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潜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意蕴。实现传统体育文化和谐意蕴的潜在价值,对推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引导学生形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健身观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实现中国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91—02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不仅是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差异中见出协调,在不齐中见出整齐,在整体上给人以匀称一致、和顺适宜的感觉,并使主客体达到矛盾统一。”[1]从原始和谐社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由低级社会经济形态向高级经济形态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结果。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0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在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所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是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最新成就[2]。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内涵,其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目标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目标之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尽力增强其再生能力,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目标之三是人与人的和谐核心的问题,是要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3]。
二、和谐校园构建中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体现
(一)民族传统体育是和谐校园构建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意蕴是和谐校园构建中内涵的补充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提倡身心修炼与自然和谐同步,谋求人同自然在和谐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进而实现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传统武术项目太极拳向我们鲜活地展示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养生也主张人们把身心修养同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联系起来,《黄帝内经》中认为人的生存依赖于天地之灵气,人们只有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来调摄身心才能实现整体的平衡。《吕氏春秋》则更为完美地阐明了个体身心健康与客观自然规律的关系:自然万物的变化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它对人造成的影响取决于人对自然变化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只有在客观规律允许的条件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才能保持人体的身心健康。
中国古代体育深受伦理思想的影响。例如:西周礼射、盛行于唐代的十五柱球戏,目的就是对参与者进行道德教育;传统武术则强调“练武先修德”,把“练武与修身、习艺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身价值的根本。”[4]中国古代的体育已经成为一种道德教育、修养情操、培养礼仪的手段。连最具对抗色彩的武术博击也要“立身中正、点到为止”…… 中国古代体育注重的不是比赛的结果,而是企盼通过体育活动强化人们的“中和”意识,进而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主张形神一体,在锻炼方法上强调锻炼肉体与锻炼精神相结合。“生命现象是形体与精神一体二用的统一运动状态。”[6]生命只是形神不可分离的存在方式,只有“形神相亲”,才会有生命运动,才能成为完整、和谐的人。我国古代养生思想和武术理论都非常注重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外部修炼促进内部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人的整体和谐。中国古代养生、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反映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从身心二元角度追求人体自身的和谐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这是由体育的本源功能所决定的。体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逐渐产生的。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作为一种教育儿童,传授生活、生产本领的手段。中国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目前发掘、发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676条,汉族有301条,共计977条。其中龙舟、武术、气功、风筝等项目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武术、太极拳、气功、中国式摔跤、中国象棋、围棋、毽球、龙舟、舞龙、舞狮、秧歌、风筝和一些民间游戏。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学生广泛参与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民族传统体育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遏止和谐校园中竞技体育异化现象
竞技体育其本质是游戏。然而在20世纪的后半期迅速工作化、制度体系化、职业化、商业化,大量的经济投入,巨额的经济回报,强烈的政治关照,狂热的媒体卷入,使竞技体育充分地强大起来。竞技体育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活动形式是自身强化的内在条件。竞技体育强化的文化主流是健康的,是符合时代发展基本方向的。但其暗流又很不容忽视。这条暗流就是竞技体育异化。竞技体育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驱动,然而在利益驱使下的竞技体育其道德规范也随之发生嬗变,体育道德问题日益增多。竞技体育的道德失范逐渐形成一种足以扭曲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己力量,这种异己力量壮大后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和扭曲竞技体育。当今,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贵中尚和”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体育文化之中。“中庸为本,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谦谦君子人格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旋律[5]。
三、和谐校园构建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实现
(一)引导学生形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健身观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健身理念所体现出的追求身心全面发展的和谐意蕴,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该文化古老而又深奥的健身理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影响着大众,并引导人们形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健身观。注重身与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这一涉及哲学、体育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的独特机制,正是现代社会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传统健身活动的很多内容都源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活动与实践,这就使得学生对其有很高的认知度,在无形之中也为传统健身活动的现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和谐意蕴,必定伴随传统健身活动的现代复苏影响更多的学生,引导他们形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健身观,最终实现校园的和谐发展。
(二)构建以学校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模式
学校作为社会文化构建中的一个层面,知识密集、人才汇聚,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社会心理、道德修养等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优势。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作为教育目标。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大意义,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要强化品德和意识教育,发展学生个性,重视心理素质培养,确立多元化、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整体化、教育性、娱乐性、健康性、科学性的教学手段方式,为社会进步多出人才。
(三)以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为契机,大力开展具有明显健身性与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将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动和谐、高效和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复兴带来了新的契机。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广泛开展具有明显健身性与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方面,解决资金、场地和指导人员的困难,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改造和创新,使其充满生命力而继续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冯契.哲学大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519.
[2]曾庆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N].人民日报,2004-10-08.
[3]陈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实事求是,2004,(6):12-14.
[4]曾世华.中华武术的“德技并重”与“内外兼修” 体育文化导刊[J].2004,(4):32-34.
[5]吴忠义.从中国与希腊传统体育的比较看世界体育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2):24-26.
[6]夏思永,肖正.“顺其自然”与“征服自然”——中希古代健身理念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755-758.
(责任编辑/石银)
关键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91—02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不仅是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差异中见出协调,在不齐中见出整齐,在整体上给人以匀称一致、和顺适宜的感觉,并使主客体达到矛盾统一。”[1]从原始和谐社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由低级社会经济形态向高级经济形态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结果。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0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在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所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是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最新成就[2]。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内涵,其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目标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目标之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尽力增强其再生能力,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目标之三是人与人的和谐核心的问题,是要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3]。
二、和谐校园构建中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体现
(一)民族传统体育是和谐校园构建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意蕴是和谐校园构建中内涵的补充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提倡身心修炼与自然和谐同步,谋求人同自然在和谐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进而实现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传统武术项目太极拳向我们鲜活地展示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养生也主张人们把身心修养同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联系起来,《黄帝内经》中认为人的生存依赖于天地之灵气,人们只有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来调摄身心才能实现整体的平衡。《吕氏春秋》则更为完美地阐明了个体身心健康与客观自然规律的关系:自然万物的变化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它对人造成的影响取决于人对自然变化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只有在客观规律允许的条件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才能保持人体的身心健康。
中国古代体育深受伦理思想的影响。例如:西周礼射、盛行于唐代的十五柱球戏,目的就是对参与者进行道德教育;传统武术则强调“练武先修德”,把“练武与修身、习艺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身价值的根本。”[4]中国古代的体育已经成为一种道德教育、修养情操、培养礼仪的手段。连最具对抗色彩的武术博击也要“立身中正、点到为止”…… 中国古代体育注重的不是比赛的结果,而是企盼通过体育活动强化人们的“中和”意识,进而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主张形神一体,在锻炼方法上强调锻炼肉体与锻炼精神相结合。“生命现象是形体与精神一体二用的统一运动状态。”[6]生命只是形神不可分离的存在方式,只有“形神相亲”,才会有生命运动,才能成为完整、和谐的人。我国古代养生思想和武术理论都非常注重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外部修炼促进内部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人的整体和谐。中国古代养生、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反映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从身心二元角度追求人体自身的和谐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这是由体育的本源功能所决定的。体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逐渐产生的。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作为一种教育儿童,传授生活、生产本领的手段。中国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目前发掘、发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676条,汉族有301条,共计977条。其中龙舟、武术、气功、风筝等项目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武术、太极拳、气功、中国式摔跤、中国象棋、围棋、毽球、龙舟、舞龙、舞狮、秧歌、风筝和一些民间游戏。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学生广泛参与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民族传统体育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遏止和谐校园中竞技体育异化现象
竞技体育其本质是游戏。然而在20世纪的后半期迅速工作化、制度体系化、职业化、商业化,大量的经济投入,巨额的经济回报,强烈的政治关照,狂热的媒体卷入,使竞技体育充分地强大起来。竞技体育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活动形式是自身强化的内在条件。竞技体育强化的文化主流是健康的,是符合时代发展基本方向的。但其暗流又很不容忽视。这条暗流就是竞技体育异化。竞技体育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驱动,然而在利益驱使下的竞技体育其道德规范也随之发生嬗变,体育道德问题日益增多。竞技体育的道德失范逐渐形成一种足以扭曲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己力量,这种异己力量壮大后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和扭曲竞技体育。当今,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贵中尚和”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体育文化之中。“中庸为本,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谦谦君子人格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旋律[5]。
三、和谐校园构建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实现
(一)引导学生形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健身观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健身理念所体现出的追求身心全面发展的和谐意蕴,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该文化古老而又深奥的健身理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影响着大众,并引导人们形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健身观。注重身与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这一涉及哲学、体育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的独特机制,正是现代社会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传统健身活动的很多内容都源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活动与实践,这就使得学生对其有很高的认知度,在无形之中也为传统健身活动的现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和谐意蕴,必定伴随传统健身活动的现代复苏影响更多的学生,引导他们形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健身观,最终实现校园的和谐发展。
(二)构建以学校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模式
学校作为社会文化构建中的一个层面,知识密集、人才汇聚,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社会心理、道德修养等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优势。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作为教育目标。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大意义,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要强化品德和意识教育,发展学生个性,重视心理素质培养,确立多元化、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整体化、教育性、娱乐性、健康性、科学性的教学手段方式,为社会进步多出人才。
(三)以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为契机,大力开展具有明显健身性与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将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动和谐、高效和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复兴带来了新的契机。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广泛开展具有明显健身性与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方面,解决资金、场地和指导人员的困难,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改造和创新,使其充满生命力而继续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冯契.哲学大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519.
[2]曾庆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N].人民日报,2004-10-08.
[3]陈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实事求是,2004,(6):12-14.
[4]曾世华.中华武术的“德技并重”与“内外兼修” 体育文化导刊[J].2004,(4):32-34.
[5]吴忠义.从中国与希腊传统体育的比较看世界体育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2):24-26.
[6]夏思永,肖正.“顺其自然”与“征服自然”——中希古代健身理念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755-758.
(责任编辑/石银)