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重要举措,加大政策扶持和统筹推进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自我保障和服务农民能力。”本期视点关注农村基层党组织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不同路径。
位于冕宁县城以南6公里的建设村,与108国道隔河相望,被当地群众称为“峡口”,曾是“前有荒滩,后有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湾”的穷地方。“记得小时候家里穷,缺衣少食,村子里都是土路、土房子,进城只有走路,直到我读大学了都没什么变化。”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工作的村民李兆波说。
穷则思变,建设村百姓在思考,建设村党支部也在思考。如今,在村党支部这个“火车头”的带领下,思考变成了实践,实践成就了梦想。
“火车头”跑起来
2010年初,村党组织班子一行人到广东和江苏等地考察。一周后,他们回到村里,便作出了一个改变建设村命运的决定:依托原有资源,成立农旺合作社,并下设种植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投资专业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村民以承包地、村集体经济资产、现金等量化入股,在村内流转农户承包土地、集中发展特色产业、激活民间流动资金。
但是,一切并非顺水推舟。在土地流转和投资入股水电开发初期,村民顾虑重重,没信心。关键时刻,如何把群众组织起来?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要走在前、作示范!于是,村党组织班子发挥“火车头”作用,带头入股合作社,党员干部带头改风貌、建标杆。
在党员干部带领下,建设村组织村民代表跨省考察。这下子村民们眼见为实,吃下了“定心丸”,合作社从最初的68户社员发展到现在的426户,每年年底实现现金分红,为建设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党员的带动,群众得到甜头,对村上的工作也更支持了:农户把承包地交给合作社,按照村产业规划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建成“沟端、路直、田成方”的高标准农田,实行规模化种植、集中化养殖。如今,全村2000余亩土地,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实现了流转。目前,建设村兴办种植公司和养殖公司,建成水果基地1800亩。公司将种养殖产品按统一包装销售,再向合作社缴纳一定费用。
将土地交给有经验、有能力的人耕种,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解放了大部分的劳动力。“村民土地采取量化方式入股,土地保底租金每亩1500元,以大米每斤2.4元的价格为基数,每上涨0.1元,租金增加100元,只增不减。”村民们乐呵呵地算着,“到合作社务工还有报酬,人均收入比以前单纯种粮食翻了3倍以上。”
“钱袋子”鼓起来
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好积累的资金,创建自己的企业实体?建设村按照“集体先行、组织引领、带动群众、助农增收”的思路,通过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拉动全村经济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结合冕宁县的水电开发热潮,建设村以“村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入股电站”的投资方式,入股三合电站、龙家沟电站建设。投产后,村民每投资一万元,一年能分到红利1300元左右。
2010年,建设村被确定为“全省乡村生态观光农业示范村”。以此为契机,建设村按统一标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建成20家乡村酒店,17家星级农家乐,每天可接待900余名游客食宿,全村旅游业年收入达400万元以上。旅游产业壮大后,乡村酒店、农家乐按不同星级向合作社缴纳费用,有效拓宽了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有了殷实的经济基础作保障,建设村的干事底气更足了。同年,建设村还投入130万元建成800平方米的“1+N”党群服务中心,投入60万元建成村民活动广场,在全村开展培训辅导,集体经济项目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针对发展过程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建设村進一步发展劳务产业,依托合作社购置工程机械、建筑设备和运输车辆,既为全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保障又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
2013年,建设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该村农旺合作社现金分红达1311.5万元。
精气神“富”起来
“钱袋子”鼓起来的建设村,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创建和基层治理。
“对夫妻不恩爱、子女不孝顺、家庭不和睦的村民,严禁其加入合作社……”建设村定下具有刚性约束的村规民约,将村民经济收入与道德风尚捆绑一体,规范合作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建设村还开展“和谐家庭”“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孝子”“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有了激励机制,这些年来,全村没有一人到县上访,没有一户贫困户,没有一起犯罪案件,邻里团结和睦。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上,“党员架金桥,群众奔小康” 10个鎏金大字高高矗立;村民活动广场上,村民们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农民夜校,各行专家、“田秀才”耐心授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学到种养殖技术和旅游服务技能;全村环境面貌也明显改观,居民点整洁、道路通畅、农田成方、林木成行、沟渠配套、排灌方便,原来的荒山也变得郁郁葱葱……“村里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我在外面工作还没有一些村民收入高,很想回来。”李兆波现在一有假期就拖家带口自驾回村,享受田园生活,“我们最喜欢晚上在天台上躺着看星星,和小时候的一样亮。”
今天的建设村,荣誉满身,“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国家3A级景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站在新起点上,建设村党支部又开始思考乡村振兴的大文章了。(作者单位:伍屹然/凉山州委组织部;杨山/冕宁县委组织部) (责编/陈艾婧)
位于冕宁县城以南6公里的建设村,与108国道隔河相望,被当地群众称为“峡口”,曾是“前有荒滩,后有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湾”的穷地方。“记得小时候家里穷,缺衣少食,村子里都是土路、土房子,进城只有走路,直到我读大学了都没什么变化。”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工作的村民李兆波说。
穷则思变,建设村百姓在思考,建设村党支部也在思考。如今,在村党支部这个“火车头”的带领下,思考变成了实践,实践成就了梦想。
“火车头”跑起来
2010年初,村党组织班子一行人到广东和江苏等地考察。一周后,他们回到村里,便作出了一个改变建设村命运的决定:依托原有资源,成立农旺合作社,并下设种植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投资专业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村民以承包地、村集体经济资产、现金等量化入股,在村内流转农户承包土地、集中发展特色产业、激活民间流动资金。
但是,一切并非顺水推舟。在土地流转和投资入股水电开发初期,村民顾虑重重,没信心。关键时刻,如何把群众组织起来?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要走在前、作示范!于是,村党组织班子发挥“火车头”作用,带头入股合作社,党员干部带头改风貌、建标杆。
在党员干部带领下,建设村组织村民代表跨省考察。这下子村民们眼见为实,吃下了“定心丸”,合作社从最初的68户社员发展到现在的426户,每年年底实现现金分红,为建设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党员的带动,群众得到甜头,对村上的工作也更支持了:农户把承包地交给合作社,按照村产业规划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建成“沟端、路直、田成方”的高标准农田,实行规模化种植、集中化养殖。如今,全村2000余亩土地,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实现了流转。目前,建设村兴办种植公司和养殖公司,建成水果基地1800亩。公司将种养殖产品按统一包装销售,再向合作社缴纳一定费用。
将土地交给有经验、有能力的人耕种,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解放了大部分的劳动力。“村民土地采取量化方式入股,土地保底租金每亩1500元,以大米每斤2.4元的价格为基数,每上涨0.1元,租金增加100元,只增不减。”村民们乐呵呵地算着,“到合作社务工还有报酬,人均收入比以前单纯种粮食翻了3倍以上。”
“钱袋子”鼓起来
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好积累的资金,创建自己的企业实体?建设村按照“集体先行、组织引领、带动群众、助农增收”的思路,通过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拉动全村经济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结合冕宁县的水电开发热潮,建设村以“村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入股电站”的投资方式,入股三合电站、龙家沟电站建设。投产后,村民每投资一万元,一年能分到红利1300元左右。
2010年,建设村被确定为“全省乡村生态观光农业示范村”。以此为契机,建设村按统一标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建成20家乡村酒店,17家星级农家乐,每天可接待900余名游客食宿,全村旅游业年收入达400万元以上。旅游产业壮大后,乡村酒店、农家乐按不同星级向合作社缴纳费用,有效拓宽了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有了殷实的经济基础作保障,建设村的干事底气更足了。同年,建设村还投入130万元建成800平方米的“1+N”党群服务中心,投入60万元建成村民活动广场,在全村开展培训辅导,集体经济项目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针对发展过程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建设村進一步发展劳务产业,依托合作社购置工程机械、建筑设备和运输车辆,既为全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保障又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
2013年,建设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该村农旺合作社现金分红达1311.5万元。
精气神“富”起来
“钱袋子”鼓起来的建设村,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创建和基层治理。
“对夫妻不恩爱、子女不孝顺、家庭不和睦的村民,严禁其加入合作社……”建设村定下具有刚性约束的村规民约,将村民经济收入与道德风尚捆绑一体,规范合作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建设村还开展“和谐家庭”“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孝子”“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有了激励机制,这些年来,全村没有一人到县上访,没有一户贫困户,没有一起犯罪案件,邻里团结和睦。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上,“党员架金桥,群众奔小康” 10个鎏金大字高高矗立;村民活动广场上,村民们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农民夜校,各行专家、“田秀才”耐心授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学到种养殖技术和旅游服务技能;全村环境面貌也明显改观,居民点整洁、道路通畅、农田成方、林木成行、沟渠配套、排灌方便,原来的荒山也变得郁郁葱葱……“村里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我在外面工作还没有一些村民收入高,很想回来。”李兆波现在一有假期就拖家带口自驾回村,享受田园生活,“我们最喜欢晚上在天台上躺着看星星,和小时候的一样亮。”
今天的建设村,荣誉满身,“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国家3A级景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站在新起点上,建设村党支部又开始思考乡村振兴的大文章了。(作者单位:伍屹然/凉山州委组织部;杨山/冕宁县委组织部) (责编/陈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