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允许救援队下井救人
2010年11月20日凌晨3点,新西兰的准妈妈爱丽斯被频繁的胎动扰得无法入眠。她打开电视,一则新闻让她感到无比震惊:新西兰南岛的皮卡河煤矿在12小时前发生了爆炸,井下的31名矿工生死不明。她的丈夫吉姆正是皮卡河煤矿的矿工。
居住在惠灵顿的丹尼,一直和她的四个孩子等丈夫的电话,可丈夫每晚必打的问候电话却迟迟未来,而且他的电话也始终拨不通。丹尼觉得事情不对,便带着四个孩子坐火车连夜赶往皮卡河煤矿。
罗克逊最小的儿子斯蒂芬17岁,当天是他第一天去皮卡河煤矿上班。斯蒂芬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矿工,因为新西兰矿工的福利待遇是所有行业中最好的,一年只上半年班,工资却高出其他行业好几倍。罗克逊担心煤矿的安全问题,斯蒂芬却对爸爸说:“新西兰煤矿的安全系数是全世界最高的!就算有工伤,国家也会养我一辈子,不用担心!”
此时,皮卡河煤矿位于山顶的通风井口,一股股烟气正汹涌地喷射,附近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周围一些树木已被烧焦,附近的一个小屋也被震倒。
很多戴头盔,身穿救生衣的救援人员已经在煤矿外面待命,但他们不清楚发生爆炸的原因和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当地政府担心矿内危险气体持续累积会导致再次爆炸,所以不敢贸然派救援人员进入。
新闻记者向外界披露了井下被困人员的数字——井下有31人,年龄从17岁到62岁不等。第二天早晨,整个新西兰甚至全世界都知道了这起矿难,所有的人都关注着事态的进展。
煤矿总经理彼得·惠托尔向公众们表示:每位矿工都携带着可供30分钟呼吸用的氧气,他们有足够时间进入煤矿里的氧气储备室,那里有储备水,井下温度大概是25度,矿工们可以在那里生存好几天。惠托尔的话给了所有人希望,也暂时安抚住了陆续赶来的矿工家属们。
救援人员早已经做好了下井的准备,可当地政府却不允许他们贸然下井救人,政府工作人员强调:救援人员性命与被困矿工同等重要,要确保井下环境相对安全,才可以下井。现场指挥官对几名跃跃欲试的救援人员说:“这不是在演好莱坞大片,要表现个人的英雄主义。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井口不时冒出一股股浓烟,专业人士们需要检测并分析从井道采集的空气样本,在检测结果出来前,救援行动无法开始。可检测结果需要等待,所有的人都别无选择,只有在焦躁不安中等待。
火速购买救灾机器人
爱丽斯此时已出现了分娩前兆,但她坚决不愿离开,她要和肚中的孩子亲眼看着吉姆从井口上来。可吉姆没等来,妇产科的救护车却到了;丹尼带着她的四个孩子跪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祈祷,四个孩子发誓他们再也不调皮了,只要爸爸能回来;丹尼也发誓,以后再也不跟丈夫吵架了;67岁的罗克逊抱着头,一动不动,他一闭上眼就会想象小儿子在井底下呼吸艰难、生不如死的情形,他真希望自己能代替斯蒂芬。在等待和祈祷中,他们发现竟然已经过去48小时了。
当地政府调集的救援设施十分周全,救火车、水车、挖掘机甚至直升飞机都来了,可就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救援行动。几名家属实在等不及了,他们甚至想亲自下井去搜救。可是,还没等他们下去,大批负责安抚他们的心理医生就到了。
也许祈祷真的起了作用,此时,从井口爬上来两个生还的矿工。他们一上来,就被救护队和媒体的闪光灯包围了。
成功逃生的一名矿工叫丹尼尔·洛克豪斯,他回忆说,矿井发生爆炸时,冲击波把他撞到了矿墙上。后来他挣扎着站起来,艰难地走到压缩空气管口,呼吸新鲜空气,恢复体力。“我看不清任何东西,四下死一般沉寂……’”跌跌绊绊中,洛克豪斯碰到了刚从昏迷中醒来的矿工拉塞尔·史密斯。经过近一天的摸索,两人终于爬了出来。
经过48小时的等待,终于等到了井下空气的检测结果:毒气指数超标,救援人员不能下井。不过,工作人员准备好了另一套方案,他们在事发当天迅速从日本订购了一个机器人。如今,机器人终于乘着飞机跨越太平洋,又乘着火车和汽车,一路颠簸着来到了皮卡河煤矿。
这是一个管道机器人,专用于在大型坑道中作业。机器人可以远程遥控,还有摄像头、探照灯和气体检测仪等,井上的人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作业情况,也能知道井下的情况。
刚开始,机器人传输上来的数据显示井下毒气弥漫,状况复杂,人们得到了很多有用而确凿的信息。可机器人在前进了不到五十米后就停止了工作。原来,机器人因为电路进水导致短路,无法工作了!
11月22日16时,29名矿工被困井下已达72个小时。由于井内环境一直存在隐患,没有任何一名救援人员入井。
家属们开始给政府施压,有人甚至威胁说:“如果救援队不下井,我们就下去,看到时候丢的是谁的脸。”公众舆论也一边倒地支持家属们:“政府到底做什么了?三天来唯一的行动就是派了个机器人下井,还没到几个小时就坏了。你们花着我们纳税人的大把供奉,关键时刻,却以自己的安全为重,那我们养你们干什么?”
在巨浪般的舆论中,此次矿难的救援总指挥、煤矿专家托维尔进退维谷,但他最后还是下了一个死命令:不许人下井!
起诉政府,打了两年官司
皮卡河煤矿乱作一团:刚刚生完孩子的爱丽斯产后大出血,孩子也因为早产而缺氧,可她坚决不离开,她说“要死,我们一家三口也要死一块”;丹尼的注意力都用在等丈夫上,结果小女儿爬进了马桶里,差点淹死;压力巨大的罗克逊竟然在矿难现场精神失常……几乎每一个家属,在生离死别的期望和绝望中都快崩溃了。
事态毫无进展,全世界的关注让煤矿专家托维尔也快发疯了。每次拒绝那些不顾安危请愿下井的救援人员,他都于心不忍,可是他必须得这么做。“井下的是人命,井上的就不是人命吗?毒气那么浓,下去的人等于送死!”可是家属、媒体、公众不理解他,骂他是个没用的煤矿专家。公众们开始指责新西兰总理,有遇难亲属指责总理在第一次爆炸后来到现场,却没有主动指挥营救。总理向这些家属解释说:“我只是一个政治家,不是矿难营救专家,我去指挥肯定是愚蠢的,因为我根本不懂煤矿专业的知识。”
在各种争议与指责声中,11月24日井下又发生了爆炸。营救人员和被困矿工家属们终于明白,井下的人真的没有生还的希望了。26日和28日,井下又连续发生了两起爆炸。皮卡河煤矿暂时被封闭了。
但是,事情并没到此结束,虽然事发之后,每名死者的家属得到了上百万新西兰元的抚恤金;虽然皮卡河矿难的纪念碑被立了起来;虽然举国哀悼……但是家属们并不满意,他们表示:“政府欠我们一个答案,皮卡河煤矿究竟发生了什么?在矿难发生72小时内政府的不作为,是否该受到谴责和惩戒?”随后,他们把政府和矿难救援队告上了法庭。
法院开始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是电源设计中的两个疏忽导致了矿难的发生,而政府不救援的做法是否正确,则是很难判决的一件事情,这起官司一拖就是两年多时间。
很多人支持遇难矿工家属们:“新西兰早该更改法律了,一旦大事故发生,有些救援队就袖手旁观。大爆炸、大台风,警察们都成了看客,在关键时刻,他们不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的安危,而应该以解救他人生命为第一位。这难道不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品质吗?”
也有很多人不这么看:“从事后又发生了三起大爆炸来看,救援人员下去,如果正赶上大爆炸,那么除了往死亡人数上添加几个数字之外,就没别的意义了!”“只要死亡系数超过40%以上,就不应该拿生命去冒险,哪怕用生命换上一条命来,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经过两年多的争论后,不久前,这起官司终于有了定论:陪审团成员通过集体表决,认为救援队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赔偿。新西兰总理也站出来支持这起判决:“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明知不可为,勉强为之,舍生取义这样的做法,在我们这样的国家是不提倡的!”
家属们都沉默着,似乎都接受了法院的判决。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伤痛、仇恨、抱怨都会淡化。毕竟死者已逝,背着抱怨的十字架,生活将是沉重的。
“救援人员的性命与被困矿工的性命同等重要!”这一准则,或许值得所有人反思。
编辑 钟健 12497681@163.com
2010年11月20日凌晨3点,新西兰的准妈妈爱丽斯被频繁的胎动扰得无法入眠。她打开电视,一则新闻让她感到无比震惊:新西兰南岛的皮卡河煤矿在12小时前发生了爆炸,井下的31名矿工生死不明。她的丈夫吉姆正是皮卡河煤矿的矿工。
居住在惠灵顿的丹尼,一直和她的四个孩子等丈夫的电话,可丈夫每晚必打的问候电话却迟迟未来,而且他的电话也始终拨不通。丹尼觉得事情不对,便带着四个孩子坐火车连夜赶往皮卡河煤矿。
罗克逊最小的儿子斯蒂芬17岁,当天是他第一天去皮卡河煤矿上班。斯蒂芬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矿工,因为新西兰矿工的福利待遇是所有行业中最好的,一年只上半年班,工资却高出其他行业好几倍。罗克逊担心煤矿的安全问题,斯蒂芬却对爸爸说:“新西兰煤矿的安全系数是全世界最高的!就算有工伤,国家也会养我一辈子,不用担心!”
此时,皮卡河煤矿位于山顶的通风井口,一股股烟气正汹涌地喷射,附近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周围一些树木已被烧焦,附近的一个小屋也被震倒。
很多戴头盔,身穿救生衣的救援人员已经在煤矿外面待命,但他们不清楚发生爆炸的原因和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当地政府担心矿内危险气体持续累积会导致再次爆炸,所以不敢贸然派救援人员进入。
新闻记者向外界披露了井下被困人员的数字——井下有31人,年龄从17岁到62岁不等。第二天早晨,整个新西兰甚至全世界都知道了这起矿难,所有的人都关注着事态的进展。
煤矿总经理彼得·惠托尔向公众们表示:每位矿工都携带着可供30分钟呼吸用的氧气,他们有足够时间进入煤矿里的氧气储备室,那里有储备水,井下温度大概是25度,矿工们可以在那里生存好几天。惠托尔的话给了所有人希望,也暂时安抚住了陆续赶来的矿工家属们。
救援人员早已经做好了下井的准备,可当地政府却不允许他们贸然下井救人,政府工作人员强调:救援人员性命与被困矿工同等重要,要确保井下环境相对安全,才可以下井。现场指挥官对几名跃跃欲试的救援人员说:“这不是在演好莱坞大片,要表现个人的英雄主义。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井口不时冒出一股股浓烟,专业人士们需要检测并分析从井道采集的空气样本,在检测结果出来前,救援行动无法开始。可检测结果需要等待,所有的人都别无选择,只有在焦躁不安中等待。
火速购买救灾机器人
爱丽斯此时已出现了分娩前兆,但她坚决不愿离开,她要和肚中的孩子亲眼看着吉姆从井口上来。可吉姆没等来,妇产科的救护车却到了;丹尼带着她的四个孩子跪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祈祷,四个孩子发誓他们再也不调皮了,只要爸爸能回来;丹尼也发誓,以后再也不跟丈夫吵架了;67岁的罗克逊抱着头,一动不动,他一闭上眼就会想象小儿子在井底下呼吸艰难、生不如死的情形,他真希望自己能代替斯蒂芬。在等待和祈祷中,他们发现竟然已经过去48小时了。
当地政府调集的救援设施十分周全,救火车、水车、挖掘机甚至直升飞机都来了,可就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救援行动。几名家属实在等不及了,他们甚至想亲自下井去搜救。可是,还没等他们下去,大批负责安抚他们的心理医生就到了。
也许祈祷真的起了作用,此时,从井口爬上来两个生还的矿工。他们一上来,就被救护队和媒体的闪光灯包围了。
成功逃生的一名矿工叫丹尼尔·洛克豪斯,他回忆说,矿井发生爆炸时,冲击波把他撞到了矿墙上。后来他挣扎着站起来,艰难地走到压缩空气管口,呼吸新鲜空气,恢复体力。“我看不清任何东西,四下死一般沉寂……’”跌跌绊绊中,洛克豪斯碰到了刚从昏迷中醒来的矿工拉塞尔·史密斯。经过近一天的摸索,两人终于爬了出来。
经过48小时的等待,终于等到了井下空气的检测结果:毒气指数超标,救援人员不能下井。不过,工作人员准备好了另一套方案,他们在事发当天迅速从日本订购了一个机器人。如今,机器人终于乘着飞机跨越太平洋,又乘着火车和汽车,一路颠簸着来到了皮卡河煤矿。
这是一个管道机器人,专用于在大型坑道中作业。机器人可以远程遥控,还有摄像头、探照灯和气体检测仪等,井上的人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作业情况,也能知道井下的情况。
刚开始,机器人传输上来的数据显示井下毒气弥漫,状况复杂,人们得到了很多有用而确凿的信息。可机器人在前进了不到五十米后就停止了工作。原来,机器人因为电路进水导致短路,无法工作了!
11月22日16时,29名矿工被困井下已达72个小时。由于井内环境一直存在隐患,没有任何一名救援人员入井。
家属们开始给政府施压,有人甚至威胁说:“如果救援队不下井,我们就下去,看到时候丢的是谁的脸。”公众舆论也一边倒地支持家属们:“政府到底做什么了?三天来唯一的行动就是派了个机器人下井,还没到几个小时就坏了。你们花着我们纳税人的大把供奉,关键时刻,却以自己的安全为重,那我们养你们干什么?”
在巨浪般的舆论中,此次矿难的救援总指挥、煤矿专家托维尔进退维谷,但他最后还是下了一个死命令:不许人下井!
起诉政府,打了两年官司
皮卡河煤矿乱作一团:刚刚生完孩子的爱丽斯产后大出血,孩子也因为早产而缺氧,可她坚决不离开,她说“要死,我们一家三口也要死一块”;丹尼的注意力都用在等丈夫上,结果小女儿爬进了马桶里,差点淹死;压力巨大的罗克逊竟然在矿难现场精神失常……几乎每一个家属,在生离死别的期望和绝望中都快崩溃了。
事态毫无进展,全世界的关注让煤矿专家托维尔也快发疯了。每次拒绝那些不顾安危请愿下井的救援人员,他都于心不忍,可是他必须得这么做。“井下的是人命,井上的就不是人命吗?毒气那么浓,下去的人等于送死!”可是家属、媒体、公众不理解他,骂他是个没用的煤矿专家。公众们开始指责新西兰总理,有遇难亲属指责总理在第一次爆炸后来到现场,却没有主动指挥营救。总理向这些家属解释说:“我只是一个政治家,不是矿难营救专家,我去指挥肯定是愚蠢的,因为我根本不懂煤矿专业的知识。”
在各种争议与指责声中,11月24日井下又发生了爆炸。营救人员和被困矿工家属们终于明白,井下的人真的没有生还的希望了。26日和28日,井下又连续发生了两起爆炸。皮卡河煤矿暂时被封闭了。
但是,事情并没到此结束,虽然事发之后,每名死者的家属得到了上百万新西兰元的抚恤金;虽然皮卡河矿难的纪念碑被立了起来;虽然举国哀悼……但是家属们并不满意,他们表示:“政府欠我们一个答案,皮卡河煤矿究竟发生了什么?在矿难发生72小时内政府的不作为,是否该受到谴责和惩戒?”随后,他们把政府和矿难救援队告上了法庭。
法院开始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是电源设计中的两个疏忽导致了矿难的发生,而政府不救援的做法是否正确,则是很难判决的一件事情,这起官司一拖就是两年多时间。
很多人支持遇难矿工家属们:“新西兰早该更改法律了,一旦大事故发生,有些救援队就袖手旁观。大爆炸、大台风,警察们都成了看客,在关键时刻,他们不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的安危,而应该以解救他人生命为第一位。这难道不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品质吗?”
也有很多人不这么看:“从事后又发生了三起大爆炸来看,救援人员下去,如果正赶上大爆炸,那么除了往死亡人数上添加几个数字之外,就没别的意义了!”“只要死亡系数超过40%以上,就不应该拿生命去冒险,哪怕用生命换上一条命来,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经过两年多的争论后,不久前,这起官司终于有了定论:陪审团成员通过集体表决,认为救援队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赔偿。新西兰总理也站出来支持这起判决:“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明知不可为,勉强为之,舍生取义这样的做法,在我们这样的国家是不提倡的!”
家属们都沉默着,似乎都接受了法院的判决。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伤痛、仇恨、抱怨都会淡化。毕竟死者已逝,背着抱怨的十字架,生活将是沉重的。
“救援人员的性命与被困矿工的性命同等重要!”这一准则,或许值得所有人反思。
编辑 钟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