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重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的前提。但一些家长常常无意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观地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孩子。《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诸多源于生活中不经意间的“忽视”,使一个个心灵遭际了创伤,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困惑……
周丽就是一个由于家长忽视而致病的典型案例。2012年9月,8岁的保定女孩周丽刚开学不久,在上课时突然感觉烦躁异常并且大喊大叫,遂向老师请假回家。到了晚上,周丽又毫无理由地哭闹了1个多小时。从此之后,她不愿意上学,晚上经常睡不着觉,总会想以前不开心的事,整天忧心忡忡,并且经常在下午的时候哭泣。父母发现周丽的情绪出现异常就带她去医院就医。经诊断是“儿童情绪障碍”。
无意的“忽视”酿出精神创伤
家长不经意间的“忽视”,常常对孩子带来伤害。
“周丽患病的原因首先在于家庭环境。”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栗克清教授就此给出了答案:周丽的父母平常对她要求非常严格,父母认为和别的孩子出去玩太浪费时间了,几乎不让周丽出去玩,除了学习之外,父母还要求周丽跟他们一起看新闻,并给她规定了大量的需要阅读的课外书目,周丽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大事小情都是父母说了算,她没有一点儿自主权。周丽父母的性格特征为易焦虑,对自身的要求很高,同时也应用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较苛刻,并且过度控制,从而使周丽缺少了与同龄人的沟通,孩子爱玩的天性被压抑,交往的社会需求被剥夺。
另一方面,周丽遗传了父母的易焦虑的特质,遗传和个性因素导致她发病,因此,出现了抑郁焦虑的症状。
“忽视”泛滥后的生命印痕
家住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张玉芬吐槽:即将小升初的女儿李琦,因父亲忽视自己的心理感受,沿袭训斥等教育手段,使李琦心中常郁闷不堪,甚至制造一些小小的恶作剧抗议和报复父亲。张玉芬常劝诫爱人要了解女儿的成长需求,改变教育方式,爱人近来态度虽有所改观,但碍于为父的尊严,仍未踏上和善、快乐、有效的教育道路……
现实中,在教育上的种种忽视行为无处不在。尤其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城市中农民工子弟等等。据有关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已经超过国际15%至20%的平均水平,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显著。
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郑晓华教授指出:家长始终要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归属感,让孩子感受到不管自己犯错误还是事情做的不好,家长都在关心和支持孩子。
跨越时空的“忽视”疮痍
被忽视的伤害没有年龄的限制。郑州市的周启军已是30多岁的大龄青年了,迎来成家立业的大婚日子按理说应该令他喜悦万分,可他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发喜帖,定婚礼地点,买喜糖……所有事情,父母从不过问。”原来,他的父母对启军的女朋友不满意,于是对其婚事便用无所谓的态度淡然视之。这种冷淡、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不仅会伤害当下的晚辈心灵,而且将左右两代人的和睦相处。
忽视也许是无意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需求;忽视也可能是有意而为之,家长对孩子的某些要求、举动、选择表示不满,故意采取冷漠的态度,用情感作为“武器”与孩子较劲,留给晚辈一个被排斥的印象。
忽视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郑晓华教授要提醒家长的是:今天你可以忽视孩子,明天说不定孩子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以前你从没管过我,现在凭什么让我照顾你?”类似的话语在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我们往往指责孩子们的不孝,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想到,是父母亲手种下了一颗叫“忽视”的种子,若干年后它结出的果实也叫“忽视”。
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著名作家梁晓声也呼吁“我们要给孩子创新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孩子们的情感教育”。
所以,为人父母,能否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忽视行为?能不能重新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关心孩子,拒绝忽视
隆冬时节,重庆从事商贸活动的裴立荣行至机场,又一次见到一个小孩看着妈妈进入安检口时嚎啕大哭,不禁回忆起类似情境中的前一个小孩,他颇感费解。前一个小孩虽然也伤心,但远不至于像面前的孩子这样撕心裂肺地大哭。
他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于是去问自己6岁的外甥,想不到外甥很简单地回答了他:“前一个小孩知道妈妈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只是她没有办法。而机场痛哭的小孩是因为妈妈有能力带着他,却抛弃了他。”
“3至6岁是孩子情感发展和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社会充满好奇,也非常敏感。父母应该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懂得感恩,乐于奉献,关爱和帮助他人。一个懂得感恩并关心他人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同学的肯定,也更容易融入到团队中。”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天才宝贝中国区总经理茅艳芳女士认为情商教育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当重要。
裴立荣终于知道了孩子最害怕的是什么!
拒绝忽视,尊重是前提
怎么做才叫尊重呢?有些家长会很委屈,现在的孩子,简直放到自己脑瓜顶上了,还要怎么尊重?但是,如果家长能听听孩子的呼声,也许会更懂得什么叫尊重。
其实很多孩子在物质生活上已经获得了满足,但是,大人们不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不关心他们的感受。
所以,这里面就涉及对孩子的观念、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等一系列心理内容的了解和尊重。如果家长不能了解这些,尊重就无从谈起。
尊重孩子就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到底在想什么,在感受什么。家长应认真想想,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业之外,是否关心过孩子其他生活内容呢?这种关心还要体现在交流的过程中。当孩子跟你说什么的时候,你能不能马上放下手里的事务,坐在他旁边认真地听?
不要忘记让他们宣泄内心的感情。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也会有相应的情绪反应。这时,家长会面临一个选择:是让自己先表达情绪,还是让孩子先表达情绪,或者根本不让孩子表达情绪?尊重的做法是: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让他们优先表达。 鼓励要多于“泼冷水”。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尝试,有的可能明显注定要失败。这时就需要家长能给予宽容、理解与引导,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而不是加以打击。
善用语言交流沟通
太原市尖草坪区葛萍女士与读高中女儿的合影像一对姊妹,这幅合影一直设为她办公电脑的桌面背景,从中可以看出她们母女关系的亲密程度。许多年来,葛萍女士不仅和女儿无话不谈、亲自接送女儿上下学,且每天中午不论工作如何忙都会定时给女儿打个电话,问候一声……
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呢?
时刻注意语言要有温度。所谓温度,就是语速适中,态度温和,让孩子感受到与家长沟通充满兴趣。
尽可能使用开放式的语言,比如,“来,说说你的情况,你们学校最近又发生什么趣事了?”“我很想知道更多的细节呢。”“谈谈你的想法吧!”“你一定有很多委屈,说来听听啊。”……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时,家长会被孩子气得要命,或者感动得不行,如果忍住了,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够真诚。所以,家长一定要表达情绪,在语言上明确告诉孩子:“你刚才的做法,让爸爸妈妈很生气,很难受。” “你刚才的行为,让我们很伤心。”“你做的这顿饭,让我很感动。”孩子其实很关心家长与自己在感情上的联络,如果看不到家长的情绪,他们会感觉很“冰冷”,很沮丧。
智慧地教育孩子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栗克清教授告知家长朋友们,要了解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多看看相关的知识和报道,知道孩子哪些行为是正常的,哪些行为是异常的。
其实,父母对于孩子,除经济投资外,更重要的是感情投资。父母能站在和孩子平等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凭借耐心和技巧,打开孩子的心灵之锁,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适当满足孩子,既不过于严格要求,也不要过多给予。培养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包括时间、情绪、金钱等。向孩子表达父母的爱,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奠定良好的性格基础。
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孩子的榜样。改变家庭中不良的互动模式,使家庭关系和谐健康发展。
在儿童年幼语言表达不完善阶段,父母可以借用游戏的方法与儿童进行沟通,让儿童自然地表露与疏泄情绪,使情绪得到充分的释放。
教育孩子时,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多回忆积极向上、愉快的生活体验,积极主动地来看待问题,从而使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得到改善。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幽默感往往可以使本来紧张的情绪变得比较轻松,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笑语中消逝。幽默是人们的一种心理行为,学会幽默可以减轻心理上的挫折感,求得内心的安宁。
必要时转移注意力。有人曾说,“快乐等于与朋友们一起忙碌”。加强运动和娱乐活动,可以在活动中增加快乐。
还要告诉孩子,在情绪不安与焦虑时,要及时和父母交流,或者找好朋友说说,或者找心理医生去咨询,甚至可以一个人面对墙壁倾诉胸中的郁闷,也可以通过写日记,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心情就会平静许多。
“青少年儿童除了家庭的影响外,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栗克清说,老师应理解有问题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应注意鼓励和支持这些有问题的孩子,发现他们好的一面,给予接受和表扬,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要耐心地教育引导,帮助有问题孩子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因此,栗克清教授提醒家长朋友们,要富有智慧地教育孩子。不管你有多忙、多累,都要主动地关注你的孩子。孩子有什么变化,家长也可以开个玩笑地说一说,表示你在关注他的变化。因为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一餐中的一道菜,可能只是在遇到困难时,想听听家长的意见……
周丽就是一个由于家长忽视而致病的典型案例。2012年9月,8岁的保定女孩周丽刚开学不久,在上课时突然感觉烦躁异常并且大喊大叫,遂向老师请假回家。到了晚上,周丽又毫无理由地哭闹了1个多小时。从此之后,她不愿意上学,晚上经常睡不着觉,总会想以前不开心的事,整天忧心忡忡,并且经常在下午的时候哭泣。父母发现周丽的情绪出现异常就带她去医院就医。经诊断是“儿童情绪障碍”。
无意的“忽视”酿出精神创伤
家长不经意间的“忽视”,常常对孩子带来伤害。
“周丽患病的原因首先在于家庭环境。”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栗克清教授就此给出了答案:周丽的父母平常对她要求非常严格,父母认为和别的孩子出去玩太浪费时间了,几乎不让周丽出去玩,除了学习之外,父母还要求周丽跟他们一起看新闻,并给她规定了大量的需要阅读的课外书目,周丽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大事小情都是父母说了算,她没有一点儿自主权。周丽父母的性格特征为易焦虑,对自身的要求很高,同时也应用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较苛刻,并且过度控制,从而使周丽缺少了与同龄人的沟通,孩子爱玩的天性被压抑,交往的社会需求被剥夺。
另一方面,周丽遗传了父母的易焦虑的特质,遗传和个性因素导致她发病,因此,出现了抑郁焦虑的症状。
“忽视”泛滥后的生命印痕
家住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张玉芬吐槽:即将小升初的女儿李琦,因父亲忽视自己的心理感受,沿袭训斥等教育手段,使李琦心中常郁闷不堪,甚至制造一些小小的恶作剧抗议和报复父亲。张玉芬常劝诫爱人要了解女儿的成长需求,改变教育方式,爱人近来态度虽有所改观,但碍于为父的尊严,仍未踏上和善、快乐、有效的教育道路……
现实中,在教育上的种种忽视行为无处不在。尤其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城市中农民工子弟等等。据有关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已经超过国际15%至20%的平均水平,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显著。
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郑晓华教授指出:家长始终要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归属感,让孩子感受到不管自己犯错误还是事情做的不好,家长都在关心和支持孩子。
跨越时空的“忽视”疮痍
被忽视的伤害没有年龄的限制。郑州市的周启军已是30多岁的大龄青年了,迎来成家立业的大婚日子按理说应该令他喜悦万分,可他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发喜帖,定婚礼地点,买喜糖……所有事情,父母从不过问。”原来,他的父母对启军的女朋友不满意,于是对其婚事便用无所谓的态度淡然视之。这种冷淡、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不仅会伤害当下的晚辈心灵,而且将左右两代人的和睦相处。
忽视也许是无意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需求;忽视也可能是有意而为之,家长对孩子的某些要求、举动、选择表示不满,故意采取冷漠的态度,用情感作为“武器”与孩子较劲,留给晚辈一个被排斥的印象。
忽视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郑晓华教授要提醒家长的是:今天你可以忽视孩子,明天说不定孩子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以前你从没管过我,现在凭什么让我照顾你?”类似的话语在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我们往往指责孩子们的不孝,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想到,是父母亲手种下了一颗叫“忽视”的种子,若干年后它结出的果实也叫“忽视”。
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著名作家梁晓声也呼吁“我们要给孩子创新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孩子们的情感教育”。
所以,为人父母,能否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忽视行为?能不能重新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关心孩子,拒绝忽视
隆冬时节,重庆从事商贸活动的裴立荣行至机场,又一次见到一个小孩看着妈妈进入安检口时嚎啕大哭,不禁回忆起类似情境中的前一个小孩,他颇感费解。前一个小孩虽然也伤心,但远不至于像面前的孩子这样撕心裂肺地大哭。
他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于是去问自己6岁的外甥,想不到外甥很简单地回答了他:“前一个小孩知道妈妈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只是她没有办法。而机场痛哭的小孩是因为妈妈有能力带着他,却抛弃了他。”
“3至6岁是孩子情感发展和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社会充满好奇,也非常敏感。父母应该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懂得感恩,乐于奉献,关爱和帮助他人。一个懂得感恩并关心他人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同学的肯定,也更容易融入到团队中。”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天才宝贝中国区总经理茅艳芳女士认为情商教育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当重要。
裴立荣终于知道了孩子最害怕的是什么!
拒绝忽视,尊重是前提
怎么做才叫尊重呢?有些家长会很委屈,现在的孩子,简直放到自己脑瓜顶上了,还要怎么尊重?但是,如果家长能听听孩子的呼声,也许会更懂得什么叫尊重。
其实很多孩子在物质生活上已经获得了满足,但是,大人们不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不关心他们的感受。
所以,这里面就涉及对孩子的观念、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等一系列心理内容的了解和尊重。如果家长不能了解这些,尊重就无从谈起。
尊重孩子就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到底在想什么,在感受什么。家长应认真想想,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业之外,是否关心过孩子其他生活内容呢?这种关心还要体现在交流的过程中。当孩子跟你说什么的时候,你能不能马上放下手里的事务,坐在他旁边认真地听?
不要忘记让他们宣泄内心的感情。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也会有相应的情绪反应。这时,家长会面临一个选择:是让自己先表达情绪,还是让孩子先表达情绪,或者根本不让孩子表达情绪?尊重的做法是: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让他们优先表达。 鼓励要多于“泼冷水”。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尝试,有的可能明显注定要失败。这时就需要家长能给予宽容、理解与引导,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而不是加以打击。
善用语言交流沟通
太原市尖草坪区葛萍女士与读高中女儿的合影像一对姊妹,这幅合影一直设为她办公电脑的桌面背景,从中可以看出她们母女关系的亲密程度。许多年来,葛萍女士不仅和女儿无话不谈、亲自接送女儿上下学,且每天中午不论工作如何忙都会定时给女儿打个电话,问候一声……
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呢?
时刻注意语言要有温度。所谓温度,就是语速适中,态度温和,让孩子感受到与家长沟通充满兴趣。
尽可能使用开放式的语言,比如,“来,说说你的情况,你们学校最近又发生什么趣事了?”“我很想知道更多的细节呢。”“谈谈你的想法吧!”“你一定有很多委屈,说来听听啊。”……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时,家长会被孩子气得要命,或者感动得不行,如果忍住了,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够真诚。所以,家长一定要表达情绪,在语言上明确告诉孩子:“你刚才的做法,让爸爸妈妈很生气,很难受。” “你刚才的行为,让我们很伤心。”“你做的这顿饭,让我很感动。”孩子其实很关心家长与自己在感情上的联络,如果看不到家长的情绪,他们会感觉很“冰冷”,很沮丧。
智慧地教育孩子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栗克清教授告知家长朋友们,要了解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多看看相关的知识和报道,知道孩子哪些行为是正常的,哪些行为是异常的。
其实,父母对于孩子,除经济投资外,更重要的是感情投资。父母能站在和孩子平等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凭借耐心和技巧,打开孩子的心灵之锁,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适当满足孩子,既不过于严格要求,也不要过多给予。培养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包括时间、情绪、金钱等。向孩子表达父母的爱,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奠定良好的性格基础。
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孩子的榜样。改变家庭中不良的互动模式,使家庭关系和谐健康发展。
在儿童年幼语言表达不完善阶段,父母可以借用游戏的方法与儿童进行沟通,让儿童自然地表露与疏泄情绪,使情绪得到充分的释放。
教育孩子时,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多回忆积极向上、愉快的生活体验,积极主动地来看待问题,从而使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得到改善。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幽默感往往可以使本来紧张的情绪变得比较轻松,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笑语中消逝。幽默是人们的一种心理行为,学会幽默可以减轻心理上的挫折感,求得内心的安宁。
必要时转移注意力。有人曾说,“快乐等于与朋友们一起忙碌”。加强运动和娱乐活动,可以在活动中增加快乐。
还要告诉孩子,在情绪不安与焦虑时,要及时和父母交流,或者找好朋友说说,或者找心理医生去咨询,甚至可以一个人面对墙壁倾诉胸中的郁闷,也可以通过写日记,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心情就会平静许多。
“青少年儿童除了家庭的影响外,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栗克清说,老师应理解有问题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应注意鼓励和支持这些有问题的孩子,发现他们好的一面,给予接受和表扬,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要耐心地教育引导,帮助有问题孩子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因此,栗克清教授提醒家长朋友们,要富有智慧地教育孩子。不管你有多忙、多累,都要主动地关注你的孩子。孩子有什么变化,家长也可以开个玩笑地说一说,表示你在关注他的变化。因为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一餐中的一道菜,可能只是在遇到困难时,想听听家长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