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蝇的历史:从公元2世纪末起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拟饵钓法。
飞蝇的装备:从马尾毛到蚕丝,从藤条樟木到竹子,直至玻璃纤维与碳纤维的时代。
飞蝇的技巧:飞蝇的外在技巧在于抛投,内在技巧在于将心比鱼。
关于飞蝇钓法的发展沿革
前期阶段一
公元2世纪末,罗马作家Claudius Aelianus曾经描述在马其顿的阿斯翠斯河(Astraeus River)中,有钓者用羊毛与两根公鸡下脖的羽毛所扎成的钩子来诱骗鱼儿上钩,这被认为是一种最早出现的使用飞蝇毛钩来钓鱼的叙述。
在1921年,William Raddiff 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早在罗马作家Aelianus描述毛钩钓鱼的200年之前,就有另外一位名叫Marcus Valerius Martials的人,也曾记载过鱼儿从水面上蹿起捕食飞蛾的情形,只是这段记载并未提及钓钩,所以不能确定他所提及的飞蛾是否就是飞蝇钩。
前期阶段二(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
1496年,在英格兰一本综合打猎、鹰猎与钓鱼内容的书籍《The Book of Saint Albans》中,有位作者Damn Juliana Berners描述到14尺长的木竿,加上揉捻的钓线,配上不同缀饰的毛钩钓鱼。
1613年,英格兰作者John Denny用诗描写了目前最完整的飞蝇钓法,他说:“如果你要用毛钩钓鱼,钓线必须是鱼竿的两倍长。”同时他也提到了抛投毛钩的字句:Cast of the fly。这本书叫做《The Secrets of Angling》。
中期阶段一(公元16世纪至18世纪)
英国人Richard Franck曾经明确在1662年出版的《The Experienced Angler》中描述有人在泰晤士河以毛钩作钓鲑鱼。
英国人Izaak Walton在他于1653年编著的《The Compleat Angler》一书中(他在之后的20多年里仍然不断补充新资讯),讲述了一位名叫Charles Cotton的朋友,他当时使用的毛钩已达65种之多!
中期阶段二(公元18世纪至20世纪,突飞猛进的发展期)
公元18世纪,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从18世纪中期开始,飞蝇钓法的钓具有了大幅度的进展,包括更有效率的渔轮,同时丝纺的钓线也取代了马尾毛编织的钓线,使毛钩能够抛投得更为滑顺也更远。两节式的钓竿也被研发出来,用竹子制作的新素材钓竿应运而生,同时竿身上还具备了导线环。这个时期的飞蝇钓法发展成为奠定现代飞蝇钓法的基础,而飞蝇钓法在19世纪时则由英国开始转移到美国的发展。
1761年,世界上第一枚飞钓卷线器由英格兰商人Onesimus Ustonson设计推出;1836年,英格兰人Alfred Ronalds写作出第一本关于飞蝇钓法的昆虫学书籍《The Fly Fisher's Entomology》。书中并有20余帧手绘彩色插画,包括蜉蝣、石蚕蛾与石蝇。
现代阶段(公元20世纪至21世纪)
经过了18世纪和19世纪,飞蝇钓具与钓法由英格兰转移至北美洲后,20世纪飞蝇钓法的发展得到了更大的空间与进展。
在20世纪中期,随着玻璃纤维(Fiber Glass)与20世纪60年代末的碳素纤维(Carbon Fiber)等素材被引用到飞蝇钓法上之后,飞蝇钓法跨过了淡水的领域进入到海钓的范畴,从此,蝇钓法成为了横跨淡水与海水的全方位钓法!
在亚洲地区,日本的飞蝇钓法发展得最早,大概始于1950年中期,接下来就是中国的台湾省了。我是在1992年开始推广飞蝇钓法的。
关于飞蝇钓法的钓具
一、飞钓竿
在公元2世纪至18世纪,早期的飞钓竿由藤与绿樟木(南美圭亚那出产)制成;而在公元18世纪之后,飞钓竿主要由中国产的竹子制成;到了公元20世纪中期,飞钓竿的材质出现了玻离纤维;到了公元20世纪70年代初期,飞钓竿的材质又出现了碳纤维等材料。
飞钓竿以其适合搭配的飞钓本线的号数来区分,标记为#1、#2、#3、#4,直至#15,一般一支竿子可以使用上下两种规格号数的飞钓本线,标记为#2~#3就表示适用#2、#3的飞钓本线。对应不同的钓法,飞蝇竿又分为双手竿、双单手竿与单手竿三种。
竿子有软硬调性(Action)的区别,分为Extra Fast(极硬,约一九调)、Fast(硬调,约为二八调)、Medium(中硬调,约为三七调)以及Slow(中调或胴调,约四六调)。
碳素纤维的竿子通常为极硬调到硬调,而玻璃纤维与竹制的竿子则以中硬或中调为主。
二、飞钓线
飞蝇钓法的钓线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包括了预备线(Backing)、飞蝇本线(Fly Line)、渐缩前导线(Tapper leader)与毛钩子线(Tippet)四大类。我现在会一一为大家介绍说明。
预备线(Backing)是垫在轮子线杯最里层的钓线,功用是当钓到大鱼且飞钓本线被拉完之后,还可以继续放线,与鱼僵持。
飞钓本线(Fly Line),是飞蝇钓法的灵魂所在,它有几个功能:
1.自重。可利用自身的重量将非常轻小的毛钩投送出去。
2.线性。飞钓本线对应不同的泳层深度要求,可以分为浮水(Floating)、沉水(Sinking)、半浮沉(F/S=Floating line with Sinking Section)等多种线性,而且还会细分到沉水速率(IPS=Inch Per Second)。
3.線体。飞钓本线结合不同的抛投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设计,如两端渐缩线体(Double Tapper=DT)、重量前置线体(Weight Forward=WF)、均径线体(Level)、弹射头线体(Shotting Head)等。 4.渐缩前导线(Tapper Leader)。这是为了使毛钩落水更加自然及降低水阻所设计的一条由粗到细的导线,分为#0X~#7X等一系列号数。号数越大,钓线越细,拉力也就越小。通常渐缩前导线的长度为7尺,也有更长与更短的区分。
5.毛钩子线(Tippet)。毛钩子线一般用途是接在渐缩前导线之前,通常是钓干式毛钩所用,或者小型的幼虫式毛钩,这是为了增加毛钩在水中更为自然的泳形及降低鱼类戒心。
飞钓系统的钓线由上述几类钓线所架构组合,但毛钩子线多用在鳟鱼或极小型毛钩上,用途并不多,而预备线则是飞钓本线在#3号以下,也可以不使用。因为我们对付的鱼儿太小,没有可能将三四十米长的飞钓本线完全拉完。
三、飞钓的毛钩系统
飞蝇钓法的毛钩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
1.干式毛钩(Dry Flies)。这种毛钩以模仿小型两栖昆虫的成虫为主,如蜉蝣、石蝇、石蚕蛾、蚊、蚋等。
2.湿式毛钩 (Wet Flies)。这种毛钩是模仿昆虫羽化时,在中上水层的姿态与模样。
3.幼虫式毛钩(Nymphs)。也称为Larva,主要模仿水生昆虫在水中的幼虫状态的毛钩,日本人称其为若虫。
4.饰带式毛钩(Streamers Flies)。这类毛钩通常拖着长长的尾巴,多数模仿水中小鱼所绑制,兼用于淡水与海水。
5.黑鲈系毛钩(Bass Bug)。包括了蛙形鹿毛钩、波扒鹿毛钩以及各类波扒毛钩等。这一类毛钩虽然大,但不够强韧,玩玩黑鲈没有问题,最多只能上狗鱼,用来海钓就不大合适了。
6.其他类型毛钩(Terrestrial Flies)。这个类目中包含最多无名的毛钩,当然也包括钓者自己的创造。
以上的分类是根据2003年美国3M公司对毛钩的分类,我本人在1994年所著的路亚族一书中对毛钩分类也是六类前面1~4类与此相同,第五类我分类为水面噪音系,第六类则为海钓范筹的毛钩,像1997年,美国发展出一种管状毛钩(Tube Flies)就是毛钩的新系列!
关于现代飞蝇钓法的两大范畴
一、淡水飞蝇钓法
目前国外主流飞钓对象鱼类为鲑鳟科,以及鲈鱼(黑鲈、小口黑鲈、太阳鱼类的黑莓鲈、白莓鲈与蓝鳃鲈)和少量的梭鱼。南美洲则以孔雀鲈、黄金脂鲤(河虎)乃至食人鲳类为主要对象鱼,阿根廷与智利也有放流的大形虹鳟与棕鳟。
二、海水飞蝇钓法
岸钓,以狐鰮(Bone Fish)、鲹科鱼类、海鲈类(白鲈、沙鲈、条纹鲈以及美洲海鲈)为主;船钓,以美国红鱼、大西洋巨海鲢、各类鲹科、鲈科、鲔科乃至各类旗鱼等为主要对象鱼。
中国台湾标高2500米的卡社溪,天展钓法始焉
在1995年,我与日本知名的天展钓法名人石垣尚男博士同钓于中国台湾中央山脉的洁淨溪流,也是中国台湾的虹鳟圣域——卡社溪。此外,我还多次前往海外去飞钓不同的鱼类。
享受飞蝇钓法的快乐,在自然的美景之中,我们都只是一个过客,我们将美好留在心里,感谢一切成就我们的条件与事物。将鱼获重新放回水中,期待水中永远有它们活跃的身影,这才是属于飞蝇钓法的一种和谐意境,而不是征服与攫取。
关于飞蝇钓法定义的探讨
本章节的话题是:你今天“飞”了吗?如果这是一个问句,那么你可能得到的答案绝对不止一个。如果问:今天你“毛”了吗?那可能会爆出笑料式的答案,这是因为语意不清。
国内关于Fly Fishing的定义,目前出现过好几种称呼,如飞蝇钓、蝇钩钓、毛钩钓、飞绳钓、西式毛钩钓、飞钓等。由于称呼太多,常常会使一般的学习者产生迷惑,同时也会产生争议。从1994年开始,我已有不少对此分析与说明的文章发表。现在,我再整理一下飞蝇钓法自1992年开始在中国台湾发展起来直至目前的称呼种类,以及如何了解这种钓法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这样就能比较客观地理解为何Fly Fishing的最佳中文称呼应为飞蝇钓法了。
我国最早的关于飞蝇钓法的中文称呼,见于1993年的我国的《台湾钓鱼》杂志上,一位旅居美国的林姓钓友在投稿时,使用了飞蝇钓这个中文称呼。后来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证之后,也沿用了这个飞蝇钓法的称呼,作为Fly Fishing这种钓法的中文翻译。
其实早在1994年的时候,对于外国专业钓鱼资讯的获取,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当时没有互联网,甚至对于相对小众的新式钓法的讯息获得,都非常的困难。唯有从外文专门书店订购书籍、录像带或出国实际考察,这样的花费十分巨大,不过也相当值得。因为传播知识,首重翔实,特别是翻译,更必须精淮,不但要能做到贴近原文,让人望文生义,更要能够考证历史,而非凭一己的好恶。否则一人一把号,各吹各调,只会徒增不必要的问题与困扰。
当今Fly Fishing的发展,我大概根据发展的系统形成时期分为缘起期(公元2世纪至公元16世纪)、发展期(公元17世纪至18世纪)和定型期(公元19世纪至今)。
有关Fly Fishing的发生年代,目前已知的最早记录是公元2世纪的马其顿。罗马作家Claudius Aelianus曾经描述在马其顿的阿斯翠斯河(Astraeus River)中,有钓者用羊毛与两根公鸡下脖的羽毛所扎成的钩子来诱骗鱼儿上钩。这被认为是一种最早的针对毛钩钓鱼的叙述。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Fly Fishing发生的年代可往前再推200年。在1921年,William Raddiff 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早在Aelianus前200年,有另外一位名叫Marcus Valerius Martials的人,也曾记载过鱼儿从水面下吃飞蛾并被捕捉的情形,只是这段记载并未提及钓钩,所以不能确定他所提及的飞蛾是否就是飛蝇毛钩。当初的记载里提到了,这是一种以羽毛绑扎钩子模仿昆虫的样子来诱钓鱼类的钓法,所以重点来了,这种钓法之所以与其他钓法有所不同,也就是那枚用羽毛绑扎的毛钩。请大家先记住这一重点,好,那么让我们接著历史发展的长河再往下看。 后来,这种钓法一路辗转从东欧的马其顿传到了欧洲最西端的不列颠(目前关于Fly Fishing钓法的最早记载地的发展是先东后西,所以西式毛钩的称呼在这里出现了无法符合历史发展的破绽)。一直到了中世纪,这种钓法已经在不列颠逐渐形成了系统,我们将之称为Fly Fishing,这是第二个重点。基本上当时英文“Fly Fishing”的称呼已经对这种用模仿水生昆虫的毛钩作钓的方法拍板定案,因为当时不列颠已经在Fly Fishing 钓法上发展出了相对应的毛钩系列。我们知道英文中的“Fly”一词有动词与名词两种解释,当作动词时也就是飞翔、飞起的意思,而当作名词时则泛指一些能飞的昆虫,像是Fly(苍蝇)、Butter fly(蝴蝶)、Stone fly(石蝇)、Damsel fly(豆娘)、Dragon fly(蜻蜓)、Fire fly (萤火虫)、May fly(蜉蝣)、Caddis fly(石蚕蛾)等,而上述的这些昆虫,又恰是在水边比较常见的,同时又是毛钩所模仿的对象。
当然,不列颠显然没有使用“Feather Bait Fishing”来称呼飞蝇钓法,因为这种钓法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模仿上述昆虫的形态乃至于生态(这些昆虫在幼虫期或蛹期多是在水底的),需要配合生态观察与结合生态系统的专业性,不是简简单单在钩上绑了羽毛就可以了。所以从英文的名称上看,Fly Fishing在中世纪时,第一个英文单词Fly的称呼,应该是指模仿昆虫,特别是在水边比较常见的会飞的昆虫。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Fly Fishing 的工具,没有渔轮,竿子的长度也因材料限制大约在3~4米长,所以你想“飞”也“飞”不起来,最多也就是“扔”或“甩”。如果我们只看到钓法的操作方式,而忽略了这项钓法的灵魂——毛钩的话,那么翻译为中文后,称呼为“扔钓”或”甩钓”可能还贴切些。不过,由于当时欧洲的钓法限于工具,可能最多只能如此。因此,在17世纪以前,无论从钓法的特征还是钓具的限制来说,Fly Fishing 的重点毫无疑问都是指用模仿水生昆虫的毛钩来钓鱼。
接下来,进入工业革命后的不列颠,拜工业发展所赐,Fly Fishing的工具有了全新的改进,如竿子、钓线、渔轮等产品才于此时期慢慢逐一登场。也就是说,一直到18世纪后期,乃至19世纪初期,Fly Fishing才开始进入能够抛投的境界。而此时的Fly Fishing发展重心也从欧洲的不列颠转移到美洲的美国。同时,Fly Fishing的发展也开始成为现代Fly Fishing 的雏形。至于大家真正所见的Fly Fishing钓法,包括了钓具的装备、各式的抛投法、各式的毛钩乃至于Fly Fishing 从淡水发展到海水的进程,这些都是20世纪中晚期后的事了。
为何Fly Fishing必须兼顾使用毛钩的特征与操作的手法,并在尊重发展的历史下翻译为飞蝇钓才是最佳的选择?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中国台湾(1992年起)与中国大陆(2007年起)发展Fly Fishing,已经出现的称呼就有(依出现顺序):飞蝇钓、飞绳钓、毛钩钓、西式毛钩以及飞钓等。
我们再进一步来看这些用词,哪个比较符合英文Fly Fishing的原义呢?
1.飞蝇钓。“飞”字主要描述的是操作手法,“蝇”字主要点出这个钓法所用的饵与其历史典故。这个称呼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并同时涵括了该钓法的操作与特性及历史。
2.飞绳钓。这一词语只出现不到两年,为一中国台湾钓者所创,其说法在于Fly Fishing的钓法主要在那根“绳(线)”上,强调重点在于飞蝇本线上,进而忽略了毛钩,所以并未被大家接受。
3.毛钩钓。多为将其他使用毛钩钓鱼的钓法相混淆的钓者或不明就里的媒体所用,目前已十分少见。
4.西式毛钩。此名词亦为中国台湾钓者所创,强调Fly Fishing是西式的钓鱼方式,但诚如前文所说,Fly Fishing的记录最早在东欧,如果依照其地域定名的逻辑,应该称东(欧)式毛钩,如果未来发现可能是中国首先运用的这种钓法,那到时又得改为“中式毛钩”等称谓。如果到时发现是印度人率先使用此法钓鱼,那又得改为“印度毛钩”吗?可以想象这样的翻译的未定性太大,随时会打自己的脸。
5.飞钓。我想使用飞钓的称呼,是将Fly Fishing中的Fly一词当作钓法操作的解释,认为Fly Fishing是操作钓线的抛投姿势的钓鱼方式。其实如果只称Fly Fishing为飞钓,那么只能说是一种简略的称呼,像是路亚钓鱼,现在俗称“路鱼”一样。不过,路亚钓鱼简称为“路鱼”,大家不容易弄错,因为“路”字点出了用饵的方式。但如果将Fly Fishing 称呼为飞钓,那么飞钓要飞什么?还有历史的沿革以及一脉传承的釣法灵魂在哪里体现?可以说,在飞钓一词中无法发现Fly Fishing另外的组成要素、毛钩以及历史。所以,飞钓一词用于Fly Fishing的简称是比较合适的,而非正式称呼。
我们看了以上的说明后,大家可以理解这些称呼与它们之间的差异!当然,喜欢怎么称呼,爱怎么称呼,都是自己的自由。但就一个完整的翻译精神来说,还是有必要提出来讲。目前还沿用的Fly Fishing 称呼为“飞蝇钓”“飞钓”“西式毛钩”这三种,我以为翻译或引用外文,不能有“见树不见林”的问题,更不能犯“自以为是”的毛病(有些钓者在此翻译上,以自己的观念去否定他人,但见解与佐证却是苍白的,只是自以为是)。因为翻译必须正确与原文贴合,不然容易造成混淆或漏失。举个例子来看,路亚钓法如果不考虑所使用的饵的话,那么也可以翻译为抛竿钓或甩竿钓。大家都知道能装上渔轮的钓鱼方式有很多,但绝对不会以操竿的动作来称呼,因为那样会不知所云。大家会不知道你究竟是要以什么方式去钓鱼,后面是否还得补充说明!
要想实现简单且意义完整的翻译,委实不容易,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做考证与推敲,千万不要为赋新词强说而发愁,那样会把自己的愁搞成大家的愁。
(本文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
飞蝇的装备:从马尾毛到蚕丝,从藤条樟木到竹子,直至玻璃纤维与碳纤维的时代。
飞蝇的技巧:飞蝇的外在技巧在于抛投,内在技巧在于将心比鱼。
关于飞蝇钓法的发展沿革
前期阶段一
公元2世纪末,罗马作家Claudius Aelianus曾经描述在马其顿的阿斯翠斯河(Astraeus River)中,有钓者用羊毛与两根公鸡下脖的羽毛所扎成的钩子来诱骗鱼儿上钩,这被认为是一种最早出现的使用飞蝇毛钩来钓鱼的叙述。
在1921年,William Raddiff 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早在罗马作家Aelianus描述毛钩钓鱼的200年之前,就有另外一位名叫Marcus Valerius Martials的人,也曾记载过鱼儿从水面上蹿起捕食飞蛾的情形,只是这段记载并未提及钓钩,所以不能确定他所提及的飞蛾是否就是飞蝇钩。
前期阶段二(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
1496年,在英格兰一本综合打猎、鹰猎与钓鱼内容的书籍《The Book of Saint Albans》中,有位作者Damn Juliana Berners描述到14尺长的木竿,加上揉捻的钓线,配上不同缀饰的毛钩钓鱼。
1613年,英格兰作者John Denny用诗描写了目前最完整的飞蝇钓法,他说:“如果你要用毛钩钓鱼,钓线必须是鱼竿的两倍长。”同时他也提到了抛投毛钩的字句:Cast of the fly。这本书叫做《The Secrets of Angling》。
中期阶段一(公元16世纪至18世纪)
英国人Richard Franck曾经明确在1662年出版的《The Experienced Angler》中描述有人在泰晤士河以毛钩作钓鲑鱼。
英国人Izaak Walton在他于1653年编著的《The Compleat Angler》一书中(他在之后的20多年里仍然不断补充新资讯),讲述了一位名叫Charles Cotton的朋友,他当时使用的毛钩已达65种之多!
中期阶段二(公元18世纪至20世纪,突飞猛进的发展期)
公元18世纪,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从18世纪中期开始,飞蝇钓法的钓具有了大幅度的进展,包括更有效率的渔轮,同时丝纺的钓线也取代了马尾毛编织的钓线,使毛钩能够抛投得更为滑顺也更远。两节式的钓竿也被研发出来,用竹子制作的新素材钓竿应运而生,同时竿身上还具备了导线环。这个时期的飞蝇钓法发展成为奠定现代飞蝇钓法的基础,而飞蝇钓法在19世纪时则由英国开始转移到美国的发展。
1761年,世界上第一枚飞钓卷线器由英格兰商人Onesimus Ustonson设计推出;1836年,英格兰人Alfred Ronalds写作出第一本关于飞蝇钓法的昆虫学书籍《The Fly Fisher's Entomology》。书中并有20余帧手绘彩色插画,包括蜉蝣、石蚕蛾与石蝇。
现代阶段(公元20世纪至21世纪)
经过了18世纪和19世纪,飞蝇钓具与钓法由英格兰转移至北美洲后,20世纪飞蝇钓法的发展得到了更大的空间与进展。
在20世纪中期,随着玻璃纤维(Fiber Glass)与20世纪60年代末的碳素纤维(Carbon Fiber)等素材被引用到飞蝇钓法上之后,飞蝇钓法跨过了淡水的领域进入到海钓的范畴,从此,蝇钓法成为了横跨淡水与海水的全方位钓法!
在亚洲地区,日本的飞蝇钓法发展得最早,大概始于1950年中期,接下来就是中国的台湾省了。我是在1992年开始推广飞蝇钓法的。
关于飞蝇钓法的钓具
一、飞钓竿
在公元2世纪至18世纪,早期的飞钓竿由藤与绿樟木(南美圭亚那出产)制成;而在公元18世纪之后,飞钓竿主要由中国产的竹子制成;到了公元20世纪中期,飞钓竿的材质出现了玻离纤维;到了公元20世纪70年代初期,飞钓竿的材质又出现了碳纤维等材料。
飞钓竿以其适合搭配的飞钓本线的号数来区分,标记为#1、#2、#3、#4,直至#15,一般一支竿子可以使用上下两种规格号数的飞钓本线,标记为#2~#3就表示适用#2、#3的飞钓本线。对应不同的钓法,飞蝇竿又分为双手竿、双单手竿与单手竿三种。
竿子有软硬调性(Action)的区别,分为Extra Fast(极硬,约一九调)、Fast(硬调,约为二八调)、Medium(中硬调,约为三七调)以及Slow(中调或胴调,约四六调)。
碳素纤维的竿子通常为极硬调到硬调,而玻璃纤维与竹制的竿子则以中硬或中调为主。
二、飞钓线
飞蝇钓法的钓线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包括了预备线(Backing)、飞蝇本线(Fly Line)、渐缩前导线(Tapper leader)与毛钩子线(Tippet)四大类。我现在会一一为大家介绍说明。
预备线(Backing)是垫在轮子线杯最里层的钓线,功用是当钓到大鱼且飞钓本线被拉完之后,还可以继续放线,与鱼僵持。
飞钓本线(Fly Line),是飞蝇钓法的灵魂所在,它有几个功能:
1.自重。可利用自身的重量将非常轻小的毛钩投送出去。
2.线性。飞钓本线对应不同的泳层深度要求,可以分为浮水(Floating)、沉水(Sinking)、半浮沉(F/S=Floating line with Sinking Section)等多种线性,而且还会细分到沉水速率(IPS=Inch Per Second)。
3.線体。飞钓本线结合不同的抛投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设计,如两端渐缩线体(Double Tapper=DT)、重量前置线体(Weight Forward=WF)、均径线体(Level)、弹射头线体(Shotting Head)等。 4.渐缩前导线(Tapper Leader)。这是为了使毛钩落水更加自然及降低水阻所设计的一条由粗到细的导线,分为#0X~#7X等一系列号数。号数越大,钓线越细,拉力也就越小。通常渐缩前导线的长度为7尺,也有更长与更短的区分。
5.毛钩子线(Tippet)。毛钩子线一般用途是接在渐缩前导线之前,通常是钓干式毛钩所用,或者小型的幼虫式毛钩,这是为了增加毛钩在水中更为自然的泳形及降低鱼类戒心。
飞钓系统的钓线由上述几类钓线所架构组合,但毛钩子线多用在鳟鱼或极小型毛钩上,用途并不多,而预备线则是飞钓本线在#3号以下,也可以不使用。因为我们对付的鱼儿太小,没有可能将三四十米长的飞钓本线完全拉完。
三、飞钓的毛钩系统
飞蝇钓法的毛钩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
1.干式毛钩(Dry Flies)。这种毛钩以模仿小型两栖昆虫的成虫为主,如蜉蝣、石蝇、石蚕蛾、蚊、蚋等。
2.湿式毛钩 (Wet Flies)。这种毛钩是模仿昆虫羽化时,在中上水层的姿态与模样。
3.幼虫式毛钩(Nymphs)。也称为Larva,主要模仿水生昆虫在水中的幼虫状态的毛钩,日本人称其为若虫。
4.饰带式毛钩(Streamers Flies)。这类毛钩通常拖着长长的尾巴,多数模仿水中小鱼所绑制,兼用于淡水与海水。
5.黑鲈系毛钩(Bass Bug)。包括了蛙形鹿毛钩、波扒鹿毛钩以及各类波扒毛钩等。这一类毛钩虽然大,但不够强韧,玩玩黑鲈没有问题,最多只能上狗鱼,用来海钓就不大合适了。
6.其他类型毛钩(Terrestrial Flies)。这个类目中包含最多无名的毛钩,当然也包括钓者自己的创造。
以上的分类是根据2003年美国3M公司对毛钩的分类,我本人在1994年所著的路亚族一书中对毛钩分类也是六类前面1~4类与此相同,第五类我分类为水面噪音系,第六类则为海钓范筹的毛钩,像1997年,美国发展出一种管状毛钩(Tube Flies)就是毛钩的新系列!
关于现代飞蝇钓法的两大范畴
一、淡水飞蝇钓法
目前国外主流飞钓对象鱼类为鲑鳟科,以及鲈鱼(黑鲈、小口黑鲈、太阳鱼类的黑莓鲈、白莓鲈与蓝鳃鲈)和少量的梭鱼。南美洲则以孔雀鲈、黄金脂鲤(河虎)乃至食人鲳类为主要对象鱼,阿根廷与智利也有放流的大形虹鳟与棕鳟。
二、海水飞蝇钓法
岸钓,以狐鰮(Bone Fish)、鲹科鱼类、海鲈类(白鲈、沙鲈、条纹鲈以及美洲海鲈)为主;船钓,以美国红鱼、大西洋巨海鲢、各类鲹科、鲈科、鲔科乃至各类旗鱼等为主要对象鱼。
中国台湾标高2500米的卡社溪,天展钓法始焉
在1995年,我与日本知名的天展钓法名人石垣尚男博士同钓于中国台湾中央山脉的洁淨溪流,也是中国台湾的虹鳟圣域——卡社溪。此外,我还多次前往海外去飞钓不同的鱼类。
享受飞蝇钓法的快乐,在自然的美景之中,我们都只是一个过客,我们将美好留在心里,感谢一切成就我们的条件与事物。将鱼获重新放回水中,期待水中永远有它们活跃的身影,这才是属于飞蝇钓法的一种和谐意境,而不是征服与攫取。
关于飞蝇钓法定义的探讨
本章节的话题是:你今天“飞”了吗?如果这是一个问句,那么你可能得到的答案绝对不止一个。如果问:今天你“毛”了吗?那可能会爆出笑料式的答案,这是因为语意不清。
国内关于Fly Fishing的定义,目前出现过好几种称呼,如飞蝇钓、蝇钩钓、毛钩钓、飞绳钓、西式毛钩钓、飞钓等。由于称呼太多,常常会使一般的学习者产生迷惑,同时也会产生争议。从1994年开始,我已有不少对此分析与说明的文章发表。现在,我再整理一下飞蝇钓法自1992年开始在中国台湾发展起来直至目前的称呼种类,以及如何了解这种钓法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这样就能比较客观地理解为何Fly Fishing的最佳中文称呼应为飞蝇钓法了。
我国最早的关于飞蝇钓法的中文称呼,见于1993年的我国的《台湾钓鱼》杂志上,一位旅居美国的林姓钓友在投稿时,使用了飞蝇钓这个中文称呼。后来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证之后,也沿用了这个飞蝇钓法的称呼,作为Fly Fishing这种钓法的中文翻译。
其实早在1994年的时候,对于外国专业钓鱼资讯的获取,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当时没有互联网,甚至对于相对小众的新式钓法的讯息获得,都非常的困难。唯有从外文专门书店订购书籍、录像带或出国实际考察,这样的花费十分巨大,不过也相当值得。因为传播知识,首重翔实,特别是翻译,更必须精淮,不但要能做到贴近原文,让人望文生义,更要能够考证历史,而非凭一己的好恶。否则一人一把号,各吹各调,只会徒增不必要的问题与困扰。
当今Fly Fishing的发展,我大概根据发展的系统形成时期分为缘起期(公元2世纪至公元16世纪)、发展期(公元17世纪至18世纪)和定型期(公元19世纪至今)。
有关Fly Fishing的发生年代,目前已知的最早记录是公元2世纪的马其顿。罗马作家Claudius Aelianus曾经描述在马其顿的阿斯翠斯河(Astraeus River)中,有钓者用羊毛与两根公鸡下脖的羽毛所扎成的钩子来诱骗鱼儿上钩。这被认为是一种最早的针对毛钩钓鱼的叙述。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Fly Fishing发生的年代可往前再推200年。在1921年,William Raddiff 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早在Aelianus前200年,有另外一位名叫Marcus Valerius Martials的人,也曾记载过鱼儿从水面下吃飞蛾并被捕捉的情形,只是这段记载并未提及钓钩,所以不能确定他所提及的飞蛾是否就是飛蝇毛钩。当初的记载里提到了,这是一种以羽毛绑扎钩子模仿昆虫的样子来诱钓鱼类的钓法,所以重点来了,这种钓法之所以与其他钓法有所不同,也就是那枚用羽毛绑扎的毛钩。请大家先记住这一重点,好,那么让我们接著历史发展的长河再往下看。 后来,这种钓法一路辗转从东欧的马其顿传到了欧洲最西端的不列颠(目前关于Fly Fishing钓法的最早记载地的发展是先东后西,所以西式毛钩的称呼在这里出现了无法符合历史发展的破绽)。一直到了中世纪,这种钓法已经在不列颠逐渐形成了系统,我们将之称为Fly Fishing,这是第二个重点。基本上当时英文“Fly Fishing”的称呼已经对这种用模仿水生昆虫的毛钩作钓的方法拍板定案,因为当时不列颠已经在Fly Fishing 钓法上发展出了相对应的毛钩系列。我们知道英文中的“Fly”一词有动词与名词两种解释,当作动词时也就是飞翔、飞起的意思,而当作名词时则泛指一些能飞的昆虫,像是Fly(苍蝇)、Butter fly(蝴蝶)、Stone fly(石蝇)、Damsel fly(豆娘)、Dragon fly(蜻蜓)、Fire fly (萤火虫)、May fly(蜉蝣)、Caddis fly(石蚕蛾)等,而上述的这些昆虫,又恰是在水边比较常见的,同时又是毛钩所模仿的对象。
当然,不列颠显然没有使用“Feather Bait Fishing”来称呼飞蝇钓法,因为这种钓法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模仿上述昆虫的形态乃至于生态(这些昆虫在幼虫期或蛹期多是在水底的),需要配合生态观察与结合生态系统的专业性,不是简简单单在钩上绑了羽毛就可以了。所以从英文的名称上看,Fly Fishing在中世纪时,第一个英文单词Fly的称呼,应该是指模仿昆虫,特别是在水边比较常见的会飞的昆虫。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Fly Fishing 的工具,没有渔轮,竿子的长度也因材料限制大约在3~4米长,所以你想“飞”也“飞”不起来,最多也就是“扔”或“甩”。如果我们只看到钓法的操作方式,而忽略了这项钓法的灵魂——毛钩的话,那么翻译为中文后,称呼为“扔钓”或”甩钓”可能还贴切些。不过,由于当时欧洲的钓法限于工具,可能最多只能如此。因此,在17世纪以前,无论从钓法的特征还是钓具的限制来说,Fly Fishing 的重点毫无疑问都是指用模仿水生昆虫的毛钩来钓鱼。
接下来,进入工业革命后的不列颠,拜工业发展所赐,Fly Fishing的工具有了全新的改进,如竿子、钓线、渔轮等产品才于此时期慢慢逐一登场。也就是说,一直到18世纪后期,乃至19世纪初期,Fly Fishing才开始进入能够抛投的境界。而此时的Fly Fishing发展重心也从欧洲的不列颠转移到美洲的美国。同时,Fly Fishing的发展也开始成为现代Fly Fishing 的雏形。至于大家真正所见的Fly Fishing钓法,包括了钓具的装备、各式的抛投法、各式的毛钩乃至于Fly Fishing 从淡水发展到海水的进程,这些都是20世纪中晚期后的事了。
为何Fly Fishing必须兼顾使用毛钩的特征与操作的手法,并在尊重发展的历史下翻译为飞蝇钓才是最佳的选择?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中国台湾(1992年起)与中国大陆(2007年起)发展Fly Fishing,已经出现的称呼就有(依出现顺序):飞蝇钓、飞绳钓、毛钩钓、西式毛钩以及飞钓等。
我们再进一步来看这些用词,哪个比较符合英文Fly Fishing的原义呢?
1.飞蝇钓。“飞”字主要描述的是操作手法,“蝇”字主要点出这个钓法所用的饵与其历史典故。这个称呼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并同时涵括了该钓法的操作与特性及历史。
2.飞绳钓。这一词语只出现不到两年,为一中国台湾钓者所创,其说法在于Fly Fishing的钓法主要在那根“绳(线)”上,强调重点在于飞蝇本线上,进而忽略了毛钩,所以并未被大家接受。
3.毛钩钓。多为将其他使用毛钩钓鱼的钓法相混淆的钓者或不明就里的媒体所用,目前已十分少见。
4.西式毛钩。此名词亦为中国台湾钓者所创,强调Fly Fishing是西式的钓鱼方式,但诚如前文所说,Fly Fishing的记录最早在东欧,如果依照其地域定名的逻辑,应该称东(欧)式毛钩,如果未来发现可能是中国首先运用的这种钓法,那到时又得改为“中式毛钩”等称谓。如果到时发现是印度人率先使用此法钓鱼,那又得改为“印度毛钩”吗?可以想象这样的翻译的未定性太大,随时会打自己的脸。
5.飞钓。我想使用飞钓的称呼,是将Fly Fishing中的Fly一词当作钓法操作的解释,认为Fly Fishing是操作钓线的抛投姿势的钓鱼方式。其实如果只称Fly Fishing为飞钓,那么只能说是一种简略的称呼,像是路亚钓鱼,现在俗称“路鱼”一样。不过,路亚钓鱼简称为“路鱼”,大家不容易弄错,因为“路”字点出了用饵的方式。但如果将Fly Fishing 称呼为飞钓,那么飞钓要飞什么?还有历史的沿革以及一脉传承的釣法灵魂在哪里体现?可以说,在飞钓一词中无法发现Fly Fishing另外的组成要素、毛钩以及历史。所以,飞钓一词用于Fly Fishing的简称是比较合适的,而非正式称呼。
我们看了以上的说明后,大家可以理解这些称呼与它们之间的差异!当然,喜欢怎么称呼,爱怎么称呼,都是自己的自由。但就一个完整的翻译精神来说,还是有必要提出来讲。目前还沿用的Fly Fishing 称呼为“飞蝇钓”“飞钓”“西式毛钩”这三种,我以为翻译或引用外文,不能有“见树不见林”的问题,更不能犯“自以为是”的毛病(有些钓者在此翻译上,以自己的观念去否定他人,但见解与佐证却是苍白的,只是自以为是)。因为翻译必须正确与原文贴合,不然容易造成混淆或漏失。举个例子来看,路亚钓法如果不考虑所使用的饵的话,那么也可以翻译为抛竿钓或甩竿钓。大家都知道能装上渔轮的钓鱼方式有很多,但绝对不会以操竿的动作来称呼,因为那样会不知所云。大家会不知道你究竟是要以什么方式去钓鱼,后面是否还得补充说明!
要想实现简单且意义完整的翻译,委实不容易,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做考证与推敲,千万不要为赋新词强说而发愁,那样会把自己的愁搞成大家的愁。
(本文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