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背上长了块红肿,自恃平时身体不错,并没有太当回事,照常作息,应酬小饮不断。不几日,红肿厉害了,开始疼痛,睡觉不能平卧,便休息不好了。
于是去了一家社区医院,找了熟识的医生。他说,需要做个小手术,将里面的根挑出,再缝上几针,否则容易复发。但现在天气太热,术后几天内是不能洗澡的,所以做手术要等到九月份。而宁波现在医疗体制改革了,社区医院不允许做任何手术,哪怕是这种极小的称不上手术的手术。朋友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
等,似乎不太可能,因为疼痛感越来越强烈,睡眠更加不安稳了。于是又辗转到了单位附近的一家大医院。接诊的医生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白净妇人,态度很是亲切且很有耐心。她说:“你背上生的东西,需要吃药消炎才能动手术,估计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吧。”我下意识地叫道:“那怎么可以呢?马上还有G20的工作呢!”事后,真为自己的言行着实感动一把。本能反应,应当是最真实的潜意识。
白净女医生听后,非常耐心地笑着说:“消炎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消了炎,就可以动手术了;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炎症没有消去,那情况就复杂了……”说着,她居然在纸上画了示意图,说了病情走势的N种可能。我面露笑容,似乎是对她敬业精神的嘉许。但心中则生出一种冷笑——幸亏我咨询过朋友,这看似在维护病人的知情权的言语,实则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小毛病也会吓出大毛病。
晚上,妻子说:“你这个就是我们小时候经常说的疮,乡下土郎中治起来很简单。”想想也是,过去乡下可能是卫生不好的缘故,经常有人在背上、臀部生疮,甚至生得满头都是,久治不愈,被称之为“瘌痢头”。我也在网上查了下,此称为“疽疮”,又称“搭背疮”,意思是手刚刚能摸得到的背上的疮。
第二日早晨,丈母娘大人亲自陪着我去几十里外的四明山里的小镇看病。乡下人有早起的习惯,医务室六点多就开门营业了。张郎中已七十有六,精神仍然不错,打扮比一般乡下人要齐整,尤其是头发刻意整理过。过去镇上不大,丈母娘那个年纪的镇上人,她大多都熟识,这个郎中自然也不例外。张郎中原是在乡下治蛇伤的,多年前,被收编到正规部队,成了村医务室的医生。他看了看我的背部,取出一个调羹状不锈钢工具,先在患处扎了两下,然后又在两肩和尾椎部扎了几下,想必是穴位,出了点血后,又在患处涂上药膏,包上纱布,表情极为平淡地说:“两三天就好了。”我还是有些担心,他告诉我不礙事。一结账,只要七块钱。又隔一日,我起了个大早独自前去,到时才七点多,已有几位治病的村民,或额头,或脚趾正流着血,显然刚被用了经络疗法。张医生又看了看我的背部,换了药,说我可以不必来了。我想配点药膏自涂,他却劝我不必花冤枉钱。
这样的传统郎中,散落在四明山中。经常看到外地的车辆,风尘仆仆地赶来求医问药。只可惜,他们现在大多年事已高,医术无人继承。镇上原本还有个看妇科的老太太,也是祖上所传医术,极是灵光。号脉孕妇分辨生男生女,算是雕虫小技。老太太平时只是在家,有病人上门来看,只开副中医方,抓药则须自行到药店,至于诊疗费,随意放几块或是十几块,哪怕两包小点心也行,而子女也许是觉得此行难以有出息或维持生活,无一人继承,几年前老太太仙逝,医术彻底失传了。中医的没落,是百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衰败的表现之一,让人心痛。因为不了解而被误解,想要重振所受制约因素又极多。其实,中国文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传统,新安医学流派中,很多名医本身就是大儒,为官之余、经商之暇,从事仁者之术。
清晨去镇上也就四十分钟的路程。就医后,便采购乡下新鲜的瓜果蔬菜禽肉等食材。然后,找一二家早餐店,慢慢品味地道的当地美食。那种极香浓的咸豆浆,在宁波城区已近绝迹。极鲜美的酱油馄饨生面,更是当地独有的美食。
生病,若只是小恙,却能从中体验家人的关爱,又有美食相伴,并生出些许人生的感悟,可真是出人意料的有点让人向往的生活啊……
于是去了一家社区医院,找了熟识的医生。他说,需要做个小手术,将里面的根挑出,再缝上几针,否则容易复发。但现在天气太热,术后几天内是不能洗澡的,所以做手术要等到九月份。而宁波现在医疗体制改革了,社区医院不允许做任何手术,哪怕是这种极小的称不上手术的手术。朋友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
等,似乎不太可能,因为疼痛感越来越强烈,睡眠更加不安稳了。于是又辗转到了单位附近的一家大医院。接诊的医生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白净妇人,态度很是亲切且很有耐心。她说:“你背上生的东西,需要吃药消炎才能动手术,估计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吧。”我下意识地叫道:“那怎么可以呢?马上还有G20的工作呢!”事后,真为自己的言行着实感动一把。本能反应,应当是最真实的潜意识。
白净女医生听后,非常耐心地笑着说:“消炎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消了炎,就可以动手术了;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炎症没有消去,那情况就复杂了……”说着,她居然在纸上画了示意图,说了病情走势的N种可能。我面露笑容,似乎是对她敬业精神的嘉许。但心中则生出一种冷笑——幸亏我咨询过朋友,这看似在维护病人的知情权的言语,实则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小毛病也会吓出大毛病。
晚上,妻子说:“你这个就是我们小时候经常说的疮,乡下土郎中治起来很简单。”想想也是,过去乡下可能是卫生不好的缘故,经常有人在背上、臀部生疮,甚至生得满头都是,久治不愈,被称之为“瘌痢头”。我也在网上查了下,此称为“疽疮”,又称“搭背疮”,意思是手刚刚能摸得到的背上的疮。
第二日早晨,丈母娘大人亲自陪着我去几十里外的四明山里的小镇看病。乡下人有早起的习惯,医务室六点多就开门营业了。张郎中已七十有六,精神仍然不错,打扮比一般乡下人要齐整,尤其是头发刻意整理过。过去镇上不大,丈母娘那个年纪的镇上人,她大多都熟识,这个郎中自然也不例外。张郎中原是在乡下治蛇伤的,多年前,被收编到正规部队,成了村医务室的医生。他看了看我的背部,取出一个调羹状不锈钢工具,先在患处扎了两下,然后又在两肩和尾椎部扎了几下,想必是穴位,出了点血后,又在患处涂上药膏,包上纱布,表情极为平淡地说:“两三天就好了。”我还是有些担心,他告诉我不礙事。一结账,只要七块钱。又隔一日,我起了个大早独自前去,到时才七点多,已有几位治病的村民,或额头,或脚趾正流着血,显然刚被用了经络疗法。张医生又看了看我的背部,换了药,说我可以不必来了。我想配点药膏自涂,他却劝我不必花冤枉钱。
这样的传统郎中,散落在四明山中。经常看到外地的车辆,风尘仆仆地赶来求医问药。只可惜,他们现在大多年事已高,医术无人继承。镇上原本还有个看妇科的老太太,也是祖上所传医术,极是灵光。号脉孕妇分辨生男生女,算是雕虫小技。老太太平时只是在家,有病人上门来看,只开副中医方,抓药则须自行到药店,至于诊疗费,随意放几块或是十几块,哪怕两包小点心也行,而子女也许是觉得此行难以有出息或维持生活,无一人继承,几年前老太太仙逝,医术彻底失传了。中医的没落,是百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衰败的表现之一,让人心痛。因为不了解而被误解,想要重振所受制约因素又极多。其实,中国文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传统,新安医学流派中,很多名医本身就是大儒,为官之余、经商之暇,从事仁者之术。
清晨去镇上也就四十分钟的路程。就医后,便采购乡下新鲜的瓜果蔬菜禽肉等食材。然后,找一二家早餐店,慢慢品味地道的当地美食。那种极香浓的咸豆浆,在宁波城区已近绝迹。极鲜美的酱油馄饨生面,更是当地独有的美食。
生病,若只是小恙,却能从中体验家人的关爱,又有美食相伴,并生出些许人生的感悟,可真是出人意料的有点让人向往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