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生课外学习与心理发展研究》一书在广泛调研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当前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状况,总结了课外学习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并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指出了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对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单一化、片面追求应试的课外补习和家教形式提出了警示,并进一步从多元视角探讨了改善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状况,促进中小学生校内学习、多元智力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对策。该书既是从理论层面对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现状的总结报告,也是在全国大范围的调研和细致的专题探讨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成果;对于有效引导和评价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等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生 课外学习 课外活动 心理发展
课外学习(校外学习)活动,即课堂学习之外的学习活动,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学生课外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状况一直是基础教育和教育心理学的热点问题,但至今未见一本论著系统地对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也未见有著作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透彻地研究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状况。
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我国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开展可谓历经一波三折。尤其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考成为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渠道,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被不断强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势头不断增长;升学竞争愈演愈烈……课外学习活动的单一性、片面化,以及社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課外学习活动缺失,严重危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基于时代敏感性和强烈责任感,抱着对基础教育发展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爱情怀,陈传锋教授继2011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现状调研”和出版《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课业负担》之后,其目光和思考进一步转向了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一方面,陈传锋教授指导大学生以“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为题开展调研、并参加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学生的成果不仅被《浙江教育报》第2版(2013年5月20日)和《中国教育报》第7版(2013年5月21日)分别报道;而且荣获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另一方面,陈传锋教授组织其研究团队成功申报了又一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生校外学习的多元发展及对策研究”,并积极开展全国调查和专题研究,发表了10多篇有关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系列论文,课题成果以“优秀”等级通过结题鉴定,其成果公报被刊登在《教育科学研究》2017年第1期上。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新作《中小学生课外学习与心理发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就是其在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结晶。
全书共分13章:第1章“绪论: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概述”阐述了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基本概念、介绍了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现实背景、以及党和政府关于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方针政策,并阐明了课外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第2章“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现状调查与问题思考”基于全国性大样本的抽样调查,考察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一般状况和存在问题,给读者展现了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全貌。从第3章开始至第10章,通过多项专题研究,分别考察了中小学生的课外应试性学习活动,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课外科技性学习活动,课外阅读,课外社团活动,课外生态环保学习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以及中小学生的家务劳动;并分别阐述了这些课外学习活动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第11章和第12章则分别专门阐述了课外(园外)学习活动与小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以及课外学习活动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证调查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不同类型的课外学习活动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多元发展的对策。最后,作者在第13章对中、外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尤其是中国与瑞典和美国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国外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其对我国中小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的启示。综览全书,该书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素材丰富,数据厚实,论证有力,对策得当。具体而言:该书突出了一个明确的主题,那就是“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及其多元发展”,全书13章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阐述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课外学习活动是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而需要高度重视并设法促进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多元发展”,全书的每一章都从某个方面或不同侧面阐述了这一观点。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厚实的数据:作者在该书的第一章系统地介绍了有关课外学习活动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问题、研究文献和方针政策;其它每一章的第一节则围绕中小学生不同类型的课外学习活动、从不同侧面对历史文献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疏理,可谓素材丰富;同时,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全国范围进行抽样、并在研究者属地进一步抽样,开展了广泛的现状调研和深入的专题研究;现状调查在全国抽样涉及华东、华北、华南和西部地区60余所中小学校共15000余名中小学生;专题研究则在研究者属地抽样,每一种课外学习活动类型的专题研究均抽样3~6所学校、约1000名左右的学生;可谓数据厚实。
作者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体,建构了一条深刻的“理论思考——可靠的实证研究——多方面的原因分析——卓有成效的教育建议”的研究路径。作者首先在第一章界定了关于课外学习活动的概念,紧接着介绍了课外学习活动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当代的素质教育理论;然后根据第二章基于全国抽样的调查结果和其它各章基于专题研究的结果(包括最后一章的中外比较研究结果),作者认为,要从社会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性、人的多元性等方面探讨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多元发展,并从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中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多元智力发展等视角,提出正确引导和科学指导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总之,该书理论研究深入,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结论可靠,内容丰富翔实,对策建议可行,语言生动流畅,深入细致地揭示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现状与问题,对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单一化、片面追求应试的课外补习和家教形式提出了警示,同时从多元视角深刻阐述了课外学习活动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多元发展的对策,是我国研究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一部力作。在理论上,对于丰富和拓展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有关社会化理论、个性化理论和多元智力发展理论等,该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有效引导和评价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等,该书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实践上,该书对中小学师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促进学生的校内学习、社会化、个性化和多元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探索中小学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和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生 课外学习 课外活动 心理发展
课外学习(校外学习)活动,即课堂学习之外的学习活动,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学生课外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状况一直是基础教育和教育心理学的热点问题,但至今未见一本论著系统地对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也未见有著作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透彻地研究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状况。
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我国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开展可谓历经一波三折。尤其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考成为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渠道,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被不断强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势头不断增长;升学竞争愈演愈烈……课外学习活动的单一性、片面化,以及社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課外学习活动缺失,严重危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基于时代敏感性和强烈责任感,抱着对基础教育发展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爱情怀,陈传锋教授继2011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现状调研”和出版《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课业负担》之后,其目光和思考进一步转向了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一方面,陈传锋教授指导大学生以“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为题开展调研、并参加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学生的成果不仅被《浙江教育报》第2版(2013年5月20日)和《中国教育报》第7版(2013年5月21日)分别报道;而且荣获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另一方面,陈传锋教授组织其研究团队成功申报了又一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生校外学习的多元发展及对策研究”,并积极开展全国调查和专题研究,发表了10多篇有关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系列论文,课题成果以“优秀”等级通过结题鉴定,其成果公报被刊登在《教育科学研究》2017年第1期上。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新作《中小学生课外学习与心理发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就是其在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结晶。
全书共分13章:第1章“绪论: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概述”阐述了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基本概念、介绍了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现实背景、以及党和政府关于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方针政策,并阐明了课外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第2章“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现状调查与问题思考”基于全国性大样本的抽样调查,考察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一般状况和存在问题,给读者展现了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全貌。从第3章开始至第10章,通过多项专题研究,分别考察了中小学生的课外应试性学习活动,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课外科技性学习活动,课外阅读,课外社团活动,课外生态环保学习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以及中小学生的家务劳动;并分别阐述了这些课外学习活动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第11章和第12章则分别专门阐述了课外(园外)学习活动与小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以及课外学习活动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证调查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不同类型的课外学习活动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多元发展的对策。最后,作者在第13章对中、外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尤其是中国与瑞典和美国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国外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其对我国中小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的启示。综览全书,该书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素材丰富,数据厚实,论证有力,对策得当。具体而言:该书突出了一个明确的主题,那就是“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及其多元发展”,全书13章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阐述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课外学习活动是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而需要高度重视并设法促进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多元发展”,全书的每一章都从某个方面或不同侧面阐述了这一观点。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厚实的数据:作者在该书的第一章系统地介绍了有关课外学习活动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问题、研究文献和方针政策;其它每一章的第一节则围绕中小学生不同类型的课外学习活动、从不同侧面对历史文献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疏理,可谓素材丰富;同时,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全国范围进行抽样、并在研究者属地进一步抽样,开展了广泛的现状调研和深入的专题研究;现状调查在全国抽样涉及华东、华北、华南和西部地区60余所中小学校共15000余名中小学生;专题研究则在研究者属地抽样,每一种课外学习活动类型的专题研究均抽样3~6所学校、约1000名左右的学生;可谓数据厚实。
作者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体,建构了一条深刻的“理论思考——可靠的实证研究——多方面的原因分析——卓有成效的教育建议”的研究路径。作者首先在第一章界定了关于课外学习活动的概念,紧接着介绍了课外学习活动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当代的素质教育理论;然后根据第二章基于全国抽样的调查结果和其它各章基于专题研究的结果(包括最后一章的中外比较研究结果),作者认为,要从社会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性、人的多元性等方面探讨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多元发展,并从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中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多元智力发展等视角,提出正确引导和科学指导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总之,该书理论研究深入,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结论可靠,内容丰富翔实,对策建议可行,语言生动流畅,深入细致地揭示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现状与问题,对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单一化、片面追求应试的课外补习和家教形式提出了警示,同时从多元视角深刻阐述了课外学习活动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多元发展的对策,是我国研究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一部力作。在理论上,对于丰富和拓展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有关社会化理论、个性化理论和多元智力发展理论等,该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有效引导和评价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等,该书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实践上,该书对中小学师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促进学生的校内学习、社会化、个性化和多元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探索中小学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和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