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农业防治措施
1.1 合理轮作换茬
大豆种植严禁重茬与迎茬。对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和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灰斑病、褐纹病、细菌斑点病等),以及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大豆根潜蝇、二条叶甲、蓟马等),通过3年轮作即可减轻危害。如麦-麦-豆,麦-豆-杂,麦-杂-豆,以及麦-麦-豆-杂,麦-豆-麦-杂,玉-玉-豆等轮作体系可达到减轻病虫害发生的作用。对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地区,至少应实行5年以上轮作方可减轻病情。
1.2 清除病残体
大豆收割后应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及早翻地,将病残体深埋地下,以加速病原菌消亡,减轻病情。对越冬于土壤中的害虫,通过耕翻将害虫翻到土表,经过耙、压、耢地、机械损伤,加之日晒、风吹、雨淋、天敌食取,可大大增加病菌和虫卵的死亡率,有效减缓第二年病虫害发生与危害。
1.3 选用抗病虫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及病虫害种类,选用高产抗病虫品种。并从无病区地块或无病株及虫粒率低的地块留种。
外地调种时,首先要掌握产地的病虫害情况,严格检验有无检疫对象,凡是种子中混杂有菟丝子、野燕麦、菌核等严禁调用或调出作种,避免从孢囊线虫病较重地区引调种子。
1.4 加强栽培管理
1.4.1 严格掌握播期播深
大豆播种过早或播种过深均可加重根腐病发生。一般表土0~5厘米土温基本稳定在6~8℃时即可播种,注意墒情,湿度大时,应晚播而不能顶湿强播。播种深度一般掌握在4~5厘米,如应用播后苗前除草剂时,可适当调整播种深度,因过浅时,易造成药害,但又不能过深。
1.4.2 合理配比与施用肥料
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N、P、K配比要适当,避免单纯过多施用N肥,防止贪青徒长、倒伏及晚熟,以提高大豆抗病虫能力,使大豆整个生育期间均能健壮发育。
1.4.3 加强中耕作业
大豆田间至少两次中耕,大豆根腐病重的地块根据苗情及早进行,改善土壤通透性,地温提高,促进新生根大量形成。对连作大豆地,一定要中耕培土一次,可以堵塞食心虫羽化,使成虫不能出土或减少出土量或机械杀伤大量的幼虫、蛹、成虫,减轻虫食率。每次中耕前要全面掌握豆田草情、病情、虫情,用以确定配装复式作业。
1.4.4 加强管理
根据大豆生育期间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较灵活的辅助措施,如遇连雨年份就要加强排涝、注意草情,后期出现大草尚需人工除去。
除草可以有效清除一些病、虫源,减少中间寄主,尤其可降低田间湿度,通风透光,减轻病情作用较大。
2 化学药剂措施防治
2.1 大豆苗期
药剂拌种可推迟病、虫害的侵染危害,苗期保主根、保幼苗。对大豆根腐病发生较重地区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2),用药量为种子重的0.5%。对大豆根潜蝇发生较重地区可选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按种子重0.5%播前3~6天内拌种。对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重的地区可暂用3%呋喃丹颗粒剂亩用1.5~2公斤或5%甲拌磷颗粒剂亩用2~3公斤与化肥混拌随肥施入土壤,但这种办法不适宜连年使用。对二条叶甲发生重地区可采用40%乐果乳油,按种子重的0.5%拌种,拌种3~5天内即应播种,以免影响幼苗。
2.2 大豆生长中期
主要防治对象为蚜虫、蓟马、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虫;苜蓿夜蛾、草地螟以及毒蛾类幼虫以及菟丝子。防治蚜虫、蓟马、红蜘蛛等害虫可选用10%吡虫啉每公顷150~225毫升对水喷雾。防治苜蓿夜蛾、毒蛾类幼虫,每公顷用90%敌百虫或80%敌百虫乳油750~1125毫升对水喷雾。田间发现有菟丝子,可用48%地乐胺乳油150~200倍液喷雾,并注意清除。
2.3 大豆生长后期
主要防治对象有灰斑病、褐纹病、大豆食心虫等。防治大豆灰斑病、褐纹病,每公顷可用40%灭病威胶悬剂150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公顷用商品量1800克,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公顷用商品量1800克,对水喷雾。防治大豆食心虫,根据测报和田间观察,一般在成虫发生盛期及幼虫孵化盛期之前施药为宜,可选用5%锐劲特1000倍液或20%绿得福1500倍液或0.36%苦参碱1000倍液或2.5%菜喜1000倍液或48%乐斯本1500倍液,不同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喷药时一定要均匀喷到植株的花蕾、花荚、叶背、叶面和茎秆上,喷药量以湿有滴液为度。
1.1 合理轮作换茬
大豆种植严禁重茬与迎茬。对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和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灰斑病、褐纹病、细菌斑点病等),以及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大豆根潜蝇、二条叶甲、蓟马等),通过3年轮作即可减轻危害。如麦-麦-豆,麦-豆-杂,麦-杂-豆,以及麦-麦-豆-杂,麦-豆-麦-杂,玉-玉-豆等轮作体系可达到减轻病虫害发生的作用。对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地区,至少应实行5年以上轮作方可减轻病情。
1.2 清除病残体
大豆收割后应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及早翻地,将病残体深埋地下,以加速病原菌消亡,减轻病情。对越冬于土壤中的害虫,通过耕翻将害虫翻到土表,经过耙、压、耢地、机械损伤,加之日晒、风吹、雨淋、天敌食取,可大大增加病菌和虫卵的死亡率,有效减缓第二年病虫害发生与危害。
1.3 选用抗病虫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及病虫害种类,选用高产抗病虫品种。并从无病区地块或无病株及虫粒率低的地块留种。
外地调种时,首先要掌握产地的病虫害情况,严格检验有无检疫对象,凡是种子中混杂有菟丝子、野燕麦、菌核等严禁调用或调出作种,避免从孢囊线虫病较重地区引调种子。
1.4 加强栽培管理
1.4.1 严格掌握播期播深
大豆播种过早或播种过深均可加重根腐病发生。一般表土0~5厘米土温基本稳定在6~8℃时即可播种,注意墒情,湿度大时,应晚播而不能顶湿强播。播种深度一般掌握在4~5厘米,如应用播后苗前除草剂时,可适当调整播种深度,因过浅时,易造成药害,但又不能过深。
1.4.2 合理配比与施用肥料
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N、P、K配比要适当,避免单纯过多施用N肥,防止贪青徒长、倒伏及晚熟,以提高大豆抗病虫能力,使大豆整个生育期间均能健壮发育。
1.4.3 加强中耕作业
大豆田间至少两次中耕,大豆根腐病重的地块根据苗情及早进行,改善土壤通透性,地温提高,促进新生根大量形成。对连作大豆地,一定要中耕培土一次,可以堵塞食心虫羽化,使成虫不能出土或减少出土量或机械杀伤大量的幼虫、蛹、成虫,减轻虫食率。每次中耕前要全面掌握豆田草情、病情、虫情,用以确定配装复式作业。
1.4.4 加强管理
根据大豆生育期间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较灵活的辅助措施,如遇连雨年份就要加强排涝、注意草情,后期出现大草尚需人工除去。
除草可以有效清除一些病、虫源,减少中间寄主,尤其可降低田间湿度,通风透光,减轻病情作用较大。
2 化学药剂措施防治
2.1 大豆苗期
药剂拌种可推迟病、虫害的侵染危害,苗期保主根、保幼苗。对大豆根腐病发生较重地区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2),用药量为种子重的0.5%。对大豆根潜蝇发生较重地区可选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按种子重0.5%播前3~6天内拌种。对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重的地区可暂用3%呋喃丹颗粒剂亩用1.5~2公斤或5%甲拌磷颗粒剂亩用2~3公斤与化肥混拌随肥施入土壤,但这种办法不适宜连年使用。对二条叶甲发生重地区可采用40%乐果乳油,按种子重的0.5%拌种,拌种3~5天内即应播种,以免影响幼苗。
2.2 大豆生长中期
主要防治对象为蚜虫、蓟马、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虫;苜蓿夜蛾、草地螟以及毒蛾类幼虫以及菟丝子。防治蚜虫、蓟马、红蜘蛛等害虫可选用10%吡虫啉每公顷150~225毫升对水喷雾。防治苜蓿夜蛾、毒蛾类幼虫,每公顷用90%敌百虫或80%敌百虫乳油750~1125毫升对水喷雾。田间发现有菟丝子,可用48%地乐胺乳油150~200倍液喷雾,并注意清除。
2.3 大豆生长后期
主要防治对象有灰斑病、褐纹病、大豆食心虫等。防治大豆灰斑病、褐纹病,每公顷可用40%灭病威胶悬剂150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公顷用商品量1800克,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公顷用商品量1800克,对水喷雾。防治大豆食心虫,根据测报和田间观察,一般在成虫发生盛期及幼虫孵化盛期之前施药为宜,可选用5%锐劲特1000倍液或20%绿得福1500倍液或0.36%苦参碱1000倍液或2.5%菜喜1000倍液或48%乐斯本1500倍液,不同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喷药时一定要均匀喷到植株的花蕾、花荚、叶背、叶面和茎秆上,喷药量以湿有滴液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