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与武昌首义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yi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光阴在汉江日夜不息的奔流中已然逝去,然而汉水清波中流淌过的湖湘辛亥革命先烈的热血却仿佛仍有余温,他们击水中流的呐喊依然震耳,志士们的不朽功勋已然镌刻在千里汉江的记忆里,永远不会随波而去。辛亥革命的胜利,武昌起义当居首功。武昌首义虽然发生在湖北,湖南人却以热血浇灌了革命胜利之花,成为了武昌首义的中流砥柱。
  
  苦心筹划之功
  
  清末,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腐朽统治,各地革命者相继组织了大量的革命团体,但是因为文化观念、地域差异等原因,在革命战略、具体行动方式上却存在着分歧。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各个革命团体之间的联合又不可避免。
  早先,由于同盟会组织体系松散,在鄂革命团体虽然以同盟会中部总会为盟主,但是却有着自身独立的组织体系,其中以共进会和文学社力量最为强大,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实为后者。文学社的起源要追溯到1904年7月刘静庵、宋教仁、吕大森、张难先、胡瑛、曹亚伯等在武昌多宝寺街成立科学补习所。由于屡遭清廷查缉,后又用过日知会、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振武学堂等名称。1911年初,振武学堂改名为文学社,选举湖南澧州(今澧县)人蒋翊武为社长,常德人刘复基为评议部长,其骨干成员多为湖南人。其会员绝大多数为趋向革命的士兵和青年学生,也吸收少数进步的下级军官参加。与当时另一个武昌起义领导团体——由同盟会分离出来的共进会相比,文学社无论是在成员人数、影响力上都要胜出。据王华国《文学社事实》所记:“当去秋(1911年)之初,除政、学、商而外,该社之社员已将近万人,其势力不可谓不宏大矣。”蒋翊武还以《大江报》为平台大肆宣传革命思想,以引导和开启新军士兵的革命意愿, “军中官长畏报如虎,恨报刺骨;而士兵同志乃信仰益深,志向益坚。《大江报》之声誉因之与日俱增,销路大畅”。
  湖南人对武昌首义筹备的最大贡献,在于实现了革命团体的团结合作。文学社与共进会之间,因为种种原因存在抵牾,甚至还发生过“马队纠纷”。共进会因为本身经费较为充足,看不起文学社等革命团体,而文学社因为在新军中已有良好的基础,对共进会在新军中发展成员也存在抵触情绪。两个团体之间的矛盾成为革命的重要障碍,此时,湖南人谭人凤力促文学社和共进会消除成见,实行联合,“和衷共济,相辅而行”。 文学社评议部长刘复基在两会联合过程中居功至伟,他首先说服同乡文学社社长蒋翊武,而后3次代表文学社与共进会协商。在面对共进会会员盛气凌人的谈判态度时,刘复基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晓以大义:“我们向来是合作的,不过以前的合作是消极的合作,今后要积极的合作。现在革命形势,已如箭在弦上,有不得不发之势。本人建议,我们到了与清朝政府短兵相接、你死我活的时候,应该把文学社、共进会名义暂时搁置不用,大家都以革命党人的身份,和清朝政府拼个死活,‘事成则卿,不成则烹’!希望全体同志群策群力,铤险以赴,再不存门户之见,多所顾虑了。”9月24日,文学社、共进会两团体重要骨干及各标、营代表又在武昌胭脂巷11号胡祖舜寓所召开大会,孙武主持会议,刘复基拟定的《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获得通过。会上,刘复基被推选为军事指挥部调查部副部长,兼常驻筹备员,负责筹备起义的各项具体工作,“凡关于用兵方略,调查地形及举义先后一切大计,皆公(指刘复基)一手为之” 。湖南人的宽广胸怀让两者之间的联合得以实现,为武昌首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湖南人还为武昌首义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并果断行动。蒋翊武早在1911年8月就制定了起义计划,并担任总指挥。在武昌起义的前一天晚上,蒋翊武发布了第一号武装起义命令。刘复基为筹备起义四处奔走,并亲自制造炸药。1911年10月7日,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革命机关中制造炸药时起火、爆炸。俄巡捕房闻讯,派警察荷枪实弹赶来,团团包围,将所藏枪械、弹药、名册等重要文件全部搜去,交湖广总督衙门处理。刘复基等3位烈士被捕,刘在就义时还高呼:“同胞们!大家努力!可怜我这些遭虐的同胞呵!”而正是3位烈士的就义,引发了广大革命党人的怒火,武昌起义从而一触即发,“龟山苍苍、江水泱泱,烈士一死满清亡”。
  
  同赴蹈海之举
  
  辛亥革命爆发前,自宋教仁等人到武昌参与建立科学补习所以后,两省反清志士之间便互相声援,相互支持,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谭人凤、宋教仁等改变革命策略,将革命重心放在长江流域,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制定了湖南、湖北此起彼应、彼起此应的方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以后,推定焦达峰、杨任、谢介僧、曾杰等组成湖南分会,负责湖南起义的准备工作。武昌起义前,湖南共进会的骨干焦达峰秘赴武汉,与湖北反清志士相约,“中国革命以两湖为主动,如湖北首先起义,则湖南即日响应;湖南首先起义,则湖北即日响应;两湖能同时举义更好”。
  武昌起义爆发后,尽管革命党人在短短数天内就控制了九省通衢、中部重镇武汉,并获得了汉阳兵工厂和广大武汉市民支持,但是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清政府严密封锁消息,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还没有传遍海内外。武昌起义爆发的第三天,间道回湘省亲的同盟会员、上海中国公学教员谭心休首度带来了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接着,湖北同盟会员胡燮槐日夜兼程来长沙联络,证实了武昌起义消息的可靠性。按照同盟会中部总会制定的湖南、湖北此起彼应、彼起此应的方针,湖南革命党人立即着手起义的准备。1911年10月13日晚,焦达峰、陈作新等湖南革命党人举行会议,决定10月20日在长沙响应武昌首义,约定城内放火为号,城外新军见火即行跑步进城,并成立了以焦、陈为首的同盟会战时统筹部,负责起义的领导工作。10月22日,革命党人在长沙起义成功,一日之间“须臾满城皆白旗”。
  湖南宣布独立,对武昌起义的支持具有心理上和军事上的双重后果。从心理上看,武昌起义后仅湖北一省脱离清政府而宣告独立,其余各省革命党人虽然蓄势待发,但是却还没有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湖南起义成功,成为推翻清政府的第一张骨牌,对其他各省的革命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军事上讲,湖南起义让湖北前线的革命者有了安稳的后方,武昌起义部队得以集中精力迎战南下清军。更为关键的是,湖南在起义成功后,就马上向武昌前线派出了自己的精锐新军,从10月28日起至11月25日,湖南先后派出4批16个营共8000余人的援鄂军队,参加阳夏浴血保卫战。4批援鄂军队分别为:第一批湘军步兵独立第一协协统王隆中部5个营,四十九标为基础编成;第二批湘军第二师第三协协统甘光典部4个营;第三批湘军第一师第二协协统刘玉堂部4个营;第四批湘军步兵独立第九标标统刘耀武部3个营。湖南新军成为武汉前线最有战斗力的队伍。需要强调的是,湖南新军还是在长沙革命形势尚未稳定的情况下派出的,此时反动力量随时酝酿反扑,焦达峰、陈作新二人被杀害,然而湖南革命党人为了保卫武昌首义的胜利果实,毫不虑及自身安危,这种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气节体现了湖南革命党人的大义所在。
  
  血洒汉江之义
  
  武昌起义第二天,清廷下令将湖广总督瑞澂革职,但为了稳定形势,仍让其带罪立功,暂时署理湖广总督,并在军事上作出了部署:紧急抽调参加永平秋操北洋新军第二、四镇星夜驰援湖北战场,下令陆军大臣荫昌统一指挥湖北及援鄂各军,又命令冯国璋部为预备力量。为解燃眉之急,清廷命令河南新军张锡元部与湖北都统张彪残部会和,稳固武汉外围形势,清军还派遣海军都督萨镇冰率海军舰队从长江逆流而上,包抄革命军后路,以图对武汉形成夹击之势。清廷先后在武汉前线集结了3万军队,占据了数量上绝对优势,且清军多为北洋久经战阵之精锐部队,配备了机关枪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与之对应的是,起义军只有兵力6000人,其中仅一半人来自新军,战斗力不高,武器装备落后,仅靠高昂的士气支撑作战,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在此危急时刻,又是湖南人以天下为己任,临危受命。10月28日,黄兴抵达汉口,随行者有宋教仁、刘揆一等湖南志士,他们在突破清军长江水师封锁线后抵达武汉,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黄兴被前线将士拥戴为民军总司令,市民还自发特制一丈二尺“黄”字大旗三面,分别竖立于武汉三镇之黄鹤楼、龟山、新市场上空,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士气。其时,汉口革命军经连日奋战,部队已经极疲惫,黄兴不计个人利害,承担起指挥汉口军事的重任,经过29、30、31日3天激战,起义军因实力悬殊,被迫放弃汉口。此后,黄兴根据形势变化,下令起义军退守汉阳,命蒋翊武在大智门前线遍地埋设地雷。黄兴为防守汉阳,以襄河为界,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线用机枪把守,第二线建筑堡垒阵地,以守代攻,第三线在龟山兵工厂环山设立炮台20座,组成炮火网,居高临下,俯视汉口。黄兴还亲自视察战地,对防卫工事,以及机枪阵地、炮台设置亲予规划,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火力体系。11月5日,当冯国璋率5000余人进攻汉阳时,在起义军的严密防守下死伤累累。
  11月19日后,援鄂湘军部队相继开赴武汉,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黄兴在获知家乡的部队来援后迅速过江检阅,并勉励湘军协统王隆中:“自古湘军无敌手,把湘军安置在汉阳十里铺前线,希望你第一仗就打出湘军的威风来!”随后,甘兴典也从岳阳率领一协湘军前来助战,汉口前线士气备受鼓舞,纷纷请求反攻。在反攻汉口战斗中,湘军担当了进攻的中坚力量。黄兴自己统率湘军主力及部分鄂军担任主攻,趁夜色冒雨在断琴口登浮桥过江,王隆中率领湘军第一协为右翼,甘兴典率领湘军第二协为左翼,湖湘将士在反攻中奋勇当先,浴血奋战,屡克强敌,后因湖北新兵自乱阵脚,湘军被迫撤退。为保障前线供给,黄兴还派程潜、胡瑛、刘揆一返湘,在洞庭湖周边各县,征集大批米粮,组织船队,运往汉阳,支援前线。在黄兴的指挥下,汉阳保卫战持续了40多天之久,拖住了清军的主力部队,为其他各省宣布独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此,冯自由评论道:“黄兴率众渡江,坚守汉阳,与清军相持者一月。各省遂得乘机大举,先后响应……。清廷知大势已去,始派使南下议和,而革命之基础因之日固,卒以开创中华民国之新局。故克强之功,虽在坚守汉阳,而其能坚守汉阳,以促各省革命党之响应,则关系民国之兴亡尤巨。”
  黄兴在离开武汉后,武汉革命军的指挥仍然由湖南人蒋翊武担任,蒋为此呕心沥血,规划武昌防御,顶住了清军猛烈的攻势。此后,负责武昌防卫的还是湖南人谭人凤。武昌起义之初,谭人凤来鄂后,即向黎元洪提出建议,立刻出击,消灭刘家庙残敌,击退刚刚来到、尚未站稳脚跟的部分海军,然后扼守战略要地武胜关,以防敌人由河南进入湖北。湖南宣告独立后,他又到长沙敦促湘军援鄂,在新军誓师会上,他当场赋军歌一首:“湖南子弟善攻取,手执钢刀九十九;电扫中原定北京,杀尽胡人方罢手。”汉阳失守后,谭人凤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他立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誓言,率领军民坚守阵地,苦战10天,终于保住武昌。章太炎称赞道:“若夫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
  阳夏之役是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具有转折意义的关键战役,湘军将士在血战中,奋不顾身,前赴后继,血洒疆场,牺牲超过万人。他们没能魂归故土,但他们的功绩将铭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永远为后人所尊崇!
其他文献
南湖肇始一红船,  岁月峥嵘数十年。  旗帜高悬宗马列,  根基永固赖锤镰①。  冲坚毁锐②摧强敌,  革故图新改旧颜。  莫道环球忧共运,  中流砥柱自岿然。  注:①锤镰:即锤头和镰刀,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②冲坚毁锐:冲破敌人坚固的营垒,摧毁敌人精锐的部队,形容军队锐不可当。语出《孙膑兵法·威王问》:“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
七大:首次“在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这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第一次在解放区公开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  德高望重的朱德总司令在七大的开幕式上致词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今天的大会是在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略懂一点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从党的一大至五大,都是在秘密环境下租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