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在农村地区的持续深入和推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但乡村旅游地区还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旅游资源开发不当、旅游产品定位不清以及资金供应不足等众多问题,使得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收益对乡村旅游地区经济贡献率低。本文主要以甘肃榆中青城古镇为调研地,剖析其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乡村旅游与经济的耦合关联,并且针对对旅游资源、旅游营销和旅游开发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振兴;乡村旅游;耦合关联;青城古镇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大众出游选择的主要方式之一,乡村旅游景点成为人们外出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如何振兴农村经济,乡村旅游自然成为了核心驱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农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也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乡村经济的发展必然对乡村旅游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怎样促进两者的良性循环,是本文的探讨和分析的内容。
一、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
1.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旅游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可以为旅游景区投放更多资金用于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一起建设旅游景区。同时,旅游景区的优化会招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游览,推动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
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业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因素的综合性产业,但是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管”这一要素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离开了“管”这一要素,旅游活动的开展可能会停滞不前或面临经济失调。乡村旅游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的乘数效应。
从下图看出,我省乡村旅游客流量以1倍的速度在大幅度的增长:乡村旅游经济在2017-2018年间以1倍的速度在增长;在2018-2019年间以2倍的速度在增长。从而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振兴对于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量的飞跃,对乡村旅游经济的提升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2.改变当地居民生活方式,提高经济收入
据数据显示,2019年底,其中甘肃省农村人口占其总人口的62.85%,可以看出甘肃省超过一半以上的人依旧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造成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农民依旧无法摆脱贫困状况。随着乡村旅游的振兴,解决了当地农民失业问题,为当地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改善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同时也吸引了很多的人对农村进行大量的投资和支持,以此来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3.部分地区导致环境恶化,不利于乡村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程度不平衡,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致使人类以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活动,排放出大量CO2,人类的经济型旅游活动导致环境恶化,不利于农村地区发展。
由此看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经济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青城古镇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发展现状
青城古镇地处甘肃省榆中县,是兰州市和全国农村民间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艺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被誉为“陇上江南,鱼米之乡”“风雅青城,仁义之乡”“中国水烟之乡。主要的自然景观有黄河沿线风景、百年梨园、丹霞地貌、偃月湖、太阳岛、卧牛山、百亩荷池等。 青城古镇的主要历史景观有高氏祠堂、青城书院、青城隍庙、罗家大院等,可以说榆中青城古镇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2.主要存在问题
(1)开发规模小,布局散乱
虽然青城古镇内的古建筑有着良好文化气息,如高氏祠堂、城隍庙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是随着现代商业化的发展,使得一些传统古建筑被掩盖,无法开发出来,这使得古镇的旅游资源浪费且降低它的旅游价值。除了建筑之外,古镇的一些其他旅游资源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如古镇的传统技藝剪纸、刺绣。这些手工艺术品,大多的消费群体是中老年,青年对其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旅游管理者在规划旅游产品的时候,在传统的基础做出更多的创意,提高消费者购买力,促进经济发展。
古镇整体布局比较散乱,缺乏美感。比如在一些典型的街巷结构中和交错的小街巷,两边却分布着商铺和古建筑;一些特色餐饮和旅游纪念品店铺却混合分布在大街小巷中。没有整体的规划,导致古镇的整体风貌不佳,特色店铺也被淹没失去了应有的旅游价值。其应当将特色古建筑和店铺与现代化商业的店铺分隔开,合理布局,以此来提高传统文化内涵。
(2)宣传力度不足
青城古镇虽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一定的开发和观赏价值,但是旅游宣传力度不足,模式单一,导致其知名度低。这和古镇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榆中县,甘肃省古镇位于北端交通的不便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其次,宣传渠道较少,关于青城古镇的宣传只能从一些网络上看到,而且介绍的内容简单,信息量少,这会使得青城古镇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没有办法传播出去,游客对其了解也就不足,从而造成客流量少,旅游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三、青城古镇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对于青城古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树立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意识。对于古镇最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一定就在于古镇承载的特殊文化内涵,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文化遗址,古建筑等文化资源进行检查和修缮,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可以倡导当地居民参与对古建筑建设和维护,合理利用资源,使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
2.采用多种宣传模式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力度引导和宣传,扩加大古镇旅游业规模,使得经济不断提高收入;同时古镇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多种宣传方法进行宣传,现如今,宣传速度最快,封盖面积最广的渠道就是网络,所以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应当要加强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综合性。其次,还可以进行人员宣传,广告宣传,期刊报纸宣传等等。
3.创新旅游营销策略——对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整体性规划
应当结合古镇旅游资源,以品质和特色为核心,深入挖掘乡旅游项目,确定良好的目标市场,选择有效合理的销售渠道,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从绿色环保、民俗文化、地方特色、低碳旅游等不同角度开展营销活动重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科学的基础上设计、开发旅游景观,让旅游者体验到旅游的乐趣。特别要注重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来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不断地去提高产品的品质,赢得顾客忠诚,提高顾客终身价值。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乡村经济济振兴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也是毫无疑问的,要把握好二者之间关系,促进其良性循环。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不能强行推进,必须以当地旅游资源为条件。根据特色的区位和资源条件,与农业深度融合,打造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其次,注重旅游产品质量,塑造良好的品牌效应。最后从乡村旅游市场角度出发,建立良好的营销模式,促使旅游产品得以良好发展,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地产业结构,转变乡村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当地人民生活方式、提高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张飞霞.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甘肃榆中青城古镇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
[2]赖思均.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以黑龙江省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为例[J],《农民致富之友》,2020(19)
[3]马毓.基于经济发展的乡村旅游管理策略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农经研究,2020(8)
[4]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5]李志龙.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机制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南凤凰为例[J],地理研究,2019(3)
注:本论文系兰州城市学院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9-31);本文作者系兰州城市学院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三年级学生。指导教师:郑蓓媛。
关键词:经济振兴;乡村旅游;耦合关联;青城古镇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大众出游选择的主要方式之一,乡村旅游景点成为人们外出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如何振兴农村经济,乡村旅游自然成为了核心驱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农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也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乡村经济的发展必然对乡村旅游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怎样促进两者的良性循环,是本文的探讨和分析的内容。
一、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
1.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旅游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可以为旅游景区投放更多资金用于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一起建设旅游景区。同时,旅游景区的优化会招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游览,推动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
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业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因素的综合性产业,但是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管”这一要素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离开了“管”这一要素,旅游活动的开展可能会停滞不前或面临经济失调。乡村旅游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的乘数效应。
从下图看出,我省乡村旅游客流量以1倍的速度在大幅度的增长:乡村旅游经济在2017-2018年间以1倍的速度在增长;在2018-2019年间以2倍的速度在增长。从而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振兴对于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量的飞跃,对乡村旅游经济的提升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2.改变当地居民生活方式,提高经济收入
据数据显示,2019年底,其中甘肃省农村人口占其总人口的62.85%,可以看出甘肃省超过一半以上的人依旧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造成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农民依旧无法摆脱贫困状况。随着乡村旅游的振兴,解决了当地农民失业问题,为当地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改善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同时也吸引了很多的人对农村进行大量的投资和支持,以此来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3.部分地区导致环境恶化,不利于乡村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程度不平衡,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致使人类以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活动,排放出大量CO2,人类的经济型旅游活动导致环境恶化,不利于农村地区发展。
由此看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经济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青城古镇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发展现状
青城古镇地处甘肃省榆中县,是兰州市和全国农村民间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艺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被誉为“陇上江南,鱼米之乡”“风雅青城,仁义之乡”“中国水烟之乡。主要的自然景观有黄河沿线风景、百年梨园、丹霞地貌、偃月湖、太阳岛、卧牛山、百亩荷池等。 青城古镇的主要历史景观有高氏祠堂、青城书院、青城隍庙、罗家大院等,可以说榆中青城古镇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2.主要存在问题
(1)开发规模小,布局散乱
虽然青城古镇内的古建筑有着良好文化气息,如高氏祠堂、城隍庙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是随着现代商业化的发展,使得一些传统古建筑被掩盖,无法开发出来,这使得古镇的旅游资源浪费且降低它的旅游价值。除了建筑之外,古镇的一些其他旅游资源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如古镇的传统技藝剪纸、刺绣。这些手工艺术品,大多的消费群体是中老年,青年对其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旅游管理者在规划旅游产品的时候,在传统的基础做出更多的创意,提高消费者购买力,促进经济发展。
古镇整体布局比较散乱,缺乏美感。比如在一些典型的街巷结构中和交错的小街巷,两边却分布着商铺和古建筑;一些特色餐饮和旅游纪念品店铺却混合分布在大街小巷中。没有整体的规划,导致古镇的整体风貌不佳,特色店铺也被淹没失去了应有的旅游价值。其应当将特色古建筑和店铺与现代化商业的店铺分隔开,合理布局,以此来提高传统文化内涵。
(2)宣传力度不足
青城古镇虽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一定的开发和观赏价值,但是旅游宣传力度不足,模式单一,导致其知名度低。这和古镇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榆中县,甘肃省古镇位于北端交通的不便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其次,宣传渠道较少,关于青城古镇的宣传只能从一些网络上看到,而且介绍的内容简单,信息量少,这会使得青城古镇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没有办法传播出去,游客对其了解也就不足,从而造成客流量少,旅游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三、青城古镇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对于青城古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树立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意识。对于古镇最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一定就在于古镇承载的特殊文化内涵,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文化遗址,古建筑等文化资源进行检查和修缮,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可以倡导当地居民参与对古建筑建设和维护,合理利用资源,使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
2.采用多种宣传模式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力度引导和宣传,扩加大古镇旅游业规模,使得经济不断提高收入;同时古镇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多种宣传方法进行宣传,现如今,宣传速度最快,封盖面积最广的渠道就是网络,所以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应当要加强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综合性。其次,还可以进行人员宣传,广告宣传,期刊报纸宣传等等。
3.创新旅游营销策略——对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整体性规划
应当结合古镇旅游资源,以品质和特色为核心,深入挖掘乡旅游项目,确定良好的目标市场,选择有效合理的销售渠道,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从绿色环保、民俗文化、地方特色、低碳旅游等不同角度开展营销活动重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科学的基础上设计、开发旅游景观,让旅游者体验到旅游的乐趣。特别要注重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来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不断地去提高产品的品质,赢得顾客忠诚,提高顾客终身价值。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乡村经济济振兴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也是毫无疑问的,要把握好二者之间关系,促进其良性循环。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不能强行推进,必须以当地旅游资源为条件。根据特色的区位和资源条件,与农业深度融合,打造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其次,注重旅游产品质量,塑造良好的品牌效应。最后从乡村旅游市场角度出发,建立良好的营销模式,促使旅游产品得以良好发展,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地产业结构,转变乡村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当地人民生活方式、提高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张飞霞.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甘肃榆中青城古镇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
[2]赖思均.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以黑龙江省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为例[J],《农民致富之友》,2020(19)
[3]马毓.基于经济发展的乡村旅游管理策略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农经研究,2020(8)
[4]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5]李志龙.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机制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南凤凰为例[J],地理研究,2019(3)
注:本论文系兰州城市学院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9-31);本文作者系兰州城市学院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三年级学生。指导教师:郑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