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教师应注重个人修养、做到为人师表,引导学生个性向良性发展,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多样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分析了幼师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素质全面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目前幼师生大多是16-18岁的女生,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使她们缺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能力,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德育形式需要改革,可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使之成为德育的有力手段。在十多年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让学生通过在音乐中的感受和体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完善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使他们逐步具备了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现就幼师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教师应注重个人修养,做到为人师表
学生在读书期间,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其道德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实施者,其敬业精神、知识背景、仪表风度以及价值取向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幼师生。音乐教师不应单纯传授某种理论知识,而应成为音乐美的传承者。学生从老师身上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对艺术、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以身作则,去感染、激励学生,成为幼师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
二、引导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
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通过音乐教育,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将诚实、尊重、责任、同情、自律、坚韧、奉献等基本品质和美德寓于教学之中。例如,音乐课上的合唱、合奏、音乐游戏等活动都能培养人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与他人密切合作的良好品质。再如,根据相关乐曲的内容,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美,热爱集体,具备团队精神,关心同学,具有同情心。在课后的技能练习中,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等等。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的个性向良性发展。
三、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节奏规范、发声练习、合唱合奏等都需要专心、协调。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因此,应给学生实践的舞台,给他们展示才华的空间,在实践中让他们相互学习,磨炼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例如,在班级中开展“小小舞台”活动,每节课安排若干个学生进行音乐能力的展示,如唱歌、跳舞、乐器等。其宗旨不在于区别能力高低,而重在参与的过程。长期以来,这个“小小舞台”不仅展示了学生个人的音乐能力,更展示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过程。他们在“小小舞台”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端正的行为习惯,练就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学会了欣赏自己,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宽容别人的不足,也学会了真实地评价自己,这些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无疑将是受之不尽的。
四、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多样化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给音乐教育带来重大变革。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传统音乐教学方式要适应于现代教育的需要已显得力不从心。
我国古代著名音乐论著《乐记》中有句名言:“乐者,音之所由声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它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多媒体凭借它的音频效果和视频效果,在音乐课中能充分地展现出音乐双重艺术的魅力,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因此,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来辅助音乐教学,对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欣赏《长征组歌》时,我们可以节选一些影像资料,再现红军长征时的艰难与困苦,结合歌词,配上音乐,可以使学生时而从音乐中体会到红军的凄苦,时而从音乐中品味出红军迎难而上的恒心与毅力;时而从音乐中感受到红军胜利的喜悦与幸福,时而体味红军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主义精神,进而学习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再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以配上与乐曲意境一致的影像让学生收看,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迷人意境中。这样使学生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产生美感,获得美的享受,感到生活是美的,进而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我们在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学生接触不到的古今中外世间风情、人间万象活生生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这样就大大丰富和开阔了学生音乐生活的视野。因此,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寓教于乐。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也是我们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校园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美好的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陶冶十分必要。为此,我们注意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利用硬件设施为音乐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利用各种硬件设施来烘托音乐教育的艺术气氛,是最现实可行的方法之一。例如,根据音乐教学需要,设置专用教室及活动场地,张贴悬挂贝多芬、冼星海等音乐家的画像;配置音乐教学专业器材,充分利用音、像及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音乐课的形式;配合音乐教学,出版音乐墙报、板报,张贴音乐家名言,向学生推荐音乐家作品及音乐家小故事等等。
二是组织各类活动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学生的各类活动和交往是其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例如,课外活动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上有较大灵活性,能以其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和独立性等特点吸引学生,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我们坚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音乐艺术欣赏系列讲座,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使幼师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传统和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培养其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和影响,促进幼师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此外,还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等课外活动小组。每年还组织歌咏比赛、器乐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并把这些比赛编辑成光盘,在全校播放,同学们不但欣赏到了音乐,更是享受了参与的乐趣。
三是利用多媒体资源将音乐教育常抓不懈。广播站、有线电视等多媒体资源对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资源将音乐教育常抓不懈,是一项将德育功能升华的持久性工作。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坚持每周的升旗仪式、精选每天的晨曲和课间音乐欣赏……这些持之以恒的音乐活动对德育的渗透作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以上这些做法——“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艺术育人”的成功,取得了领导和师生们的共识。长期坚持的结果,学校的活力明显增强了,过去只闻读书声的校园,变成了七彩的校园,歌声、琴声荡漾的乐园。学生们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了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从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完美的人格入手,告别以往单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道德教育,而以有声有色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成为智力发达、心灵健康、人格高尚、感情丰富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
素质全面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目前幼师生大多是16-18岁的女生,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使她们缺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能力,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德育形式需要改革,可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使之成为德育的有力手段。在十多年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让学生通过在音乐中的感受和体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完善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使他们逐步具备了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现就幼师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教师应注重个人修养,做到为人师表
学生在读书期间,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其道德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实施者,其敬业精神、知识背景、仪表风度以及价值取向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幼师生。音乐教师不应单纯传授某种理论知识,而应成为音乐美的传承者。学生从老师身上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对艺术、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以身作则,去感染、激励学生,成为幼师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
二、引导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
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通过音乐教育,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将诚实、尊重、责任、同情、自律、坚韧、奉献等基本品质和美德寓于教学之中。例如,音乐课上的合唱、合奏、音乐游戏等活动都能培养人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与他人密切合作的良好品质。再如,根据相关乐曲的内容,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美,热爱集体,具备团队精神,关心同学,具有同情心。在课后的技能练习中,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等等。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的个性向良性发展。
三、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节奏规范、发声练习、合唱合奏等都需要专心、协调。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因此,应给学生实践的舞台,给他们展示才华的空间,在实践中让他们相互学习,磨炼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例如,在班级中开展“小小舞台”活动,每节课安排若干个学生进行音乐能力的展示,如唱歌、跳舞、乐器等。其宗旨不在于区别能力高低,而重在参与的过程。长期以来,这个“小小舞台”不仅展示了学生个人的音乐能力,更展示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过程。他们在“小小舞台”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端正的行为习惯,练就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学会了欣赏自己,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宽容别人的不足,也学会了真实地评价自己,这些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无疑将是受之不尽的。
四、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多样化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给音乐教育带来重大变革。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传统音乐教学方式要适应于现代教育的需要已显得力不从心。
我国古代著名音乐论著《乐记》中有句名言:“乐者,音之所由声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它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多媒体凭借它的音频效果和视频效果,在音乐课中能充分地展现出音乐双重艺术的魅力,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因此,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来辅助音乐教学,对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欣赏《长征组歌》时,我们可以节选一些影像资料,再现红军长征时的艰难与困苦,结合歌词,配上音乐,可以使学生时而从音乐中体会到红军的凄苦,时而从音乐中品味出红军迎难而上的恒心与毅力;时而从音乐中感受到红军胜利的喜悦与幸福,时而体味红军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主义精神,进而学习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再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以配上与乐曲意境一致的影像让学生收看,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迷人意境中。这样使学生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产生美感,获得美的享受,感到生活是美的,进而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我们在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学生接触不到的古今中外世间风情、人间万象活生生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这样就大大丰富和开阔了学生音乐生活的视野。因此,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寓教于乐。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也是我们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校园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美好的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陶冶十分必要。为此,我们注意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利用硬件设施为音乐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利用各种硬件设施来烘托音乐教育的艺术气氛,是最现实可行的方法之一。例如,根据音乐教学需要,设置专用教室及活动场地,张贴悬挂贝多芬、冼星海等音乐家的画像;配置音乐教学专业器材,充分利用音、像及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音乐课的形式;配合音乐教学,出版音乐墙报、板报,张贴音乐家名言,向学生推荐音乐家作品及音乐家小故事等等。
二是组织各类活动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学生的各类活动和交往是其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例如,课外活动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上有较大灵活性,能以其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和独立性等特点吸引学生,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我们坚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音乐艺术欣赏系列讲座,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使幼师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传统和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培养其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和影响,促进幼师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此外,还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等课外活动小组。每年还组织歌咏比赛、器乐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并把这些比赛编辑成光盘,在全校播放,同学们不但欣赏到了音乐,更是享受了参与的乐趣。
三是利用多媒体资源将音乐教育常抓不懈。广播站、有线电视等多媒体资源对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资源将音乐教育常抓不懈,是一项将德育功能升华的持久性工作。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坚持每周的升旗仪式、精选每天的晨曲和课间音乐欣赏……这些持之以恒的音乐活动对德育的渗透作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以上这些做法——“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艺术育人”的成功,取得了领导和师生们的共识。长期坚持的结果,学校的活力明显增强了,过去只闻读书声的校园,变成了七彩的校园,歌声、琴声荡漾的乐园。学生们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了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从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完美的人格入手,告别以往单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道德教育,而以有声有色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成为智力发达、心灵健康、人格高尚、感情丰富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