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探索的金融助农模式为村民提供了致富新思路;他创新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带动了五万多农民发家致富;他敢想敢干,立志将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让每个人都吃上放心粮;他就是金融助农模式的开创者、河南上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崔万峰。
时下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让人们更加注重对健康的追求,人们的饮食观念和膳食结构也在发生质的变化与升级,五谷杂粮颇有返璞归真的意味,成为一种时尚之选。杂粮出口在我国粮食出口贸易中也异军突起,份额逐年增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杂粮产业尚处于小规模、分散型的传统农耕经济阶段,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国内杂粮种植与加工的粮食企业,河南上邦实业有限公司立足于中原粮仓,大胆尝试金融助农模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辐射全国,创杂粮产业资本化运作之先河,已然成为中国杂粮行业的隐形冠军。
日前,记者专访了上邦董事长崔万峰先生。崔万峰向记者详细描绘了上邦的未来蓝图,也讲述了自己艰辛的创业故事及心路历程……
“为有读书多壮志”
1974年,崔万峰出生于豫北濮阳农村。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崔家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拮据。母亲除了做家务,下地干农活,还得照顾年迈体弱的祖父和四个孩子,用单薄的身子努力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父亲是高中毕业,会打算盘,会写毛笔字,在村里算得上文化人。父亲为了激励崔万峰,曾将毛主席很著名的两句诗改了两个字,一遍一遍教诲他:“为有读书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两句诗从小就在崔万峰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母亲是一生当中对崔万峰影响最深远的人。母亲有一句朴实而自信的话,崔万峰一直默记于心:“再穷,也要活得像个人样儿。”幼时,母亲常常将大人穿旧的衣服,精心改制成孩子的衣服,哥哥穿不成了,就改一下给弟弟穿。就这样,无论再穷再难,崔万峰兄弟四人也从没有像其他农村小孩儿一样光着屁股在外面跑。“我母亲有一种高贵的精神。这个基因也传给了我。”崔万峰说,他曾经给同事们笑侃说自己也是“富二代”,一个继承了父母精神财富的“富二代”。
1990年,崔万峰考上了高中,家里却交不起学费。寒暑假,他到附近的工地去打小工,掂泥兜子、扛沙袋,自己挣钱积攒学费。村邻们劝他,你们家这么困难,还上学读书干嘛,干力气活不照样挣钱?崔万峰一声不吭,没有人能改变他内心坚韧不拔的理想。
几年之后,崔万峰考上了大学。除了亲友们有限的资助,他就四处打工,靠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不管生活有多苦,他都能咬牙忍受。他相信总有一天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大学毕业后,崔万峰被分配到濮阳市第二制药厂工作,月薪200多元,这在当时是让人艳羡的一份好工作。但他只干了半个月就毅然辞职了,因为他一眼“看透了”这家国营企业的弊端和未来命运。果然,半年后这家企业就陷入了难以脱身的劳资纠纷中。
辞职之后,崔万峰做过装饰,也推销过红极一时的三株口服液。他不断尝试着各种行当,“想尽快找到能来大钱的活儿”。当时,他的三个弟弟要上学,爷爷卧病在床,一家人在缺吃少穿中苦苦挣扎。生活的重担不容他有丝毫的喘息。
返乡创业
1995年,崔万峰决定回乡创业。
通过几年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和碰壁,他觉得自己心里最依恋、最难割舍的还是家乡。但家乡迟滞不前的发展状况让他深为痛心。青壮劳力都出外打工去了,家乡剩下的只有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不断扩张的城市,日渐侵蚀着农村的土地,城边村变为城中村,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农村空了。崔万峰想改变这一现状,他知道首要条件是必须让村民们走上一条共同致富的道路。
民以食为天,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粮食。粮食是根本,否则社会很难持续发展下去。因此,崔万峰一开始就将农业确定为自己的创业方向。
创业伊始,他尝试着做过多种涉农产业:成立神农产业化服务公司、开办过松花蛋生产厂、脱毒红薯生产厂,借助农村优势开办过饲料厂等,但都因前期技术不成熟,资金不到位或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告终。
当用完身上最后一分钱,亲朋邻里也已经无力相助之时,经一位老乡介绍,崔万峰去了一个做油田业务的单位。起初他只是一名小小的业务员,到2007年他已经是东北油田的区域经理。那几年的摸爬滚打,使崔万峰积累了不菲的财富。然而,在一片掌声中,崔万峰又一次扭转了人生的航向——辞职回乡,继续自己的创业梦想!因为他一直惦念着家乡那片丰饶的土地,一直惦念着家乡那些憨厚朴实的乡邻。创业并造福乡邻的梦想,一刻都未从他心里抹去过。
2007年7月,崔万峰创建了河南上邦实业有限公司,同时还成立了上邦专业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有将近100户参加,主要是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做温室大棚有机蔬菜种植。公司建设温室大棚,提供种植技术和蔬菜种苗,并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统一收购。但有一条不能碰触的底线,就是不允许农户使用化肥或喷洒农药,只能用有机肥,人工除虫。蔬菜经过精心筛选和包装后,统一供给上邦实业早期投资的果果连锁有机蔬菜专卖店。
无公害的有机蔬菜很快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经有4000多农户参加,涵盖了经济花卉、有机果蔬和绿色杂粮的种植与销售等。
果果连锁有机蔬菜专卖店是上邦实业初期经营的主要项目,合作社也是为“果果连锁”设立组建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12月一场毁灭性的打击降临。当时,合作社的1000余户温室大棚被一场大雪全部压垮,导致“果果连锁”的产品链突然断裂,不能继续正常供应蔬菜产品了。
怎么办?情急之下,有人建议崔万峰到其他市场上进货,然后在果果连锁销售。但崔万峰一口拒绝了。他牢记着自己过去的承诺:“让每一个人吃上放心粮。”因此,他绝对不允许用其他果蔬以次充好,砸上邦的牌子。“就算我所有的专卖店关门,也绝对不能拿市场上的蔬菜放到我们店里去卖,这是上邦存在的核心价值,原则性问题无需讨论。”他在股东大会上的讲话一锤定音,并得到了所有股东的一致赞同。 创新金融助农模式
“果果连锁”的悲壮消逝,将上邦实业又一次推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
当时,一次去东北油田处理业务时,崔万峰与东北某国营农场的负责人偶遇。得知崔万峰已转型农业后,对方甚是欣喜,给崔万峰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并与他达成了深度合作意向,包括开发杂粮种植基地和建设标准化粮仓以及杂粮加工厂,等等。正是这次交流,给崔万峰和上邦实业带来了新的转机。崔万峰当即与吉林松原签下50000亩杂粮种植基地合作项目,并决定投资建立深加工体系。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崔万峰亲自抓产品研发与质量管控。他确定了几条原则:决不用转基因,不用生物制药,一定要保证杂粮的原生态。
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上邦实业逐渐开发出了100多种杂粮产品,并拥有了“濮上果果”、“四季粮山”、“头等仓”等知名杂粮品牌。其出产的松嫩小町大米、四色小米已经成为广为人知的粮食产品,“乾安黄小米”、“乾安糯玉米”甚至还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在一般人眼里,上邦已经很成功了。然而,对崔万峰来说,他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要做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让公司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8年,上邦实业与濮阳县西辛庄至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奶牛养殖项目。2008年到2012年,上邦实业累计投资至诚企业1500万元,新建了两个奶牛养殖厂、一个种养结合的牛沼果循环农业示范园。通过养殖商品牛,建设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工程,给温室大棚提供有机肥,从而达到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可持续发展。
由于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农民想要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很困难,资金短缺尤为突出。这个难题,一直以来也同样困扰着崔万峰。金融专业出身的他,知道资本市场存在着大量资本盈余,但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和出路。如何将资本市场的钱引到自己所从事的农业项目上,以前并没有可以依循的模式。经过深思,崔万峰酝酿出一个想法:能否通过股权融资、信用担保或合作社联保等方式引进资本呢?
2012年,至诚企业改制为上邦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9月25日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这一下子突破了崔万峰认识上的局限,他没想到进展会这么顺利、这么快:从项目确定到做成功仅用了87天,打破了天交所的历史记录。这87天完成了崔万峰原以为要5到10年才可能做成的事情。
通过资本市场的高效金融渠道,大量资金开始陆续流进上邦,为上邦的发展一下子注入了充足的动力。崔万峰在公司总结中,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2012年,由于上邦农牧的飞跃性发展,崔万峰被评为“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翌年7月,上邦实业在郑州又成立了河南元角分商贸有限公司。崔万峰为公司确立的目标是:以郑州为中心,在未来三年内成立6家分公司,300家直营店,1000个代理商,3000家加盟店,10000个零售网点的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让上邦健康粮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崔万峰双管齐下,首先建立全国最大的网络销售平台,同时筹备河南上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立志打造中国杂粮第一股“上邦股份”。
上邦实业就像一只已经找准航线的大鹏,即将展翅飞向更高远的天空。
“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
在自己公司,崔万峰说一不二。但他绝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力”,他非常自省,时刻检束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崇尚并努力践行“行知合一”的理念。
在崔万峰看来,真正的财富是对世界的认知,在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从而转化为一种精神,也就是他所说的财富背后的“财富”。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留财为后”的观念,崔万峰认为财富传承的根本意义是传承一种精神,就像他继承了母亲“要高贵地活着”这一精神理念一样。其实,在崔万峰的词典里,“财富”的含义更加现实和具体:一是以农业生产为根本;二要依靠金融资本;三要有资源优势和资源占有量;四是文化传承。
作为一家企业的掌舵人,他也有“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好在他有一个稳定的企业家朋友圈子,他们经常组织召开“私人董事会”,在那里讨论只有他们才能感同身受的问题,并从情感上找到慰籍和支持,彼此成为对方事业中相互促进的良师益友。
这个在工作中“说一不二”的硬汉也有柔情万种的时候,忙碌的工作剥夺了他陪伴家人的时间,这自然让妻子和家人感到委屈和不满。2012年,一次庆祝会上,崔万峰与公司同人一起去KTV唱歌,这时妻子打来电话,大家心里都忐忑不安:崔总会不会有什么变故,玩不成了?一会儿崔万峰回到包间,把手机轻轻地放在茶几上,让同事给他点了首《天意》,然后他很认真地唱了起来:“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谁在意我的明天去何处……如果说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终究已注定,是否能再多爱一天能再多看一眼,伤会少一点……”他唱得那么用心,同事们不由得跟着和声同唱,然后鼓掌、喝彩。唱罢,崔万峰轻轻又放下话筒,拿起手机,深情地对手机那端的妻子说:“老婆,听见了吗?为你献上一首歌了。不委屈了啊,赶紧睡吧,不然该长皱纹了。”
包间里马上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大家眼里一向坚韧而严肃的崔总,这时忽然还原成了一个普通男人,一个绽放着温柔光彩的多情男人。(编辑/雨马)
时下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让人们更加注重对健康的追求,人们的饮食观念和膳食结构也在发生质的变化与升级,五谷杂粮颇有返璞归真的意味,成为一种时尚之选。杂粮出口在我国粮食出口贸易中也异军突起,份额逐年增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杂粮产业尚处于小规模、分散型的传统农耕经济阶段,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国内杂粮种植与加工的粮食企业,河南上邦实业有限公司立足于中原粮仓,大胆尝试金融助农模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辐射全国,创杂粮产业资本化运作之先河,已然成为中国杂粮行业的隐形冠军。
日前,记者专访了上邦董事长崔万峰先生。崔万峰向记者详细描绘了上邦的未来蓝图,也讲述了自己艰辛的创业故事及心路历程……
“为有读书多壮志”
1974年,崔万峰出生于豫北濮阳农村。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崔家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拮据。母亲除了做家务,下地干农活,还得照顾年迈体弱的祖父和四个孩子,用单薄的身子努力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父亲是高中毕业,会打算盘,会写毛笔字,在村里算得上文化人。父亲为了激励崔万峰,曾将毛主席很著名的两句诗改了两个字,一遍一遍教诲他:“为有读书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两句诗从小就在崔万峰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母亲是一生当中对崔万峰影响最深远的人。母亲有一句朴实而自信的话,崔万峰一直默记于心:“再穷,也要活得像个人样儿。”幼时,母亲常常将大人穿旧的衣服,精心改制成孩子的衣服,哥哥穿不成了,就改一下给弟弟穿。就这样,无论再穷再难,崔万峰兄弟四人也从没有像其他农村小孩儿一样光着屁股在外面跑。“我母亲有一种高贵的精神。这个基因也传给了我。”崔万峰说,他曾经给同事们笑侃说自己也是“富二代”,一个继承了父母精神财富的“富二代”。
1990年,崔万峰考上了高中,家里却交不起学费。寒暑假,他到附近的工地去打小工,掂泥兜子、扛沙袋,自己挣钱积攒学费。村邻们劝他,你们家这么困难,还上学读书干嘛,干力气活不照样挣钱?崔万峰一声不吭,没有人能改变他内心坚韧不拔的理想。
几年之后,崔万峰考上了大学。除了亲友们有限的资助,他就四处打工,靠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不管生活有多苦,他都能咬牙忍受。他相信总有一天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大学毕业后,崔万峰被分配到濮阳市第二制药厂工作,月薪200多元,这在当时是让人艳羡的一份好工作。但他只干了半个月就毅然辞职了,因为他一眼“看透了”这家国营企业的弊端和未来命运。果然,半年后这家企业就陷入了难以脱身的劳资纠纷中。
辞职之后,崔万峰做过装饰,也推销过红极一时的三株口服液。他不断尝试着各种行当,“想尽快找到能来大钱的活儿”。当时,他的三个弟弟要上学,爷爷卧病在床,一家人在缺吃少穿中苦苦挣扎。生活的重担不容他有丝毫的喘息。
返乡创业
1995年,崔万峰决定回乡创业。
通过几年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和碰壁,他觉得自己心里最依恋、最难割舍的还是家乡。但家乡迟滞不前的发展状况让他深为痛心。青壮劳力都出外打工去了,家乡剩下的只有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不断扩张的城市,日渐侵蚀着农村的土地,城边村变为城中村,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农村空了。崔万峰想改变这一现状,他知道首要条件是必须让村民们走上一条共同致富的道路。
民以食为天,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粮食。粮食是根本,否则社会很难持续发展下去。因此,崔万峰一开始就将农业确定为自己的创业方向。
创业伊始,他尝试着做过多种涉农产业:成立神农产业化服务公司、开办过松花蛋生产厂、脱毒红薯生产厂,借助农村优势开办过饲料厂等,但都因前期技术不成熟,资金不到位或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告终。
当用完身上最后一分钱,亲朋邻里也已经无力相助之时,经一位老乡介绍,崔万峰去了一个做油田业务的单位。起初他只是一名小小的业务员,到2007年他已经是东北油田的区域经理。那几年的摸爬滚打,使崔万峰积累了不菲的财富。然而,在一片掌声中,崔万峰又一次扭转了人生的航向——辞职回乡,继续自己的创业梦想!因为他一直惦念着家乡那片丰饶的土地,一直惦念着家乡那些憨厚朴实的乡邻。创业并造福乡邻的梦想,一刻都未从他心里抹去过。
2007年7月,崔万峰创建了河南上邦实业有限公司,同时还成立了上邦专业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有将近100户参加,主要是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做温室大棚有机蔬菜种植。公司建设温室大棚,提供种植技术和蔬菜种苗,并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统一收购。但有一条不能碰触的底线,就是不允许农户使用化肥或喷洒农药,只能用有机肥,人工除虫。蔬菜经过精心筛选和包装后,统一供给上邦实业早期投资的果果连锁有机蔬菜专卖店。
无公害的有机蔬菜很快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经有4000多农户参加,涵盖了经济花卉、有机果蔬和绿色杂粮的种植与销售等。
果果连锁有机蔬菜专卖店是上邦实业初期经营的主要项目,合作社也是为“果果连锁”设立组建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12月一场毁灭性的打击降临。当时,合作社的1000余户温室大棚被一场大雪全部压垮,导致“果果连锁”的产品链突然断裂,不能继续正常供应蔬菜产品了。
怎么办?情急之下,有人建议崔万峰到其他市场上进货,然后在果果连锁销售。但崔万峰一口拒绝了。他牢记着自己过去的承诺:“让每一个人吃上放心粮。”因此,他绝对不允许用其他果蔬以次充好,砸上邦的牌子。“就算我所有的专卖店关门,也绝对不能拿市场上的蔬菜放到我们店里去卖,这是上邦存在的核心价值,原则性问题无需讨论。”他在股东大会上的讲话一锤定音,并得到了所有股东的一致赞同。 创新金融助农模式
“果果连锁”的悲壮消逝,将上邦实业又一次推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
当时,一次去东北油田处理业务时,崔万峰与东北某国营农场的负责人偶遇。得知崔万峰已转型农业后,对方甚是欣喜,给崔万峰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并与他达成了深度合作意向,包括开发杂粮种植基地和建设标准化粮仓以及杂粮加工厂,等等。正是这次交流,给崔万峰和上邦实业带来了新的转机。崔万峰当即与吉林松原签下50000亩杂粮种植基地合作项目,并决定投资建立深加工体系。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崔万峰亲自抓产品研发与质量管控。他确定了几条原则:决不用转基因,不用生物制药,一定要保证杂粮的原生态。
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上邦实业逐渐开发出了100多种杂粮产品,并拥有了“濮上果果”、“四季粮山”、“头等仓”等知名杂粮品牌。其出产的松嫩小町大米、四色小米已经成为广为人知的粮食产品,“乾安黄小米”、“乾安糯玉米”甚至还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在一般人眼里,上邦已经很成功了。然而,对崔万峰来说,他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要做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让公司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8年,上邦实业与濮阳县西辛庄至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奶牛养殖项目。2008年到2012年,上邦实业累计投资至诚企业1500万元,新建了两个奶牛养殖厂、一个种养结合的牛沼果循环农业示范园。通过养殖商品牛,建设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工程,给温室大棚提供有机肥,从而达到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可持续发展。
由于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农民想要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很困难,资金短缺尤为突出。这个难题,一直以来也同样困扰着崔万峰。金融专业出身的他,知道资本市场存在着大量资本盈余,但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和出路。如何将资本市场的钱引到自己所从事的农业项目上,以前并没有可以依循的模式。经过深思,崔万峰酝酿出一个想法:能否通过股权融资、信用担保或合作社联保等方式引进资本呢?
2012年,至诚企业改制为上邦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9月25日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这一下子突破了崔万峰认识上的局限,他没想到进展会这么顺利、这么快:从项目确定到做成功仅用了87天,打破了天交所的历史记录。这87天完成了崔万峰原以为要5到10年才可能做成的事情。
通过资本市场的高效金融渠道,大量资金开始陆续流进上邦,为上邦的发展一下子注入了充足的动力。崔万峰在公司总结中,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2012年,由于上邦农牧的飞跃性发展,崔万峰被评为“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翌年7月,上邦实业在郑州又成立了河南元角分商贸有限公司。崔万峰为公司确立的目标是:以郑州为中心,在未来三年内成立6家分公司,300家直营店,1000个代理商,3000家加盟店,10000个零售网点的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让上邦健康粮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崔万峰双管齐下,首先建立全国最大的网络销售平台,同时筹备河南上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立志打造中国杂粮第一股“上邦股份”。
上邦实业就像一只已经找准航线的大鹏,即将展翅飞向更高远的天空。
“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
在自己公司,崔万峰说一不二。但他绝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力”,他非常自省,时刻检束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崇尚并努力践行“行知合一”的理念。
在崔万峰看来,真正的财富是对世界的认知,在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从而转化为一种精神,也就是他所说的财富背后的“财富”。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留财为后”的观念,崔万峰认为财富传承的根本意义是传承一种精神,就像他继承了母亲“要高贵地活着”这一精神理念一样。其实,在崔万峰的词典里,“财富”的含义更加现实和具体:一是以农业生产为根本;二要依靠金融资本;三要有资源优势和资源占有量;四是文化传承。
作为一家企业的掌舵人,他也有“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好在他有一个稳定的企业家朋友圈子,他们经常组织召开“私人董事会”,在那里讨论只有他们才能感同身受的问题,并从情感上找到慰籍和支持,彼此成为对方事业中相互促进的良师益友。
这个在工作中“说一不二”的硬汉也有柔情万种的时候,忙碌的工作剥夺了他陪伴家人的时间,这自然让妻子和家人感到委屈和不满。2012年,一次庆祝会上,崔万峰与公司同人一起去KTV唱歌,这时妻子打来电话,大家心里都忐忑不安:崔总会不会有什么变故,玩不成了?一会儿崔万峰回到包间,把手机轻轻地放在茶几上,让同事给他点了首《天意》,然后他很认真地唱了起来:“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谁在意我的明天去何处……如果说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终究已注定,是否能再多爱一天能再多看一眼,伤会少一点……”他唱得那么用心,同事们不由得跟着和声同唱,然后鼓掌、喝彩。唱罢,崔万峰轻轻又放下话筒,拿起手机,深情地对手机那端的妻子说:“老婆,听见了吗?为你献上一首歌了。不委屈了啊,赶紧睡吧,不然该长皱纹了。”
包间里马上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大家眼里一向坚韧而严肃的崔总,这时忽然还原成了一个普通男人,一个绽放着温柔光彩的多情男人。(编辑/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