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第一任沈阳市政府市长是谁?是朱其文,他上任时是1948年11月2日,沈阳刚刚解放。我是从《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这本书中了解这一细节的,非沈阳人或许会忽略。这本书是写国共关系的,还是1944年到1950年的国共关系。那是历史跌宕、风云聚散的6年,日本军国主义即将投降、国共两党争夺天下、中共成立新中国。历史从来就不简单,剧变中的这段历史更复杂。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国共斗争,还看到了国共背后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暗中角力,以及三国四方的大利益、大格局關系。
现在提“国际化”,我们马上会想到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其实,与中国有关的国际化,至少从那时已开始。这本书给人最大感慨是,那时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每一个重大决策,几乎都是三国四方博弈的结果。美国和苏联的政治力量深刻地影响着国共,国共双方各自的认知和思维、行为方式,从过程上看,也与美苏发生着紧密联系。
我们从书中小标题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比如:延安对美外交;毛赫交恶开端;美国与让东北;中共首个盟约;苏美两分中朝;反苏还是反美;魏德迈的建议;美迟到的援助;苏隐蔽的支持;米高扬秘使华;全面反美到来……可以说,在那6年,中共与苏联的关系、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国民党与苏联的关系、国民党与美国的关系,从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开始和过程中就已阵营分明,爱恨清晰。三国四方一直在大利益、大格局中进行着无休无止的联系、沟通、影响、决策,你中有我,我中有他。
这或许不是中国面对的最早的国际化,但应该算是相对比较系统、完整的国际化在中国的呈现。微观而言,比如,1943年7月初,胡宗南部进抵洛川,毛泽东马上让董必武向史迪威等美英人士求救;1945年4月,负责协调国共关系的美国政府代表赫尔利再经莫斯科赴华时,斯大林向他再次重申“中共非共”和支持国民党的态度。宏观来看,比如,苏联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签署了中苏第一个盟约;1947年4月,中共借马歇尔停战带来的喘息机会,靠苏联源源不断的援助,在临江重创了国民党精锐之师。等等这些,远非民族矛盾、两党纷争能解释,而是弥漫着国际化因素。
正如本书封底文字所言:这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按照冷战模式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以民族主义——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无助于我们反思人类社会20世纪的野蛮属性,文化差异也不能通过扩大对立去弥合。
国共当时的内战,“就苏美而言,权力渗透国界,并非纯粹内战。”作者序中所言极是。“我们所要做的,仅是在历史的细节处放慢脚步。”
现在提“国际化”,我们马上会想到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其实,与中国有关的国际化,至少从那时已开始。这本书给人最大感慨是,那时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每一个重大决策,几乎都是三国四方博弈的结果。美国和苏联的政治力量深刻地影响着国共,国共双方各自的认知和思维、行为方式,从过程上看,也与美苏发生着紧密联系。
我们从书中小标题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比如:延安对美外交;毛赫交恶开端;美国与让东北;中共首个盟约;苏美两分中朝;反苏还是反美;魏德迈的建议;美迟到的援助;苏隐蔽的支持;米高扬秘使华;全面反美到来……可以说,在那6年,中共与苏联的关系、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国民党与苏联的关系、国民党与美国的关系,从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开始和过程中就已阵营分明,爱恨清晰。三国四方一直在大利益、大格局中进行着无休无止的联系、沟通、影响、决策,你中有我,我中有他。
这或许不是中国面对的最早的国际化,但应该算是相对比较系统、完整的国际化在中国的呈现。微观而言,比如,1943年7月初,胡宗南部进抵洛川,毛泽东马上让董必武向史迪威等美英人士求救;1945年4月,负责协调国共关系的美国政府代表赫尔利再经莫斯科赴华时,斯大林向他再次重申“中共非共”和支持国民党的态度。宏观来看,比如,苏联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签署了中苏第一个盟约;1947年4月,中共借马歇尔停战带来的喘息机会,靠苏联源源不断的援助,在临江重创了国民党精锐之师。等等这些,远非民族矛盾、两党纷争能解释,而是弥漫着国际化因素。
正如本书封底文字所言:这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按照冷战模式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以民族主义——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无助于我们反思人类社会20世纪的野蛮属性,文化差异也不能通过扩大对立去弥合。
国共当时的内战,“就苏美而言,权力渗透国界,并非纯粹内战。”作者序中所言极是。“我们所要做的,仅是在历史的细节处放慢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