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挖掘的大学生评教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89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某师范高校20余万条学生评教评语,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提取评语中隐含的情感强度与极性,并以此为控制变量对评教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学生评价主要围绕任课教师展开,情感上偏爱年龄在5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教师,对30至50岁年龄段的教师评价较为中性,评价取向与教师学历和职称关系不大;从课程来看,学生喜爱公共课甚于专业课,喜爱必修课甚于选修课,喜好程度与课程对学生的重要程度关系不大.
其他文献
作为伊斯兰世界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蕾莉与马杰农”除了被书籍插图记载外,五卷诗丝绸作为萨法维时期一种重要的丝绸品类,也是其载体形式之一,其中的纺织叙事图案代表了早期现代伊朗艺术中的一个独特阶段.文章以“蕾莉与马杰农”为出发点,研究了波斯文学影响下的纺织叙事图案,包括纺织物的分类、著名宫廷纺织品设计师吉亚斯、图案的可能来源和具有叙事人物图案织物的用途与目的 .
马王堆汉墓出土俑是汉代服饰研究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本文以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着衣女侍俑和雕衣女侍俑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观察,将其与同墓出土遣册仔细比对,推出八件女侍俑与同墓出土遣册“简四三”和“简四四”的对应关系.并由简中提到的“二人楚服,二人汉服”,进一步研究推出“楚服”与“汉服”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在发式上.四件雕衣女俑所穿着的“对襟、半袖”服装在同期也十分特殊,探讨了这种服装与“襦”“锹衣”及楚服、汉服的关系.
针对楚地服用玉器纹样研究问题,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站在艺术人类学视角下,得出楚人在对中原地区思想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服用玉器龙凤纹特征的结论.研究表明:①从玉器文化的角度验证华夏民族的多源性与开放性,楚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源头之一,在建构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②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与中原地区服用玉器中的龙凤纹比较中,一方面,春秋时期,楚国服用玉器中只有龙纹并没有凤纹,且处于模仿、吸收中原文化阶段;另一方面,战国时期,随着楚人国力的增强,凤纹与龙纹出现各种独特的形式以及组合形式
英国艺术史教授威廉·沃恩所著的《英国美术的黄金时代》一书的中文版于2019年与中国读者见面了.此书所关注的时代为1730到1851年间英国美术作品的发展和创新.依据该书的结构,书评归纳介绍了英国绘画史上道德绘画与社交绘画的蓬勃发展、以威廉·布莱克为代表的绘画中的幻象主题、科技进步对英国绘画的影响,以及英国殖民扩张的历史与绘画中的异域风情的联系四方面特点.
公共艺术是具有社会属性、空间功能和突破传统模式的艺术门类.自20世纪中叶起,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创造公共价值成为艺术的主流思想,“素材对峙”的流行源自这样的时代背景;借助战后文化复兴计划和法规条例的作用,公共艺术逐渐成为驱动日本城市发展和振兴地方经济的特殊力量.文章以日本民族的文化认知基础,从“素材对峙”的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案例研究,梳理了日本公共艺术的沿革脉络、表现特征和发展趋势.“对峙”是基于民族性的文化态度,在社会实践中成为日本公共艺术的思维模式;在缺乏公共性和创造力的环境中,本文对艺术
在本文中使用的“早期”概念并非指达·芬奇成熟风格形成之前的一个并不完善的早期阶段,而是一个独立的范畴;意味着达·芬奇三十岁赴米兰之前,其艺术创作在“手与心”两个层面上重复出现的“无意识惯习”.作为作者关于达·芬奇和文艺复兴艺术的系列研究的第二部分,本文在《发现“山”——达·芬奇早期绘画作品再研究》基础上,继续讨论早期的另一件代表作品《三王来拜》.本文将把达·芬奇在风格和技法层面上形成的特殊方式,与其人生问题上的困惑和困境结合起来,通过发现和分析该画三个阶段构图之间的连续和断裂,尤其是解读其中的“马”之意象
教师代表作评价制度因打破学术GDP主义绩效观下量化制评价弊端,日益被国内高校所广泛采用.教师代表作评价制度构建中蕴含着教师学术胜任力的评估,两者在内隐与外显、制度化与职业化、模式化与动态化的关系中相辅相成.通过制度保障、体系规范、利益格局构建完善以教师学术胜任力为核心的教师代表作评价制度,可以实现员工工作绩效考核的科学性、专业性.
通过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必要举措.本文梳理了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变迁,并进行了高校教师薪酬管理机制的国际比较,发现我国高校教师薪酬体系存在实现的价值与其薪资不匹配、自主定薪机制不够完善、薪酬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提出建立更加稳健的高校教师薪酬增长机制、实现高校教师薪酬体系量身定制、建立更加合理的高校教师薪酬结构等建议.
全景拍摄、VR、AR、全息影像等新媒介技术的日趋成熟,为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与全新路径.智能技术与人文艺术在此语境下展开了一次充满灵感的碰撞与融合.2020年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故宫”小程序,线上文化展览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进一步提升,有望承担公众教育、文化展示、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等多种社会功能.本文以文化研究为取向,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阐释线上云展所带来的感官共振与沉浸式认知体验.试图打破“身心二分”的一元论,基于故宫云展的具体实践探讨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发展文化产业的合理性、可行性与未来
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器的著名代表之一.传统青花瓷的装饰纹样、色调等方面的艺术特点都别具特色.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审美风尚的变化,景德镇青花日用瓷的材料、装饰工艺和纹样主题等都发生了变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很多新发展,这些新的变化促使青花日用瓷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新的特点.当代新材料的使用形成了青花日用瓷不同的蓝白色彩效果,装饰工艺的变革形成了青花日用瓷不同的装饰艺术效果,装饰纹样的题材更加多样、形成多元化的纹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