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起航三部曲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e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的阅读教学,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朗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节课中学生朗读的遍数、人数不少,但最终效果甚微;教师经常让学生读出“喜悦的感情”“赞美的语气”等,实际却只有朗读“要求”,缺乏朗读“指导”;即便是实施朗读指导,也过分看重概念(如某个词语读重音,某个字拖长读等),孤立强调朗读技巧;朗读评议往往流于空泛,缺乏具体的指向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三个学段的朗读都提出了清晰的要求。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个学段用上了不同的行为动词,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个年段对朗读的不同要求。第一学段是“学习用”,第二学段是“用”,第三学段是“能用”。所以,低年级教学中要尤为关注“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重点,若这一要求没达成,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阅读
  能力。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哪些方法最适合他们呢?
  范读引领。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我问学生:“如果你是当时玩的小伙伴中的一个,你现在的心情怎样?”学生有的说很害怕,有的说很担心,还有的说会吓得动也不能动了。我觉得时机成熟,就让他们读上述句子,要读出担心、害怕、慌张的语气。然而,朗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他们只会把关键词“慌”“哭”“喊”“找大人”读得很重,却完全没有紧张、害怕的味道。我马上意识到,学生读不好,可能是因为他们不能够理解句子传达出的感情。于是我做了两遍示范朗读,并让他们做了相应练习,再请学生起来朗读,效果果然好了很多。
  理解先行。一次听课中,听《菊花》的文段朗读,学生把“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读成了“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老师很和蔼,微笑着告诉他:“请你看仔细好吗?你一定能读好的。”可是学生读出来的还是和先前一样,老师最后直接对其进行了纠正,可是学生挺有“个性”,依然坚持自己的读法。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正”“迎着”理解不够,不知道“正”就是“正在”的意思,而且学生又先入为主地使用了自己认为“喜欢的”“正确的”读书方式,于是他在朗读中出现了“破句”,句子都被读“破”了,我们又怎么能要求其读出感情来呢?可见,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生字、生词教学千万不可走過场,而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上,将词语了解清楚,方能为朗读扫除理解障碍。
  关键词点拨。《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有一段经典的文字:“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教师在处理本段的朗读指导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请学生自由读文字,体会一下蝴蝶来时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说:“很急。”师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生答:“飞过、穿过、越过、聚会。”于是,教师请学生在此基础上读出蝴蝶急切的语气。可是效果不明显,学生只是重读了这几个关键词而已。既然内容学生理解了,文字的感情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还是读不好呢?换班试上时,我们改变了策略,只抓住“聚会”一词,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经验与体验,将参加聚会前那种兴奋、迫不及待的心情“移情”到句子朗读中,效果真的完全不一样了。看来,指导朗读,并不是抓的地方越多越好,而是要抓住关键处。
  对比辨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师范读与学生练读、优生朗读与后进生朗读等不同朗读方式展开对比,让学生在渭泾分明的差异中体悟正确与谬误,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如在《要好好学字》一课,毛主席对两个小八路说了一句:“我是毛泽东。”在朗读中,学生有的将重音放在“我”,有的则放在“毛泽东”上。究竟哪种读法更加贴合文本表达的意蕴呢?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引导他们采用对比辨析的方式,在联系上下文后学生意识到:毛主席不仅把自己的名字告诉了两个小八路,还写在自己的手心里给他们看,当然是在强调“毛泽东”三个字。只有这样读,才契合文本故事的内容,贴合人物内心想法。
  读评结合。注重朗读评价是促进学生朗读的有效手段,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评价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查和矫正,同时发挥同学伙伴之间的互评,使学生体会怎样朗读才能更加自然、得体。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感悟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即便是要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语。如学生读《画家乡》中“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菜地”不到位,师评价时说:“你读得对,但这一大片一大片的菜地,你只读出一小块。”这样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做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课文变式。在教学中,如果让课文“变变身”,小朋友的朗读兴趣会更浓。苏教版第三册《夕阳真美》一课,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发挥想象,头脑中产生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同时能进一步激发朗读的兴趣,老师对课文的第二段进行了变式处理,呈现如下:“太阳已经西斜,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收起了,收起了/天空一片深蓝,深蓝一片/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壮丽。”课文变成了诗歌,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反复多遍朗读,学生也没感觉无趣。改变后,原来静态的景物突然间似乎都灵动起来了,学生读着读着,就走入了画面。这样的朗读课堂能让孩子和老师都沉迷于其中。
  (作者单位: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必须与学生生活接轨,与社会接轨,活动才更有意义,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性的人才。“志愿者”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这样的活动是以小队为组织活动形式,在学校、社区体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大联盟”的方式,将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团结起来,交流活动感受,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各小队需要在活动中关注小队凝聚力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小队自律、自我管理的
期刊
2000年11月,美国著名的财经杂志《福布斯》刊登了2000年度中国大陆50富豪排行榜。本书通过对这50位富豪的创业历程和经营智慧两大方面的分析,试图探寻每一位财富英雄的成功轨迹,对他们在艰难创业中所迈出的每一步,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他们在创业和经营中所表现出来的超凡予以总结,以利于商界朋友参考。  卓别林刚领到第一笔很高的片酬时,欣喜若狂。有一个制片人冷静地告诫他:很多人就是这样一步步毁在钱上
期刊
在读到曲颉的这部《父亲的心》一书之前,我固执以为,他是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他为了个人的奋斗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牺牲亲情友人。然而,一旦翻开了他的这颗《父亲的心》,我看到了一个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曲颉——他居然有着那么多悲天悯人的儿女情长,还有他的那颗被生活磨伤的心脏!为了什么?为了儿子,可以说这是惟一的理由。儿子是他的命根子,是他的希望所在。他的心无时不在随着儿子成长的脚步而跳动。   在儿子很
期刊
只有抓小抓早、抓细抓实,全方位、全时段,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我们泰伯实验学校结合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环境营造等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用儿童化的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孩子们以自己的视角,理解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唱响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  一、 课堂教学—齐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曲  课堂是育人的
期刊
我担任班主任已有七年,细细品味,在此期间既有酸甜,也有苦辣,这五味杂成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也促使我不断奋进,努力成长!  一、 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心是一个班主任管好班级的基础,只有真正地爱学生,学生才会信任你。教师对待每一个孩子的爱心、宽容、耐心以及责任心,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大课间,我会陪孩子们一起跳长绳,和他们比赛纸牌搭高;十岁成长仪式上,我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个大蛋糕,和全班同学一
期刊
“学习迁移”就是将先前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经验应用于新的学习任务中。我国春秋时期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 以兴趣推动迁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内在动力。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在《军神》一课教学开始环节中,教师首先出示一段与主人公刘伯承及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要求
期刊
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微时代带来了新思想的涌现与繁荣,微时代下凡事都追求速度,追求精致,追求同等时间的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优化。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着眼于“微”,发力于“微”,在一点一滴的“微小”中寻得“小语世界的满园缤纷”,助推孩子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 微阅读—山雨欲来风满楼  微时代下,各种碎片化信息大量袭来,微阅读之所以如此盛行,是因为其文本的短小、迅捷营造出
期刊
当众多的课外阅读材料进入语文课程的时候,不少教师感觉被陡然增加的阅读“量”捆住了手脚。如何实施课外阅读,使学生成长为一名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 爱读,从推荐适合的书开始  1. 本本迁移。在讲解课文中的人物、景物、情感描写及作品风格或语言特色时,可选择不同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阅读和迁徙阅读。如学习苏教版第九册《伊索寓言》后,推荐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中国神
期刊
教师要学会充分巧妙地运用课堂评价,把主动权、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乐趣,让快乐充满数学课堂。  一、 注重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爱上课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才会喜欢上它并学以致用,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
期刊
前不久,听了我校特级教师杜义超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者提供素材让学生自主探索,唤醒分数概念的直观感知,适时引导建立分数概念的正确表象,在回顾反思中抽象、升华“分数”的本质属性。这节课,学生亲身经历分数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节简约而有价值的好课。  片段一:实施有效操作,初步感知概念  用涂色或描点的方法表示分数。  分米 个饼 平方分米 千克  8个圆圈的 12个三角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