高产、稳产的目的。移栽前几天要施入腐熟的有机肥30 t/hm2、尿素150 kg/hm2、过磷酸钙375 kg/hm2、氯化钾150 kg/hm2作底肥。移栽时必须浇透定根水或选择雨后移栽,以保证成活率。移栽缓苗后早追肥,施用尿素75~90 kg/hm2,同时应及时中耕松土和除草。
移栽密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土壤肥力状况、地区海拔而确定,为了获得高产,定植密度一般高于7.5万株/hm2。移栽机械调整为行距70 cm、株距17 cm左右,栽植密度为7.50万~8.25万株/hm2。
4 肥水管理
如果前期浇水较多,部分养分淋溶损失,出现脱肥现象,可结合降雨或者浇水追施攻穗肥,确保形成大穗和充足的穗粒数,开花期再补施花粒肥。施肥应以氮肥为主,正常地块穗肥施尿素150~225 kg/hm2,脱肥地块施尿素225~300 kg/hm2、硫酸钾225~270 kg/hm2;开花期补施尿素90~120 kg/hm2作花粒肥。也可在灌浆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等混合液,以延长叶片光合时间,促进光合产物积累,增加粒重。
5 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生长期的病虫害主要有玉米纹枯病、黑粉病、大斑病、小斑病、粘虫、玉米螟等,在生长期,可以根据不同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历史病虫害发生情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为高产丰收保驾护航[4]。移栽前用90%乙草胺和75%噻吩磺隆进行土壤封闭除草,移栽后除草可以在玉米缓苗结束后,玉米五叶期选用含有安全型烟嘧磺隆成分的苗后除草剂,也可用菊酯或甲维盐杀虫剂,七叶期后,玉米耐药性差,禁止使用苗后除草剂。注意不重喷、不漏喷,并注意用药安全。选择无风天气,在10:00前或者16:00后(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喷药,以免产生药害)施药。
6 参考文献
[1] 孙继,顾万荣,魏湜,等.黑龙江省寒地不同种植密度下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光辐射特征[J].玉米科学,2012,20(6):70-75.
[2] 赵久然,王荣焕.30年来我国玉米主要栽培技术发展[J].玉米科学,2012,20(1):146-152.
[3] 陈国平,杨国航,赵明,等.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8(4):1-4.
[4] 孟祥盟,赵洪祥,方向前,等.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高产因素分析[J].玉米科学,2008(5):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