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建构者。而适宜的物质材料、恰当的投放方式是启迪幼儿智慧,帮助幼儿获取科学经验的关键,是打开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大门的钥匙,材料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那么在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应如何投放科学操作探索的材料,才能有效维持孩子科学探索的兴趣,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动呢?
一、 根据活动目标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确保探索顺利展开
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物质基础,幼儿是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来建构经验、获取知识的。因此,通过活动需要幼儿构建什么经验,获取什么知识就需要教师投放什么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幼儿的探索顺利展开,确保活动目标有效达成。
案例一:老师,我的纸桌不能放积木
大4班活动室里,王老师正在组织孩子们进行“纸桌”的科学探索活动,目的是想通过“纸桌”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桌脚的形状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活动一开始王老师就向孩子们提出了第一步的实验要求:“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动动小脑筋,用两张纸做一张能站起来的桌子,看哪个小朋友最能干。”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动起手来,开始探索用两张白板纸做一张能站立的桌子。不一会,许多孩子都完成了一张站立的桌子,有的孩子想出了用一张纸做桌面,另一张纸一折三做桌腿的方法做成了一张站立的桌子;有的小朋友想出了用一张纸做桌面,另一张纸卷成圆桶做桌腿的方法做成了一张站立的桌子-------看到通过自己的探索能使两张纸变成一张站立的纸桌,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悦。正当孩子们沉浸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之中时,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探索任务:“现在,要请你们在做好的纸桌上放上积木,看看谁的纸桌本领大,放的积木多”,于是,孩子们又纷纷拿起积木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纸桌上摆放积木。王老师则在活动室中来回地巡视,观看孩子们的操作情况,只见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往自己的纸桌上摆放着积木,可不管怎样认真、小心,当积木放上纸桌时纸桌就软软地倒塌了。几遍失败后,几个孩子开始不耐烦了,大声地喊道:“老师,我的纸桌不能放积木”,接着,又有几个孩子喊道:“老师,纸桌不能放积木”,看到孩子们的操作没有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自己的教学将无法按照预设的进行下去,王老师急得大喊:“孩子们,再试试看,再试试看,”可不管孩子们怎么努力,还是没有办法将积木稳稳地放到桌子上。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为什么预设的应该可以完成的实验孩子们却没有一个能完成,以至于使老师的教学无法进行下去呢?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王老师所提供的供幼儿操作的材料纸在大小和质地上都不利用幼儿完成此实验。首先,王老师所提供的纸是作画用的白板纸,质地比较软,虽然能做成一张能站立的纸桌,但要让这种纸桌承受积木的重量当然是不大可能的;要让纸桌能放上积木,王老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质地较硬的卡纸或者硬板纸。其次,王老师所提供的纸比较小,所以幼儿所做成的纸桌桌面与桌腿也都比较小,小的纸桌所能承受的压力也相对比较小,所以让幼儿在这种小纸桌上放积木这个实验就比较难以完成,要让纸桌承受积木的重量,除了纸的质地要坚硬外,纸张的大小也应该适宜。
由此可以看出,为幼儿提供恰当的操作材料是幼儿完成操作任务,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保证。作为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之前对于材料的性能、质地都应作细致、周密地考虑,尽量使所投放的材料与活动的目标相一致。
二、 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投放趣味性材料,激发幼儿操作兴趣
只有当幼儿对材料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去饶有兴趣地摆弄它,操作它,才能在摆弄、操作中得到了快乐,建构知识经验。投放的材料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幼儿年龄特点,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案例二:水中开花
活动室中,张老师正组织孩子们探索比较各种不同的纸张的不同吸水功能,这是一堂园内教研活动的试教活动,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张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每人一套各种质地的正方形纸片,每桌一盆水,探索前,老师说:“孩子们,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几张纸,看看这些纸一样吗?它们分别是什么纸?”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这几张纸分别是不同质地的白板纸、牛皮纸、硬板纸、宣纸和皱纹纸。于是老师又说:“孩子们,那这些纸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我们来试一试吧,”于是孩子们将老师提供的纸一张张地放在水盆里,有几个男孩子一会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水盆中被红色皱纹纸染红的红水上了,而对于各种纸在水中的变化则关注甚少,显然,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并没有达到最佳地状态,他们的探究时间也没有维持长久。于是,张老师就根据试教的情况对所提供的探索材料进行了改变,她将供幼儿实验、探索的纸张折成了一朵朵不同质地的花朵,活动一开始,张老师就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漂亮的纸花,这些纸花有什么不一样?在老师的提问下,孩子们很快发现了这些纸花有的的用皱纹纸折的,有的是用白板纸折的,有的是用牛皮纸折的,有的是用瓦楞纸折的……于是老师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用纸花和水来玩游戏,一边玩一边仔细地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于是孩子们便兴致勃勃地玩起了纸花与水的游戏,因为一心想要发现纸花在水中的有趣现象,所以孩子们个个都专心致致地盯着水中的纸花,等待着奇迹出现,突然有一个孩子大声地喊道:“老师,我发现纸花在水中开花了”,“我的纸花也在水中开花了”“我的也开啦”,接着不断地有孩子大声地向大家汇报着自己的发现,孩子们探索的兴致甭提有多高。这时,张老师又向孩子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那是不是你刚才用的所有的纸花在水中都能开花的呢?”老师的一句话将孩子们的注意又引到了水盆中浮在水面上的那些怎么也不肯开花的牛皮纸做的纸花上,于是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原来牛皮纸做的花在水中不能开花,于是张老师又向孩子们抛出了又一个问题:“那为什么有的纸花在水中会开花,而有的纸花在水中不会开花呢?”一些聪明的孩子马上就想出了因为有的纸很能吸水,所以放到水中一会就开花了,而有的纸象牛皮纸不吸水,所以牛皮纸做的花放在水中不能开花。 在这个案例中,为什么两次操作、探索,幼儿的兴趣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第一次张老师为幼儿提供了一张简单的纸,让幼儿机械地去观察各种纸在水中的吸水情况,而第二次张老师则选择了幼儿喜欢的游戏的操作方式让幼儿玩“水中开花”的游戏,巧妙地把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物化在幼儿使用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从而有效地维持了幼儿的操作兴趣、提高了幼儿操作、探索的主动性,使幼儿的观察、探索达到了最佳的状态,使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爱玩、会玩是孩子的天性,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正吻合了游戏的特征,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方式,科学活动中运用游戏的生动性、趣味性,借助游戏或者幼儿喜欢的操作方式合理调整材料的使用方式,能让幼儿充分地探索、观察,使活动达到最佳效益。
三、 根据探索需要投放数量充足的材料,满足幼儿操作需求
充足的材料不仅可以给幼儿较多的选择机会,而且还可以避免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无所事事”和争抢冲突的情况。在准备材料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供什么材料,还要考虑提供多少材料。只有提供数量充足的材料,才能满足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需求。
案例三:泡泡的秘密
幼儿园的操场上,杨老师正在组织小班孩子玩吹泡泡的游戏,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游戏,发现用泡泡液吹泡泡的方法及泡泡的特性,根据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还不够强的特点。活动前,杨老师就发动幼儿一起收集了很多小瓶子,在挑选整理后,她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人手一份泡泡液和吸管,让幼儿每人都拥有自己的一份操作材料,而且用完了还可以到老师那里去加。从而,使每个幼儿都有了充足的操作、探索的材料。在探索吹泡泡的过程中,幼儿显得格外专注,满足,因为他们不用担心泡泡液会吹光,或跟别的小朋友合拿一个小瓶子而发生争论。孩子们专注地玩着,在快乐中乐发现了关于吹泡泡的很多秘密。
由此可见,材料是激发幼儿进行探究的主要因素,数量充足的操作材料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基础。随着幼儿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幼儿往往在实验中需要反复地尝试与思考,数量充足的材料有利于他们在不断地反思与尝试的过程中,使原有的想法与新的经验获得碰撞,不断地在将旧经验运用于新情景的过程中主动地构建新知。
四、 根据幼儿操作需求合理地摆放材料,保持幼儿探索兴趣
适宜的材料,恰当、合理的投放方式是幼儿操作探索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科学活动中,有了丰富的材料,如何适宜地投放?即教师如何根据幼儿操作需要巧妙地设计材料的投放方式,是引发、维持幼儿探究兴趣的重要保证。
案例四:运水
在“运水”的科学探索活动中,蔡老师将小朋友排成了四排,为小朋友准备了每人一个装水的用具,有:杯子、瓶子、塑料袋子、海绵、针筒、小水桶,小篮子等,还准备了四大盆水,分别摆在四排小朋友的前面,准备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发现什么样的工具能够装水、运水。活动开始前,老师对小朋友说:“小朋友,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用手里的工具来将水盆里的水运到前面的水桶里,看看哪种工具能运水?请你把能运水的工具记录下来。等会儿运的时候,一排上的两个小朋友一起运,运好了回来排在队伍后面,然后再后面两个小朋友接上去运”。于是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排着队两个两个小朋友开始运水了。虽然是两个两个小朋友一起运,但后面的小朋友还是耐不住等待的“寂寞”,他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了其他的地方,一些孩子开始用手中的工具玩起了其他的游戏。看到孩子们的活动兴趣没有自己所预想的那样高涨,蔡老师急得在队伍后面不停地提醒着那些“开小差”小朋友认真参与运水的游戏。
在这个案例中,虽然蔡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较丰富的操作、探索的工具,但由于蔡老师对这些材料投放、摆放的方式和位子不恰当(特别是四个水盆的位子),而导致了一些小朋友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因排队等待的时间较长,而失去了操作的兴趣。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个孩子提供充分探索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尽量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这样才能让幼儿保持持久的探索兴趣,在这个活动中,蔡老师可以将四个水盆分散摆放在场地的四周,将运水的器具摆放在几个箩筐里,然后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小朋友自由地选用工具去运水,这样小朋友不仅可以感受到更多的运水工具的运水功能,而且也不会因为较多的等待而失去探索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材料投放的方式、摆放的位子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及效果,为此,在科学活动中,供幼儿操作、探索的材料如何投放,摆放在什么位置老师都要从利于孩子操作、探索的角度出发做全面细致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方便幼儿操作探索,激发和保持幼儿探索的兴趣,保证幼儿的操作、探索顺利地展开。
在科学活动中,材料作为支持幼儿探索的媒介,我们应该适宜投放并引导幼儿科学、合理使用,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维持幼儿的科学兴趣,又能有效促进每个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养成。如何让材料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助推孩子的探索,这是值得我们老师不断探讨的问题,在今后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研究,真正使材料成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助推器。
(作者单位:无锡市荡口中心幼儿园)
一、 根据活动目标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确保探索顺利展开
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物质基础,幼儿是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来建构经验、获取知识的。因此,通过活动需要幼儿构建什么经验,获取什么知识就需要教师投放什么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幼儿的探索顺利展开,确保活动目标有效达成。
案例一:老师,我的纸桌不能放积木
大4班活动室里,王老师正在组织孩子们进行“纸桌”的科学探索活动,目的是想通过“纸桌”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桌脚的形状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活动一开始王老师就向孩子们提出了第一步的实验要求:“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动动小脑筋,用两张纸做一张能站起来的桌子,看哪个小朋友最能干。”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动起手来,开始探索用两张白板纸做一张能站立的桌子。不一会,许多孩子都完成了一张站立的桌子,有的孩子想出了用一张纸做桌面,另一张纸一折三做桌腿的方法做成了一张站立的桌子;有的小朋友想出了用一张纸做桌面,另一张纸卷成圆桶做桌腿的方法做成了一张站立的桌子-------看到通过自己的探索能使两张纸变成一张站立的纸桌,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悦。正当孩子们沉浸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之中时,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探索任务:“现在,要请你们在做好的纸桌上放上积木,看看谁的纸桌本领大,放的积木多”,于是,孩子们又纷纷拿起积木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纸桌上摆放积木。王老师则在活动室中来回地巡视,观看孩子们的操作情况,只见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往自己的纸桌上摆放着积木,可不管怎样认真、小心,当积木放上纸桌时纸桌就软软地倒塌了。几遍失败后,几个孩子开始不耐烦了,大声地喊道:“老师,我的纸桌不能放积木”,接着,又有几个孩子喊道:“老师,纸桌不能放积木”,看到孩子们的操作没有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自己的教学将无法按照预设的进行下去,王老师急得大喊:“孩子们,再试试看,再试试看,”可不管孩子们怎么努力,还是没有办法将积木稳稳地放到桌子上。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为什么预设的应该可以完成的实验孩子们却没有一个能完成,以至于使老师的教学无法进行下去呢?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王老师所提供的供幼儿操作的材料纸在大小和质地上都不利用幼儿完成此实验。首先,王老师所提供的纸是作画用的白板纸,质地比较软,虽然能做成一张能站立的纸桌,但要让这种纸桌承受积木的重量当然是不大可能的;要让纸桌能放上积木,王老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质地较硬的卡纸或者硬板纸。其次,王老师所提供的纸比较小,所以幼儿所做成的纸桌桌面与桌腿也都比较小,小的纸桌所能承受的压力也相对比较小,所以让幼儿在这种小纸桌上放积木这个实验就比较难以完成,要让纸桌承受积木的重量,除了纸的质地要坚硬外,纸张的大小也应该适宜。
由此可以看出,为幼儿提供恰当的操作材料是幼儿完成操作任务,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保证。作为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之前对于材料的性能、质地都应作细致、周密地考虑,尽量使所投放的材料与活动的目标相一致。
二、 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投放趣味性材料,激发幼儿操作兴趣
只有当幼儿对材料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去饶有兴趣地摆弄它,操作它,才能在摆弄、操作中得到了快乐,建构知识经验。投放的材料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幼儿年龄特点,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案例二:水中开花
活动室中,张老师正组织孩子们探索比较各种不同的纸张的不同吸水功能,这是一堂园内教研活动的试教活动,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张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每人一套各种质地的正方形纸片,每桌一盆水,探索前,老师说:“孩子们,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几张纸,看看这些纸一样吗?它们分别是什么纸?”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这几张纸分别是不同质地的白板纸、牛皮纸、硬板纸、宣纸和皱纹纸。于是老师又说:“孩子们,那这些纸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我们来试一试吧,”于是孩子们将老师提供的纸一张张地放在水盆里,有几个男孩子一会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水盆中被红色皱纹纸染红的红水上了,而对于各种纸在水中的变化则关注甚少,显然,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并没有达到最佳地状态,他们的探究时间也没有维持长久。于是,张老师就根据试教的情况对所提供的探索材料进行了改变,她将供幼儿实验、探索的纸张折成了一朵朵不同质地的花朵,活动一开始,张老师就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漂亮的纸花,这些纸花有什么不一样?在老师的提问下,孩子们很快发现了这些纸花有的的用皱纹纸折的,有的是用白板纸折的,有的是用牛皮纸折的,有的是用瓦楞纸折的……于是老师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用纸花和水来玩游戏,一边玩一边仔细地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于是孩子们便兴致勃勃地玩起了纸花与水的游戏,因为一心想要发现纸花在水中的有趣现象,所以孩子们个个都专心致致地盯着水中的纸花,等待着奇迹出现,突然有一个孩子大声地喊道:“老师,我发现纸花在水中开花了”,“我的纸花也在水中开花了”“我的也开啦”,接着不断地有孩子大声地向大家汇报着自己的发现,孩子们探索的兴致甭提有多高。这时,张老师又向孩子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那是不是你刚才用的所有的纸花在水中都能开花的呢?”老师的一句话将孩子们的注意又引到了水盆中浮在水面上的那些怎么也不肯开花的牛皮纸做的纸花上,于是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原来牛皮纸做的花在水中不能开花,于是张老师又向孩子们抛出了又一个问题:“那为什么有的纸花在水中会开花,而有的纸花在水中不会开花呢?”一些聪明的孩子马上就想出了因为有的纸很能吸水,所以放到水中一会就开花了,而有的纸象牛皮纸不吸水,所以牛皮纸做的花放在水中不能开花。 在这个案例中,为什么两次操作、探索,幼儿的兴趣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第一次张老师为幼儿提供了一张简单的纸,让幼儿机械地去观察各种纸在水中的吸水情况,而第二次张老师则选择了幼儿喜欢的游戏的操作方式让幼儿玩“水中开花”的游戏,巧妙地把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物化在幼儿使用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从而有效地维持了幼儿的操作兴趣、提高了幼儿操作、探索的主动性,使幼儿的观察、探索达到了最佳的状态,使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爱玩、会玩是孩子的天性,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正吻合了游戏的特征,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方式,科学活动中运用游戏的生动性、趣味性,借助游戏或者幼儿喜欢的操作方式合理调整材料的使用方式,能让幼儿充分地探索、观察,使活动达到最佳效益。
三、 根据探索需要投放数量充足的材料,满足幼儿操作需求
充足的材料不仅可以给幼儿较多的选择机会,而且还可以避免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无所事事”和争抢冲突的情况。在准备材料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供什么材料,还要考虑提供多少材料。只有提供数量充足的材料,才能满足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需求。
案例三:泡泡的秘密
幼儿园的操场上,杨老师正在组织小班孩子玩吹泡泡的游戏,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游戏,发现用泡泡液吹泡泡的方法及泡泡的特性,根据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还不够强的特点。活动前,杨老师就发动幼儿一起收集了很多小瓶子,在挑选整理后,她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人手一份泡泡液和吸管,让幼儿每人都拥有自己的一份操作材料,而且用完了还可以到老师那里去加。从而,使每个幼儿都有了充足的操作、探索的材料。在探索吹泡泡的过程中,幼儿显得格外专注,满足,因为他们不用担心泡泡液会吹光,或跟别的小朋友合拿一个小瓶子而发生争论。孩子们专注地玩着,在快乐中乐发现了关于吹泡泡的很多秘密。
由此可见,材料是激发幼儿进行探究的主要因素,数量充足的操作材料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基础。随着幼儿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幼儿往往在实验中需要反复地尝试与思考,数量充足的材料有利于他们在不断地反思与尝试的过程中,使原有的想法与新的经验获得碰撞,不断地在将旧经验运用于新情景的过程中主动地构建新知。
四、 根据幼儿操作需求合理地摆放材料,保持幼儿探索兴趣
适宜的材料,恰当、合理的投放方式是幼儿操作探索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科学活动中,有了丰富的材料,如何适宜地投放?即教师如何根据幼儿操作需要巧妙地设计材料的投放方式,是引发、维持幼儿探究兴趣的重要保证。
案例四:运水
在“运水”的科学探索活动中,蔡老师将小朋友排成了四排,为小朋友准备了每人一个装水的用具,有:杯子、瓶子、塑料袋子、海绵、针筒、小水桶,小篮子等,还准备了四大盆水,分别摆在四排小朋友的前面,准备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发现什么样的工具能够装水、运水。活动开始前,老师对小朋友说:“小朋友,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用手里的工具来将水盆里的水运到前面的水桶里,看看哪种工具能运水?请你把能运水的工具记录下来。等会儿运的时候,一排上的两个小朋友一起运,运好了回来排在队伍后面,然后再后面两个小朋友接上去运”。于是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排着队两个两个小朋友开始运水了。虽然是两个两个小朋友一起运,但后面的小朋友还是耐不住等待的“寂寞”,他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了其他的地方,一些孩子开始用手中的工具玩起了其他的游戏。看到孩子们的活动兴趣没有自己所预想的那样高涨,蔡老师急得在队伍后面不停地提醒着那些“开小差”小朋友认真参与运水的游戏。
在这个案例中,虽然蔡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较丰富的操作、探索的工具,但由于蔡老师对这些材料投放、摆放的方式和位子不恰当(特别是四个水盆的位子),而导致了一些小朋友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因排队等待的时间较长,而失去了操作的兴趣。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个孩子提供充分探索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尽量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这样才能让幼儿保持持久的探索兴趣,在这个活动中,蔡老师可以将四个水盆分散摆放在场地的四周,将运水的器具摆放在几个箩筐里,然后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小朋友自由地选用工具去运水,这样小朋友不仅可以感受到更多的运水工具的运水功能,而且也不会因为较多的等待而失去探索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材料投放的方式、摆放的位子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及效果,为此,在科学活动中,供幼儿操作、探索的材料如何投放,摆放在什么位置老师都要从利于孩子操作、探索的角度出发做全面细致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方便幼儿操作探索,激发和保持幼儿探索的兴趣,保证幼儿的操作、探索顺利地展开。
在科学活动中,材料作为支持幼儿探索的媒介,我们应该适宜投放并引导幼儿科学、合理使用,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维持幼儿的科学兴趣,又能有效促进每个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养成。如何让材料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助推孩子的探索,这是值得我们老师不断探讨的问题,在今后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研究,真正使材料成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助推器。
(作者单位:无锡市荡口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