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虽然高三的小说阅读教学是以讲评为主,但作为教者不能以讲解答案为主,忽略学生阅读的切身体验;不能受参考答案牵制,左右学生的思维;不能追求教学模式的所谓完美,忽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摒弃功利教学,构建真学课堂,才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真学课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为主线的生本课堂,是简洁自然没有表演作秀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场所。它是教者的真才实学和学生的切实学习开花结果的完美结合。高三小说阅读讲评课该如何构建真学课堂呢?
一、给足空间,“真”学习
小说阅读的讲评课,要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所谓完美,或者是课堂气氛的表面 “繁荣”,忽略了学生的思考,最后演变成教师与几位“精英”学生的一堂作秀课。在讲评课上,教者要学会运用留白艺术,学会等待学生思考的结果,当然,其间绝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要做课堂的掌舵者。笔者在讲评《棋盘》时,较多学生并不理解棋盘的深刻含义,有的认为是“上官村”,有的认为是“古爷带领全村人种上优良的棉花”,有的认为是“古爷和村民们当年快乐满足的心理”等。答案五花八门,学生们也像无头的苍蝇不知道从何思考。此时我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冷静地想想,如何逐步领悟出“棋盘”的内涵。学生们七嘴八舌,最后一致认为首先需要找到文本中关于棋盘的信息,然后依据这些信息再联系文本才能概括深刻内涵。很快,有位猴急的学生找到“大集体时全村一盘棋盘,古爷是优秀的棋手”这一信息。虽然信息找到,可惜信息没有找全。我并没有急着让其他同学回答,而是为他腾出时间,耐心等待他将“他把棉花这盘棋下得有声有色”“全县上下一盘棋,不能因为你上官村把这盘棋毁了”这些信息一一全部找出来。小说阅读讲评课上,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耐心等待学生自我纠错完善后的成果,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立足文本,“真”体验
小说阅读的讲评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总结所谓的解题方法或者详细到位地讲解题目,而是应该立足文本,重视并引导学生的阅读体验。笔者在讲评小说阅读《开小差》“试概括文中斯莱戈的形象”这一题目时,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出能够体现斯莱戈机智的句子,并谈谈自身的体会。有的同学读出“斯莱戈?为什么你把油一个劲地往裤子上擦呢?”这个句子,这位学生说斯莱戈故意往裤子上擦油,目的就是要混进意大利俘虏当中坐船回家,朋友的迟钝愚蠢正好反衬出他的聪明。还有的同学读出“哎,我是美国人,美国士兵,你们不能把我带到船上,话中夹杂着一些意大利的口音。”这一句子,这位同学认为斯莱戈真聪明:自称是美国人,使事情败露后可以有所交代;又夹杂着一些意大利的口音,是为了迷惑人,认为他在说谎不可信。这时候,有位同学说斯莱戈最聪明的就是主动挑衅当场被美国士兵打晕:因为打晕时候在场有很多人,肯定会救他,不会伤及性命;而且他被打晕,再也没有机会被盘问,毕竟言多必失,这就确保他成功坐船回美国。通过朗读,进行生本对话,学生真正体验了一把小说塑造人物的精彩;当然也可以设计环节让学生真正感受小说的魅力!笔者和学生阅读《边城》的结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提出“你希望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结局模糊而又悠远,设计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真思考,真体验,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将丰富学生的感受落到实处。可见在真学课堂上的我们需要研读作品,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自己填补作品隐藏的审美价值。
三、预设情境,“真”探究
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所以对话应该让每位同学都要参与,缺一不可。合作探究是真学课堂最佳的学习方式。作为教者,需要精心预设有一定的梯度、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既能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又能确保开展合作探究的必要性和价值性。笔者在讲评小说阅读《母亲的来信》时提出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学生五人一小组合作探究,经过一番热烈探讨后,小组纷纷展示了成果。大部分小组认为是儿子文卡,因为无论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主题都是紧紧围绕文卡。只有两个小组认为是母亲,他们补充的理由是:从情节设计上看,儿子收阅信件为明线,母亲写信寄信为暗线,前者是衬托后者。从人物塑造上看,作品通过铺叙“母亲的来信”,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对身在异地的儿子千般叮咛嘱咐、万般牵挂惦念的母亲形象,文中用文卡的自私冷漠衬托母亲的无私伟大;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意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这一主题,文卡未寄卢布却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三卢布,更表现出母亲的伟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不过后两组另辟蹊径,讨论结果更有创新意识。这样的探究不仅人人都能参与,而且还能凸显出学生不同的智慧。小组发言之后,让学生互评讨论成果,增添成就感和存在感。
高三小说阅读讲评课,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阅读,真思考,真体验,这才是教师讲评小说阅读的真谛所在。
真学课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为主线的生本课堂,是简洁自然没有表演作秀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场所。它是教者的真才实学和学生的切实学习开花结果的完美结合。高三小说阅读讲评课该如何构建真学课堂呢?
一、给足空间,“真”学习
小说阅读的讲评课,要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所谓完美,或者是课堂气氛的表面 “繁荣”,忽略了学生的思考,最后演变成教师与几位“精英”学生的一堂作秀课。在讲评课上,教者要学会运用留白艺术,学会等待学生思考的结果,当然,其间绝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要做课堂的掌舵者。笔者在讲评《棋盘》时,较多学生并不理解棋盘的深刻含义,有的认为是“上官村”,有的认为是“古爷带领全村人种上优良的棉花”,有的认为是“古爷和村民们当年快乐满足的心理”等。答案五花八门,学生们也像无头的苍蝇不知道从何思考。此时我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冷静地想想,如何逐步领悟出“棋盘”的内涵。学生们七嘴八舌,最后一致认为首先需要找到文本中关于棋盘的信息,然后依据这些信息再联系文本才能概括深刻内涵。很快,有位猴急的学生找到“大集体时全村一盘棋盘,古爷是优秀的棋手”这一信息。虽然信息找到,可惜信息没有找全。我并没有急着让其他同学回答,而是为他腾出时间,耐心等待他将“他把棉花这盘棋下得有声有色”“全县上下一盘棋,不能因为你上官村把这盘棋毁了”这些信息一一全部找出来。小说阅读讲评课上,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耐心等待学生自我纠错完善后的成果,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立足文本,“真”体验
小说阅读的讲评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总结所谓的解题方法或者详细到位地讲解题目,而是应该立足文本,重视并引导学生的阅读体验。笔者在讲评小说阅读《开小差》“试概括文中斯莱戈的形象”这一题目时,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出能够体现斯莱戈机智的句子,并谈谈自身的体会。有的同学读出“斯莱戈?为什么你把油一个劲地往裤子上擦呢?”这个句子,这位学生说斯莱戈故意往裤子上擦油,目的就是要混进意大利俘虏当中坐船回家,朋友的迟钝愚蠢正好反衬出他的聪明。还有的同学读出“哎,我是美国人,美国士兵,你们不能把我带到船上,话中夹杂着一些意大利的口音。”这一句子,这位同学认为斯莱戈真聪明:自称是美国人,使事情败露后可以有所交代;又夹杂着一些意大利的口音,是为了迷惑人,认为他在说谎不可信。这时候,有位同学说斯莱戈最聪明的就是主动挑衅当场被美国士兵打晕:因为打晕时候在场有很多人,肯定会救他,不会伤及性命;而且他被打晕,再也没有机会被盘问,毕竟言多必失,这就确保他成功坐船回美国。通过朗读,进行生本对话,学生真正体验了一把小说塑造人物的精彩;当然也可以设计环节让学生真正感受小说的魅力!笔者和学生阅读《边城》的结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提出“你希望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结局模糊而又悠远,设计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真思考,真体验,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将丰富学生的感受落到实处。可见在真学课堂上的我们需要研读作品,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自己填补作品隐藏的审美价值。
三、预设情境,“真”探究
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所以对话应该让每位同学都要参与,缺一不可。合作探究是真学课堂最佳的学习方式。作为教者,需要精心预设有一定的梯度、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既能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又能确保开展合作探究的必要性和价值性。笔者在讲评小说阅读《母亲的来信》时提出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学生五人一小组合作探究,经过一番热烈探讨后,小组纷纷展示了成果。大部分小组认为是儿子文卡,因为无论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主题都是紧紧围绕文卡。只有两个小组认为是母亲,他们补充的理由是:从情节设计上看,儿子收阅信件为明线,母亲写信寄信为暗线,前者是衬托后者。从人物塑造上看,作品通过铺叙“母亲的来信”,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对身在异地的儿子千般叮咛嘱咐、万般牵挂惦念的母亲形象,文中用文卡的自私冷漠衬托母亲的无私伟大;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意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这一主题,文卡未寄卢布却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三卢布,更表现出母亲的伟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不过后两组另辟蹊径,讨论结果更有创新意识。这样的探究不仅人人都能参与,而且还能凸显出学生不同的智慧。小组发言之后,让学生互评讨论成果,增添成就感和存在感。
高三小说阅读讲评课,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阅读,真思考,真体验,这才是教师讲评小说阅读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