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的教学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教学越来越利于学生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也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情感和思维并没有被真正激活,新旧课程的差异和碰撞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击,找出课改中影响改革进程的因素及存在问题,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学评价存在误区。
“误区”表现的三个方面
一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误区。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体育教学,过分求生物功能,而忽视了对人的心理及社会属性的影响,在教学评价中把练习强度和练习密度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之后随着社会进步和三维体育观的出现,特别是近几年,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体育的心理,社会效益,而忽视体能效益,只求教学中学生玩得高兴,课堂气氛活跃,在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中取消了练习强度,练习密度的评价,纵观近十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2000年比1985年相比,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教育部关于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公告》显示,2002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体育课程教学应担负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重任,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评价内容上,既要有学生练习强度、练习密度、掌握技能程度的评价,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使教学评价走上科学化轨道,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误区。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过多的运用激励性评价,运用无劣性的表扬、奖励,无一句批评或缺点,大量评态度,少量评或不评技能,而且尽是溢美之词,言过其实,事实上表扬和奖励的滥用和我们预期的大相径庭,学生们在频繁表扬和奖励面前已变得不再兴奋而几近麻木。
三是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评价的误区。课标中要求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包括学生自我评定,组内互评,教师评定,可是学生谁不给自己评高分?组内相互评定,谁愿相互整自己,于是一片红旗飘扬,均为高分。其结果自评、互评失去了课标的初衷,失去实际意义。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
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以及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量化指标,并通过检查监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纳入统一的规范中,将教师“管住”。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评价的性质是积极性的,评价的特点是发展性的,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运动能力,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教育评价注重他人评价,忽视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对教师评价中,任课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对教学活动情况最为了解,对教学质量的优劣也较为清楚,所以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离不开任课教师的自我评价。
任课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任课教师由于评价的心理压力,以及主观因素,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不够。因此还需要他评,如同行教师评价,他们熟悉业务,结合任课教师提供的信息,按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能较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既要同行教师参与评价,也要任课教师参与评价,把他评与自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评价顺利地进行,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
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方案的实施及学生的学习等情况进行的评价,以明确下一步应如何调节教与学的活动,使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好。对教师教学过程评价就是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而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由于终结性评价侧重于教育活动的总体效果,而对教学过程缺乏及时的评价,因而不利于对照教学目标及时地调整教学。所以评价模式应是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终结性评价。
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
课堂上,教师凭主观意识评价某些学生的表现:“很好”或“太差了,这都不会”,忽视学生的努力,否定学生的进步,又不说明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学生迷惑厌学情绪。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学生,往往表扬那些运动成绩好,守纪律的学生,对那些上课好动,经常给自己制造麻烦的学生予与批评打击,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表扬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而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体育教学方式,针对《标准》中体育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兴趣评价 用于开始阶段,新课标背景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应该有新意、趣味性等特点。在课程开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创意课堂《舞拳》的教学中,学生对武术动作和舞蹈动作相结合的活动情景很感兴趣,跃跃欲试。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报以肯定、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尝试。这么一来,学生主体性体验越来越强烈,主体意识越得以增强,从而使其向教学内容的深入方向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创意评价 用于运动参与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是生动活泼的,他们的想象丰富而有创造性——想象整个世界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的:足球会跳“桑巴舞”、草地上能做滑雪运动、甚至人可以飞行……体育课拓展性练习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跳绳进行分组活动,有的学生利用跳绳做绳操、有的学生打成结进行投掷和险境中学会求生,斗智拉绳、骑马、抓龙腰、踩龙尾等等,种类繁多,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富于想象力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充分肯定其合理、创新因素的成分。 结果评价 用于技能掌握阶段,一堂课的终结阶段要对技能掌握情况做出总结性评价。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评价尺度,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而且要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否得到发挥,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增强。
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评价的方式
新的体育课程把“健康第一”定位为课程的中心目标,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参与与运动技能五个领域,因此仅仅用定量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是无法真实地的反映学生所达成的学习目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自评、互评、师评更显科学合理和人性化。由于小学生受自身生理、心理年龄特征的影响,还未形成定性的世界观和成熟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在互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合理组织、正确引导、真情参与。
针对小学生特点,提炼常见问题。让学生进行互评,要认识到这是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新课程教学评价中一个较难把握的环节、通过以往的经验表明,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忽视了组织和指导,流于形式的评价,将会出现对学生不公正、不客观的评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自身要对这些问题做好提炼,一般在教学互评中常见问题如下:
从众心理 学生个体在对别人评价时,因受到多数人的评判意见的压力而引起的自身评判行为、观点变化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人云亦云”。这种从众心理在学生互评时常常出现,尤为突出的是低年级学生。
友伴群体效应 这是学生在进行互评中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评判结果的现象,少年儿童生性好动,喜获群体活动,也就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友伴群体,对学生个体有很大的影响力,它可以改变少年儿童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能改变他们内在联系态度和认知,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时常形成派别,造成因为感情而不顾客观事实的结果。
权威效应 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权利与威信,在实施互评时,班上的班干部、体育骨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同学做出正确的评价。他们的目光追随着权威者,不敢大胆独立地发表意见。
自我中心 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盲目地自信与张扬,有谁对自己提出批评便马上回击、甚至报复对方,在互评时产生偏激评价,这种现象易导致心理失去平衡,造成心理上的疾病。
注重指导,调动学生做出合理化评价。实事求是、客观性原则。教师要扮演指导、引导的角色,对学生认识不清的,要加强指导使他们在评价中抛开个人感情因素,做到评价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和同学评价差距大的要说出理由,认识到对别人的正确评价也是自己应负的责任。注意评价的顺序性,合理运用权威,公正地对学生做出评价。第一步,让学生自评,评自己也是让他人了解自己的过程,最了解自身的应是学生本人。第二步,让学生互评是帮助被评者正确认识社会自我的过程,让被评者在这面镜子面前醒悟,以便更清醒认识自我的长处与不足,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完善发展自我。第三步,教师作为一个“权威”,应合理运用此效应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客观地给学生铺设一条正确发展的轨迹,但教师注意一定要在最后才能发表意见,避免学生附和的心理,便于学生发表自我意见。
呵护学生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的行为调节的高级机制,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教育是无能、缺憾的教育,直接导致学生会产生不良行为与心理。所以在学生互评时,教师要鼓励或直接参与挖掘被评者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与不足要委婉地提出,贴近孩子的心灵进行教育,让每位学生拥有一分成功的体验,细心呵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
关注个体差异,培养民主气氛。新课改要求多角度、多元化衡量学生,避免出现先天素质好的学生不认真学习也能得高分,反之先天不足的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换不回一个及格,造成与评价目标的脱节,评价偏离重心的失衡。所以在互评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评价目的,重过程、重态度、重进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体现评价的公正、公平。同时在评价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要理解与鼓励,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评价中,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领航下,进入幸福成长的港湾。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马山镇中心小学)
“误区”表现的三个方面
一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误区。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体育教学,过分求生物功能,而忽视了对人的心理及社会属性的影响,在教学评价中把练习强度和练习密度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之后随着社会进步和三维体育观的出现,特别是近几年,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体育的心理,社会效益,而忽视体能效益,只求教学中学生玩得高兴,课堂气氛活跃,在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中取消了练习强度,练习密度的评价,纵观近十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2000年比1985年相比,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教育部关于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公告》显示,2002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体育课程教学应担负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重任,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评价内容上,既要有学生练习强度、练习密度、掌握技能程度的评价,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使教学评价走上科学化轨道,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误区。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过多的运用激励性评价,运用无劣性的表扬、奖励,无一句批评或缺点,大量评态度,少量评或不评技能,而且尽是溢美之词,言过其实,事实上表扬和奖励的滥用和我们预期的大相径庭,学生们在频繁表扬和奖励面前已变得不再兴奋而几近麻木。
三是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评价的误区。课标中要求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包括学生自我评定,组内互评,教师评定,可是学生谁不给自己评高分?组内相互评定,谁愿相互整自己,于是一片红旗飘扬,均为高分。其结果自评、互评失去了课标的初衷,失去实际意义。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
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以及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量化指标,并通过检查监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纳入统一的规范中,将教师“管住”。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评价的性质是积极性的,评价的特点是发展性的,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运动能力,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教育评价注重他人评价,忽视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对教师评价中,任课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对教学活动情况最为了解,对教学质量的优劣也较为清楚,所以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离不开任课教师的自我评价。
任课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任课教师由于评价的心理压力,以及主观因素,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不够。因此还需要他评,如同行教师评价,他们熟悉业务,结合任课教师提供的信息,按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能较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既要同行教师参与评价,也要任课教师参与评价,把他评与自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评价顺利地进行,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
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方案的实施及学生的学习等情况进行的评价,以明确下一步应如何调节教与学的活动,使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好。对教师教学过程评价就是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而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由于终结性评价侧重于教育活动的总体效果,而对教学过程缺乏及时的评价,因而不利于对照教学目标及时地调整教学。所以评价模式应是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终结性评价。
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
课堂上,教师凭主观意识评价某些学生的表现:“很好”或“太差了,这都不会”,忽视学生的努力,否定学生的进步,又不说明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学生迷惑厌学情绪。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学生,往往表扬那些运动成绩好,守纪律的学生,对那些上课好动,经常给自己制造麻烦的学生予与批评打击,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表扬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而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体育教学方式,针对《标准》中体育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兴趣评价 用于开始阶段,新课标背景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应该有新意、趣味性等特点。在课程开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创意课堂《舞拳》的教学中,学生对武术动作和舞蹈动作相结合的活动情景很感兴趣,跃跃欲试。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报以肯定、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尝试。这么一来,学生主体性体验越来越强烈,主体意识越得以增强,从而使其向教学内容的深入方向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创意评价 用于运动参与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是生动活泼的,他们的想象丰富而有创造性——想象整个世界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的:足球会跳“桑巴舞”、草地上能做滑雪运动、甚至人可以飞行……体育课拓展性练习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跳绳进行分组活动,有的学生利用跳绳做绳操、有的学生打成结进行投掷和险境中学会求生,斗智拉绳、骑马、抓龙腰、踩龙尾等等,种类繁多,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富于想象力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充分肯定其合理、创新因素的成分。 结果评价 用于技能掌握阶段,一堂课的终结阶段要对技能掌握情况做出总结性评价。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评价尺度,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而且要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否得到发挥,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增强。
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评价的方式
新的体育课程把“健康第一”定位为课程的中心目标,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参与与运动技能五个领域,因此仅仅用定量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是无法真实地的反映学生所达成的学习目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自评、互评、师评更显科学合理和人性化。由于小学生受自身生理、心理年龄特征的影响,还未形成定性的世界观和成熟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在互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合理组织、正确引导、真情参与。
针对小学生特点,提炼常见问题。让学生进行互评,要认识到这是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新课程教学评价中一个较难把握的环节、通过以往的经验表明,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忽视了组织和指导,流于形式的评价,将会出现对学生不公正、不客观的评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自身要对这些问题做好提炼,一般在教学互评中常见问题如下:
从众心理 学生个体在对别人评价时,因受到多数人的评判意见的压力而引起的自身评判行为、观点变化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人云亦云”。这种从众心理在学生互评时常常出现,尤为突出的是低年级学生。
友伴群体效应 这是学生在进行互评中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评判结果的现象,少年儿童生性好动,喜获群体活动,也就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友伴群体,对学生个体有很大的影响力,它可以改变少年儿童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能改变他们内在联系态度和认知,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时常形成派别,造成因为感情而不顾客观事实的结果。
权威效应 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权利与威信,在实施互评时,班上的班干部、体育骨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同学做出正确的评价。他们的目光追随着权威者,不敢大胆独立地发表意见。
自我中心 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盲目地自信与张扬,有谁对自己提出批评便马上回击、甚至报复对方,在互评时产生偏激评价,这种现象易导致心理失去平衡,造成心理上的疾病。
注重指导,调动学生做出合理化评价。实事求是、客观性原则。教师要扮演指导、引导的角色,对学生认识不清的,要加强指导使他们在评价中抛开个人感情因素,做到评价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和同学评价差距大的要说出理由,认识到对别人的正确评价也是自己应负的责任。注意评价的顺序性,合理运用权威,公正地对学生做出评价。第一步,让学生自评,评自己也是让他人了解自己的过程,最了解自身的应是学生本人。第二步,让学生互评是帮助被评者正确认识社会自我的过程,让被评者在这面镜子面前醒悟,以便更清醒认识自我的长处与不足,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完善发展自我。第三步,教师作为一个“权威”,应合理运用此效应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客观地给学生铺设一条正确发展的轨迹,但教师注意一定要在最后才能发表意见,避免学生附和的心理,便于学生发表自我意见。
呵护学生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的行为调节的高级机制,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教育是无能、缺憾的教育,直接导致学生会产生不良行为与心理。所以在学生互评时,教师要鼓励或直接参与挖掘被评者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与不足要委婉地提出,贴近孩子的心灵进行教育,让每位学生拥有一分成功的体验,细心呵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
关注个体差异,培养民主气氛。新课改要求多角度、多元化衡量学生,避免出现先天素质好的学生不认真学习也能得高分,反之先天不足的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换不回一个及格,造成与评价目标的脱节,评价偏离重心的失衡。所以在互评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评价目的,重过程、重态度、重进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体现评价的公正、公平。同时在评价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要理解与鼓励,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评价中,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领航下,进入幸福成长的港湾。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马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